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烈士王海纹等人的事迹介绍
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新生力量,未来建设中的中流砥柱,接受烈士事迹的教育可以有很大的收获,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红色烈士王海纹等人的事迹介绍(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红色烈士王海纹等人的事迹介绍(篇1)
杨纯,四川峨眉人,原名万国瑞。她幼年好学,聪慧过人,19岁考入武汉大学,在校时期是爱国学生运动的领袖。1941年皖南事变后,杨纯先后担任盐阜区党委组织部长,苏北盐阜地委书记。
她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和军政干部生死与共,为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刘少奇同志评价为:“整个新四军中,杨纯是第一个最好的女干部。”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杨纯用青春和热血,赤诚和勇敢,书写了壮丽的巾帼传奇。生前,她还办理了将遗体捐献给祖国医学事业的全部手续,表现出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杨纯的一生,实现了为党、为人民贡献一切的誓言。
红色烈士王海纹等人的事迹介绍(篇2)
1907年,李秀文出生在澳门一个富商家庭,她端庄秀美,聪颖高雅,却不安于生活,而是心向国家民族的复兴。在革命过程中,她结识一生挚爱叶挺将军,共同奔赴革命的道路。两颗炽热的心,在激情与信念的交汇处相遇,相知,相爱。
叶挺,则始终抱着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不移地投身革命事业,为国家的独立解放。而李秀文在不顾个人安逸的情况下,全力支持丈夫的革命事业,不仅拿出积蓄支持革命,在叶挺在长达十年的流浪生活中,李秀文不离不弃,当叶挺被无理关押,李秀文毅然走入监狱陪他一起坐牢,两人在牢狱中同甘共苦,相互扶持。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动人的爱情传奇,他们的爱情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情感交融,更是一部红色革命史的写照,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耀眼的光芒,激励着后人,砥砺前行。
红色烈士王海纹等人的事迹介绍(篇3)
新四军纪念馆展橱内,一件银灰色旗袍十分醒目:丝质面料素雅纯净,黑色锁边针脚细密,裙摆褶痕清晰可见。参观者都忍不住驻足沉思,想象着它主人生前的英姿。
这是王海纹最喜欢的衣服。王海纹,原名俞中和,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戏剧系女战士班副班长。
战壕里歌咏民族,火线上鼓舞斗志,文艺战士是抗日救亡中的一支重要力量。1941年2月8日,刘少奇、陈毅创立了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来自全国各地有志抗日的文艺工作者汇集在此,共奏救国的青春弦歌。彼时,王海纹正在上海启秀女中读书,在姐姐的指引下,她怀着一腔报国热血,经南通、海安、东台一路到达盐城,投身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戏剧系,成为一名新四军文艺战士。
帮百姓夏收、创作反“扫荡”文艺作品、编战地戏剧、走街串户鼓励百姓参加新四军……1941年6月初,成立不到半年的华中鲁艺彰显出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队伍的蓬勃力量。年轻的王海纹也成为一朵小有名气的文艺之花。她饰演的《重庆二十四小时》中的孔二小组,引来台下观众一片叫好。著名戏剧家刘保罗、许幸之认为她是最有前途的演员,陈毅军长多次称赞她的舞台表演。
王海纹不断用优秀作品表达对革命的诚挚追求。直到1941年7月23日晚,手无寸铁的30余位鲁艺战士,在北秦庄(今建湖县庆丰镇境内)受到侵华日寇袭击。
红色烈士王海纹等人的事迹介绍(篇4)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战事爆发。日寇占领上海不久,得知蜚声世界的.京剧第一名旦梅兰芳住在上海,就派人请梅兰芳到电台讲话,让其表示愿为日本的“皇道乐士”服务。梅兰芳洞察到日本人的阴谋伎俩后,便决定尽快离沪赴港,摆脱日寇纠缠。于是他一边给日本人带口信说,最近要外出演戏,一边携家率团星夜乘船赴港。
梅兰芳来到香港后,深居简出,不愿露面。为了消磨时光,他除练习太极拳、打羽毛球、学英语、看报纸、看新闻外,把主要精力用来画画。他喜欢画飞鸟、佛像、草虫、游鱼、虾米和画外国人的舞蹈。这些作品,家人和剧团人员看到后十分高兴,都说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美感和欢乐。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侵占香港,梅兰芳苦不堪言,担心日本人会来找他演戏,怎么办?他与妻子商量后,决心采取一项大胆举措:留蓄胡子,罢歌罢舞,不为日本人和汉奸卖国贼演出。他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日本人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了。”
红色烈士王海纹等人的事迹介绍(篇5)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