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事迹

| 徐球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事迹新鲜出炉,两弹一星事迹大家了解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事迹(精选10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事迹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事迹篇1

即便是核弹被引爆了,科学研究的道路也不会就此结束。不久之后,朱光亚又被提拔到了国防部科技委员会,负责对核武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他一起工作的,是钱学森,但却是导弹方面的专家。

1966年10月,朱光亚等人组织了中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发射爆炸试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

此后不到1年的时间,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先于法国1年时间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发展速度核大国中最快!

此外,在国防科技领域,朱光亚还指导了中国第一座核电站一一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的筹建及技术研究开发工作,潜艇核动力、核材料技术的研究发展,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国防关键技术报告制定,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等重大工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还参与了 "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从20世纪50年代末,朱光亚投身于核武器研制工作,直到2005年才以年过八旬的高龄退休,他与核“打交道”长达近半个世纪,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核武器研究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事迹篇2

家国情怀是周光召身上最厚重的人生底色。因为国家需要,他三次放弃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

1957年1月24日至1961年2月20日,周光召被派往位于苏联杜布纳的联合核子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粒子物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当时的粒子物理学正经历深刻变革,物理学家陷于如何处理实验发现的诸多新粒子的困境。在杜布纳,周光召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获得了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他的工作处在科学前沿,与同期做相关工作、后来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处于同一水平。他如果继续做,相信一定会有很多突破。”吴岳良说。

杨振宁曾这样评价:“周光召在杜布纳工作的时期是多产的,他在苏联《实验与理论物理》期刊上发表了很多文章。当时我在美国研究了他的这些论文,尤其是他关于赝矢量流部分守恒的工作。他在美国被认为是联合核子研究所最杰出的年轻科学家。”

然而,当得知中国原子弹研制事业需要人才后,周光召主动请缨,决定立即回国。

1960年11月,钱三强正在苏联莫斯科参加联合核子研究所各成员国代表例会,当时的青年学者周光召、何祚庥和吕敏主动找到钱三强并递交联名信。周光召在信中表示:“作为新中国培养的一代科学家,我愿意放弃自己搞了多年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改行从事国家急需的工作,我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事迹篇3

于敏,核物理学家,对中国核武器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先后获得自然科学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和国勋章”等荣誉。

20世纪60年代,氢弹技术是各个核大国的最高机密,没有参考借鉴,中国的氢弹研究是彻底白手起家。带头突破氢弹原理的正是于敏。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中国用了2年零8个月。巨大的成功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全国仅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95%的时间算原子弹,5%留给氢弹设计。于敏带领科研团队废寝忘食,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中,用最原始的计算手段,在海量的数据中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

因于敏的工作内容较为特殊,在28年时间里,他的名字曾是绝密,直到1988年解密。连他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事迹篇4

钱三强,著名核物理学家,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两弹一星”元勋,曾获得“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

钱三强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7岁时就进入了蔡元培等北京大学教授们创办的子弟学校——孔德学校学习,先后又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巴黎大学等一流学府学习,之后留在法国任职。

后来,钱三强在得知国内战争即将结束、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消息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国,为中国的科研事业做出贡献,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发展竭尽全力,为培养中国原子能科技队伍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年逾花甲时,他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他回答:“属牛的。”也正是因为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国防科技做出了突出贡献。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事迹篇5

为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南京大学马兰花育人工作室历经一年多的时间,策划、组织、制作了原创MV《马兰花开》。该作品谱曲、作词均由开甲书院学生原创,由两届开甲书院学子共同倾情演绎。

歌曲以沉郁的旋律开场,随着沉重、雄浑、激昂的曲风渐变,歌词一幕幕追溯了程开甲先生筚路蓝缕以铸国器的征程,从“被寂寞填满瀚海的沙粒”扎根大漠,到“罗布泊里沉默的铁塔”首创塔爆,再到“1964开天辟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歌曲高潮迭起,最后在青春活泼的伴奏和莘莘学子以承先生的誓言中收束。

歌曲令人置身上世纪60年代的茫茫戈壁,慷慨激昂地勾勒了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历史画卷,回顾、追忆、歌颂了程开甲先生扎根西北大漠,数十载如一日,核铸强国的壮阔史诗。歌以咏志,曲以传情;时代使命,薪火相传。国士如灯精神高掣,红山峡谷的马兰花世代盛开。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事迹篇6

王淦昌(1907—1998),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等职。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实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代号为“596”。这是为了让大家牢牢记住1959年6月,苏联撤走专家、停止援助的日子。我们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切从零开始,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经过1961年、1962年近两年来的探索,我们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彭桓武、邓稼先、周光召领着一批年轻人进行的原子弹理论设计有了突破。这是非常不简单的事情。那时候我们只有放在桌子上的手摇计算机。

他们在做原子弹的总体力学计算的时候,发现一个重要参数有误差,就一次接一次地重新计算、分析,算了9次,手稿有厚厚的一大叠。在郭永怀和设计部主任龙文光指导下,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开始了对原子弹装置结构、工艺的设计。通过大量实验,我们对原子弹爆炸的一些关键技术开始有所突破和掌握。“17号工地”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做大型实验的要求了。1962年9月,二机部党组给党中央写了报告,提出争取在1964年、最迟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二年计划”。_______看了,很高兴,批示道:“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事迹篇7

10月16日,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的日子。60年前,巨大的蘑菇云从罗布泊腾空而起,“东方巨响”震惊世界。紧接着,1966年10月27日,东风二号装载核弹头首次进行“两弹”结合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两弹一星”事业为中国航天事业矗立了庄严的里程碑,也为彪炳史册的“两弹一星”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60年前,我们用事实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弹技术,有力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上世纪50年代,初生的新中国面临着西方核大国的核讹诈核威胁。____同志作出重大抉择: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一批又一批科学家以身许国,隐姓埋名投入到“两弹一星”研制中。

从那时起,中国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60年一甲子,时光悄悄流转,但荣光从未消逝。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事迹篇8

1964年中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成为第五个有核国家;1967年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等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是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开始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两弹一星”精神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

赵九章,1907年—1968年,生于河南开封,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九三学社社员,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空间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研究院院长。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事迹篇9

我国当代杰出的科学家中,有三位姓钱的人物: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人称“三钱”。他们都是出国留学后,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回来的。其中钱学森的经历最为惊险。

钱学森在美国过了20年,在航空科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有名的火箭专家,为美国的军事科学做出了贡献。1949年,他得知新中国成立了,十分兴奋,决定回国参加建设。但是美国方面敌视中国,怕钱学森回国对他们不利,就千方百计地阻挠。美国海军次长还恶狠狠地说:“我宁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他明白的`太多了,一个人可顶五个师的兵力!”于是,美方无中生有,说钱学森是中国间谍,把他逮捕关押,之后虽然释放了,可又严密监视。

钱学森没有屈服,向美方提出严正抗议,回国的决心更大了。他在家里放好三只小箱子,准备随时启程。之后在中国政府的过问下,被美方扣留了5年的钱学森,最后在1955年搭乘轮船回国了。他来到天安门广场,兴奋地说:“我相信我必须能回来,此刻最后回来了!”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导弹和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最有声望的科学家之一。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事迹篇10

1947年,刚刚36岁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它预示着钱学森的优厚待遇和远大前程。

美国为什么如此器重钱学森呢?因为他是美国研究航空科学最高专家冯·卡门的优秀学生,是美国最早研究火箭组织——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的5成员之一。

在冯·卡门的指导下,火箭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钱学森显露出卓越的才能。一项在航空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航空科学公式:即著名的“卡门——钱公式”诞生了。这是由冯·卡门提出命题,钱学森做出结果,至今仍在航空技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项公式。

然而,当钱学森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这个每时每刻都在想念祖国的科学家,顿时沉浸在极大的喜悦之中。钱学森在美国已经生活了10多年,又被誉为是“在美国处于领导地位的第一位火箭专家”,金钱、地位、声誉都有了。可他想: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能够放下在美国的一切,但不能放下祖国。我就应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他还对中国留学生说:“祖国已经解放了,国家急需建设人才,我们要赶快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钱学森准备回到中国的决定,引起美国有关方面的恐慌。他们认为:钱学森的专业技术如果带回去,中国的科学技术将高速度前进。美国海军的一位领导人曾对美国负责出境的官员说:“我宁可把钱学森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钱学森至少值5个师的兵力”。

钱学森的回国计划受到严重的阻挠。美国官方“文件”通知他,不准离开美国。本来,他的行李已经装上了驳船,准备由水路运回祖国。可美国海关硬说他准备带回国的书籍和笔记本中藏有重要机密,诬蔑钱学森是”间谍”。其实,这些书籍和笔记本,一部分是公开的教科书,其余都是钱学森自己的学术研究记录。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几天之后,钱学森突然被逮捕,关押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受到无休止的折磨。看守人员每一天晚上隔10分钟进室内开一次电灯,使他根本无法入睡。钱学森的遭遇,引起加州理工学院中坚持正义的同事和学生的同情,在他们和其他正直人士的强烈抗议下,美国特务机关被迫释放了他。可对钱学森的迫害并没有停止,他们限制他的行动,监视和检查他的信件、电话等。尽管有种种限制,但钱学森没有屈服。他不断地提出严正要求:坚决离开美国,回中国去!

在争取回国的日子里,钱学森更加关心祖国的建设事业,经常从《华侨日报》等报刊上了解新中国的状况,和中国科学家、留学生讨论建设祖国的有关问题。为了能够迅速地回国,他租房子只签订短时间的合同。家里准备了3只轻便的小箱子,天天准备随时能够搭飞机回中国。

5年过去了。钱学森争取回国的斗争得到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更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极大关怀。周恩来总理曾亲自了解他的状况,并指示参加中美两国大使级会谈的中国代表,在会谈中提出钱学森博士归国问题。

1955年8月,这场外交斗争最后取得了胜利,美国政府被迫同意钱学森回到中国。

到达北京的第二天清晨,钱学森就和妻子带着两个孩子来到天安门广场。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必须能回到祖国。此刻,我最后回来了!”

冲破重重阻拦而回国的钱学森,一头扎在了军事科学的研究中。他倾其所学,又紧密关注国外的科学动态,不断推出科研新成果,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竭思尽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导弹之父”,国务院授予他为“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在美国定居,且能聘为终身教授,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幻想。可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钱学森放下了这一切。在经济大潮如洪水猛兽般地冲击社会的这天,钱学森的爱国言行,无疑地凝聚着中华民族之魂,显示了爱国对志士仁人的撼动力。

256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