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工匠精神推荐事迹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或多或少都会用到过事迹吧,事迹是对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进行综合整理所形成的总结性书面材料。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迹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企业工匠精神推荐事迹,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企业工匠精神推荐事迹(精选篇1)
张志华:热处理技术专家,公司劳动模范,在他身上,闪耀着“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光芒。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技术水平
合理的热处理工艺离不开大量的试验分析和反复验证。为了提高产品热处理性能,公司采购了全新的先进设备。新设备投入使用后,张志华积极扎根现场,阅读近700页的全英文说明书,一一吃透了新设备结构、加工参数及操作规范,同时利用工作之余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整理细化,用于指导技术人员编程和一线职工操作。截止目前,该设备已储存80余个工艺程序,凝结了近350次的工艺试验成果。“勇于拼搏、不畏艰难”是张志华的标签。“张志华一流的技术源于他的决心和对事业的热爱与忠诚,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热处理二线班长刘银波说。
艰苦奋斗,持续突破技术瓶颈
作为热表处理中心“铸心”新长征党员突击队队长,张志华始终保持迎难而上的优良作风,近两年来,他先后主持、参与攻关项目数十项,保障了公司科研产品的顺利交付。“有张志华在,任何问题都能被解决,我们很放心。”变速箱公司线切割老师傅王凌说。
张志华锐意进取,创新改善,坚持跟踪关键产品的生产过程。在生产现场,经常会发现他与操作者不断交流讨论,优化工装夹具和工艺规程,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更好地保障了产品质量。“张志华的创新基于操作者使用的方便与安全。”杨沅武师傅这样称赞张志华。
淡泊名利,奉献航空强国事业
没有豪言壮语,张志华身上永远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坚定。十八年来,他披荆斩棘、艰苦奋斗,不言苦、不言累,将自己的全部青春热血倾洒于祖国的航发事业,多少次的咬牙负重前行,都是为了航空发动机的轰鸣声响彻云霄。矢志航发,朴实无华,这就是公司劳模张志华的真实写照,他用十八年的不懈坚守,向我们诠释了中传人动力强军、科技报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劳模风采!
企业工匠精神推荐事迹(精选篇2)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
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企业工匠精神推荐事迹(精选篇3)
余忠杭,圆柱齿轮制造中心车工,中共党员,集劳动模范、先进个人、质量标兵、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于一身。
扎根岗位,勤奋好学
在几台硕大的新型数控车旁,一台卧式普通车床显得毫不起眼,余忠杭却把它当成自己的骄傲:“尽管数控车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但是一些特种零件还是需要更灵活的普车才能完成加工,普车对手上功夫的要求也比数控车高出很多。”带着这一份自豪,余忠杭时刻要求自己精进技术,提升水平,用自己这台被时光打磨得熠熠生辉的普车攻克那些数控车解决不了的难题。
不过,余忠杭并没有只守着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相反,他努力把自己锤炼成一个“多面手”,打造成一颗“螺丝钉”,随时准备向中心最需要他的地方出击。在熟练掌握车工技能的基础上,他又先后取得了钳工、蜗杆磨、动平衡等工种的操作证,在有需要时及时弥补中心人员空缺,协助突破瓶颈工序。现在,他还在继续学习新工种的操作技能,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成长与收获。
兢兢业业,以身作则
在统一的工装之上,余忠杭时刻警记在胸前别上党徽,他用这枚闪闪的党徽提醒自己,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带动身边人齐头并进、勇毅前行。他时刻保持着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在质量问题上,余忠杭精益求精、实现了全年零件加工零超差、零报废。面对生产任务,余忠杭更是主动揽责,不怕苦,不畏难。
去年11月,某型号动平衡工序安排十分紧张。余忠杭投入到这场生产攻关战斗中。他说,只要工作需要,就竭尽全力做到最好。在他的感染之下,大家一起行动,最终成功在凌晨两三点顺利完成了任务。当大家走出生产中心时,天空中已经挂满了繁星。余忠杭说,那一天的星空格外美丽。
大胆创新,锐意进取
虽然普车更加灵活、适应性更强,但数控车床的生产效率和稳定性远高于普车。因此,余忠杭一直致力于工序的改善,将普车工序数字化,把需要大量技术和经验积累才能处理完成的工序简单化、普及化,以此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在完成的大量改善项目中,某零件空刀槽加工工序改善带给了他满当当的成就感。
某零件加工需要在零件内部深处角落刻出两个空刀槽,操作空间小、刀具难以标准化,此前先用普车车出刀具再进行加工,耗时长,刀具通用性差,一次加工合格率也低。余忠杭主动请缨,解决空刀槽加工难题。在一年多时间里,他自己购买刀具,动手改造,进行试验,终于研制出以“长条状刀身+刀头”为结构的新刀具,该刀具可以轻松深入零件内部进行操作,还可以灵活更换刀头适应不同加工要求,最为重要的是,新刀具可以应用到数控车上。利用新刀具加工,该工序合格率从93%提高至100%,生产周期由3至4天缩短为1天,从高难度工序变成了人人都可操作的简单工序。“我在这项改善里投入多,想法多,改善的效果也好。如今,这项改善不仅解决了中心多个复杂图号的加工问题,更是在全公司推广开来。每当看到我的改善成功解决生产难题,助力科研生产任务完成,我就觉得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余忠杭的话语里溢满了自豪。
独具慧眼,不拘一格
余忠杭能干、肯干、实干,但并不只会“蛮干”,他经常将日常生活的细节与工作的细节结合起来,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工作“小妙招”。
磨齿班对薄壁零件进行加工时,常常产生加工振纹,造成产品加工粗糙度不合格。当大家对这一问题一筹莫展之时,余忠杭从铜锣中获取了灵感:如果对锣增加配重,锣就振动不起来,怎么敲都敲不响。于是,余忠杭提出了“在零件上增加环形配重”这一方案,并自告奋勇亲手加工配重块,在一段时间的试验后,加工振纹这一“顽疾”果然手到病除。
中心打磨零件使用的研磨轮一旦磨损就必须更换,但其实长期与零件接触、磨损严重的部位只占轮体的五分之一。余忠杭从裁纸刀上得到启发,他将磨损部分车去,剩下的完好部分还能继续使用,这一举措将研磨轮的使用寿命延长了五倍,为公司节约了大量生产成本。
余忠杭说:“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从点滴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定能把事情做好。”热爱、用心、创新,正是在岗位上的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突破,才铸就了“劳动模范”这张金字招牌,更铸就了“余忠杭”这个比金子还要掷地有声的大名。这个名字正昭示着余忠杭取得的一切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我,忠于航发!”
企业工匠精神推荐事迹(精选篇4)
“学技术是其次,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胡双钱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也是他技工生涯的注脚。
胡双钱是高级技师,一位坚守航空事业35年、加工数十万飞机零件无一差错的普通钳工。对质量的坚守,已经是融入血液的习惯。他心里清楚,一次差错可能就意味着无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他用自己总结归纳的.“对比复查法”和“反向验证法”,在飞机零件制造岗位上创造了35年零差错的纪录,连续十二年被公司评为“质量信得过岗位”,并授予产品免检荣誉证书。
不仅无差错,还特别能攻坚。在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客机项目的研制和试飞阶段,设计定型及各项试验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特制件,这些零件无法进行大批量、规模化生产,钳工是进行零件加工最直接的手段。胡双钱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开始发挥作用。他攻坚克难,创新工作方法,圆满完成了ARJ21—700飞机起落架钛合金作动筒接头特制件制孔、C919大型客机项目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种特制件的加工工作。胡双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一定要把我们自己的装备制造业搞上去,一定要把大飞机搞上去。已经55岁的胡双钱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企业工匠精神推荐事迹(精选篇5)
刘洪峰,2007年进入山东征宙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作。通过跟热处理车间师傅们不断交流、认真学习,他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级技工。公司于2011年引进新设备,刘洪峰被调入新的岗位进行学习工作,工作时间长了,他发现设备运行工艺当中有一点小缺陷,导致每次工艺运行都会有一小时辅料消耗,经与相关人员探讨交流,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也为车间辅料消耗节省开支。2014年节假日值班时,因设备电机由冷水冷却运行需要人员值班看守,他纠结如何才能解决电机冷却问题,后经多方了解探讨,将电机冷却水改变成变压器冷却油,得到领导同事们的一致好评。2015年因设备淬火有部分管件损坏,导致淬火油里进水无法正常运行,后经多方了解与相关人员探讨交流,将原有设备水冷却,改变成风冷却,使生产需求得到了提升。2017年,因工作需要,刘洪峰被调入发兰工序,因后期人员紧缺,他发现零零碎碎的小产品总是会占用一名工作人员一到两个小时,甚至半天时间不能干其他工作,经过与相关人员探讨交流,他设计出一款新式工装,我们把它叫做滚筒式发兰筐。
2018年,刘洪峰迎接来工作中的再次考验,公司对外开放加工处理产品,与我公司现有产品大不相同,发兰质量得不到客户认可,经过与各个相关人员探讨,进行反复实体操作,终于得到客户认可,提升了客户对我们质量的信任。2018年6月,由于外协加工产品增加,发兰原有设备无法满足生产需求,经协商增加一台设备。但是根据原有设备炉丝组数无法提升效率,后经与相关人员探讨交流,改变炉丝组数,增加底相加热达到提升效率,得到领导的一致好评。2020年6月,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喷砂工作大量增加,因设备老旧只能由人工将工件摆到需要喷砂相应位置费时费力。从而激发他对喷砂机改造的想法,后经多方交流,调查资料,一个新的构思提上日程将原有设备底部改装成旋转托盘式构造,节约了人力提升了效率。多用炉碳势监测用氧碳头,成本高,寿命短,1万多元一支,寿命10-12个月,他通过半年多的摸索钻研成功延长氧碳头使用寿命,平均每个氧碳头多用2-3个月,每年可为公司节约资金上万元。压力机成型夹头时由于中频加热工件进入锻压完不容易出模,他经过反复思考,历经1个半月时间终于成功改进了设备,研发出了脚踏式顶料工装,经过与原来班产量比较,效率倍增,提高人工效率,为公司做出了突出贡献。
企业工匠精神推荐事迹(精选篇6)
施品芳在加工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气密试验接头。这一个零件他足足做了两个多小时。背靠车床,一身工装。凝神专一,技近乎道。任何一个工业时代的故事中,都少不了工匠的身影。
工匠精神并不是个新词,在德国、日本、瑞士等发达国家,正是因为工匠的坚持专注,正是因为对产品完美形态的不断追求,才最终生产出举世闻名的精品。无论瑞士手表、军刀,还是日本的家用电器,德国的汽车,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这些长寿企业的出现绝非偶然,工匠精神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日本,工匠被称作“职人”,而“职人精神”也贯穿到各行各业。最近几年,大卫·贾柏所拍摄的纪录片《寿司之神》风靡网络,讲的就是东京银座一家看上去很普通的寿司店主小野二郎的故事。这位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终其一生都在捏寿司,始终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和学徒们。
“你必须爱你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片中,在小野二郎的店里做学徒,必须首先学会拧毛巾,直到完全学会了拧毛巾,才能碰鱼,然后才是用刀。十年之后,才开始学煎蛋。正是这看上去极其严苛的标准,才让这家店誉满天下,“米其林指南”为其打了三颗星,意味着这个餐厅“值得特别安排一趟旅行”去造访。
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确保了这个国家始终有着最优秀的工匠。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始终坚持“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小学生小学4年毕业之后进行一次所有人才的“分流”,许多学生进入通往职业教育方向的中学,最后经过职业培训后就业,或者进入高等院校——应用科学大学深造。德国政府还规定,德国企业有义务提供职业教育的培训岗位,这确保了学生可以有机会跟着有经验的技师学习一手实用知识和技术。
与此同时,在德国工程师是非常受尊敬的职业,也有着不菲的收入,这激励了更多人选择这样的职业。工匠精神贯穿在大企业和各类中小企业中,以质量为生命,以质量赢得声誉,不断打造质量最高的产品,而不是追求所谓的.“物美价廉”。
在瑞士,制表商对每个零件、每道工序、每块手表都以一丝不苟的完美主义精神打造。这个没有独特资源的国家,如今成为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观察者认为,工匠精神在其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对机械表精密度的高要求,几乎使得瑞士手表霸占了全球市场。据了解,有一些手表,其中零件可达七八百个,即使是顶级表匠,一年也只能造出一个。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有过对“工匠精神”的绝佳比喻。
《庄子》中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一个叫丁的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都合乎乐曲的节拍。
传说当然只是传说,但这背后对于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却是中国历史上绵延不绝的一笔精神财富。在璀璨的中国文明中,无数巧夺天工的珍品,正是工匠们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的产物。这样的追求,曾一度在对量的追求和低成本的追求过程中,被人们忽视过。如今,这精神正在重新焕发生机。
企业工匠精神推荐事迹(精选篇7)
康亚福,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在甘肃武山一个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他放弃了当一个民办教师的机会,跟随父亲学习古法榨油技术,同时,不甘弱势的的他求师学艺古仿木匠技术,由于他的聪明和锐气,在短短几年里学艺出师,独挡一面,他用古法榨出的胡麻油老百姓吃在嘴里香在心里,他走乡串户精心制作的仿古家具老百姓赞誉不绝。他钟爱传统文化艺术,又不遗余力地保护和传承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益禾农庄古法榨油。
古法榨油祖先的智慧传承
舌尖系列的火热回归,完美诠释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精神,祖辈们的心口相传,延续着浓浓的中国味道。康亚福有着热爱文化、钟爱祖辈代代相传工艺的工匠精神,才成就如今的正宗地道、世纪醇香的胡麻油。他说:“古法榨油,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他起源于秦朝,我们天水是秦人的发源地,史书记载,秦人祖先在西汉水流域生活时就用这种榨油法。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元代《王祯农书》;明代《天工开物》等农学著作都与秦人的榨油之法基本吻合。古法榨油讲究工艺,工艺讲究经验的积累,每一道程序都十分讲究,都有其要诀所在,如火候、力度、时间等。他将所学用于当下社会人们对饮食的讲究,循序渐进,反复研究改良,凝聚民间代代工匠师傅们的只智慧结晶,历经创新,升华为康亚福德古法六艺之道:“秦州郡,胡麻子;秘法炒,留醇香;小榨技,见精油;取初榨,得上品;正宗味,真地道,依古法,秒储藏。”
他以大胸怀传承古法榨油,为的是传承文化,让他后继有人;让老百姓健康长寿,将康氏六艺诠释于天下大众。“秦州郡,胡麻子”,筛选武山上品胡麻,粒粒饱满,含油量高,香味浓郁,营养丰富。采购时必先经过严格取样、检验、保证原料质量的优质,从原料确保天然的醇香。“秘法炒,留醇香”,依古法烘炒之技,精控炒温,选取上品胡麻子,炒料产香,留存最原始的亚麻香。“小榨技,见精油”,融汇百年木榨传统经典技术,以秘法压榨工艺,充分榨取胡麻天然醇香。“取初榨,得上品”,古法木榨亚麻油只取初榨油精华,贵精而不贵多,点滴珍贵。保留其含香量最高的琥珀色亚麻原油,其香醇非一般胡麻油所能比拟。“正宗味,真地道”,低温沉降与过滤制法,尽可能地保留了胡麻油的营养香味,纯净无添加,滤得最原始醇香。“依古法,妙储藏”,参照古代储藏经验,严控温,避光存,采用黑陶缸,久而不变,保存油品的天然品质。
舌尖非遗香传天下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传承者,康亚福在大力继承和升华古法木榨工艺的同时,甘肃益康家政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成立分部《天水益康农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集农产品、食用油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恢复了天水李官完村解放初期的古法榨油坊一座,康亚福以非物质文化古法榨油传承人的身份位居首席,他从收集归纳历史资料到选址选材日夜操劳,走遍了中国历史记载中古法榨油的大小市、县、农村,于2016年建成生产。油好不怕巷子深,5他融汇了几代压榨工匠们的榨油心血与智慧,制造出“可被传承,难被超越”的正宗胡麻油。他融入新技术,完善了古法,做到了古法与新法相结合的理念。保留着胡麻油的口感与香味,合理利用生物技术,有效降低了非健康物质含量,“精益求精,品质为上“是康亚福先生对非物质文化传承宗旨和立身之本,通过科学分析检验和社会团体的鉴定,得到广受认同及肯定的。更令人欣慰的是甘肃益康家政“益禾农庄”胡麻油被国标局注册为《秦祖味道》品牌优质亚麻油。康亚福先生作为中国非物质文明遗产《古法榨油》的传承人,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精髓,打造具有特色传统内涵,历史工艺传承的百年品牌,具有着时代光辉意义,使得传统木榨技艺重新焕发生机,老百姓真正吃到绿色环保,信赖可求的“秦祖味道”食用油,为中国厚重且悠扬的饮食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企业工匠精神推荐事迹(精选篇8)
去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古老的中国錾刻技术,给各国元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在送给他们的国礼中,有一个是金色的果盘里放了一块柔软的丝巾,看到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抓,结果没有一个人能抓得起来,原来这块丝巾是用纯银錾刻出来的。
錾刻工艺师孟剑锋就参与了这份国礼的制作。他是北京握拉菲首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技术总监,已在工艺美术行业上奋斗了22年。孟剑锋是一个能够沉下心来做细活的人。为了提高技术水平,他勤练基本功,几个枯燥的动作,他能重复练习一年。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绘画,学习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工艺美术知识,积极探索新的工艺制作方法,大胆改进创新,创作出大量贵金属工艺摆件作品,先后制作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优秀志愿者奖章、512抗震英雄奖章、全国道德模范奖章、中国海军航母辽宁舰舰徽等作品模具,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工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尝试改变铸造的焙烧温度、化料温度和倒料时的浇铸速度,经过反复试验、对比和推算,攻克了纯银铸造的工艺难题,使成品率提高了近50个百分点,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生产成本。
孟剑锋是位坚守传承,勇于创新的工美匠人,他用最朴实的劳动践行着一名普通劳动者的责任和一个员的坚守。
企业工匠精神推荐事迹(精选篇9)
徐纪忠,他坚持在改革中创新突破,勇于践行“敢于领先 敢于突破 敢于胜利”的三敢精神,积极先后推进东台、如东海上风电项目各项工作,不论前期核准,还是工程建设,均走在同批项目的前列。
2016年12月,东台200MW海上风电项目顺利并网发电,成为国内当时离岸距离最远,单位容量最大,升压站电压等级最高,海况环境最复杂的海上风电场。2020年7月,如东H14#海上风电项目投入运行,成为目前国内首个智慧化海上风电场,在中国绿发新能源产业中树立起新标杆。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辛勤的劳动者,也包括你我,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让我们用最简约真挚的方式,去赞美哪些默默耕耘的劳动者。
开创海上风电建设新速度
他反复研究海上施工技术方案,迅速成为海上风电专家,在他的带领下,东台项目创下海上升压站“滑移装船、整体吊装”、海缆“登滩排架敷设”、风机“塔筒预先拼装,风机分体吊装”等多项国内海上施工记录,项目于2017年9月全部机组并网发电。
在如东项目建设中,他提炼形成的“点线面体”项目管理法,创造性的以“容缺”方式推进项目开工建设,克服新冠疫情、施工船机不足等种种困难,于2020年7月底实现首批机组并网,成为江苏同批核准的24个项目中首个并网发电的项目。
创建海上风电示范项目
他瞄准国内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的定位,形成了海上风电项目10项示范标准体系、10项技术领先成果。以“徐纪忠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取得创新发明、QC成果奖及软件著作等80多项科技成果,东台项目先后荣获2019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如东项目成为目前国内首个智慧化海上风电场,形成多个科技成果正在筹备申报工作,助力集团公司智慧新能源产业高效、绿色发展。同时,他采用边学习边建设的方式紧抓人才培养,通过东台项目及如东项目建设,他的团队全面掌握了海上风电工程建设管理要素,实现了员工海上作业实践能力和业务素养的双提升。
企业工匠精神推荐事迹(精选篇10)
洪家光始终秉持航发人“国家利益至上”价值观,以实干践行初心,在生产一线创新进取、勇攀高峰。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性能、寿命和安全性取决于叶片的.精度,他潜心研究叶片磨削加工的各个环节,自主研发出解决叶片磨削专用的高精度金刚石滚轮工具制造技术,经生产单位应用后,叶片加工质量和合格率得到了提升,助推了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的技术进步。凭借该项技术,他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工作岗位上,他先后完成了200多项技术革新,解决了300多个生产难题,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飞机打造出了强劲的“中国心”。
他以国家级“洪家光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省级“洪家光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先后为行业内外2000余人(次)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亲授的13名徒弟均成为生产骨干,其中1人获“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他先后完成工具技术创新和攻关项目84项,个人拥有8项国家专利,团队拥有30多项国家专利,助推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水平提升,积极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动力梦”贡献力量。
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楷模,他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洪家光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宣读倡议书。
企业工匠精神推荐事迹(精选篇11)
张冬伟是个80后,但手里的活儿却让老师傅们竖起大拇指。他是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总装二部围护系统车间电焊二组班组长、高级技师,主要从事LNG(液化天然气)船围护系统的焊接工作。虽然年纪不大,却已是个明星工人,所获奖励无数:2005年度中央企业职业技能大赛焊工比赛铜奖、2006年第二十届中国焊接博览会优秀焊工表演赛一等奖,是当今世界最先进、建造难度最大的45000吨集装箱滚装船的建造骨干工人。
LNG船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船舶。作为LNG船核心的围护系统,焊接是重中之重。围护系统使用的殷瓦大部分为0.7mm厚,殷瓦焊接犹如在钢板上“绣花”,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耐心和责任心要求非常高。面对肩上的重担,张冬伟不断地磨练自己的心性,培养专注度,潜心研究焊接工艺。为了攻破技术难关,他与技术人员放弃休息时间,日夜埋头图纸堆中,潜心钻研技术突破。最终,他主持的实验取得成功,得到专利方的认可,并用于LNG船实船生产,收到良好成效。
张冬伟特别注意经验的积累总结,国内没有现成的作业标准,他就不断摸索完善各类焊接工艺,先后参与编写了多部作业指导书,为提高LNG船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张冬伟,是中国广大“造船工匠”的杰出代表,他用自己火红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执着于国家海洋装备建设的奉献之歌。
企业工匠精神推荐事迹(精选篇12)
刘湘宾参加工作40多年,在精密加工事业部数控组当了22年的组长,他所带领的团队主要承担着国家防务装备惯导系统关键件、重要件的精密超精密车铣加工任务,加工的惯性导航产品参加了40余次国家防务装备、重点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大型飞行试验任务,圆满完成长征系列火箭导航产品关键零件、卫星、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重要部件生产任务。
他率领团队在行业内首次实现了球型薄壁石英玻璃的加工需求,打通该型号研制的`关键瓶颈。研究成果可推广应用于航空、船舶等重要部件的硬脆材料精密加工,为我国新型防务装备、卫星研制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他还通过持续创新改进工艺方法,开展了大量试验,成功将陶瓷类产品的加工合格率提高到95.5%以上,加工效率提升3倍以上。
刘湘宾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完成“半球动压马达柔性制造系统改造”等管理创新、技术创新18项;累计提出合理化建议100余条,涉及生产管理、工艺技术、减本降耗、安全生产等多方面内容,并依据此合理化建议优化工艺50余项;22项攻关成果和研究课题解决了公司最关键最迫切的。技能难题,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百余万元。
企业工匠精神推荐事迹(精选篇13)
罗小剑,女,2004年进入移动公司参加工作,成为一名营业员。由于业务突出,2007年初被公司任命为营业厅值班经理。她始终把“客户满意就是我最大的快乐”这一诺言作为追求目标,六年如一日,爱岗敬业,真诚服务,不断创新,无私奉献,成了客户心目中移动“优质服务”的代名词。她像一位光的使者,把融入微笑、温暖的优质服务带给每一位有需要的客户,为移动的事业默默工作,奉献青春。
“三心”到家提升满意度
营业窗口是企业一面的明镜,更是联系客户的桥梁和纽带,要做好前台服务工作,必须建立真心真意服务用户的心态,主动、细心地了解用户的需求。面对清一色的“女兵”,罗小剑暗暗发誓要带出一支精细又干练的优秀团队。她对班组成员提出四句要求:“环境一尘不染,服务毫厘不差,遇事有礼有节,笑容发自内心。”在罗小剑的带领下,云梦梦泽大道营业厅的营业员早已养成每天微笑服务、三声服务、站立服务的行为规范。为了提高服务素质,使服务做到更方便、快捷、有效。罗小剑在班组中开展“一天一讲评”,“一周一培训”活动,加强了全员的服务意识,切实树立争创一流服务的思想观念。她要求大家做到“六化”,即:服务态度礼仪化、服务手段现代化、程序标准规范化、管理方法军事化、效率便捷快速化、特殊对象亲情化。为提高客户满意度,她还把客户的服务宗旨细化为“三心”服务理念:即:省心——使客户感受到首问负责制带来的方便、高效;舒心——让客户感受到最优质、最快捷的服务;放心——把最真诚的服务送给每一位客户。并提出把小事做“细”、把常事做“新”、把难事做“巧”,要求员工们把它作为座右铭,使每位前来营业厅的客户都有宾至如归的温馨感觉,在每个月的全市客户满意度排名中一直都是名列前茅。
真诚奉献,提升业绩
记得有这样一位客户,拿着身份证到前台办理退网业务,罗小剑通过与客户耐心、细致的交流得知:该客户经常到外地做生意,每月的话费都比较高,前不久在业务繁忙时手机连续两次停机了,回来后一气之下要求退网。罗小剑和颜悦色地对他说:"王老板,您生意做得这么大,如果您换了号码,客户与您联系不上,对您的生意肯定有很大影响。"客户仍然坚持:"我没有收到任何通知就停机了,难道对我的生意就没有影响?""对不起,您的心情我非常理解,您看这样行吗?从今天开始,您的这个号码每月由我监控,预存话费不多的时候,我会打电话通知您,以免停机给您带来不便,您说好吗?"经过一番挽留,客户终于答应继续使用这个号码了。在以后的工作中,这位老板也经常因为一些业务方面的问题经常与罗小剑联系。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也正是因为她的'这份真诚和敬业,感动着客户,客户顾问成了她的代名词。进入罗小剑的飞信日志里,你可以看到她这样的留言:让我痴迷的是工作,最让我欣慰的是用户;最让我感动是的集体,最让我愧疚的是家庭。不少同龄的朋友问她,小剑啊,现在是市场经济,凡事都讲个效益,你这样没日没夜的想着工作,觉不觉得亏呀?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要做就把她做好!只有我们把客户服务工作做好了,我们才能稳住客源稳住市场”。
苦练业务,提高技能
在云梦移动公司,提起罗小剑的勤思肯干,认识她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姆指。她认为不断加强移动通信知识的学习,熟练的掌握各种业务知识才是提供优质服务的第一前提,因此,她在平时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为及时掌握各种手机的操作方法,她准备一个笔记本,把每个手机操作方法都记录下来,这样几年来有几大本手机操作大全,对于新业务,每天晚上回家捧书钻研,有不懂就问,遇难点就钻,她甚至主动与各地市业务尖子联系,向她们讨点子,取经验。凭借这种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经过努力,在多次的技能比武中取得优异成绩,并且在她的带动下营业厅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营业厅多次获得学习型班组的称号。
服务无限聆听花开
保持一颗平常心,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去做自己应做的一切,这是罗小剑一直所坚持的。罗小剑常说:“我最希望得到的赞美是来自客户的肯定,微笑服务,为服务而微笑,将永葆年轻的心。真心付出就会获取真诚回报。在营业厅工作的六年,她多次被省市公司评为“先进个人”,2008年荣获省服务与业务技能大赛个人一等奖、团体一等奖、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百佳岗位能手、2010年被评为省内训师、2010年荣获省公司终端技能比武大赛团体二等奖。在平凡的岗位上罗小剑同志演绎着新时代“螺丝钉”的故事,得到了客
户的信任,同事的尊重和大众的喜爱。在服务的过程中,罗小剑都是用心去聆听,用心去思考,让每个动作、表情和心思,都渗透着对人的关心和尊重,在血液里流淌着真挚的感情,让服务的真情看得到,听得到,感受得到……
企业工匠精神推荐事迹(精选篇14)
徐立平,男,1968年出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组组长,国家高级技师、航天特级技师。
自1987年入厂,徐立平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固体燃料发动机是战略战术导弹装备的心脏,也是发射载人飞船火箭的关键部件。它的。制造有上千道工序,要求最高的工序之一就是发动机固体燃料的`微整形。雕刻固体燃料,也就是火药,极其危险,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会引起燃烧,甚至爆炸。
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火药整形不可逆,一旦切多了,或者留下刀痕,药面精度与设计不符,发动机点火之后,火药不能按照预定走向燃烧,发动机就很可能偏离轨道,甚至爆炸。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这让他的师傅都望尘莫及。
企业工匠精神推荐事迹(精选篇15)
焊接技术千变万化,为火箭发动机焊接,就更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了,高凤林就是一个为火箭焊接“心脏”的人。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国营二一一厂特种熔融焊接工、发动机零部件焊接车间班组长,特级技师。
30多年来,高凤林先后参与北斗导航、嫦娥探月、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以及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一次次攻克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世界级难关,出色完成亚洲最大的全箭振动试验塔的焊接攻关、修复苏制图154飞机发动机,还被丁肇中教授亲点,成功解决反物质探测器项目难题。高凤林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等20多个奖项。
绝活不是凭空得,功夫还得练出来。
高凤林吃饭时拿筷子练送丝,喝水时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为了保障一次大型科学实验,他的双手至今还留有被严重烫伤的疤痕;为了攻克国家某重点攻关项目,近半年的时间,他天天趴在冰冷的产品上,关节麻木了、青紫了,他甚至被戏称为“和产品结婚的人”。2015年,高凤林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高凤林以卓尔不群的技艺和劳模特有的人格魅力、优良品质,成为新时代高技能工人的时代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