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头致富先进事迹

| 永盛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事迹,肯定对各类事迹都很熟悉吧,事迹不是单纯为其单位和个人评功摆好,而是为了鲜明地体现和积极宣扬一种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带头致富先进事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带头致富先进事迹

带头致富先进事迹篇1

百里杜鹃x乡永兴村条件艰苦,土地贫瘠,村民生活水平差。一直以来,过着“靠山吃山,依水吃水”的日子。近年来,在中央国务院和各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民众的思想在开放,路子在拓宽,日子也在进步。这不?村支部主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从当年打工仔摇身变成了今天的致富能手,不仅为x村的人民群众指明了道路、树立了楷模,还为自己的致富之路建立了身价。多年来,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极力响应党工委管委会的号召,带领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大胆探索,多方了解,亲身体验,将平时只能种植玉米、土豆的土地开拓出来种植经济作物,开创在荒山上种植金银花,收效明显,这不仅保护了生态,美化了荒山,保持了水土,还能为人民群众带来经济利益,为家乡人民群众开辟了致富之路。

“林药结合之路”在x村小有成就,也让民众尝到了甜头。

早在x年,金银花种植就已初具规模,x乡党委高度重视,将金银花种植发展列为x乡农村产业化调整的重点,把这一种植技术作为推荐品牌,要求大规模种植,创建了“贵州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金丰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为该公司的主要负责人。金丰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主要加工“金银花保健茶”,作为风景区的名优特产上市销售,全年收入达50余万元。如今,该公司已拥有苗圃基地一个,面积200多亩,育种子苗、杆插苗300多万株,可以满足上万亩的种植面积。

今年,还将在x乡创建几个基地,已经流转土地5000余亩,培训种植农户120人,争取在杜鹃、永兴、竹盈三个村大规模种植,把金银花产业做大做强。誓把百姓带上致富路,为创建“一乡多业、一村一品”的事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的全面推进,为建设和谐文明新做贡献,为百里杜鹃经济产业结构发展做贡献。

带头致富先进事迹篇2

本人马治虎,男,汉族,出生于1970年。1988年毕业于关帝中学高中部,现为____镇倪丁村支部副书记、村两委委员。

马治虎的父亲是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实农民,家里兄弟六人,家境苦困,兄弟六人如果都像父亲那样一辈子做一个老实本分的传统农民的话,那么他们都将重复父亲的生活,贫寒交迫,甚至更加困窘。对他们兄弟六人来说,这将是一个艰难的抉择,是继续老辈们几十年几百年走过的路,还是开拓创新,趟出一个自己的新天地呢碇位⒕过认真的考虑,率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发展种植业F渌几位兄弟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支持他,马治虎开始了他艰难的创业致富之路?

最开始决定种树的时候,村里的人们都很不看好,成本高、成活率低、经济效益差,连他的父亲都担心,反对他种树,本来就没有什么积蓄,东挪西凑的几千元钱,要是再亏了,不仅不能有收益,还会欠一堆债务。但马治虎坚信,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创造生态绿色农村,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不仅会有好的经济收益,还能造福村民,造福子孙。但最初的两年,由于缺乏销路,缺乏市场经济观念,收益并不好,还欠了不少债务。陷入困境中的马治虎并没有退缩,他积极的想点子、找出路,在生态中宁、宜居中宁建设的大环境下,在____镇党委的帮助和指导下,马治虎改变了思路,开始承包景观绿化带绿化植树工程,这不仅解决了树苗的销路问题,还因减少了中间购树环节而节省了成本。马治虎认真完成接到的每一个景观带绿化工程,不偷工减料,不弄虚作假,树木成活率高。他的工程受到了企事业单位的一致认可,接到的工程也从几千元的小工程扩大到100多万的大工程,工程涉及地域也从____镇扩大到了中卫市。随着马治虎种植业和绿化带工程越做越好,他的兄弟们也在他的带动下,开始创业致富,他们兄弟六人也开始联合起来,扩大了种植面积,所承包的工程也越来越大。在他的带动下,很多村民甚至邻近村的村民也开始在他的工程队打工,增加了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不少青年村民也开始努力辟蹊径、拓路子创业致富。他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创业致富带头人。

他是一个有责任心,懂得感恩的人。日子越过越好后,他主动积极参加镇村各项活动,1996年至今,从一般村队干部到村支部副书记、村两委委员,在工作中,他一直本着吃苦耐劳、恪尽职守、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的宗旨,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情。对待村民,他总是热心诚恳,同时遇到困难,他总是积极伸出援手。一直以来,他与村民相处甚是融洽,深得村民信任,被大家当作知心人,贴心人,谁碰到困难都愿意找他倾诉,让他帮忙解决。他一直勤勤恳恳的为村务工作默默奉献,先后多次获得了各种市、县、镇级奖励和荣誉。

在创业和致富的道路上,他深深明白知识的重要性,他不断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在党组织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和理论学习活动中,他积极上进,努力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参与党组织的各项主题活动,自觉履行团员的义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尽到一个党员应尽的责任。认真学习党的__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两会"精神,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坚定政治立场,牢固组织观念,改进思想作风。特别是通过参加"爱党爱国、明礼诚信、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等民风建设活动、创先争优活动、3.5学雷锋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等,更进一步提高了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了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继承和发扬,加深了对党组织工作的宗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道德修养,不仅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而且也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他还通过自身努力学习,于20__年取得了宁夏设施种植学校中专学历,进一步提高了学历水平。

他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但他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开拓精神,已深深植根于他的心中;他艰苦创业,带动了一方群众的致富奔小康,成为人见人夸的能人;他富不忘本,带动更多的村民发家致富,增加经济收入,过上好日子;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是一个靠劳动致富的千千万万个农民的杰出代表。

带头致富先进事迹篇3

永乐,男,汉族,1986年8月出生,康县两河镇中营村花园社人,中营村养鸡大户。

中营村花园社位于两河镇西面,距镇政府1.5公里,交通相对便利,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于是他外出务工了几年,由于接受新事物快,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的优势,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他于20__年3月份开始了土鸡养殖。

精明强干的他将目光投向了养殖业后,他拿出多年的积蓄新修圈舍220余平方米,特意到外地土鸡养殖场考查并购买先进设备。自己通过翻看大量的家禽养殖技术书籍,很快的就掌握了基本的养殖知识。他坚信,以自己的聪明才干和勤劳的双手,一定能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致富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通过自学判断生鸡病情,自配饲料,有时候,碰到仔鸡孵化到产房里, 24小时照顾,直到天亮。自20__年以来,土鸡价格较为稳定,使他们尝到了养鸡的甜头。现如今巩永乐的养殖规模达到了:年产土鸡1000多只,幼鸡500余只,年产值在5万元左右,通过一年多的摸索,巩永乐练就了一手养鸡好技术。自己也通过养殖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致富不忘乡亲,他作为一名中营村花园社村民,始终不忘自己的责任。"多帮帮乡里乡亲,他们挣个钱不容易".由于他的"传、帮、带",中营村的养鸡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养殖户如雨后春笋地涌现,全村及周边邻里的养殖户都得到了他的帮扶,在他的示范作用下,全村养殖大户达4户以上,形成中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外面相比,我们不算富,但看到周围乡亲比以前富了",我感到自豪;巩永乐话里充满了自豪感,也透出自信,通过敢闯敢干,取得了自己的成功,在自己致富和帮助别人致富的过程中,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巩永乐在大山深处,以他坚韧的毅力,不服输的性格和帮助他人的热心,成为大山的掘金人。我们相信:他的养鸡事业会更好,在致富的路上会走得更顺、更远。

带头致富先进事迹篇4

1971年出生的刘小燕原籍广东肇庆,1993年她为爱远嫁到了古井镇文楼新坑村,成为了当地的外来媳妇。结婚之初,夫家家境清贫、生活艰苦,刘小燕和丈夫只能靠外出打工挣的微薄薪水来养家。

1996年刘小燕和丈夫用多年来外出打工的积蓄承包了8亩甘蔗田,正式开始了与甘蔗同甘共苦的日子。一开始因为缺乏种植经验,对甘蔗的生长习性不了解,第一年他们连投下的成本都亏了。面对这巨大的挫折,刘小燕和丈夫没有放弃。没有资金,他们厚着脸皮向肥料店赊肥,等甘蔗收成卖出之后再还钱;没有经验,他们就积极往别人的甘蔗田上跑,看别人怎么种,虚心请教,如果碰到其他种植难题,他们就自己去书店买相关的书籍回来学习。凭着越挫越勇的奋斗精神,在交了连续亏损四年的学费之后,他们的甘蔗田从当初的8亩扩大到23亩,2003年再次扩大到45亩,一直到现在的50多亩,他们还充分利用甘蔗田周边的'小块土地来种植新会柑,多样化的种植取得了一定成效,年产值超过几十万元。另外,刘小燕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做起了甘蔗北运的工作,为附近的种蔗农户提供了广阔的销路和市场,没有车就自己去联系车队,没有熟人帮忙就自己北上联系想代理甘蔗批发的客户,经过几年的市场勘察和开发,他们一年收购的甘蔗超过了400万斤,每年为他们带来了40多万的收入。2009年他们用种甘蔗挣到的30几万建了90几平方的二层小洋楼。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刘小燕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甘蔗种植大户。现在,她的甘蔗田有53亩,亩产甘蔗1.5万斤,年产值达50多万元,而她的南蔗北运收购队辐射了古井镇十几户蔗农,为他们甘蔗的销路问题找到了很好的解决途径。另外,刘小燕的甘蔗田除了2个固定的长工之外,每到甘蔗的收获季节还请了十几个农村妇女帮忙打理田地和清洗甘蔗,为附近的剩余妇女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带头致富先进事迹篇5

近日,我们走进位于重庆开县南雅镇南雅村1组的先华养猪场,只见宽敞的猪舍内,用条石板隔成的20多间猪圈很干净,闻不到一丝臭味。膘肥体壮的猪听到声响后,将两只前蹄搭在石板上“嗷嗷”直叫,主人撮了一瓢饲料倒入猪圈,大肥猪便争相抢食。

这个养猪场的老板叫郭先华,今年49岁。13年来,他从3间简易猪舍、10头猪,发展到如今占地200余平米的养猪场,终于圆了自己的致富梦。

榨油坊老板转行养猪

郭先华之前在家开榨油坊,乡亲们将油菜籽送到他的榨油坊加工成菜籽油,旺季的时候每天要加工2000多斤菜籽。随着种植油菜的农户逐渐减少,前来加工菜籽油的人也越来越少。

郭先华觉得养殖生猪这个行业不错,于是决定改行。2003年,他将榨油的机器转让了,妻子谭代会虽然心里没底,但对丈夫的行动非常支持,“养猪不轻松,活路繁杂得很,天晴下雨都要为猪的草料操心,一年到头都没有休息时间。”

刚开始,郭先华买回养猪方面的书学习技术,遇到难题就到南雅镇畜牧兽医站搬“救兵”,一些小问题他都能自己动手解决,“养猪时间久了,就晓得哪些方面该注意,措施做到位了,养起猪来很顺利。”

开面坊降低养殖成本

郭先华把养猪赚的钱用来扩大养猪场,还将自家的房子建成楼房,让全家人住进了“安乐窝”。

“养猪有风险,投资需谨慎。”郭先华说,13年养猪经历让他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在猪崽价格不断上涨,生猪价格时有回落的时候,我把饲料成本除开,人工钱不算,就只能保本。”

在郭先华家里,记者看到用塑料袋装好的挂面整整齐齐地码放在木板上,足足有300多斤。

“你们家办养猪场还开面坊?”记者有些惊讶。

“前几天才做的挂面,卖了100多斤,周围的人都喜欢买我家的面条。”谭代会说。

原来,郭先华利用自家楼顶宽敞的'优势,购置了一台挂面机开起了面坊,收购的麦子做面,麦麸就用来做猪饲料。

“养了这么多年的猪,活路做顺手了。”郭先华说,开面坊是降低养猪成本的一种方法,卖挂面还能增加一部分收入。

总结出科学养猪经验

郭先华说,今年养猪场只养了110头猪,猪崽价格每斤近20元,一头猪崽买回家成本价要800—1000元。他去年淘汰一批母猪后,新培育的8头母猪已先后怀了猪崽,等到下半年每间猪圈都将满员。

“有的养殖户遇到行情不好,就淘汰弃养,等到价格起来时再赶,已经来不及了。”郭先华养殖生猪有了一整套经验,他用平常心看待生猪价格的涨跌,“逢贵不赶、逢贱不懒”成了他的口头禅。

“搞养猪场也要精打细算,我们没请人,啥事都是我和妻子做,有点空闲时间就出去拉猪饲料或者割草。虽然比较辛苦,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下来就是赢家。”郭先华说,先华养猪场养猪最多的时候有300多头,遇到行情好,年收入可以达到10多万元,圆了他的致富梦。

带头致富先进事迹篇6

在金溪县琉璃乡蒲塘村,有个长林鹌鹑养殖合作社。它虽然成立不久,但发展迅速,在短短半年时间便带动周边30余农户致富,解决近百人就业。这个合作社的创始人,就是该村村民徐长林。

徐长林的养殖场,看到两栋整齐的现代养殖场房,工作人员正忙着拾鹌鹑蛋。进入养殖区,不仅要戴头套、鞋套,还要经过紫外线消毒,通过四道防护、消毒“关卡”。

养殖技术负责人徐天申告诉笔者,养殖场总投入200多万元,目前有12万只成年鹌鹑、6万只幼鸟。每天能产1000公斤鹌鹑蛋,除去饲料、人工等成本,一个月的收入大概为6万元。

徐长林之前一直在开办红砖厂,一次去东乡县送砖时看到当地有人养殖鹌鹑,经询问,发现收入可观。去年5月,他建起厂房、买来设备和幼鸟,短短两个月时间,一切准备就绪,第一批鹌鹑入住厂房。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打击,第一批3万只幼鸟全军覆没。

原来,幼鸟对温度要求极高,一直要保持38℃至39℃的.恒温,而且幼鸟对环境要求也极高,一旦受惊扰便不进食,饲养起来需要加倍小心。为此,徐长林花费近40万元购买了恒温设备,还买来了音响。每天给鹌鹑播放音乐,目的是让它们适应外界的声音,免受影响。

今年年初,徐长林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吸引了周边村组30余户农户加入鹌鹑养殖行业。目前,合作社的鹌鹑养殖总量已达40万只。

徐长林负责提供鹌鹑幼鸟和技术,周边农户负责养殖,成熟后徐长林统一收购。徐长林还经常邀请养殖户到他的养殖基地参观、学习,亲自现场传授养殖经验。

养殖户都亲切称徐长林为“鹌鹑状元”。徐长林说,目前已经跟南昌一家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鹌鹑蛋很受市民欢迎,销量很好,成年鹌鹑也有公司大量收购,他计划下个月再购买6万只鹌鹑幼鸟,厂房也要逐渐扩大。

徐长林对养殖鹌鹑有个长远的规划,那就是把周边百姓都带动起来,当养殖达到一定规模,他将进行鹌鹑的深加工,把鹌鹑做成一个产业,只有做成产业了才能得到更多的收益。

带头致富先进事迹篇7

“在甘肃文县碧口镇,很多人都知道剪子沟,因为那里有人养娃娃鱼,特别是他们的娃娃鱼滋补汤,特别有味儿。”不久前,在一位食客的介绍下,我们采访了许德彦的娃娃鱼养殖基地,了解了他的生态生财之道。

出文县碧口镇向南14公里,记者在当地群众的指引下找到了许德彦家所在的水蒿坪村剪子沟社。这里群山环抱,生态良好,溪水清澈见底,养殖基地跟自然环境融为一体。3000余尾娃娃鱼幼苗和1000余尾商品娃娃鱼长势良好,特别是200余尾种鱼,被许德彦视为珍宝。

“你们看,我这条最大的种鱼重32斤,是我的镇场之宝,有人出价50万元,我都没舍得卖。”许德彦很自豪地说。

许德彦曾是一名国企员工,因为公司破产,下岗后自谋出路。东奔西跑中,他意识到家乡良好的生态环境藏着致富经。从2007年开始,许德彦一边尝试养殖娃娃鱼,一边经营农家乐,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带领村里人种茶叶,这让他和乡亲们尝到了甜头。

“我们的.娃娃鱼是真正的原生态养殖,用山泉水养殖是我们养殖场的特色。”许德彦说。

目前,虽然人工养殖娃娃鱼的市场价格大幅回落,武罐高速公路却给这里的乡村旅游带来了良好机遇。许德彦非常看好发展乡村旅游,他利用流转的近10亩土地作为娃娃鱼养殖基地,并配套茶园观光发展了集餐饮、休闲、住宿于一体的农家客栈,旺季每天可接待游客200人左右,其中,慕名而来的北京、成都等地游客也不在少数,仅今年夏秋季节就接待游客3000多人。在许德彦的带动下,文县源泉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在剪子沟村成立,7户社员共种植龙井43号及其他品种茶叶120多亩,村民们足不出村就能获益颇丰。

谈及今后的发展,许德彦说:“相比四川、陕西,我们这里的旅游业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寻求有资金实力的人共同开发,共同打造新的旅游环境。”他还说:“发展乡村旅游,网上营销更有效,希望政府能够帮助解决不通网络的难题。”

村里如何抱团发展原生态乡村旅游,许德彦心里有一个非常完整的计划,他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取得跨越式发展。

23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