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模范人物事迹材料

| 泽慧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提名评选工作的通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功勋模范人物事迹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功勋模范人物事迹材料

功勋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篇1)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无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

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的亲密朋友,无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 协原副,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功勋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篇2)

张富清(1924年12月-2022年12月20日),男,汉族,陕西洋县人,出生于陕西洋县,1948年3月参加中国军,1948年8月加入中国,1955年1月转业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先后在城关粮油所、县粮食局、县纺织公司、三胡区、卯洞公社、县外贸局、县银行工作,1984年12月离休。

张富清同志在大西北系列战斗中英勇善战、舍生忘死,荣立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并被授予军“战斗英雄”称号、师“战斗英雄”称号和“功臣”奖章。

功勋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篇3)

申纪兰:在新中国她大力维护提倡“男女同工同酬”,并将其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改革开放后,她勇于改革,勇于创新,为发展农业、农村集体经济、促进老区经济发展、老区人民脱贫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扶贫工作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荣誉。

功勋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篇4)

孙家栋,男,汉族,中共党员,1929年4月生,辽宁复县人,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科技委主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高级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七、八、九、十二届全国政 协委员。

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等称号。

功勋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篇5)

“让更多的人吃饱”袁隆平91岁离开。大师陨落,全世界哀悼。他的去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家的脊梁”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杰出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受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三系”杂交籼稻,成功开发了“两系”杂交水稻,建立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几十年来,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世界60%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的贡献是显著的,“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学术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和挫折。无论什么情况,他的身体里总是流淌着祖国和世界的血液,他的青春散落在田野里。他还在孜孜不倦的攀登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有很多疑惑、失败、挫折。他一直埋头苦干,不怕吃苦,闯出一片新天地。他的那句“科研怎么会失败?”一直激励着无数科学家参与游戏科学竞赛;他的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也不要怕别人说你不落俗套”一直激励着青年学生勇闯创新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功勋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篇6)

聂海胜是继杨利伟、翟志刚之后排名第三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飞梯队成员,也是他们三个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个。“神舟六号”飞船于10月12日发射,聂海胜成为两名航天员之一……一时间,聂海胜再次成为举世注目的焦点。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位航天英雄竟来自湖北省枣阳市一个偏僻的山村,早年丧父的他,是在母亲的鼓励下,一步一步地走上航天路……众望出品《必刷题》系列,从小学到高中,陪伴孩子成长,助力中考高考,为孩子学习护航。

聂海胜出生在湖北省枣阳市杨当镇一个贫困的农家,家中共有8个孩子,他排行第六,父亲聂云华、母亲张金秀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勤劳善良。由于靠种地维生,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相当艰难。尽管如此,但聂海胜却非常好学上进。在当地,他是出了名的“读书狂”,别人家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他从不羡慕,只是一门心思地把心放在学习上。每次临考时,村里的许多学生都在家里玩,他却提着一盏煤油灯到学校里去补习……村里人都说:“这孩子将来肯定会有出息的!”正当聂海胜满怀信心地憧憬着未来时,灾祸却不知不觉地降临了。1980年6月的一天,正在镇中学上初中的聂海胜突然接到母亲捎来的口信,说他父亲胃疼得厉害想见他一面。聂海胜一听急得要命,撒腿就往家里跑,父亲可是家里的顶梁柱呀,要是倒下了,一家人该怎么过啊!当他满头大汗地赶回村里,父亲已经被人用板车从医院拉回来了,再也不能睁开眼睛。从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她没日没夜地操劳,养猪、喂鸡、种地……只要孩子们回到家里,她就告诫他们:“家里虽然穷,但我决不会让你们挨饿,你们自己也要争气,保持有一个好身体,免得走你们父亲的老路啊!”

在8个孩子中,聂海胜是最让母亲放心的,不仅在学校里表现突出,而且还能替家里着想。为了不让母亲过度劳累,只要学校放假,他都回家帮助干活,夏天割麦子、冬天摘棉花,特别是每年的“双抢”,他还像大人一样,到田里挑稻子,浑身上下晒得像个“黑泥鳅”一样。一年后,聂海胜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枣阳市一中,成为村里第一个进城念书的学生。从家里到市区,大约有30公里的路程。为了节省开支,聂海胜每次上学、回家都靠步行,而在学校的干粮则是自带的大米和咸菜。每次看到他脚上磨出的血泡,母亲都心疼得要命,不由自主地落下眼泪,为了减轻他走路的痛苦,母亲还为他纳过一双厚厚的布底鞋。一次开学,母亲好不容易为聂海胜凑了20多元的学费,可是,在他报到时却发现钱包被小偷偷了,这可是母亲半年来从牙缝里省下来的呀!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他利用星期天的时间,一个人悄悄跑到火车站扛包,硬是将学费给挣回来了。日复一日,聂海胜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磨练出了坚韧的毅力和强壮的身体,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还被推选为班上的体育委员,短跑、长跑、单杠、双杠、跳高、跳远……无所不能,赢得了众多老师和学生的喜爱。

功勋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篇7)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在内蒙古中部的阿木古郎草原,当航天员杨利伟身着乳白色航天服跨出返回舱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为祖国感到骄傲”。此后,聂海胜两度飞天、景海鹏三上太空,每次凯旋后的第一句话,还是“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八个字,字字恳切,重逾千钧,折射出航天员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这份挚爱源于深知:为托举他们一飞冲天,在祖国航天的各条战线上,多少人把铺盖搬到车间,多少人伏在桌案上入眠,多少老专家透支了健康,多少年轻人霜染两鬓……

“祖国托举我飞天!”景海鹏记得,为了研制我国自己的舱外航天服,女设计师张万欣先后7次赴俄罗斯参加学习培训,不仅刻苦钻研技术原理,还主动参加操作训练。由于身材瘦小,她穿上充气加压后的舱外服,关节活动非常吃力,每次训练结束后都浑身湿透,累得瘫倒在地,半天也站不起来……俄罗斯专家十分惊讶地问:“她不会就是你们中国选出来的女航天员吧?”科研人员把一天当作两天用,硬是靠着这种坚韧执着的拼劲,只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8年才能干成的事。翟志刚完成出舱活动后自豪地说:穿着自主研制的舱外航天服漫步太空,感觉真棒!

说起国家,航天员们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但提到个人,他们却常常轻描淡写:

20年来,在很多人看来,邓清明是个“消失”的人,甚至不少老家的亲戚都会这样问起:“只听说是航天员,咋不见他上天哩?”作为目前航天员大队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首批现役航天员,邓清明二十年如一日训练备战,3次入选任务梯队,却始终没能圆自己的飞天梦——“把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都献给了漫长的等待,你后悔吗?”邓清明这样回答:“不管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战友飞就是我在飞!”

“神九”出征前,北京航天城里回荡着《祖国不会忘记》这首歌,航天员们至今都感动不已……刘洋说:“如今当大家对我说‘你没有变’的时候,我知道我不曾忘记初心,不曾迷失自己。因为我清醒地知道托举我们飞天的双手,一只叫‘科技’,一只叫‘国力’。”

功勋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篇8)

巨晓林,生于1962年,陕西岐山人,中国中铁电气化局一公司高铁分公司技术员、工匠技师,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市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

高中学历的巨晓林刚到工地,看着铁路电气化专业技术知识的图纸犹如“天书”,心里直发怵。他暗下决心要在这个行业闯出名堂,上班跟着师傅学,下班追着师傅问,记下70多本、130多万字的笔记,经过30多年锲而不舍的努力,他累计创新施工方法,给公司创造巨大经济效。巨晓林还写出了10万字的《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书稿,填补了我国铁路接触网施工技能培训教材的空白,成为铁路施工一线技术工人的学习“宝典”。

功勋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篇9)

王顺友(1965年11月-2021年5月30日),出生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原邮递员,《感动中国》2005年十大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邮政“马班邮路”忠诚信使。

20年来,他在雪域高原跋涉了26万公里,相当于走了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赤道6圈。每年投递报纸8000多份、杂志700多份、函件1500多份、包裹600多件;正是因为他极端负责的工作态度,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个邮件,没有丢失过一份报刊,投递准确率达到100%,为中国邮政的普遍服务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功勋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篇10)

胡双钱,出生于1960年7月,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被称为“航空手艺人”。2015年10月13日,胡双钱获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被授予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2016年4月,胡双钱获201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80年,从小就喜欢飞机的胡双钱进入当时的上海飞机制造厂,亲身参与并见证了中国人在民用航空领域的第一次尝试——运10飞机研制和首飞。那一刻他强烈感受到“造飞机是一件很神圣的事”。然而,上个世纪80年代初运10项目下马了,

这聚集了各路中国航空制造精英的工厂转眼间冷清了下来,争抢飞机技师的公司专车竟开到了工厂门口,面对私营企业老板开出优越工资,胡双钱谢绝了。选择留下后,胡双钱与同事一起陆续参与了中美合作组装麦道飞机和波音、空客飞机零部件的转包生产,并抓住这些机遇练就了技术上的过硬本领。20多年后,当我国启动ARJ21新支线飞机和大型客机研制项目后,胡双钱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201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