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人物事迹材料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授予15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下面是关于“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人物事迹材料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人物事迹材料(篇1)
1955年,田华进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深造。求学期间,田华主演了《三里湾》《花好月圆》《党的女儿》《江山多娇》等多部影片。
其中,田华在《党的女儿》中一人饰演两个角儿:一是女主角李玉梅,二是李玉梅的女儿小妞。
这部影片也为田华带来巨大荣誉,奠定了她在影视圈的地位。
1959年,田华被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丈夫也调了进来,夫妻俩又成了同事。
此后,田华又主演了《碧海丹心》《秘密图纸》《奴隶的女儿》《猎字99号》《法庭内外》《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众多经典影片,成为当时最红的女演员之一。
婚后田华与丈夫一共诞下了3个儿子,大儿子杨雪雷1951年出生,也是一名军人。二儿子叫杨雪培,后来担任电影科研所的所长。小儿子杨雪红毕业于北京某技校,在一家企业上班。
那时田华经常出去拍戏,一走就是两三个月,苏凡在家里既要上班,又要照顾3个儿子,生活很不容易。
田华与丈夫经济条件有限,3个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大,家里的粮票不够,田华和丈夫经常省下粮票给儿子吃。
1983年,田华被提拔为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她一心想着演员的发展,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拍戏。
因此田华没有出现在银幕上,一心一意忙各种行政事务,规划演员的未来。
1990年,田华主动要求辞去团长的职务,相关领导极力挽留她,田华说:“我年纪大了,还是把职位让给年轻人吧,他们有知识有文化,可以给演员剧团更好的未来。”
离休后田华依然没有闲着,1996年她创办了田华艺术学校,还经常参加各种演出。
一次田华随央视“心连心”艺术团赴江西老区演出,因为太累,她患上了急性肺炎,高烧到39度。昏迷后她被同事抬上飞机,送往北京的医院急救。
田华艺术学校也让田华操碎了心,她不仅自己给孩子们上德育课,还请中戏、北电的老师来学校授课。她没有时间带自己的3个孙子,经常去学校和孩子们打成一片。
田华与老伴身体健康,没有明显的老年病,3个儿子都结婚成家了,并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们婚姻美满,家庭稳定,田华和老伴没有什么烦心事,一心一意过着自己的晚年生活。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人物事迹材料(篇2)
1956年王小谟被保送入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专业学习,从此开启了他传奇的雷达人生。“欢迎你!未来的红色国防工程师”,入校时的标语成为王小谟院士一生高远的理想和追求。王小谟在大学期间不仅学习努力,性格也分外活泼,参加了很多社团,比如京剧团、摩托车队等,他曾获得北京高校摩托车队比赛的第一名。1961年,王小谟以八木天线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毕业设计获北京工业学院毕业设计一等奖。
小谟院士曾这样回忆,母校学风严谨,要求上晚自习,浓郁的学习氛围让人很有紧迫感。除了抓学习,学校课外社团活动很多,注重集体精神的培养,“这样既教育我们知识,又给我们好的身体,得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在空警-2000、空警-200两型预警机成功立项后,王小谟提出了研制出口型预警机的设想,并于2002年1月起,开始了出口型预警机方案的论证,并亲任总设计师。2008年,我国同国外用户正式签署ZDK03预警机的研制合同。出口型预警机的研制成功,为我国预警机基于国产飞机平台实现“小平台、大预警”的跨越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够出口预警机的国家。
2013年,王小谟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作为获奖代表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发言时,王小谟表示:“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做成了点儿事。这事离开团队的力量是绝对无法做到的。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一种无上的光荣,这份殊荣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整个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2022年5月17日,已83岁高龄的王小谟院士再次出征,瞄准攻关网络信息体系建设的机遇与挑战,领衔成立了王小谟空基技术实验室。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人物事迹材料(篇3)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位于红其拉甫附近荒凉的山间,是通往巴基斯坦的交通要道,也是护边员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3代接力守护的地方。
“是共产党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我们要懂得感恩,我们为国护边,永远心向党。”9月18日,年迈的巴依卡说:“巡逻护边是国家的事情,也是牧民的责任。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
上世纪50年代,巴依卡的父亲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曾是红其拉甫边防连义务巡逻向导。1972年春,年迈的父亲把21岁的他叫到身边说:“孩子,我老了,走不动了,今后你就替爸爸给解放军带路吧。”从此,他子承父业,当上了边防连义务巡逻向导,从青丝干到了白发,他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帕米尔高原的边境线上度过的。
为了守护祖国边防,巡边路上跋山涉水、夜宿雪岭成为他的日常生活。
常年跋山涉水使巴依卡对塔什库尔干边境线上的沟沟坎坎了如指掌,他被当地军民亲切地称为边防线上的“活地图”和“边防通”。
1997年9月,开拉阿甫河河水暴涨,他带领5名边防战士骑着牦牛途经此处,行走在最前面的巴依卡被一个大浪冲到一块石头上,腿部当即骨折,痛得他几乎晕过去。与此同时,另一名边防战士也被冲入汹涌的河水中,千钧一发之际,他不顾伤痛,纵身跳入水中硬是把边防战士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
边防战士得救了,可他却不省人事,经过数小时的抢救才挽回了生命。“这辈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巴依卡说。
在巴依卡的护边生涯中,所遇的急难险情不胜枚举,但他从未想过退缩和放弃。“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父亲坚守了一辈子的信念,也刻在了他的心中。
有一次,巴依卡带几名新兵巡逻,由于突降大雪,本就艰难的巡逻行程变得更加艰难,带的食品所剩无几,沿途存放的食物又无法找到,他有计划地安排战士们的食物,自己却吃得很少,用仅有的10块压缩干粮和5个馕支撑了3天3夜,最终完成巡逻任务。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人物事迹材料(篇4)
2017年1月8日,在科学的星空里,一颗璀璨的巨星悄然陨落。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黄大年。
2009年的冬天,怀着满腔爱国热情的黄大年从英国返回,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入选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首席科学家。航空地球物理研究是他的事业,科学早已融入了他的骨血。在校7年间,他夙兴夜寐,带领团队在“巡天探地潜海”方面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尤其以他所负责的“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为标志,中国正式叩开了“地球之门”,进入“深地时代”。
“振兴中华,乃吾辈之责。”这是黄大年大学毕业时赠予同学的一句话。在吉林大学从教7年多时间以来,他不分昼夜、刻苦钻研,除了加班外,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经常工作到夜里两三点,被人称为“拼命黄郎”。他听到后笑着说:“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学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2017年1月8日,为科学“疯魔”的黄大年因胆管癌恶化,永远地倒下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他用短暂的一生书写了爱党爱国的深切情怀。黄大年逝世后,中宣部追授其“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习近平总书记评价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是新时代知识分子的楷模。
振兴中华,乃吾辈青年之责,吾辈时代之志,吾辈毕生之愿。学习榜样,乃吾辈之幸,亦乃吾辈之得。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人物事迹材料(篇5)
许振超,生于1950年,山东荣成人,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高级经理,是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之一。1984年,34岁的许振超被选为青岛港第一批集装箱桥吊司机。桥吊司机的工作是在四五十米的高空仅凭左右手控制操纵杆,指挥吊具升降、前进和后退,在集装箱里“穿针引线”。仅有初中文化的许振超立足本职,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并亲手带出“王啸飞燕”“显新穿针”等一大批工人品牌。
“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是许振超的座右铭。2003年4月27日,在“地中海法米娅”轮的装卸作业中,振超团队创造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此后,他们又先后9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成为港航界的一块“金字招牌”,也成为中国港口领先世界的生动例证。
经过改革发展,港口生产方式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重大转变。在这一过程中,许振超始终有着明确的人生追求:“咱当不了科学家,也要练就一身‘绝活’,做个能工巧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港口的培养。”经过多次试验,他在冷藏集装箱上加装了节电器,全年节约电费600万元;他领衔组织实施了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填补了技术空白,年节约资金2000万元以上,噪音和尾气排放接近于零。
如今的许振超,仍经常在青岛港“许振超大师工作室”里,和新一代码头工人,围绕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技术开展创新工作,“我们不要‘差不多’!要干就尽力做到极致,争取世界领先!”
许振超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道德模范”等。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当选“最美奋斗者”。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人物事迹材料(篇6)
路生梅,女,汉族,中共党员,1944年1月生,北京市人,陕西省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主任医师。
当年,她响应党的号召,来到西北革命老区的基层医院,始终坚定“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信念,坚守为贫困地区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
她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儿童计划免疫,大幅降低当地婴儿死亡率,累计接诊患者超过15万人次。退休后,坚持定期义诊、治病救人。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
1968年,24岁的北京女孩路生梅大学毕业。她也曾期盼被学校分配到自己实习过的北京积水潭医院或北京儿童医院。
但当祖国号召医务工作者要“建设大西北、服务大西南”时,路生梅毫不犹豫地向学校递交了“服从分配,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申请书,“我是祖国培养的,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之后,她被分配到佳县人民医院工作。
同年年底,路生梅背着行囊告别亲人,踏上从北京开往西安的列车。时值寒冬,她一路西行,乘火车、搭卡车,坐在穿羊皮袄的老乡中间瑟瑟发抖。连着几日受冻、颠簸,单薄瘦弱的她终于到达佳县县城,成为当地第一位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
一下车,路生梅就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3条加起来不过1000米的街道坑坑洼洼。所谓的“佳县人民医院”,竟然是两孔墙皮脱落的破旧窑洞,周围空旷的荒野中零星散落着几座坟头。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人物事迹材料(篇7)
黄大年,男,汉族,中共党员,1958年8月生,2017年1月去世,广西南宁人,曾任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首任部长,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归国科研人员的杰出代表,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他热爱教育事业,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
2009年的冬天,当时已是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的黄大年,放弃了在英国优厚的待遇,怀着一腔爱国热情回到祖国,回到母校吉林大学。有外国媒体报道说: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归国后,黄大年带着团队突破一个个技术难点,用五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二十多年走过的路,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回国第三年,中国首台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样机“地壳一号”横空出世,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万米钻探技术的国家;回国第五年,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工程样机研制突破关键技术,为开展大面积地震勘探提供技术支持;回国第六年,航空重力梯度仪原理样机研制成功,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样机研发完成,在深地探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他夜以继日、忘我工作,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即使因胆管癌躺在病床上时,还执意坚持一边打着吊瓶,一边给学生们答疑解惑。
2017年1月8日,科学的星空中,这颗璀璨的明星悄然陨落,年仅58岁。“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他用一片赤诚之心,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与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