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感动中国》杨华德事迹材料
《感动中国》杨华德事迹材料大家想了解哪些?感动中国事迹令人印象深刻,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感动中国》杨华德事迹材料(精选8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关于《感动中国》杨华德事迹材料篇1
在专家组成员的指导和支持下,经过几年的培养,他成长为推广杂交水稻技术的得力助手,并带领家乡发展杂交水稻脱贫致富,成为布隆迪全国闻名的创业典型。2019年7月,恩达伊克基被总统破格提拔为内政部地方发展司司长,如今已担任布隆迪国家合作经济发展署署长,成为布隆迪最年轻的政府高官、中布友好的坚定支持者。
今年,杨华德60岁,按理说,可以退休安享晚年。但当前中布农业合作进入成果爆发期和攻坚期,他心系发展,便再次提出申请第四次赴非援布。
“经常有人问我:是否愿意继续留在布隆迪?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杨华德说,在这片土地上,生机勃勃的稻田寄托着布隆迪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希望,也饱含着中国农业专家传授技术、共筑友谊的情怀。他与同事们愿同布隆迪人民继续耕耘中布农业合作的沃土,帮助更多当地人过上幸福生活。
关于《感动中国》杨华德事迹材料篇2
日前,中国援布隆迪农业专家组在中方建设的农业示范中心举办捐赠仪式,向当地农业合作社赠送10吨由专家组在当地首批培育成功的中国优质杂交水稻种子。这一刻,中国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杨华德激动不已。
1964年9月出生的杨华德是威远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2015年,因布隆迪水稻产量持续低迷、粮食安全问题突出,中国政府应布隆迪方请求,派出农业专家组赴布隆迪执行“高级农业专家项目”,杨华德担任水稻专家兼农业专家组组长。
该援助项目一执行就是7年,杨华德通过选育(引进)适合当地的水稻品种,解决了困扰布隆迪多年的稻瘟病减产、绝收问题,帮助当地居民提高粮食安全水平,实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他在当地组织开展农业培训,为布水稻产业自主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关于《感动中国》杨华德事迹材料篇3
数据显示,2016年到2022年,布隆迪的水稻平均亩产由300多斤增至1300多斤,全国稻谷产量由5万余吨增至25万多吨。
2020年,本该结束工作回国的杨华德主动申请留在布隆迪。2023年,他又一次申请留下再干一个任期,这意味着他人生中的11年都工作生活在布隆迪这个遥远的非洲国家。
“我希望布隆迪能在我们专家组的支持下,通过我们的技术援助,解决国家贫困和粮食安全问题……”在获奖现场,杨华德动情地说道。
丝绸包裹的种子,来自中国,饱满飘香的稻谷,长在非洲。从一个项目,到一个产业,黄皮肤汉子的执著,让黑皮肤的兄弟,理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意。稻浪千重,路远情长。
关于《感动中国》杨华德事迹材料篇4
为解决布隆迪粮食安全问题,杨华德和专家组成员决定在布隆迪试种杂交水稻。他们团队从国内优选了7个杂交水稻品种,根据品种特性,结合布隆迪实际,从育秧、施肥、规范化栽培进行技术升级,制定试种方案。最终,他们连续开展了三期以技术完善为主体内容的川香优506示范,均获得成功,产量稳定在10吨/公顷左右,其产量较当地产量翻了接近三倍。
此外,杨华德还带领专家组首创了“生产性投入基金模式发展杂交水稻(脱贫减贫)示范村模式”,并在布隆迪试点中国扶贫经验,集中资源,打造减贫示范村,成立布隆迪布班扎省基航加县青年合作社,产量效益成倍增长。同时,还为当地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向当地群众传授中国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和农业发展理念,完成了培养致富带头人、对农业系统官员及数以万计的技术农民的培训等等。
关于《感动中国》杨华德事迹材料篇5
隆昌人喜欢种水稻,只要有水能插下稻秧,就比种其他旱作粮食产量高。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杨华德出生于四川省隆昌市双凤镇秧田村7组。
知道秧田是为水稻育种,就知道他与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20世纪70年代,为提高当地水稻产量,隆昌县农业局派出农技员,来到杨华德所在村组开展水稻种植技术指导,当年就实现了水稻产量翻番。“当时我想要做个农业局的技术员。”杨华德说。1978年,他考上了隆昌七中高中。每周日下午都会带一周的伙食,背一小背篼红苕、一点米、一小瓶咸菜到学校,用小盅到食堂蒸来吃。营养不良导致他和同学们普遍较瘦较矮。
关于《感动中国》杨华德事迹材料篇6
校志记载:1958年3月27日,主席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成都会议后视察隆昌气矿,极大地推动了隆昌县的“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当年9月,位于黄家场的工农小学租房附设两个初中班,一下被110个新生挤满,标志着距县城最远的黄家区8个公社多少代人期盼的本土中学隆昌七中诞生了。县文教科决定张全权带领陈河姚、黄云凡担起重担,以“大跃进”的精神,一边组织学生学习,一边在黄家场东约1公里处的龙井冲一带征地54亩修建校园。
杨华德们运气很好,77年恢复高考,当年入学的高79级按成绩编成1个快班、1个中班、3个普通班、分类推进因材施教,加强校风建设。高考喜讯传来:快班全部上大中专线,中班也上几个,大中专录取61人,名列全县第一,真正是一鸣惊人。分管教育的董国福副专员赞誉为“山沟沟飞出了金凤凰”,因1978年隆昌划归内江地区时,他曾亲率数人到校考察,目睹了土墙房、黄沙路,没有一幢楼房的艰苦环境。但学校领导及教师年轻干劲大。1979年9月教育工作会上,内江地区确定李校长代表隆昌县介绍经验,会上号召全地区学习隆昌七中。1980年4月,隆昌七中获得内江地委、行署颁布的嘉奖令:“表彰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优异”。
关于《感动中国》杨华德事迹材料篇7
布隆迪地处非洲大陆东部,属热带稀树草原气候,降水充沛,自然条件适合水稻生产,但受制于品种、种子质量、种植技术、基础设施等多重不利因素 ,水稻单位产量不高,布隆迪一度饱受粮食短缺困扰。
自2009年8月起实施援布高级农业专家技术合作项目以来,田垄间经常能看到中国农业专家和当地稻农共同劳作的身影。2015年,杨华德以第三期中国农业专家身份开始坚守在布隆迪,带领专家组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帮助当地农民改善生产和生活。
“我们几乎每周都出差,经常一个月有20多天都在其他区县的水稻田里工作。”杨华德表示。在布隆迪的每位中国专家都皮肤干涩、双手皴裂。
考察田地,带领村民种植杂交水稻,检查秧苗生长和健康状况,培养当地的专业技术人员,层层带动农户增产增收……中国农业专家组深入布隆迪的田间地头,足迹遍布该国14个省,通过对不同区域水稻栽培调研和试验,为稻农提供了专业技术指导,解决了当地山区因稻瘟病减产甚至绝收的难题,帮助布隆迪农民大幅提高水稻产量。中国农业专家将14个省的36个示范村水稻产量从平均每公顷约3吨提升至9-10吨,为提升该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感动中国》杨华德事迹材料篇8
“丝绸包裹的种子,来自中国,饱满飘香的稻谷,长在非洲。从一个项目,到一个产业,黄皮肤汉子的执著,让黑皮肤的兄弟,理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意。稻浪千重,路远情长。”
4月8日晚,《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公布,这是颁奖活动给杨华德颁奖时的颁奖词。
今年60岁的杨华德是内江市威远县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援助非洲布隆迪已有9年。在杨华德和团队手把手的帮助下,布隆迪的水稻产量由平均每公顷3吨提升至10吨。杨华德带出的布隆迪学生,不仅自家水稻种得好,还被派往邻国传播先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