2024榜样8人物事迹简介
《榜样8》专题节目通过展示钱七虎、刘玲琍、唐菊兴、吴惠芳、李桂科、热孜万古丽·沙吾提和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党委的典型事迹,展现了榜样们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风范,彰显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榜样8完整人物事迹简介,方便大家参考学习。
《榜样8》|钱七虎:为国铸盾矢志强军
钱七虎,男,汉族,1937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陆军工程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
始终坚守初心、许党报国。参加工作以来,钱七虎始终坚守爱党、报国、强军的赤子情怀,六十年如一日,牢记初心、紧盯战场、思谋打赢,把个人理想与党和国家的需要、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奋战在国防科研创新和国家建设发展一线。长期奔波于白鹤滩、长江隧道等国家重大工程一线,先后多次在地方高校和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日活动上作主题报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使命。他设立“瑾晖慈善基金”,累计向贫困失学儿童和孤寡老人捐助100余万元,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资助西部贫困学子。2020年,他为支持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捐款650万元。
始终勇攀高峰、为国铸盾。钱七虎是我国防护工程领域著名专家、现代防护工程理论的奠基人、防护工程学科的创立者、防护工程科技创新的引领者,为我国防护工程的建设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长期从事防护工程和地下工程技术研究,建立了从浅埋工程到深埋工程防护、从单体工程到工程体系防护、从常规抗力到超高抗力防护等学术理论与技术体系,解决了空中核爆炸、触地核爆炸、钻地核爆炸以及高技术常规武器侵彻爆炸等一系列工程防护关键技术难题,提出军事工程防护、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战略性建议。累计出版专著14部,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军队级教学成果奖2项,国家人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为我国防护工程各个时期的建设发展和科技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作出了开创性、历史性贡献。
始终甘为人梯、为战育人。钱七虎创建了我国现代防护工程学科体系,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建成了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和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团队中先后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军科技领军人才、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等,成为实力雄厚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
“八一勋章”获得者,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等称号,2018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评为“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环球人物2022年度人物”。
《榜样8》|刘玲琍:让每个孩子都能放飞梦想
刘玲琍,女,汉族,1973年3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卅载春秋,只为静待花开。1991年,她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在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任教,32年来,先后培养80多名学生。为了在带班中途不换老师,她怀的第一个孩子没敢要,直到32岁才有孩子,但不幸的是,孩子在8个月时被诊断为先天性神经性耳聋。刘玲琍白天教学生,回家教儿子,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训练,她的儿子终于能正常说话,进入普通学校就读,2023年高考,取得超本科线近30分的好成绩。在她的教育培养下,20余名听障学生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并成功考上大学,80多名听障孩子回归社会,有的成为设计师、教师,有的通过职业教育,成为糕点师、园艺师,有了美好的前途和家庭。
潜心探索,奏响教研“乐章”。由于听力缺陷,聋哑学生没有有声语言思维,学习语言十分困难。为帮助学生发准音,她反复把嘴唇贴近孩子的手背,让孩子感受气流变化,或者将孩子的手指伸进她的嘴里,触摸发音的位置。每天下班,她都声音嘶哑,说话困难。但是,每当孩子们用含混的声音喊出“刘老师好”时,每当那些快要失去信心的家长听到孩子喊出“妈妈”,抱着她流下滚滚热泪时,刘玲琍的决心和信心都更加坚定了。在多年从事听力语言康复教学中,她把用到自己儿子身上的训练方式进行改进,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出“情景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自编了“舌操”和语训教材,都应用在教学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她撰写的《聋校语文教学应做好“三个转变”》等20多篇论文多次在全国、省里获奖。
坚守清贫,用行动践行初心。她常说:“儿子和学生,都是我的天使,需要我守护。”作为衡阳特殊教育界的名师,许多康复机构曾向她抛出橄榄枝,但都被她拒绝了。多年来,她独自抚育儿子,虽然经济条件有限,但依然资助4名贫困残疾学生完成学业。虽然每周要上20多节课,忙得像陀螺一样,但她依然第一个报名参加“送教上门”,到社区里为那些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的重度残疾孩子上课,努力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着学生。
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称号。
《榜样8》|吴惠芳:带领乡亲绘就“农村现代画”
吴惠芳,男,汉族,1960年10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从军官到村官,初心不改,乡村振兴路上再立新功。2005年9月,时任解放军驻杭州某师政治部主任的吴惠芳,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选择自主择业回到家乡永联村。他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扎根农村、恪尽职守,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提出“居住方式城镇化、生产方式产业化、就业方式多元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管理方式规范化、收入方式多样化”的永联振兴具体目标。18年来,吴惠芳带领全村党员群众一张蓝图绘到底,走出了一条“强富美高”的乡村振兴之路,打造出了一个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先行示范样本。
把百姓放心上,矢志不渝,携手共同富裕一个不少。他始终将群众利益装在心里,牵头制定《经济合作社社员资格确权办法》,系统构建“股权+”、“分红+”、“美好+”递进式分配体系,从“奖农补副”、“集体持股”到“按户分配”、“充分就业”,再到“为民服务基金”、“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健全了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让村民普遍、公平享受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推动投资35亿元,建设占地600多亩的村民集中居住工程——永联小镇,配套农贸市场、医院、商业街、学校等设施,建起文体生活馆、暨阳书画社、永联戏楼、电影院等项目,让村民生活在小镇水乡、绿色工厂、现代农庄的环抱之中。202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万元,过上了“让城里人羡慕的日子”。
谋善治促蝶变,笃行不怠,创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他始终保持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劲头,在实现了“物质富足”的基础上,又把目标指向了更高水平的“精神富有”。为了让百姓享受高质量的现代化生活,吴惠芳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治理模式,绘就了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现代乡村新图景。建设村民议事厅,建立“代表大会议大事、议事团体议难事、楼道小组议琐事”的议事机制。建立“文明家庭奖”评价机制,常态化开展“文明楼道”、“身边好人”、“最美永联人”等评选活动。打造永联运行管理中心,全面实现村域治理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在吴惠芳带领下,永联村连续六届获评全国文明村,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
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全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等称号。
《榜样8》|唐菊兴:奋战高原寻矿报国
唐菊兴,男,汉族,1964年9月生,中共党员,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中国地质调查局战略性矿产调查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心怀“国之大者”,矢志不渝服务地质找矿事业。28年来,他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地质报国”的初心使命,以为国家找到更多更好的地质矿产宝藏为己任,坚守在海拔5千米以上的西藏高寒山区。作为首席科学家和中国黄金、中国铝业、紫金矿业等企业找矿勘探攻关示范工程负责人,他主持或主要参与勘查评价10个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提交金属资源量铜3875万吨,是之前我国最大铜矿德兴铜矿田累计查明铜资源量的近4倍,此外还有金671吨、钼167万吨、铅锌锑361万吨、银30667吨。他为2011—2020年找矿突破行动贡献了75%以上的新增铜矿资源量,潜在经济价值超3万亿元。
情系“民之所需”,满腔热忱促进西藏繁荣发展。他坚定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民族习俗、关心少数民族同胞疾苦,坚持“民之所需、行之所至”。利用西藏甲玛科学研究基地,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西藏地勘单位、西藏大学,培训高层次地质人才300余名,解决了数百名当地藏族同胞的就业问题。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找矿成果,为藏区经济腾飞和跨越式发展以及地区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主持和主要参与勘查评价了3个大于650万吨的铜矿(全国6个),2个大于2000万吨的铜成矿区带(全国2个),3个大于1000万吨的铜矿国家保障区(全国6个),促使西藏两个重要的新成矿带铜资源量分别从上世纪末的几十万吨激增至2000万吨以上,西藏铜资源量跃居全国第一。他的勘查成果支撑了西藏甲玛、巨龙等铜资源基地的开发建设,仅甲玛自2010年投产以来累计上交税收30.7亿,近两年利润35.2亿。
心系地质事业,倾心尽力培养后备人才。唐菊兴秉持地质人特有的“三光荣”、“四特别”精神,无论是在成都理工大学任教,还是在矿产资源研究所工作期间,一直坚持言传身教“传帮带”,培育了一大批优秀年轻地质人才。他对学生的“好”是出了名的,一是好严格、二是好提问、三是好关心。他经常告诫年轻人,做地质工作就要严谨求实,吃得了苦、爬得了山,“上山抬设备、下山背石头”,这样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在他的示范带动下,他带领的团队中的年轻成员大多常年奔走在青藏高原,他培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共计170多人,有的扎根在基层地质队,有的在地质院校任教,还有不少到国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学习,他把矢志找矿报国的使命牢牢地植根在了年轻人心中。
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称号,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7项。
《榜样8》|李桂科:治病治心治贫让村民更幸福
李桂科,男,白族,1957年4月生,中共党员,党的二十大代表,云南省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名誉主任。
精心治愈麻风患者,诠释医者仁心。1981年4月,24岁的李桂科第一次走进住着181名麻风病患者、几乎与世隔绝的洱源县山石屏疗养院,看到简陋的垛木房、脏乱不堪的生存环境,患者嘴歪眼斜、肢体残缺,有的小腿都已有蛆虫并发出臭味,他被深深震撼。离开时,看着大家迷茫的眼神,李桂科做出了一个决定:“留下来,治好他们的病”。他不断探索研究、攻克难关,率先在省内开展麻风足底溃疡家庭治疗手术,为患者找到并引进了麻风病联合化疗方案。经过不懈努力,他和同事们将山石屏和洋芋山两个麻风村的245名麻风病人全部治愈,让这两个地方彻底摘掉了“麻风村”的帽子。
倾心陪伴麻风康复者,书写大爱之心。麻风病虽然治好了,但康复者们普遍存在自卑、孤独的心理,难以真正融入社会。为了帮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李桂科与康复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义务为他们理发、修剪指甲,每逢端午节、火把节、中秋节等,李桂科都会组织康复人员集体过节。他还积极联系大学生志愿者、社团组织到村里开展活动,先后有300多名志愿者走进山石屏村。为解决麻风病患者子女受歧视、无学可上的问题,1993年至2007年,李桂科在麻风院开办小学,孩子们小学毕业后,他又多方奔走把他们送到中学就读。10多年间,这所小学先后招收了20多名孩子,从中走出了6名大学生、1名研究生。
积极开展扶贫帮困,践行初心使命。1990年中秋节,6名麻风康复者渡江收玉米时不幸遇难,群众出行困难的情况深深刺痛了李桂科的心,他东奔西走想办法,带领大家修建了一座通往外界的“连心桥”。2014年3月,李桂科担任山石屏村党支部书记,在党委政府提供集中供养生活保障的基础上,他带领村民们修建蓄水池,种植核桃,发展养殖业,推动山石屏从“麻风村”变成“幸福村”,走上了致富路。2017年,李桂科退休了,但他仍然每天忙碌不停,一如既往照顾康复的村民,还积极奔走修建了全国首个麻风历史博物馆,记录了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用60多年的时间彻底消除麻风病对人类几千年危害的伟大成就。他说:“只要我还能动,我还能走,我就要倾尽全力、奉献所有,办好民生实事,让村民身体更健康、生活更幸福、心情更愉悦”。
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医德楷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人”、“中国好医生”等称号。
《榜样8》|热孜万古丽·沙吾提:让居民生活像花儿一样
热孜万古丽·沙吾提,女,维吾尔族,1978年9月生,中共党员,党的二十大代表,新疆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钢城街道柯坪路北社区党委书记。
坚持党建引领,建强战斗堡垒。她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20年,深入推动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坚持把“支部建在小区上、小组落在楼栋里”,将19名社区党员干部和131名居民党员混合编组,按照“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微网格”四级网格治理体系,织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一张网”。发挥社区大党委作用,与辖区单位协同共建,每月开展“党旗映天山”主题党日,组织党员开展集体学习、主题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并积极吸纳社区居民参与,既教育了党员又引领了群众。结合实际完善党支部工作运行、星级化管理、动态考核等各项制度,深入开展“五个好”标准化规范化党支部创建,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真情服务群众,办好暖心实事。遇到群众来办事、反映问题,她总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全心全意提供帮助,努力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儿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带给千家万户。她充分发挥自己作为市、区两级人大代表的优势,协调在本社区建设人大代表联络站,由各级人大代表和党员干部轮流坐班,与“有事你说”群众工作站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民情气象站”,随时了解群众呼声。针对群众诉求,全力协调解决,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回复率100%,办结率达90%以上,为居民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2000余件,收到感谢信、锦旗等50余次。推动开设“红山一卡通”钢城办卡点,为周边2万余名老人办理公交卡,方便居民出行。社区一名孤寡老人生活困难,她帮助办理低保,后又送到养老院,坚持每月看望,历时8年,直到老人去世。
注重民族团结,促进和谐发展。她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社区最大的事,主动与一名汉族生活困难居民“结亲”,经常上门看望或邀请到家,关心备至,传为佳话。对一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汉族空巢老人,她经常探望慰问、喂饭喂药、端屎端尿,并组织志愿者轮流看护、细致关怀。扎实开展民族团结“细胞工程”创建和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经常组织民族团结文体活动,选树民族团结好对子、好少年、好楼栋、好商户、好邻居等70余个。在社区开办国家通用语言大讲堂,组织居民升国旗并进行宣讲,受教育居民达5万余人次,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在居民心中。组建草根宣讲、文艺表演等队伍,开展红色教育宣传100余场次。
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优秀城乡社区工作者”等称号。
《榜样8》|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党委:“红绿结合”奔赴共富路
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村域面积7.3平方公里,现有村民860户,总人口2362人,村党委下设6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68名。抗日战争时期,横坎头村是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所在地,被誉为“浙东红村”。
2003年1月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梁弄镇横坎头村考察调研时,对梁弄镇提出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殷切期望,并在不久后给横坎头村“两委”回信,鼓励他们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同年6月,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横坎头村抓住机遇、久久为功,走上发展快车道。2018年初,村里党员向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15年来横坎头村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分享获得全国文明村的喜悦。2018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横坎头村全体党员传承红色基因,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近年来,横坎头村党委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团结带领党员群众走出一条“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之路,2021年,村党委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22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66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108元。坚持党建引领,守牢红色根脉。组建宁波首个村级“大党委”,吸纳农村工作指导员、党员致富带头人为兼职委员建强班子队伍,全面推行红锋引领、党群连心、排除万难、爬坡过坎的“锋领过坎”工作法,通过“红色电台”、“红色宣讲团”讲好红村故事,每年吸引超过30万人次党员干部到村开展初心之旅,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坚持绿色先行,擦亮生态底色。以田园综合体建设为抓手,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对红村风貌区进行“梳理式”改造,入选自然资源部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成立红村互助平台,把红色教育培训客流推送给民宿、农家乐等经营户,2022年累计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000万元。坚持项目牵引,积蓄发展动能。强化抱团发展,联合周边8个村成立强村公司,打造浙东红村旅游综合体、初新小镇等文旅项目。以党建联建带动工农产业合作,与江丰电子共建“红芯植物工厂”蔬菜无土栽培基地,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50万元。大力推进“山海情·彝家乐”、“彝家小栈”等协作项目,助销特色农产品超20万元。
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是浙江“千万工程”的典型代表。
榜样8人物事迹观后感:致敬时代楷模,汲取榜样力量
观看《榜样8》专题节目,让我深受启发。节目通过展现各行各业优秀人物的故事,传递了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精神力量,让我深刻认识到榜样的重要性。
其中,湖南省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刘玲琍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一群特殊的孩子,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他们自立自强。刘老师付出了百倍的耐心和无私的爱心,一边上课,一边创新教程,自创唇舌操、触摸法和情境教学法。由于孩子们在语言方面有些迟钝,刘玲琍每天进行一对一教学,让他们逐渐感受口中气流的大小和喉咙的张力,从而慢慢学会发出有意义的声音。作为一名教育者,她的爱心、渊学和厚德令人难以忘怀。
通过这个节目,我看到了坚持和努力的力量。这些榜样人物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他们的努力和成功不仅激励了我,更让我在未来学习道路上更加勇敢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