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先进事迹

| 徐球

2024“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先进事迹新鲜出炉,王永志事迹大家知道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先进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先进事迹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先进事迹【篇1】

王永志(1932年11月17日-2024年6月11日),航天技术专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曾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暨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地地导弹系列总设计师,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院长。

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后院系调整进入北京航空学院)。

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导弹设计专业,后回国进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工作。

1992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2003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0年5月4日,国际永久编号C第46669号小行星命名为“王永志星”。

2019年9月,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先进事迹【篇2】

儿时家贫,直到家乡解放、分上田地,王永志的家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年11月,17岁的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那时起,他“听党话、跟党走,党让干啥就干啥”,开始把个人理想和祖国需要紧紧相连。

上中学时,他品学兼优,立志要当一名农学家。然而,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飞机频扰辽东,改变了这个东北少年的人生梦想。他立志投身国防,1952年考上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

1955年,王永志被派往莫斯科航空学院航空系学习。两年后,他又服从国家需要,改学火箭和导弹设计专业。

学成归国,王永志成为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的一员,投身到了我国第一代导弹研制中,最先接触的是东风二号。

东风二号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1964年6月,导弹发射在即,却遭遇技术难题——西北戈壁的高温天气导致推进剂膨胀,导弹无法达到预定射程。

现场专家绞尽脑汁,都在考虑用什么方法再给导弹多添加点推进剂。这时,王永志站了出来,提出一个解决方案,“从导弹体内泄出600公斤燃料,这枚导弹可达预定射程。”

本来射程就不够,还要往外泄燃料?所有人都认为这个想法是天方夜谭。

问题解决不了,导弹就无法发射。情急之下,年轻气盛的王永志鼓起勇气敲响了发射场技术最高决策人钱学森的房门。

仔细听完王永志的想法后,钱学森把导弹总设计师叫来:“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的办!”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呼啸着点火起飞,果然命中预定目标,飞行试验验证了王永志建议的正确性。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先进事迹【篇3】

王永志,男,汉族,中共党员,1932年11月生,2024年6月去世,辽宁昌图人,原总装备部921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一届全国____委员。他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主持我国多型号导弹研制、火箭研发和参与制定中国载人航天发展蓝图,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载人航天事业作出杰出贡献。荣获“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王永志自幼便展现出异于常人的勤奋与聪慧。1949 年,他初中毕业,以全校第一的傲人成绩,被保送至沈阳的东北实验学校(辽宁省实验中学的前身)读高中。同年 11 月,他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以学生的身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7 年底,王永志在七机部规划会议上展现出高瞻远瞩的视野,提出对载人航天跟踪研究的宝贵建议,并成功获准在他所在的第一设计部成立跟踪研究小组。次年,他再次引领潮流,在第一设计部成立了以航天飞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跟踪研究小组,并亲自挂帅。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先进事迹【篇4】

1986 年,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六任院长。他大胆提出放弃串联方式,采用横向并联捆绑、增加四个助推器以提升火箭推力的创新思路,使运载能力从 2.5 吨大幅提升至 9.2 吨。这一开创性的思路成功应用于“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的研发。次年,他作为“863”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成员,积极参与制定中国载人航天的宏伟发展蓝图。

1988 年 11 月 1 日,中国长城工业公司与美国休斯公司正式签署澳星发射服务合同。美方提出极为苛刻的要求,中方需在 1990 年 6 月 30 日前完成一次成功发射试验,且美方有权随时终止合同并罚款 100 万美元。面对这一巨大挑战,王永志毅然选择上马“长二捆”。他带领团队日夜拼搏,精心计算工期,制定出一套详尽且可靠的研制时间表。

在 500 多个日夜、18 个月、24 小时不停工的艰苦奋战中,他们攻克了全箭 24 套 44 万多张设计图样、120 多个工艺攻关项目、5000 多套特殊工装、几十个部段和十几万个零件、300 多项大型地面试验以及 20 项技术难题。他们将过去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的全过程,从原本的五六年大幅压缩至一年半,首次试验便取得了巨大成功。“长二捆”的成功研制,无疑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迈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峰。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先进事迹【篇5】

载人航天,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这也是一个必须“有所作为”的领域。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按照“飞船—空间实验室—空间站”的“三步走”战略规划,中国人开始了飞向太空的新航程。

这个极具中国特色、彰显中国智慧的战略设计,就出自王永志。这一年,他正好60岁,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面对飞天路上的一系列挑战,花甲老人王永志和同事们坚持高起点发展,自主创新,奋力攻关,在较短的时间内蹚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工程发展道路——

神舟飞船从研制开始就瞄准了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水平,直接采用三人三舱的设计方案;为打造托举神舟飞天的神箭,运载火箭设计制造人员开展了近千项技术攻关,让长征二号F火箭成为最安全可靠的火箭;建设载人航天发射场,采用中国特色的总体技术方案——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整体运输、远距离测试发射……

“作为总设计师,王永志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在总体技术方案制定、提出对各系统技术要求、关键技术攻关、重大问题处理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同行这样评价。

24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