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英雄的感人事迹材料
烈士亦即革命烈士的简称,他们是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更是中华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革命英雄的感人事迹材料10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革命英雄的感人事迹材料(篇1)
在1935年11月,赵一曼率领的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她要团长带队突围,自己担任掩护,左手手腕中弹负伤。她在村里隐蔽养伤被敌人发现,奋起迎战时左大腿骨被子弹打穿,因流血过多昏迷而被捕。她被押到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受刑后几度昏迷,仍坚贞不屈。她生命垂危时,日寇担心死去得不到口供,把她送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监视治疗。负责看守她的`伪满董宪勋和医院女护士韩勇义,都为她的英勇所感动,又听她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于是决心参加抗联队伍。
在二人帮助下,她于1936年6月28日深夜逃出哈尔滨,朝抗日游击区的方向走。 伪骑警队在第三天凌晨追上了她们乘坐的马车,赵一曼再次被捕。敌人反复折磨了她一个月,她只是怒斥敌人:“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 赵一曼负伤被捕解到哈尔滨后,日寇和伪满的头目立即对她进行审讯。此时,她伤口不断流出的鲜血湿透了棉衣,依然滔滔不绝地痛斥日寇侵占中国东北的暴行。负责审讯的日本特务恼羞成怒,竟用竹签从她的指甲缝中钉进去,用鞭子狠戳赵一曼的伤口,使她几次昏死过去。日寇将她送到医院,伤势刚好一点,日寇又在病床前审问,赵一曼依然坚不吐实,日寇拳打脚踢,她的伤口再度破裂,又昏迷过去。医护人员甚至包括看守的都对她产生了敬佩。
革命英雄的感人事迹材料(篇2)
新兵训练结束后,雷锋被分到运输连当汽车兵,"服从革命需要,革命需要我去烧木炭,我就去做张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枪眼,我就去做黄继光"。这是雷锋向组织上表明的态度。
雷锋性格开朗,平时很活跃,教唱歌,办墙报,说快板样样都行,上级领导安排他参加战士演出队,他就起早贪黑地背台词,后来考虑到雷锋的湖南口音与大家的普通话不协调,影响演出效果,他就主动提出换下自己,而集中精力为演出做好后勤工作,大家虽没有看到雷锋的表演,但台上的每一个节目都包含着雷锋的辛勤劳动,和他那处处关心集体,一切服从工作需要的精神。
雷锋回到运输连后,便投入到紧张的学习驾驶技术之中去,针对缺少教练车的`现状,他带领大家做了一个汽车驾驶台。雷锋废寝忘食地学习技术,被大家一致推举为技术学习小组长。五月份,雷锋成为了一名合格的驾驶员,被分到二排四班,交给一台13号车上了建设工地。
革命英雄的感人事迹材料(篇3)
刘传文
原名刘坚,1927年间,由于谢自瑶在徐田村设卡抽税,勒索群众,他亲自持枪到谢自瑶家,当场打死谢自瑶、谢泉芳、谢泉深三人。以后,他又到罗岗霞岚把练大古捉到大信去“吊参”,解决当时革命活动经济困难的问题。他屡建战功,1929年9月26日,大信苏区红军由营长张国标率领攻打罗岗。
刘传文连长带领赤卫队从左翼镰子寨进发,但当时陈尧古的部队联合由罗岗顽畲上的敌人,已赶到镰子寨,阻击我左中两翼部队前进,由于敌人的武器多而精良,而我方仅有粉枪、土炮等,结果在无法取得胜利时,我军下令撤退。刘传文同志为了掩护赤卫队后撤,阻止敌军追击,他使用两支驳壳枪靠在大松树下与敌人激战,结果,在敌人的密集炮火中,他却壮烈牺牲了,那时他年仅22岁。
革命英雄的感人事迹材料(篇4)
孙龙珍,1940年12月15日出生在海陵区城西街道引东社区(原泰县泰西乡郑家村)一个穷苦家庭。因战乱她从小与母亲、姐姐和三哥相依为命。1959年,新婚不久的孙龙珍积极响应党中央“支援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满怀着对祖国边疆的一腔热血和对美好人生的执着追求,告别了生她养她的家乡与亲人,毅然踏上了西去的列车……
进疆后,孙龙珍被分配在新疆吐鲁番工二师十二团火焰化工厂当工人。那里的自然环境相当恶劣,气候炎热,夏天气温均在40℃以上,大家喝的是盐碱水,住的是地窝子。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孙龙珍毫不退缩,她常说:“我们是来支援边疆建设的,眼前我们的条件是差一点,生活是苦一点,但我们中国人有志气、有能力,一定会把祖国边疆建设好!”她真的说到做到,在厂里月月都被评为红旗手,连续三次被评为五好工人。
革命英雄的感人事迹材料(篇5)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他敏锐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从中看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希望,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狱。他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守信仰、初心不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4月28日,李大钊同志惨遭反动军阀绞杀,牺牲时年仅38岁
革命英雄的感人事迹材料(篇6)
陈延年(1898年—1927年7月4日),又名遐延,安徽省怀宁县在城乡(今属安庆市)人,陈独秀长子。
在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之前,左派和右派的斗争已非常尖锐,陈延年、周恩来等商定了“打击右派,孤立中派,扩大左派”的方针,计划在国民党“二大”会议中彻底铷截和打击右派。但遭到陈独秀的反对。到3月,新右派蒋介石一手炮制了“中山舰事件”,向共产党突然袭击,陈延年和周恩来都支持反击蒋介石的正确主张,但又遭到陈独秀、张国焘的反对和阻止。
时隔两月,蒋介石又在国民党二届抛出了旨在排斥共产党、分裂国共合作的“整理党务案”。当时参加会议的共产党人以及陈延年和广东区委都极力反对,但张国焘迫使共产党人接受。陈独秀等接二连三对右派妥协,作了三次大让步,成为导致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对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主张,陈延年一再反对和抵制。他在逸委会议上,曾尖锐批评陈独秀“不相信工农群众力量”,“在行动上始终不敢同国民党右派作斗争,将会把革命断送。”
1927年6月26日,陈延年遭国民党军警逮捕。杨虎为了得到中共党组织的秘密,对陈延年用尽酷刑,但陈延年如钢铁般坚强,宁死不屈。1927年7月4日晚(被捕后第9天),刽子手以乱刀残忍地将他砍死。这位壮烈牺牲的革命者就是陈延年,当时他年仅29岁。
革命英雄的感人事迹材料(篇7)
1931年春,曾莱任梁山中心县委书记。中心县委领导范围包括梁山、达县、宣汉、万源、开江、大竹等地。当时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四川各地武装起义先后失败。曾莱根据他4年多斗争的切身经验,开始认识到党的领导中心在城市很难立足。因而,他倡议并经中心县委决定创建革命根据地。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工作和激烈斗争,终于在梁山、达县交界处的虎城寨、南岳场、大树坝建立了纵横百里的赤色根据地。
曾莱周密地调查研究了当地的客观形势,认为应该在此建立和扩大工农兵政权。第一,虎城寨等地群众曾因红军第3路游击队暴动失败遭到残酷镇压,对反动派有很深的阶级仇恨。第二,地主军阀对农民的剥削压迫都日渐加重。第三,此处有农民运动的历史,群众基础好。并且,附近有共产党领导的王维舟等三支游击队活动,互为支援。第四,此处山高地险,又是各路军阀防区的交界地,具备开展游击战的有利条件。省委通过特派员程子健到梁山巡视后的报告,认为计划周密、谨慎、实在,完全同意曾莱建立梁山革命根据地的计划。
1931年春,梁山中心县委刚成立时,首先恢复和发展了农协会,并紧密结合农民的切身利益,开展经济斗争,鼓动农民反对苛捐杂税,要求减租减息。秋收时,领导农户进行撬谷斗争,把收割的谷子分给贫农,再以农会名义给佃农开个收条,对付地主。以后,又进一步以游击队为骨干,进行公开破仓分粮。游击队团结农民,打击反动武装,处决恶霸,大长了农民的志气。由于游击队机动、灵活,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协助,无论哪路军阀都找不到、打不着。对赤区附近的土匪,曾莱采取互不侵犯的政策:土匪过境必须向农协会办理手续,保证不侵犯赤区,否则游击队将予以打击。因此,梁山赤区日益壮大和发展,为徐向前元帅率红军到四川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革命英雄的感人事迹材料(篇8)
小交通员潘冬子
1934年秋,主力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参加了主力红军的父亲出发前给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冬子把它当作宝贝似的收藏了起来。红军一走,大土豪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又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冬子的母亲作为游击队的交通员,走东村奔西庄地传达着党的精神。
在一次行动中,冬子妈被胡汉三的“靖卫团”围困在燃烧着熊熊烈火的草屋内母亲的从容就义,使小冬子突然长大了许多,他怀揣爸爸留下的红星,承担起了游击队交通员工作。他为山上游击队筹盐,巧妙地躲过了“靖卫团”的搜查。冬子还机灵地做了米店的伙计,搞到了确切的情报,破坏了胡汉三的搜山计划。冬子在沉着自如地对付了胡汉三的多次试探和盘问后,抓住良机,砍死了胡汉三。1938年,江南游击队准备开赴抗日前线,冬子和父亲又见面了。他带上那颗保存了多年的红星,成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
革命英雄的感人事迹材料(篇9)
雷锋所在部队驻地附近有个牛家屯,雷锋经常去那里帮助群众。
牛家屯里有一户人家,有五口人,爷爷奶奶都六十多岁了,不幸都中风,躺在床上不能动,父亲四十多岁,腿有残疾,干不了重活,帮生产队放牛赚工分,哥哥二十岁,是家里的'主要劳力,弟弟十二岁,辍学在家,照顾爷爷奶奶,料理家务。
雷锋看到这一家人非常心酸,想帮助他们。可怎么样才能真正帮到他们呢?
雷锋想到一个好主意,帮助十二岁的弟弟,教他读书识字。
于是,雷锋每天利用休息时间,到牛家屯教弟弟文化课,还帮助弟弟一起照顾爷爷奶奶。弟弟非常聪明,一年就学会全部小学的课程,又在自家架起小黑板,教比他还小的朋友读书识字。
大家都夸弟弟,弟弟说:“多亏了雷锋叔叔帮忙!”
革命英雄的感人事迹材料(篇10)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