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燮林体育工作贡献者称号事迹

| 徐球

张燮林体育工作贡献者称号事迹新鲜出炉,张燮林体育事迹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张燮林体育工作贡献者称号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张燮林体育工作贡献者称号事迹

张燮林体育工作贡献者称号事迹(篇1)

退役后,张燮林更是将自己的热血和智慧倾注到了国乒女队的培养上,葛新爱、童玲、焦志敏、邓亚萍等世界冠军都曾在他的指导下成长。可以说,张燮林的一生都在为乒乓球事业默默奉献,他的努力和付出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在今年,他更是被授予了“体育工作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这无疑是对他一生乒乓球事业的最高评价。

看到林诗栋/蒯曼这对年轻组合在赛场上的出色表现,张燮林心中无疑是充满了欣喜和骄傲。尽管他比林诗栋大65岁、比蒯曼大64岁,但看到又一代年轻人在乒乓球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并取得佳绩,他依然感到无比欣慰。在颁奖仪式上,张燮林将沉甸甸的冠军奖杯稳稳捧起并交到了两位小将手中,这仿佛也是国乒半个多世纪光荣传承的缩影。

除了张燮林之外,国际乒联主席佩特拉·索林以及中国乒协主席、国际乒联第一副主席刘国梁也亮相颁奖仪式。刘国梁将亚军奖杯交到了林高远、王艺迪之手,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在合影留念时,众人纷纷靠边站,将C位让给了张燮林,这足以证明他在乒坛的崇高威望和地位。

张燮林体育工作贡献者称号事迹(篇2)

在中国乒乓球队原领队、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原副主任姚振绪的眼中,张燮林始终坚定“祖国荣誉高于一切”的理想信念,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敢于担当、敢于负责。两人同在乒羽中心工作时曾是面对面办公,姚振绪亲切地称呼张燮林“老张”。“老张是长胶打法的创始者,在我国乒乓球技术主流打法出现‘青黄不接’的那段时间,长胶打法弥补了我们技术实力上的不足,它是中国队的秘密武器,起到了出奇制胜的作用。”姚振绪能清晰地细数包括第26届北京世乒赛在内的多届世乒赛上中国队的排兵布阵和出奇制胜。“第26届世乒赛时,老张从‘一百零八将’中脱颖而出,在单打比赛中先后淘汰了日本名将星野展弥和三木圭一,最终收获了男单第三名。当时星野形容张燮林的防守‘就像狂风吹不倒的杨柳树’,三木形容张燮林的球‘像火一样蹿上来’。我觉得形容得一点没错,这就是张燮林的技术风格。”

作为教练员,张燮林培养了一大批世界冠军。“从1975年到1990年,他主管女队拿到了8个世锦赛女团冠军和第一个世界杯女团冠军,正当他满怀信心地要拿第10个女团冠军时,在1991年的世乒赛上被当时的朝鲜联队拦截。但之后他相继在1993年、1995年的世乒赛上带队夺冠,最终带队拿到了10个世乒赛女团冠军。他培养了大批世界冠军,当时女队运动员几乎没有断档,保持了长盛不衰。”在姚振绪眼中,张燮林执教的优异成绩源自他坚定的“祖国荣誉高于一切”的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以及高度的责任心,敢于担当负责。

张燮林体育工作贡献者称号事迹(篇3)

张燮林,1940年7月生于上海,江苏镇江人。国家乒乓球队原女队总教练,乒羽中心原副主任,中国乒协原副主席。这位乒乓球界的传奇人物,为中国乒乓球事业长盛不衰、丰富中华体育精神、推动体育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运动员时期战绩彪炳,是长胶打法的创始者,有“魔术师”的美誉。1984年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年来杰出运动员之一。是中美“乒乓外交”的亲历者。张燮林同志于1958年进入上海市队。1960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优秀运动员团体赛上,他使用新式武器“长胶”接连打败容国团、王传耀、庄则栋、杨瑞华等名将,震惊了整个乒坛。1961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6届世乒赛上,获得男单第三名。第 27 届世乒赛决赛,张燮林轻取日本队的三木圭一和木村兴治,为男团夺冠立下奇功。此外,他还拿到了中国队历史上第一个男双冠军(与王志良合作)。第 28 届世乒赛获得男团冠军。第31届世乒赛拿到了中国队第一个混双冠军(与林慧卿合作)。

“魔术师”张燮林的教练生涯更为辉煌。1971年任国家队教练,1972年任国家女队教练组组长,1975年他临危受命,决心带领女队打翻身仗。他注重细节,深挖规律,善于做好运动员的思想工作,带领中国乒乓球女队在第33届世乒赛上成功夺取女团冠军,打了漂亮的翻身仗。据统计,截止到1995年第43届世乒赛为止,身为女队主帅的张燮林带队取得了10届世乒赛女团冠军(33-40、42、43)、9次女单冠军8 次女双冠军、9 次混双冠军和3枚奥运金牌。执教期间中国队参加的奥运会乒乓球赛,女单冠军从未旁落。

张燮林体育工作贡献者称号事迹(篇4)

没有教练,张燮林就自己琢磨。“原来我是打攻球的,左推右攻加上反手攻的打法。后来有一次看见一个顶尖运动员在打削球,我一看削球姿势优美,就决定弃攻练守。”

张燮林对乒乓球的热爱愈来愈深,可家里人却坚决反对他打球,他们更希望张燮林能成为一名医生,不过张燮林根本听不进去,继续坚守着自己的热爱。

张燮林回忆说,那时他的球拍都是自己在劳工实践课上做的。“我到旧货店买旧相框,后面的三合板一般都是柳桉木。柳桉木是三层,我把它锯成两半,这样就是六层,中间用牛皮筋的胶粘上。”张燮林如今还记得用这个球板打球的悦耳声音,“那时候没有海绵,就打胶皮板,对方打过来的球削过去,‘铛铛’的声音特好听,这也让我对乒乓球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张燮林一步步在上海乒乓球界闯出了名堂,从区级比赛到市级比赛,拿到国家二级运动员后,他总别着那枚代表着国家二级运动员的绿色徽章。后来在上海汽轮机厂技校当学徒的时候,他下午3点从闵行郊区坐公交车到市区里打全市的比赛,第二天早上8点再回去上班。“来来回回十几趟。不知道是运气好还是什么,我老输不掉,一直打进了上海队。”那时候上海队正在备战全运会,想要调张燮林过去。而另一边,张燮林的学徒生活也进入新的阶段,可以上机操作了。到底去哪边?张燮林有些纠结,两三天都没睡好觉。领队看出了他的心思,对他说:“全上海找四级工有很多,但是找打乒乓球的就你一个。我希望你留下。”最终张燮林进入了上海队,不久进入了国家队,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乒乓球这条路。

张燮林体育工作贡献者称号事迹(篇5)

1972年张燮林正式告别运动员生涯,成为国乒教练。

担任国家乒乓球女队主教练后,张燮林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了邓亚萍。在河南队与湖北队的一场比赛中,张燮林认识了邓亚萍,“发现她打球有一种气势,什么气势呢?敢打敢拼、敢于胜利的气势!”

就是这个印象,让张燮林认定邓亚萍是好苗子。

但当张燮林正式提出调邓亚萍进队时,一些教练发表了不同意见,主要观点是她个子太矮,以至于第一次没有通过。过了几个月,张燮林又提出调邓亚萍,有教练说前一段在无锡集训,她还输给外国选手,看来她的球技不会有大的发展。还有教练提出技术分析,比如若吊她一个右短,再打她一个左长,她个子矮,来不及回打等,第二次又没通过。

到了第三次讨论时,张燮林做足了功课:“为什么小邓抢攻积极、击球速度比人家快?就是因为她的个子矮,人家打过来的球在她看来都是高球、都是机会,所以她起板而无后顾之忧。”张燮林把大家都说笑了,邓亚萍被经过三次讨论,终于进入国家队。

就这样,张燮林培养出长胶全攻型的“乒坛女皇”邓亚萍。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邓亚萍夺得女子单、双打两枚金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蝉联奥运女单、女双冠军,成为中国奥运历史上第一个夺得四枚金牌的运动员。

此外,张燮林还培养出弧圈球结合快攻打法的世界冠军焦志敏,长胶削攻型的世界冠军葛新爱和童玲,还有实力国手曹燕华。1972年至1995年任中国乒乓球女队主教练期间,张燮林率队共获得10届世乒赛团体冠军。

25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