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留守儿童事迹

| 永盛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要用到事迹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事迹可以起到引导良好风气、推动工作、激励后进的作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优秀留守儿童事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秀留守儿童事迹

优秀留守儿童事迹(篇1)

小君,女,13岁,歙县小川乡小川村干田坞组人,现就读于歙县小川中心学校六年级。母亲在生下她后就离家出走,她没有尝过母乳的甘甜,没体会到母爱的温暖,但她却在父亲、奶奶和老师的呵护关心教育下健康成长着。在她身上,我们看不到留守儿童惯有的孤僻和胆怯,在她身上体现更多的却是乐观、开朗、勤奋和坚强。只要一说起她,不论是家人、邻居、同学还是老师,无不竖起大拇指。

一、她是家人邻居眼中孝顺的好孩子

自妈妈离开家后,全家的重担全都压在了父亲的肩上。为了家里的日子能过得好些,父亲把她交给了年迈的奶奶,自己则外出打工赚钱。她跟随七十多岁奶奶生活,很小,便成了留守儿童中的一员。她非常懂事,奶奶视她为掌上明珠,她更知道疼爱自己的奶奶。放学回家的时间里她都会帮奶奶洗菜、扫地、做饭,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之事;奶奶一直患有高血压和手腿风湿毛病,每当奶奶犯病时,她就给奶奶端茶送水,用自己的一双小手给奶奶额头轻轻按摩,给奶奶捶背,以减轻奶奶的病痛。前不久,奶奶终因过度劳累加上高血压中风瘫痪在床,每天放学回家之时,都要端茶送饭去给奶奶吃,跟她说会儿话,告诉她学校里发生的好玩新鲜的事情。

二、她是老师眼中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她在学习上,踏踏实实,勤奋刻苦,求知欲强,成绩优秀。她上课能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和回答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对所学知识都能理解掌握;在课外,总是认真完成作业,字迹端正清楚,从不轻易放过一个错字;碰到难题时,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直到弄懂为止;她并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还大量阅读一些有益的书报,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知识。她的辛勤付出,终获丰硕的成果,在即将过去的六个学年里,每回期中期末考试她的总分都名列班级、学校前茅,在寒暑假的“八个一”的读书征文活动中也多次获得殊荣。

三、她是同学眼中的知心好朋友

她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善于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具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学校里,她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在生活和学习上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比如当她知晓我们班某位女同学因粗心大意而丢掉这一周的生活费时,她毅然把自己的零花钱留给她用并号召全班同学对她进行量力而行的募捐,使她在生活上能够渡过难关。在学习上,她不仅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在一起谈心得、交流经验,争取更大进步,还经常与其她班干部一起主动关心班上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为她们答疑解惑,补上落下的功课,在她的热忱帮助下,班上的几名学困生在各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她的这些努力和付出最终为她赢得了全班同学公认的“知心好朋友 ”的称号。

四、她是班主任眼中管理班级的好助手

她是同学们公选为班长的,虽然外表看起来是副娇小可爱的小女生模样,可是她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出色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她对待老师交给她的任务都是一丝不苟的完成。有时候老师有事离开了教室,她会主动的把班级的纪律管理的井井有条;有时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她能够起到组织示范引领作用;有时见到本班的同学违反了学校的规定,她敢于上前指正,并帮助他们改正;有时遇到班上个别同学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闹矛盾时,她总是耐心的去劝阻并化解矛盾,使得他们重归于好。几年来,她勤勤恳恳地为班级、为同学服务,赢得了老师的一致赞誉,真正的成为了班主任眼中的好助手。一张略显清瘦的脸上,不时地流露出稚嫩之气,这是其平凡之处;但她的眼神里透露出来的却是自信与坚定,这是她的独特之处。特殊的家庭经历造就了她自立自强、坚毅不屈的性格!我坚信,小君这束经历了腊月寒冬磨砺的梅花最终会以惊人的姿态绽放出自己迷人的芬芳。

优秀留守儿童事迹(篇2)

6月1日人民日报第17版头条《让孩子们拥有幸福童年》报道四川、湖南、南京三地青年为孩子服务的感人故事,其中第一部分“为留守儿童找回亲情”讲述了射洪市金华镇西山坪村留守儿童守护专员小梅的事迹。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童年,是每个人的乡愁,总是能带给人无忧无虑的美好回忆。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是幸福人生的开始。但有一些孩子,因为种种原因,他们的童年面临着困境。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参与社会治理,致力于关心关爱那些面临困境的孩子,守护他们的童年。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们采访了其中一些年轻人,听他们讲述和孩子们之间的故事。

为留守儿童找回亲情

“祝马阿姨母亲节快乐!”5月10日一早,小梅收到这条祝福微信,心头一热,自己陪伴了3年多的留守儿童谢诗悦长大了,懂得感恩了,一股幸福感夹杂着成就感在心头翻涌。

今年28岁的小梅是四川省射洪市金华镇西山坪村留守儿童守护专员。中坪村人均耕地少,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在外打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项目“童伴计划”在村里落地后,曾经是留守儿童也做过留守儿童妈妈的小梅踊跃应聘,2017年3月正式成为30个孩子的“童伴妈妈”。2019年11月,金华镇中坪村、上方村、百箩村合并为西山坪村后,孩子的数量增加到了54名。

到岗后,小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家访,摸清家底,为村里每位留守儿童建立信息档案。家访过程中,谢诗悦给她留下了很深印象:“母亲去世、父亲失联,从小跟随外婆生活,家庭无经济来源,本人还患有矮小症。因身体原因,她有自卑心理,对外界很排斥。”从此,小梅对小诗悦尤为留意,经常去她家陪她说话,开导她、鼓励她,还邀请她到村部“童伴之家”跟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渐渐地,小诗悦变得开朗活泼起来。小梅通过“童伴计划”项目尽力帮助她,“去年小诗悦要上初中,我跑到县里帮她协调学校,还找相关部门给争取了1万元医疗救助。”

每个周末,小梅都会带上自己的女儿赶来“童伴之家”,跟孩子们一起玩玩具、做游戏,教他们唱歌,还辅导他们做作业,“寒暑假,会有大学生志愿者来陪孩子们,平时也会请交警来讲交通安全,请艺术机构来教画画唱歌,有时还带孩子们去城里参观。”小梅想着法子增加孩子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

“不仅要让孩子们说话有人听、烦恼有人解、孤单有人陪,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根连接亲情的纽带,要拉近留守儿童和他们父母之间的距离。”小梅通过微信建立了本村留守儿童家长群,让每个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近况,同时也让孩子感觉父母一直在关注着自己。

“补位而不越位。”小梅认为,“童伴妈妈”的陪伴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父母关爱的缺失,还是比不了父母在身边的满足感,所以“童伴妈妈”的地位不是替代父母,而是督促父母履行落实监护责任。让她高兴的是,目前已有3名留守儿童家长返乡回来陪孩子。

近4年来,小梅共计开放“童伴之家”近500天,开展活动400余场,家访600多人次,受到乡亲父老、留守儿童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如今,在射洪像小梅这样的“童伴妈妈”已有40位。

给事实孤儿一束阳光

保靖县碗米坡镇昂洞村、花垣县民乐镇洞咋村、江永县回龙圩下岩村、耒阳市坛下乡新建材4组、衡阳县井头镇西湖村5组……渠吉亮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湖南偏远山村的名字。这些村庄,他都一个一个走访过,算下来,行程有8000多公里。

今年35岁的渠吉亮在一家央企的湖南分公司工作,兼任湖南怀化市企业科协联合会副主席,他利用业余时间走访村庄,最关注的是留守儿童,尤其是事实孤儿。

“我总是会想起他们无助的眼神,他们渴望被关注、被关爱的表情让人心痛。”谈起事实孤儿,渠吉亮很是牵挂。他所说的事实孤儿,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服刑、一方出走或外出打工,失去了生活来源和照顾、成为事实上的“孤儿”的未成年人。

“孩子的童年需要有人陪伴,可对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来说,见父母一面是一件很难的事,他们太缺乏关爱。”渠吉亮说。2018年,湖南省司法厅联合民革湖南省委共同开展“小海豚关爱成长计划”活动,持续重点帮扶父母双方正在服刑的14周岁以下的事实孤儿。身为民革成员,渠吉亮积极参与其中,尽管工作异常繁忙,但他几乎每次都参与,先后带队走访事实孤儿近40人,行程约8000公里,自费给孩子购买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还筹资30万元拍摄关爱事实孤儿公益微电影。

刚刚开始做这个工作,有人不理解,连有些孩子的邻居也不理解:“那么多贫困人群需要帮扶,为什么去关注和帮扶这些服刑人员的子女?”因为这些偏见,服刑人员的家庭困难往往容易被忽视,孩子容易受到歧视,“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歧视。”渠吉亮说。

在走访中,渠吉亮也用实际行动改变着周围人的看法。2018年,渠吉亮和志愿者一起到芷江看望一户服刑人员家庭。家里只有一个5岁的男孩和奶奶一起生活。一开始,男孩不愿意说话,奶奶也非常冷淡。虽然碰壁,渠吉亮并没有放弃,一直与他们保持沟通、时时关爱。去年,再回访时,孩子一见到他,就兴奋地扑到他怀中,奶奶也热情地为他们倒茶:“你们来了以后,邻居慢慢又和我们来往了。”

多次走访之后,渠吉亮和调研组一起提交了《关于关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成长问题的调研》,提出了建立视频系统,定期让服刑人员和未成年子女视频以及定期组织子女到监狱开展亲情帮教等系列建议。走访也引起了有关部门、学校的合力关注,不少孩子就学问题、生活保障问题得到解决。

“可喜的是,多方关注推动下,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问题已纳入政策视野。”渠吉亮说,去年6月,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对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提出要求。湖南省司法厅联合公安厅、教育厅等14个省直部门联合发文,形成了多部门联动帮扶体系,共募集社会资金5400余万元帮扶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

一对一救助困境儿童

2015年夏天,25岁的高娟娟刚从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毕业,工作还没确定,就作为儿童公益组织社工直接参与了一起事实孤儿的救助。

9岁的非婚生儿童小华,生父不详,生母去世,顿时陷入无人监护状态。办案律师找到刚成立一个多月的儿童公益组织南京同心未成年人保护和服务中心,参与中心创办的高娟娟受派对小华进行“一对一”帮扶。

高娟娟和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师围绕着小华抚养和落户问题四处奔波,民政、公安、基层社区、小华亲属……历时2个多月,多方努力之下,小华的大舅同意作为其监护人,当地民政部门办理了事实孤儿补贴,派出所也办理了落户。随后,高娟娟又邀请心理咨询师为小华进行心理评估和辅导,并对小华的'成长进行持续跟踪。

“一场救助下来,尝遍了酸甜苦辣,却也更懂得困境儿童救助工作的价值!”高娟娟决定留下来,成为南京同心未保中心的专职社工。这一干,就是5年。

这5年,高娟娟与众多困境儿童结下了不解之缘:同心未保中心所在的玄武区有200多个困境儿童家庭,她和同事一起几乎跑遍了每一家;她“一对一”帮扶的困境儿童个案有数十个,不仅帮助在南京的流动儿童,还跑到连云港跟踪过流浪乞讨儿童的监护问题……“非婚生儿童的落户、上学问题往往头绪很多,牵涉许多部门,解决起来很不容易。”高娟娟说,“但看着孩子们得到救助后的笑容,所有的辛苦都感到值得,我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近年来,加入同心未保中心儿童公益事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2015年中心成立之初,高娟娟是第一个专职社工,如今这里的专职社工已有20多人,除1名70后、两名80后以外,都是90后。1993年出生的杨蕾,一开始自己做社工,她的丈夫许凯本是志愿者,如今也主动加入了社工队伍。

“团队的壮大、社工的成长都凝聚着黄老师的心血,是她一手带大了这个团队。”这群年轻人交口赞美着一位黄老师。

黄老师名叫黄琼花,是位70后,脸上总挂着轻松的微笑,是这个公益组织的发起人。5年时间,黄琼花带出了一个20多人的年轻社工队伍,长期合作的志愿者达200多人,募集善款1700多万元,直接资助帮扶困境儿童超过5万人。

“困境儿童救助,最需要的是有人一对一去做个案,你的每一次善举,都有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黄琼花对她的年轻团队深情地说。

优秀留守儿童事迹(篇3)

她叫小顾,是江苏人,嫁给了利川忠路溪林村一位军哥哥,现在和丈夫在江苏生活。一次回乡探亲中,她发现溪林村有很多贫困的山里娃,于是动了恻隐之心,从此,她一次又一次来到溪林村,与100多名留守儿童结下了不解之缘……

溪林村距利川城区80公里,偏远闭塞,那里四周是连绵的高山,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那里有一座60多年历史的溪林小学,100多名留守儿童在小学求学生活。

利川是恩施州下辖的一个市,距离无锡1400公里。那里山水尤美风景秀丽。但是对溪林上学的孩子来说,崎岖的山路让每天上学要走两三个小时的一程变得泥巴不堪,孩子们的脚背常常被勒出一道道伤痕;而破败的校门、昏暗的教室、歪斜的课桌、简陋的宿舍,又平添了孩子们童年求学日子的风侵雨袭。这一切,让每次回乡路过溪林小学的颖倩非常揪心。

“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的念头一直萦绕在她的脑海中。2011年夏天,她带着无锡市育英实验小学的'老师和孩子们一行25人,来到溪林小学开展支教助学活动。12个来自发达城市的孩子在体验了真正的山村生活后,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写下了100余篇生动的日记,汇成了一本名叫《我的2011——溪林行动》的文集。

就是这一本书,引起了湖州上市公司董事长单建明的注意。后来,单董事长在亲临溪林小学考察后,出资160万元援建溪林小学。援建工程历时一年多,如今,这所规模为100个留守儿童的乡村小学,已经成为整个利川市、乃至恩施地区设施最齐全、环境最优美、设备最现代化的乡村样板小学。

一不做二不休是颖倩性格里最倔强的因子。7年了,她没有间断与溪林的孩子们的牵手同行。她和她的队友们先后10余次去溪林小学捐资助学,捐款金额达30余万元。每次出行都有新加入的充满着热情与爱心的朋友伙伴,学校师生、公司社团、志愿者、爱心人士等等,小到书包文具,大到电脑、旗杆、篮球架,他们无微不至,细致周到,给孩子们带去了无尽的欢笑。

颖倩爱写作爱读书,她知道书籍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有着怎样的分量。她曾经自豪地认为,是读书改变了她的命运。所以,她也希望能用书籍点亮溪林孩子们的心灵照亮他们人生的前程。2014年开始,她发起“用书籍点亮留守儿童生活”的活动,由一本本图书联接起来的爱心接力如漂亮的红丝带,一路延伸,从无锡源源不断涌入溪林小学崭新明亮的图书馆。

自2012年起,由颖倩发起的与留守儿童“一对一”资助助学活动,先后为溪林小学、忠路民族小学、龙塘小学、小河中学76名贫困留守学生找到了资助人。

“作为一名利川儿媳妇,我深深地热爱利川,热爱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慈善助学这条路,无论有多坎坷,我都会继续走下去!”颖倩动情地说。

优秀留守儿童事迹(篇4)

小李,是远离义县县城110里偏远山区的一名一线教师,任班主任工作20年,关爱留守儿童、注重家长正面管教培训、对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与团训,让她的农村教育之路越走越坚实,在全县享有很高声誉。

2016年获得锦州市科研科普先进个人;2017年参加了为期三年的辽宁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训;2018年获得国家级德育科研先进实验教师;2017年7月所教班级被评为锦州市“先进班集体”,2018年7月所教班级被评为锦州市“先进班集体”, 2017年9月获义县人民政府优秀教师,2018年1月被锦州市人民政府评为“锦州市基础建设年先进个人”,2018年9月被锦州市教育局、锦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评为“优秀教师”;2017年当选为县级人大代表。

无怨无悔 甘于奉献

每一个假期,小李老师都向学校、教育局报备为留守儿童无偿补课。十几年如一日,利用假期为200余人次留守儿童义务无偿辅导功课。有这样一名留守儿童,她叫池子怡,一年级入班时,其父母外出务工,由70多岁的奶奶监护,由于隔辈人的溺爱,这个孩子的依赖性太强,就连整理书包都不会。每天下班后,李老师就去她家看看,教会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经常给孩子的母亲打电话沟通,在李老师的劝说下,母亲放弃了打工赚钱,回家看护孩子,在她们的共同努力下,这名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每到寒暑假,李老师让所在班级里的留守儿童到自己家里去,为孩子们免费补习15天功课。这样做,能使家长腾出时间干一些农活,减少了补课的开支,孩子又学到了知识。刚开始有的家长补完课给李老师发红包,李老师婉言拒绝的'同时告诉他们放心,她会努力教好你们的孩子,为留守儿童尽一点微薄之力,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

不忘初心 拼搏进取

2017年由于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李老师被评为镇“师德标兵”,并作为典型在班主任大会上作了题为“师德铸师魂”的报告。报告后,全镇针对留守儿童的现状,让班主任承担一份职责,成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妈妈”“代理爸爸”。全体班主任齐心协力,采取多种形式,从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入手,做“留守儿童”的引路人。由于学校全体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与关注,“问题学生”发生着的巨大变化:在学校的特长生中留守儿童占20%,在学校的各类表奖中留守儿童也占相当大的比例,关爱成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2017年学校被评为“市级文明校”,2020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校”。

心理健康 持续护航

李老师所在班的家校共育范例,是学校以至于全县的典型。针对家长和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李老师及时把脉问诊。商浩松是班里的一名特殊儿童,坐不住板凳,不咋爱学习,经过了解家长的管教方式是非打即骂,孩子不愿意学习,有时候不愿意回家。李老师第一时间与家长沟通,指导给家长一些养育工具(和善而坚定、花时间训练、陪伴式倾听、特别时光等),并且定期发给家长学习资料,让家长及时反馈孩子在家的表现,给家长进一步指导。一段时间后,孩子有了变化,能够在课堂上学习了,在家也与妈妈少了“战争”。家长体验到有方法的教育带来的喜悦,现在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5月份,学校“家校共育研讨课堂”将在全县做示范展示。

人大代表履职 示范引导

李老师还是一名认真履职的县人大代表。组织的信任,让她倍感肩上担子的重大。在学校看到太多的孩子因为家长疏于管教,家长不能以身示范,孩子的家庭教育缺失,孩子沉迷手机游戏而走下坡路。她便利用休息时间走进各村与妇女主任联系,对在家的妇女作“远离不良嗜好,做合格妈妈”专题宣传活动,得到县、镇领导的高度评价。铁河村有一位家长,孩子上学的时候就到麻将馆打麻将,孩子在家时候就盯着手机玩麻将,对一个三年级的孩子不管不问,有时扔给孩子一个手机,手机代替了母亲的陪伴,孩子的成绩直线下降。为了能够给这名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关注,李老师多次找到妇女主任一起劝说家长,刚开始不理解李老师的做法,冷言冷语,经过多次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讲道理,最终使其明白了陪伴孩子的重要性。

优秀留守儿童事迹(篇5)

__,女,20__年12月出生于__县__乡__村岑安屯,现在是县特殊教育学校聋哑一班学生。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便和弟、奶在一起生活。

在学校里,__活泼开朗,热情大方,尊敬师长,爱护同学,学习刻苦,是同学们的典范。学校里有视障学生、听障学生和智障学生,各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__听不见,但每天她都主动去帮助一些弱小的同学。比如帮盲同学、智障同学提水、端饭、扫地、换洗衣服。她自己家里的经济本来就困难,但是看到别的同学没有香皂,或者洗发水,她都会把自己的日用品借给需要的同学。

她勤俭节约,从不乱花一分钱,从不吃零食,有一次,班里组织同学外出体验生活,有一个贫困的同学在蛋糕店里一直盯着冰柜里的牛奶,__可能看出了什么,马上过去和他聊了一下,很快__买了一盒牛奶送给那个同学,可谁知道牛奶,韦资竹自己也从没喝过呢。

在班里,她又是老师的好帮手。__是班里的体育委员,每天早操和各种集会,她都能把队伍整理得又快又好,领操动作规范到位,如果有同学做的不好,她会及时提醒。20__年,__代表马山队参加南宁市残疾学生运动会,获得了聋哑组跳绳第一名,20__年、20__年、20__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南宁市“三好学生”。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面打工,__便和爷爷奶奶、还有弟弟妹妹在一起生活,只有在放假的时候她才能回到家里。在家她很勤快,由于爷爷、奶奶年纪大,行动多有不便,弟弟妹妹年纪尚小,韦资竹就主动多做些家务。每天洗衣服、煮饭、喂鸡,一天到晚很少停歇,虽然很苦,但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优秀留守儿童事迹(篇6)

我叫__,男,我家住在祁县镇忠陈村,我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我跟随七十多岁的爷爷生活,我是一名寄宿生,上学期间在学校吃住。虽然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但我在爷爷及其他亲人的呵护和老师的关心教育下康成长着。

我孝敬长辈、尊敬老师。为了我能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我跟随七十多岁的爷爷生活,很小,便成了留守儿童中的一员。应该说,我非常懂事,爷爷视我为掌上明珠,我更知道疼爱自己的爷爷。爷爷岁数大了,我就帮爷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给爷爷端茶送水,给爷爷按摩,给爷爷捶背。爸爸有时带回来好吃的东西,总是先拿给爷爷尝尝,不挑吃穿,知道节俭。我不但尊敬长辈,而且更尊敬老师。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见到老师都会向老师问好。

我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我们班四十多个学生,不管是谁遇到困难,我都会尽力帮助。学习上自己努力学习,也会尽力帮助其他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同学思想有了包袱,或心情不好的时候,我都会尽力安慰与帮助。只要有好吃的都会与同学分享,毫不吝啬,每次开展的“献爱心、伸援手”活动,我都积极主动捐出自己平时积攒的或省下的钱和学习用品。我热爱学习,成绩优秀。上课专心听讲,遇到学习中的困难,会动脑筋去想,想不通的问题,会请同学帮助,去请教老师,不解决问题决不放手。我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喜欢问为什么。每次作业,我都会认真完成,并认真检查同学的作业。在同年级学科测试中,我的成绩名列前茅,个别科目的分数名列全年级第一。我爱好广泛,活泼开朗。学校举行的各种文体活动我都积极地参加,力争使自己全面发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我参加了学校篮球兴趣小组,在课外时间里和同学打打篮球,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心情,可谓一举两得。在我校第一届秋季运动会上,我获得了男子1500米年级冠军和男子四人100米接力赛年级冠军,其他单项也取得了前几名的好成绩。我活泼开朗,和同学们能友好相处,大家也都愿意和我在一起。

由于我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绝不会骄傲,也绝不会满足。我会加倍的努力,使自己各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来回报家长,回报老师,将来回报社会。

优秀留守儿童事迹(篇7)

小张是三(2)班的留守儿童,今年9岁,父母在新加坡打工,为了能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只能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没能体会父母常常在身边的温暖,但他依旧在爷爷奶奶和老师的呵护关心下健康成长着。爷爷奶奶年岁已大,能照料孩子的生活起居已经不易,学习方面实在是无能为力。小张是个缺乏自制力的孩子,疫情突然袭来,措不及防的打乱了大家的生活,线上学习枯燥乏味,缺乏自制力导致他每天作业要么不交,要么乱写上传。询问关于孩子情况时爷爷奶奶只能直摇头说:“根本管不了,也教不了。”

谌老师看着孩子的作业情况实在没办法批改,放孩子堕落又实在于心不忍,如果再这样下去,孩子的学习要耽误!所以谌老师让小张奶奶把孩子送到自己家,为了不然疫情耽误孩子功课,谌老师选择自己来盯着他的学习。小张奶奶听到老师这样的想法激动不已:“老师,真的太谢谢你了!多少钱,你告诉我。”谌老师听见这话直摇头,连忙说:“不要钱不要钱!我正好在家没事。”于是,谌老师和学生的居家生活开始了。上午听完各科课程,下午完成数学作业,英语作业,待会儿再写语文作业,在老师身边,孩子的效率大大提升。

疫情当前,安全起见。谌老师的爱人对谌老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不能叫来,疫情防控,不能聚众。要为自己安全和孩子的安全着想。谌老师解释到:只是一个孩子没事的,孩子的家本来也就在家附近,而且我们也都没有到处乱跑!有缘成为师生,老师就一定会尽力不让每一位孩子掉队!

优秀留守儿童事迹(篇8)

梁平县龙江村位于海拔近千米大山里。片中主人公姐姐七岁、弟弟五岁。他们的母亲三年前因山乡偏僻、家庭贫困离家出走,父亲因全家生存压力长年在外务工。由此,这个家里就只留下小姐弟相依为命。

没有父母的日子,他们学会了独立。每天天不亮,姐姐照早早起床生上火炉,顾不上做早饭就带上还未入学的弟弟到十多里外的村校上学,却总是迟到。姐姐上课的时候,弟弟游荡在空荡荡的校园里。姐姐期盼这一天的课程早些结束,弟弟期盼姐姐早些放学。时间在他们身上变得缓慢和难熬。

平时上学读书,小姐弟俩显得异常忙碌,一日三餐没有任何保障。只有在周末,稍有时间的姐姐总是想方设法让弟弟吃好。然而,由于父母没有尽到责任,家徒四壁,米和柴就是他们最基本的生活必须品。当姐姐煮熟好心人送的南瓜改善生活的时候,挑食的弟弟却不懂姐姐心思,哭了。

没有任何人照顾,没有经济来源。让聪明的弟弟入学变成一个梦。刚读小学二年级的姐姐义无反顾的当上了弟弟的启蒙老师。每个周末,是姐姐学校放假,却是弟弟在家读书的日子。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姐姐由于平时分心照顾弟弟,成绩不尽如人意。学校散学典礼返回路上,弟弟由于又饿又冷,在雨雪中哭闹,让姐姐伤心和无奈。回家后姐姐拨通父亲的电话诉苦,没想到却遭来父亲的指责。让姐姐更难受的是,父亲曾经允诺的电子琴在成绩单上化为乌有。其实,关于父亲的其他承诺早已是一个美丽的泡影。

春节快到了,姐弟俩期待着父母能回家一起过年。可大年三十了,妈妈杳无音信、爸爸没有兑现回家的承诺。失望的弟弟哭闹着找姐姐要爸妈……除夕夜,电视里的热闹非凡地春节联欢晚会,勾起了姐弟对父母的思念。弟弟忍不住拨通了父亲的电话,给父亲拜年,并问他何时才能回家。得到的答案依旧是过几天才能回来。这个“过几天”,或许又将是一场漫长的等待……

优秀留守儿童事迹(篇9)

在河埠中心小学旁边,有一排居民房,11岁的郑建宇就租住在这里。本来郑建宇是在郑家村小读书的,但是读五年级的姐姐要到乡中心小学读书。为了更好地照顾姐弟两人,70多岁的爷爷郑仁义在河埠小学门口租了一间房子,把小建宇带到中心小学就读。

租的房间面积不到十平方米,一张床和一张小桌子是房里仅有的摆设。每天一放学,郑建宇就和姐姐一道,在这个房间里做作业。然后,收拾好桌子,铺上桌布,开始吃饭。

今年8月,郑建宇特别开心。妈妈从厦门赶回来,接他和姐姐到厦门玩。坐在火车上,小建宇总是笑个不停。这个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小男孩,看什么都觉得新鲜。在厦门的日子,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小建宇感觉特别温馨。“从出生到现在,这是孩子和爸爸妈妈呆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一次。”爷爷告诉我们,小建宇出生不到一个月,其妈妈就将儿子放在老家。

小建宇的爸爸在厦门做保安,妈妈在工厂做工人,收入不算高。但是,为了儿子和女儿,他们还是尽其所能。休息日,他们带着儿女,到鼓浪屿冲浪,到公园里游玩,到大型超市购物,让姐弟大开眼界。

暑假很快就过去了,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能回来?”在厦门,小建宇每天都要问同样的问题。回来的那天,小建宇躺在爸爸的`怀里又问。爸爸说,不要多久,等赚够了钱就回去。火车开动的时候,小建宇从窗口看到挥手的爸爸妈妈,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优秀留守儿童事迹(篇10)

正值春寒之时,王家河中心小学却暖意浓浓。2月27日,在以“学雷锋”为主题的二年级班会课上,出现了平凡又暖心的一幕——一名孩子拿着崭新的棉衣向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起身时眼里已满是泪水。这个孩子是王家河中心小学二年级的一名留守儿童,他叫黎诗彰,父母离异,从小和爷爷相依为命,生活贫困。虽然家庭情况和生活环境特殊,但是孩子性格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班主任小燕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了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她常常关心诗彰的生活学习,及时给予孩子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这次又为孩子买了一件棉衣。孩子说“我们燕老师就像我的妈妈一样,她很严厉但更温暖”。

俗话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教师又何尝不是太阳底下最无私的职业。面对王家河中心小学占总人数近一半的留守儿童现状,看着一双双充满希望的眼睛,“老师妈妈”的事迹正在一幕幕的发生,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也开始关注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优秀留守儿童事迹(篇11)

在她身上,看不到留守儿童惯有的孤僻和胆怯,更多的是乐观、勤奋、坚强,她多才多艺,乐于助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她年年被评为学校“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班干”,还获县首届十佳少先队员、市优秀少先队员等荣誉称号。

一、“我学习,我快乐”

__每次考试,语文、数学、英语成绩都在95分以上,在全校同年级中一直名列前茅,是个人人羡慕的“特优生”。从上学的第一天开始,她就没有让老师和家长担过心。在学习上,她踏踏实实,勤奋刻苦,“我学习,我快乐!”是马甜甜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与同龄孩子相比,__显得格外懂事和乖巧。她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每天,她主动做好各科的预习;课堂上,总是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和回答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作业非常认真,字迹端正清楚,从不轻易放过一个错字。碰到难题,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直到弄懂为止。她爱好看书,阅读了大量的报刊,每期的《小学生周报》、《中国少年报》一到,她都抢着看,《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上下五千年》和《故事大王》,也是她爱看的读物。

二、家庭变故让她更坚强

__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到上海打工,后因种种原因分开。母亲继续留在上海打工,一直把她留在汤沟镇支沟村跟随外公外婆生活。家庭的变故,不仅没有击垮__,反而使她更加坚强和懂事。为了减轻老人的负担,她六岁就自己洗碗、洗衣、整理房间,八岁就开始做饭。怕远在外地的妈妈担心,她经常主动打电话汇报学习情况,有时还会讲讲身边的趣事,让妈妈开心。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大家应该互相帮助和学习。”__真诚地和每位同学交朋友。__是班里有名的捣蛋鬼,不仅考试从来没有及格过,还揪女同学辫子,跟男同学打架。__决心帮助金壮壮改掉坏毛病,主动提出将他调到自己座位前面。起初,__豪不领情。__默默地以实际行动感化__。看到__没有学习用具,__主动将自己的借给他用;看到__上课做小动作,就小声提醒他注意听课;课外时间,还主动给他讲解听不懂的地方。在和老师的配合下,__不仅学习取得很大进步,还很少违反纪律。

三、做自己生活的小主人

在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邓坚的眼里,__是自己的好帮手。由于学校92%以上为留守儿童,学校就利用下午的大课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作为学校少先队大队长,乐观开朗的性格,勤奋好学的精神使她在少先队各项活动组织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班里,__还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帮助老师管好班级,并在学生中起到带动作用。她经常组织同学出黑板报,从确定主题到版面设计,都要查阅大量资料,经常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

学校从一年级开设了英语课和日语课,除了每周正常的外语课外,__每天晚上都坚持收听学校的“英语时空”和“日语时空”节目,努力提高口语水平。对于未来,__自信地说:“我要用自己的笑容去感染和帮助身边的人,做自己生活的小主人。”

优秀留守儿童事迹(篇12)

望江县鸦滩镇麦元中心学校,有一位默默在乡村小教讲台坚守三十多年的女教师小袁。每当提起袁老师,不仅是本校师生,还有各届家长无不对袁老师交口称赞。

小袁老师于1986年毕业于望江师范学校,副高级教师。在三十余年教学里,她执教的数学课,寓教于乐,学生易学、乐学,所带班级的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以致家长们都以孩子能成为袁老师的学生而感到放心和骄傲。袁老师不仅书教得好,师德也好。她性情温和,整天总是乐呵呵的。她常说,做一名乡村教师是很幸福的,呼吸着清鲜的空气,欣赏着田园风光,陪伴着淳朴天真的孩子成长,她已经很知足了。她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把家长当成自己的朋友,因此得到学生的爱戴、家长的赞誉、同行的好评、领导的褒奖。

及时雨,浇灌一朵朵弱小的花

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有限,在乡村学校,经常会有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每当遇到这样的困难学生,袁老师总是及时伸出援手。袁老师班上有一位名叫袁丽的女同学家境贫寒,生活拮据。她的母亲是一位盲人,父亲是她家中唯一的劳动力,因此常年在外打工,因为父亲挣钱既要维持一家四口的生活,又要供两个女儿上学,家中始终是负债累累。2015年秋天,袁同学的姐姐完成了学业,找到了工作,她的家庭经济状况终于日益见好。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__年春,袁同学的父亲突然病倒,到医院检查,肺癌晚期,为了挽救父亲的生命,袁同学的姐姐只得通过网络筹措药费。袁老师捐了600元,还发动亲朋好友伸出援手,希望能给袁同学带去一份温暖,一份安慰!

命运总是喜欢捉弄弱者。20__年暑假的一天傍晚,袁老师刚刚吃过晚饭,手机响了,是袁同学打来的`。孩子边哭边说,她的母亲在县医院住院。袁老师放下手机,难过极了,失去父亲不久的袁同学,现在母亲又病了,这可怎么办?孩子这个时间段给她打电话是在向她求助。她心急如焚,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家人,并表示现在就想去医院看看这孩子和她妈妈。她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可县医院离她家有六十多里地,天色已晚,家人不放心。最后,她在儿子的陪同下乘车赶往了县医院。他们在内科病房的走廊尽头找到了袁同学和她妈妈。袁同学扑在她的怀里抽泣不止,她也心疼得泪流满面。袁老师安慰着母女俩,将带来的1000元现金放入孩子的手中,并告诉孩子不要担心,老师一定会做她的坚强后盾。袁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袁妈妈住院期间,袁老师一直出钱出力,照顾好袁同学的饮食起居,直到袁妈妈康复出院。

像慈母,呵护特殊儿童健康成长

作为一名乡村学校的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心智有障碍或身体有残疾的学生。这些特殊学生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关爱。袁老师觉得爱就是最好的教育,她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仅“为人师”,更是“为人母”,无时无刻不在帮助这些残障孩子。

他,身患残疾,腿脚不便,而且口齿不清,每天蓬头垢面的,衣服从来没有干净的时候。他,无父无母,身世悲惨。他就是袁老师班上的蔡良才。听他以前的老师说,因为一场大火,他的父亲被烧成了残疾,因此娶了个傻女人,那个傻女人就是他母亲。父亲靠打点鱼,捉点泥鳅养家糊口,母亲完全没有自理能力。他本来还有一个完整的家,可就在前年,父亲身患绝症,撒手人寰。他的“傻妈妈”也不知踪影,而他只能由年过七旬的爷爷抚养。爷爷年纪大了,还要种点庄稼,根本没有多余时间来管他。他自己又是这个样子,所以同学们唯恐避之不及。

袁老师接手该班时,第一次与同学们见面,蔡良才情绪激动,用含糊不清的话语重复说着:“我不要你。”下课后,袁老师在办公桌前沉思良久,怎样让这个孩子尽快地接受换老师的事实?怎样让他也喜欢自己呢?袁老师决定付出更多努力,用爱心来感化他,让他接受新老师。

袁老师尝试着走进他的内心,她经常找来蔡良才谈心、交流,在生活的细微处关心他,时刻留意他的身体、情绪状况,给予慈母般的关爱。她特地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让我走近你”,让同学们体会残疾人的苦楚,聆听他们心灵深处的呼唤。那次班会过后,同学们在生活中不再孤立蔡良才,而是给予他很多的帮助。天气冷了,袁老师又和办公室同事一起凑钱为蔡良才购买过冬的衣物。渐渐地,一颗冰冷的心被融化了。有一天,袁老师跟他聊天时,他突然对袁老师说:“我喜欢你。”

有一次,袁老师因身体不适去看医生了,小良才没看见袁老师的.身影,四处寻找,下课就来办公室问。袁老师回来后,老师们都笑着对她说:良才已经离不开你了。从“我不要你”到“我喜欢你”再到“离不开你”,师生之情逐渐在发生变化,袁老师对小良才一如既往地关爱,小良才对袁老师也越来越亲近、依恋。袁老师用爱心为小良才撑起了一片蓝天。

倾注爱,决不让一个留守儿童掉队

作为班主任,袁老师尊重、关爱学生。她经常与学生谈心,关心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哪位同学稍有不适,她总是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哪位学生有了负面情绪,她总是积极了解原因,帮助解除心结。在袁老师班上曾有一个男生是出了名的淘气包和后进生。这个男生的背后有一个特殊的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分开了,母亲去了外地,几年没见一面;父亲也去了外地打工,他自幼就跟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成了留守儿童。袁老师通过家访了解这位男生的具体情况后,仔细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父母的离异给孩子的心灵上带来了巨大创伤;父母都不在身边,给孩子的陪伴与关心不够;爷爷性格比较古板,说话语气和表情都比较严肃,缺乏母性的温柔与细腻。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比较严格,一旦听到孩子的负面消息常以批评教育为主,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较强。这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缺少爱,尤其是母爱。所以,袁老师决心用爱去感化他。平日里,犯了错,袁老师总是找他谈心、耐心教导,时时关注他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帮他树立信心。“六一”儿童节,袁老师买了笔盒送给他做礼物;假期来临,总要送上几本书,鼓励他多阅读;她一方面积极与爷爷、奶奶沟通,提醒家长对孩子要多关爱少批评,平时要多抽些时间陪陪孩子,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另一方面,她决定依靠集体的力量来改变他。袁老师鼓励学生们主动跟他交朋友,发动班干部帮助他,用集体的温暖来影响他。几年下来,这位男生有了不小的进步,成绩也提高了。

在乡村学校,像这样的留守儿童不在少数。这些留守儿童不仅存在家庭情感的缺失,在学习上也无法获得及时的指导与帮助,所以普遍存在缺乏学习兴趣,成绩不理想的现象。袁老师班上就有好几个留守儿童,为了切实帮助到这些孩子,袁老师除了给予更多的关爱外,还经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这些留守孩子辅导功课。袁老师还鼓励孩子们在家遇到不懂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电话、手机向她请教,她总是不厌其烦地为孩子们答疑解难。就是这样,袁老师想尽办法,尽量不让一个留守孩子掉队。

严律己,做一个积极进取的人

工作中,袁老师诚信守纪、爱岗敬业,有着良好的职业操守。在教育学生时,袁老师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要求学生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即使名声在外,她也始终没有忘记时刻充实自己的信条,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勇于创新。2012年7月,她撰写的论文《浅谈数学课堂中的乐教乐学》获县级二等奖;2013年6月,论文《数学作业设计初探》获市级三等奖;2014年7月,论文《让数学与生活联姻》获县级三等奖;2015年7月,论文《自我检查的好习惯让学生终生受益》获县级一等奖;20__年6月,论文《让爱滋润他的心田~一个问题学生》获市级二等奖;2017年7月,论文《乡村教师的幸福》获县级二等奖。她多次获得镇、县、市级“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她所带班级也多次荣获校、县级“优秀班级”等荣誉称号。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就是她——小袁,一名有着简单幸福的乡村女教师。坚守乡村教师岗位三十余年,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家乡教育事业,用自己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

247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