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典型事迹范文

| 徐球

道德模范的存在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道德先进模范事迹新鲜出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道德模范典型事迹范文(推荐9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道德模范典型事迹范文

道德模范典型事迹范文篇1

“蒲公英精神”是一种超越常人的精神能力,他们能够为社会充满正能量,他们能够用微小的力量、平凡的工作感动无数人,他们都具有的一种精神叫做:“蒲公英精神”。

道德模范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神仙”,不是“高大全”式的遥不可及,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他们的善行义举就体现在自身的日常生活中。在此次表彰活动中,我们不仅感动于道德模范的个人魅力,也体会到了他们的“蒲公英”精神——借着评选表彰的微风,把美德的“种子”播散进每一个普通人心中,让更多“草根”加入到“英雄”的群体中。

刘洪安当选为“诚实守信模范”其实就是在为一个群体“代言”。去年5月“油条哥”刘洪安以拒绝使用复炸油、诚信经营的事迹迅速“蹿红”后,全国各地相继涌现拒用复炸油的“油条哥”、“油条姐”。社会赋予“油条哥”群体的是一种诚信、包容、大爱的精神,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的集中体现。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既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食品安全问题频出除了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漏洞和监管不力的外因之外,更重要的内因是生产经营者的诚信失范。在这一背景下,推广经营有道的道德模范,尤其是像“油条哥”心中想着老百姓、为食品安全贡献力量、积极奉献的经营者,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需求,更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有益补充。

一花以来万花开。一名道德模范“站”起来,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变得具体生动。一名道德模范“亮”起来,就是在社会上竖起一面旗帜、一个标杆,就是在群众中确立起一种正确价值导向。这些道德模范作为时代的先锋、社会的脊梁、群众的楷模,以蒲公英的微弱之力落地生根,润物无声的发挥着榜样的力量。

道德模范典型事迹范文篇2

__,男,汉族,1969年10月生,现居住于__省__县__镇__社区。

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为了减轻家中的负担,初中毕业过后没有继续读书,而是选择了帮着父母分担家中的负担。从1988年开始,开始外出打工以补贴家用,最先从事个体经营,卖过猪肉、学过理发、还经营过副食烟酒,正是这几年的磨练,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磨练了意志。于20__年组建了康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同年8月组建了县种猪生产基地。他的种猪生产基地是县第一个种猪生产基地,优化了农村种猪的品种,加快了县农村种猪品种改良换代的步伐,提高了周边农户的收入水平,主要销往周边县城。他说:“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人只看得到我现在的成就,其实这条路一路走来,我也遇到过很多困难,也想到过要放弃,但是最终还是战胜了困难和对失败阴影的恐惧,在慢慢摸索中我还是走到了现在。”

他于20__年成立了明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第二年,通过竞标取得红星新城御景湾的开发建设权,红星新城主要占地面积80亩,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投资达1亿左右,解决了镇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促进了镇的经济发展,还推动了周边产业的进步。作为一个出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的农民的儿子,他自小便跟随父母到农田中劳作,所以他深知农村生活的艰苦与不易。很小的时候,他便想象着有一天能走出去,学到东西带领乡亲们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他的心中始终惦念着家乡的发展,惦记着在家乡辛苦劳作的父老乡亲们。

主要事迹:

20__年出资硬化社区的水泥路,耗资将近35万元,方便了当地群众出行和学生上学。

20__年镇发生旱灾,知晓这个情况后,立即组织人员送水下乡,自己也亲自和职工们下乡向村民发放用水。

20__年捐资镇火箭村菜园坝段公路硬化,村公路硬化,万民村梁修建等,耗资10余万元。

每年当镇上有需要捐资出力的,总是走在第一个。经过这几年的创业实践经验,他成为了一个成功者,成为我们村上甚至镇上经济发展的大功臣,但他总认为:他事业的'成功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团组织正确领导培养的结果;是各界人士和父老乡亲关心支持的结果。生命是一种姿态,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奋斗,必将演绎出不同的人生。正是用他自己不懈的努力,谱写着新一代农民最壮丽的诗篇。今后,他决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更加努力,谱写新的壮丽篇章,成就精彩人生,迎接美好未来。

道德模范典型事迹范文篇3

李芳,女,汉族,1969年5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信阳市董家河镇人,生前任教于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希望小学。

李芳同志扎根山区,从事乡村教育29年,一直默默耕耘、敬业奉献、精心育人,深受学生爱戴、家长尊敬、学校认可。她心怀大爱,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用生命为学生上好最后一堂课,让崇高的师德和不朽的师魂熠熠生辉,塑造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

20__年6月11日17点30分,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小学正常放学。二年级语文老师李芳随护路队护送学生离校回家。17点51分,护路队行至红绿灯路口,李芳老师正组织学生按绿灯指示有序通过。突然,一辆装满西瓜的三轮摩托车自北向南向护路队急速驶来。情况万分紧急,李芳老师一边大声呼叫学生避让,一边冲上前去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并奋力将学生推开,自己却被严重撞击,昏迷不起。学生们得救了,李芳老师却遭受重伤,虽经医院一天两夜全力抢救,终因重度颅脑损伤致呼吸循环衰竭,于6月13日凌晨4时40分不幸殉职。

李芳老师被分配至董家河镇谢畈小学任教,谢畈小学撤校后她被分配至绿之风希望小学任教。在同事眼里,李芳老师是工作学习的榜样,许多实习教师和年轻教师都愿意拜她为师,近5年,她带出20多名“教师徒弟”。在家长眼里,她是和蔼可亲、无私奉献的老师。她的手机里存了很多留守学生父母的电话,一有空就为他们介绍孩子的.情况。翻开李芳的档案,任教近三十年,她始终坚守教育第一线,在担任学科教师的同时,又先后工作在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等岗位,生前荣获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优秀辅导员等表彰22次。

20__年6月16日上午,李芳老师的追悼会在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举行,4000余人来到现场沉痛悼念李芳老师。教育部、河南省教育厅领导分别前来看望慰问李芳同志家属。

20__年6月教育部追授李芳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教育厅追授李芳同志“河南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__年7月河南省委追授李芳同志“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__年7月李芳同志荣登“中国好人榜”;20__年3月河南省人民政府评定李芳同志为烈士;教育部长陈宝生,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省长陈润儿等领导同志先后就学习宣传李芳老师的先进事迹作了批示。

道德模范典型事迹范文篇4

王加运,男,生于1967年12月,二道白河镇长胜村村民,他个子不高,胆量却很大,力量不多,付出却不少。就是因为王同志是个热心而又勇敢的人,他在长胜村很有名气。村民都说他是条汉子,多少次惊心动魄,是他把勇敢变成常态,映照出这个质朴的农村汉子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一、应对火险勇上前

月正是黑木耳饱满生长的季节,家家户户都忙着采摘收获黑木耳,忽然在村内听到“不好了,代玉其家的菌房着火了”的叫喊声,也很快看到砖木结构的菌房呼呼冒起了浓浓的黑烟。刚从地里干活回来的王加运看到这猛烈的火情,一边叫人,一边率先接上水管子,奋不顾身的向起火地点冲去。由于火势猛烈,房子又是砖木结构的,一时之间无法迅速熄灭烈火,而房子旁边就是高压线,形势十分危险,一旦引燃,后果将十分严重。发现了火灾现场的严峻,王加运立马扔下水管子,就开始扒房子,自我深陷火海却浑然不知,衣服都被烧坏了,房子周围的.村民都喊他快离开,太危险了,但他仍然奋力扒房子,完全顾不及自我的安全。此时风势大、火温高,只依靠人力扒房子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王加运果断的去将村内的四轮子大车开了过来,把房子拉到,又在群众的齐心努力下,最终将一场危险之极的火灾扑灭了,而这样救火的事情,这么多年来,发上了好多起,哪一次他都是不顾一齐的冲到最前线,化身成为火险面前的“不灭身影”。很多时候村民面含一抹担心的问他:“你咋就那么拼命呢你也不怕再遇上啥危险。但真是了不起!当时那个险啊,真是无法形容,就算给多少钱,估计一般人也不敢去救啊!”而王加运总是笑呵呵的说:“帮把手,应当的,多大点事儿啊”

二、人命关天不言弃

一个秋收季节,长胜村村民王加运为了在种地之余多赚点钱,独自一人踏进深山去捡松子,他的家人等到晚上都未见他回来,心中放心不下,猜测他有可能在林子里迷了路,全家人都担心的不知所措。得知这个消息的王加运在第一时间就联系了村党支部书记杨献洲,因为了解长白山区秋季夜晚温差太大,这若是真迷了路,一晚上还回不来,这人很容易就冻坏了,甚至就所以没了命。时间就是生命,王加运赶快召集了几个热心的村民,同村书记一齐开车进山寻找郑金法,整整一晚上的不眠不休,从二道白河镇搜索到和龙市,最终在快到天亮的时候,把迷路的村民找到了,这才发现,气温低的吓人,人已经冻得不行,还好最短时间把人找回了,不然后果真的不堪设想。事后,郑金法一家人感激的不得了,然而王加运却仍是憨憨的笑着安慰人:“人找回来就最好了,说那些别的,可真就太生分了。”

三、抗洪救灾显身手

2010年的7.28大洪水,王同志作为长胜村的防汛巡逻队成员,每一天坚持日夜巡逻,风里来雨里去,身疲体乏,可他却毫无怨言。在其中一次防汛巡逻中,村内食用菌基地突遭水灾,水位上升的速度太快,数千袋木耳被暴雨急流冲走,木耳菌袋塞满了整个渠道,导致水位更急速的上升。幸亏行至食用菌基地的王加运发现及时,毫不犹豫的跳进齐腰深的洪水中,全力清理渠道,抢救木耳,才使得食用菌基地的农户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待他从洪水中爬上来,裤管上除了泥水还有血,这才发现,原先在跳进齐腰深的洪水中时候,水流太急,视线不清,一不留意,小腿刮出了一条大口子。而他却毫不在意,坚持到渠道疏通之后,才简单处理自我的伤口。而之后没怎样休息,就又投入到紧张的抗洪救灾中去。在洪灾面前,王加运同志就是堤坝,不畏辛苦艰险,毅然决然的冲在最前线,个子不高的他,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用不尽的勇气,他不平凡的义举彰显着平凡的质朴情怀,就是这样有着朴实外表却又充满英雄主义气质的普通农民,赢得了远近村民的敬仰和钦佩。

王同志用自我的事迹行动诠释了一个普通农民临危不惧、淡定沉着的义勇行为,也彰显了一个平民英雄的崇高品质,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思考和抉择,是那样的一马当先,是那样的奋不顾身,因为这瞬间举动源自内心品质,是一个英雄的真正品质!

道德模范典型事迹范文篇5

万佐成,男,汉族,1954年7月生,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石泉村村民;熊庚香,女,汉族,1956年3月生,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石泉村村民。二人系夫妻。

“炉子烧起来了,火就不能灭。”万佐成夫妇在医院旁边一条小巷里开办了一家“爱心厨房”,十八年如一日,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家属提供锅碗瓢盆、炉灶煤火、油盐酱醋,象征性地收1块钱成本费,只为让病人吃上热气腾腾的“家的味道”。全年365天的忙碌无休、执着坚守,源自他们内心的善良。

一炉“多余的火”,给因病陷入困境的家庭献上爱心。2003年,万佐成夫妇在江西省肿瘤医院旁边的石泉村,支起一个煤炉,售卖现炸的油条、麻团。夫妇俩至今还清晰记得一个场景:一天早上,他们炸完油条后,炉火还挺旺。一对四十来岁的夫妻,推着自行车走来,车上坐着一名十来岁已截肢的孩子。“老板,你们炉子里剩下的火,可不可以让我们炒个菜?我给你点钱。孩子在医院治病,就想吃妈妈做的菜。”带着哽咽的请求,让万佐成夫妇听得鼻子发酸。他们二话不说,连忙腾出炉灶,拿出铁锅和调味品:“你们来炒吧,这是多余的火,不要钱!”正是这炉“多余的火”,让万佐成夫妇意识到,可以为那些家庭做些什么。从此之后,“多余的火”便在病人家属间传开了。

一条“暖洋洋”的巷子,成为病人及家属抚慰心灵的温馨港湾。为了让病人家属随时能够炒上菜,即使在非就餐时间,“爱心厨房”也始终有几个炉灶烧着煤,冒着热腾腾的水汽。有了万佐成夫妇的付出和奉献,这条暖心的巷子成为很多人治病过程中的温馨港湾。

一面“有故事”的墙,成为万佐成夫妇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帮到了病人我们就开心。”万佐成夫妇的事迹感动了大家、温暖了社会。许多人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在墙上,邀请夫妇俩日后有机会去他们家乡做客。一年年春去秋来,墙壁上已经写满了笔迹不一的电话号码,每一个号码背后,都是一段暖心的回忆。

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当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道德模范典型事迹范文篇6

王兰花,女,回族,1950年6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王兰花热心小组党支部书记。

王兰花退休后,成立“热心小组”志愿服务队,照顾社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关心百姓琐事,解决邻里纠纷,年逾古稀依然奔走在志愿服务第一线,成为社区居民信赖的“热心大妈”。

2004年退休时,王兰花在裕西社区居委会已经工作了20年。“人退休了,思想觉悟不能休。”闲不住的王兰花主动联系6名离退休干部和爱心人士,于2005年成立吴忠市首个社区志愿者服务小组——“王兰花热心小组”。热心小组坚持“弘扬雷锋精神、服务奉献社会”宗旨,开展接待群众热心、调查了解细心、教育疏导诚心、调解纠纷耐心、处理问题公心的“五心服务”,为社区居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社区的事情繁杂琐碎,“热心小组”就通过日记把居民反映和要解决的事情记录下来,谁家的暖气坏了,谁家的下水道堵了,哪里的卫生没人扫了……一件一件落实。多年来,不知不觉中已积累了10多本特殊的“日记”。

2008年,利通区金银滩镇团庄村一名不到6岁的孩子被诊断患有白血病。孩子的父母凑不够医疗费用,听说有“王兰花热心小组”,他们心中燃起了希望,找到了王兰花。王兰花带头捐款,还联系当地电视台、报社等,发动社会力量捐助,最终孩子得到了救治。有一次,王兰花得知社区里一位居民下岗后外出务工,80多岁的老母亲和10多岁的孩子留守在家。她就一边发动志愿者义务照顾这一老一小,一边为老人争取公益资金、申请城市低保。这位居民返乡后听说了热心小组的善举,感动之余主动加入献爱心行列,承担起照顾社区两位孤寡老人的任务。王兰花和热心小组成员悉心照料着社区的孤寡和独居老人,定期为他们洗澡、剪指甲、拆洗被褥,时常帮他们买菜买药、送吃送喝。每当群众上门找到王兰花,让她帮助解决矛盾纠纷,她总是竭尽所能、真诚公道。她常说,调解关键要公道,我不能对不起大家的信任。

王兰花被授予“”,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优秀志愿者等称号。

道德模范典型事迹范文篇7

刘成德,男,77岁,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归德镇薛庄村退休工人,第四届山东省道德模范。

50年前,雷锋亲笔给他写下赠言:“你是我永远学习的好榜样”。50年来,无论在部队、企业、农村,他都默默学雷锋、做好事。在山东,被赞为“当代雷锋”。

刘成德1957年入伍。1961年3月,他和战友分乘两艘机帆船出海执行任务。夜间返航时,随行的1号船因雾大不幸触礁,船上14名战友危在旦夕。接到求救后,刘成德主动请缨前去救人。当时,天黑雾大,风高浪急。刘成德脱去棉衣,腰系大绳,义无反顾纵身跳入冰冷刺骨的海水,短短100米距离,几乎耗尽了他全身力气。精疲力竭的刘成德最终把大绳送到1号船,14名战友得救了!他却患上了终身腰腿疼的毛病!因为这次救人壮举,他作为先进人物参加了沈阳的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并与雷锋同台受奖。

50年来,刘成德牢记雷锋嘱托,处处以雷锋为榜样,走到哪,就把好事做到哪。在部队,他忘我工作,热心助人,进取帮忙困难群众和战友,先后荣记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获得“五好战士”等荣誉称号;在企业,他立足平凡岗位,干一行爱一行,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搞技术创新,为企业创收20余万元,并热心帮忙困难职工,受到企业干部职工广泛好评;退休后回村,他坚持28年做村里的“义务清洁工”、连续7年在村子拐角处当“义务交警”,连续十几年为五保老人孟庆泉送菜送饭,村里十多位困难群众都理解过他的.接济和帮忙。退休回村28年,刘成德做的好事数也数不清!

刘成德家庭并不是很富裕,但乐于助人一向是他坚守的信念。他因早年蹈海救人常年患腰腿疼病和严重的心脏病,速效救心丸总是随身携带。老伴四年前患胆囊癌,先后6次化疗。可他仍然省吃俭用、精打细算,给山东轻工学院困难学生何丽娟送去200元,为汶川、雅安等地震灾区群众先后捐款2000元……今日帮这个,明天帮那个,有人不理解,说他傻,甚至讽刺挖苦,刘成德说:“傻怎样了,我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只要向雷锋学习,真心帮忙别人,我心里就是欢乐的!”50年如一日助人为乐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家庭成员,他的儿子、孙子、孙女也以他为荣,全家俨然成了“学雷锋世家”。

多年来,刘成德还走遍济南200多所中小学,深入大专院校、部队、企业、机关,讲述雷锋故事,传承雷锋品格,践行雷锋精神。为此,济南市建立占地5500平方米的刘成德事迹展览馆,接待社会各界干部群众10多万人次。

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雷锋战友乔安山、“当代雷锋”郭明义等曾分别到济南看望刘成德或为刘成德留言。他的事迹后被《解放军报》、《大众日报》以及新华网、人民网、大众网等各级媒体刊登。《经济日报》拿出4个版面集中报道,《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13年3月1日,中宣部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全国纪念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50周年座谈会,刘成德作为山东省唯一一名学雷锋活动先进典型,受邀赴京参加座谈会。

道德模范典型事迹范文篇8

李廷俊,男,汉族,1945年1月生,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李廷俊从医60多年,救死扶伤、乐善好施,以高尚的.医德践行着医者仁心。从赤脚医生到临床大家,研究攻克疑难顽症,治愈国内外患者30余万例。

主持研究的5项科研项目,经权威专家鉴定均为国内领先水平。研究的省批院内制剂八个和数十个特效方剂,治疗多种疑难病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治疗肺结核的药物获国家发明专利。多次以专家学者身份出国访问交流学习,传播中华医药传统文化。

道德模范典型事迹范文篇9

__,男,生于1977年6月25日,现年38岁。于1995年12月参军入伍,在部队上挥洒热血16年,16年的军营生活也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磨练了意志。作为一个出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的农民的儿子,他自小便跟随父母到农田中劳作,所以他深知农村生活的艰苦与不易。很小的时候,他便想象着有一天能走出去,学到东西带领乡亲们去走出一条属于自我的康庄大道。在部队的日子里,他的心中仍然惦念着家乡的发展,仍然惦记着在家乡辛苦劳作的父老乡亲们。

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热爱祖国,并且拥护党的方针政策,有很高的思想觉悟。他从小就十分热爱自我的家乡,在部队服役期间,仍然眷恋着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总想着,我的根在家乡,有机会我还是要回到那片养育我的大山中去。2011年12月复员返乡后,他放弃了在泸州市两个门市、两套住房的优越条件,毅然决然地决定了回乡进行创业,一方面他是想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另一方面也想尽自我的绵薄之力为家乡的发展做一点贡献,为家乡人过上好日子出一份力。他总说:这片土地生我养我,这是莫大的恩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总想着我还能为它做些什么,而我此刻所做的这些还远远不够。

凭借多年在部队生活学到的知识技术和自我对当今发展机遇的敏锐探索,于2012年在文龙村五组投入资金30余万元建立了肉鸽养殖基地,并且在泸州市肉鸽基地中学习了养殖技术,学习回来后,陆续扩大了肉鸽养殖基地,如今他已经成立了镇龙宝山种养专业合作社,其肉鸽养殖基地年产达2万只。他说: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人只看得到我此刻的成就,其实这条路一路走来,我也遇到过很多困难,也想到过要放弃,可是最终还是战胜了困难和对失败阴影的恐惧,在慢慢摸索中我还是走到了此刻。军营是一所锻炼人才的大熔炉,也许和他在部队所理解过的训练有关,养成了他肯干、肯钻研的这股劲头。如今他的肉鸽养殖基地创造年产值30万元。主要销往泸州、古蔺、叙永、兴文、毕节等餐饮行业,并且和这些地方的多家餐饮行业签订了长期合同。很多和他合作的人都说,他这人实在、靠谱,他家的肉鸽我们用得放心。他如今已成为我们村上的种养殖大户,为我们村农民的致富之路打开了一条口子。

在创立肉鸽养殖基地的同时,他还投入资金60余万元创立了脆红李种植基地,年产50万斤,主要销往沿海城市,创年产值100万元。他创立的种养殖基地不仅仅为文龙村的产业发展起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并且村上有很多村民就近在他的种养殖基地里工作,一方面使当地村民多了一个就业渠道和增收渠道,使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得到了解决,另一方面也能够让村民不用背井离乡就能够挣钱。在他的养殖基地里工作的村民,他不仅仅手把手地指导其种养殖方面的技术,还会向他们传授很多自我以及其他一些成功人士的创业经验。村上有村民想自我创业的,他也会给予全方位的支持。他说:当初我走创业这条路子也曾碰到过不少的困难,我了解这其中的辛酸。如今我创业初有成就,我还是期望能够带动乡亲们一齐致富,能帮大家的地方我必须会尽力帮忙的。在他的带领下,周边近20户农户靠劳动致富,这一举措为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了巨大贡献。提起,村民纷纷都点头称赞。对于村民的认可,说:无论我的种养殖基地发展到什么程度,我的宗旨都不会改变,那就是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一个就业出路,让更多下岗职工能实现再就业,让更多的人能靠劳动走上致富路。

在交谈中,说起了自我的人生规划,他说道:等到条件许可的情景下,我还准备再投入30余万元的资金在鱼塘里养鱼、养鸭,同时把我的鸽子场的养殖规模扩大,我去泸州学习养鸽技术的地方,鸽子的年产量就到达了百万只。我们双泉这个地界也算是山清水秀了,我觉得我们也能够像别人一样搞搞生态观光旅游,既能够发展我们镇上、村上的旅游业,还能够带动周边农户的经济发展,算一算,这简直是一个一举双得的事情,可是,目前还在雏形阶段。我今年申请成立了兴文县镇龙宝山种养专业合作社,等慢慢走路正轨了,还准备传授更多养殖技术给周围群众。

作为一名农村青年,经过这几年的创业实践经验,他成为了一个成功者,成为我们村上甚至镇上经济发展的大功臣,但他总认为:他事业的成功是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各界人士和父老乡亲关心支持的结果。生命是一种姿态,不一样的追求,不一样的奋斗,必将演绎出不一样的人生。正是用他自我不懈的努力,谱写着新一代农民最壮丽的诗篇。今后,他决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更加努力,谱写新的壮丽篇章,成就精彩人生,迎接完美未来。

20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