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开甲两弹科学院院士事迹

| 徐球

程开甲两弹科学院院士事迹大家有哪些想了解的呢?程开甲的科研成果大家了解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程开甲两弹科学院院士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程开甲两弹科学院院士事迹

程开甲两弹科学院院士事迹(篇1)

从首次原子弹爆炸到氢弹试验,再到“两弹”结合飞行试验,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凝聚着程开甲的智慧与汗水。

他不仅是指挥者,更是实践者,亲自深入试验现场,用生命诠释了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

程开甲的故事,是勇气与智慧的交响曲,是理想与现实的完美融合。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真正的科学家,不仅在于学术上的成就,更在于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他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对“国之脊梁”这一称号的最好诠释。

今天,当我们回望程开甲的一生,不仅仅是在回顾一段历史,更是在寻找那份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他的故事,如同一本生动的教科书,告诉我们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什么是真正的国之脊梁。

程开甲两弹科学院院士事迹(篇2)

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以________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作出发展“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

为了这项科学计划的实现,中国核工业人和全国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一直勇毅前行,即使在技术封锁、“三年困难时期”、饥馑袭扰的情况下,始终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方针,勒紧裤腰带也要把原子弹搞上去。因此,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还有个更为形象的名字——“争气弹”。

在____下,来自全国26个部委、20多个省区市、1000多家单位的科技人员团结协作、攻坚克难,使得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取得历史性突破。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

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约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中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

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程开甲两弹科学院院士事迹(篇3)

“金属物理属理论研究,虽与固体物理相关,但偏向应用,跟固体物理相去甚远。”程漱玉对父亲这次“转型”的跨度之大深有体会。

“我是外行,但这是工作需要,只得硬着头皮上。”程开甲从头学起,每周两次去南京工学院听青年讲师的金属学大课,整整一学期,风雨无阻。暑假时又带着青年教师到中科院沈阳金属所学习,向专家请教,彻底弄清了金属材料的内涵。1954年,南京大学金属物理教研组成立。1959年,程开甲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固体物理学》专著,成为全国高校通用教材。

1958年,南京大学根据需要,决定成立核物理教研组,程开甲再次服从组织安排,将已走上正轨的教研组交给他人,去创建核物理专业。他还带领年轻教师,不分昼夜研制出南京大学第一台和物理实验仪器。

转变仍在继续。“程教授,校长要你去他的办公室。”1960年盛夏的一天,办公室外传来同事的声音。程开甲马上赶到,校长开门见山:“北京有项重要工作借调你。你回家做些准备,明天就去报到。”

只有一张写有地址的纸条,不知道要干什么,也不知道要去多久。程开甲没有多问,回到家,让夫人简单准备几件衣服,赶往北京。

赶到目的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他才知道,是来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从这一刻起,程开甲不再参加学术会议,不再发表学术论文,隐姓埋名、全身心投入研究。在九所,程开甲分管材料状态方程的理论研究和爆轰物理研究。为了帮助课题组掌握必需的理论,他为研究人员开设了相关课程,手把手指导,提高攻关能力。经过半年的艰苦努力,他第一个采用合理的TFD模型估算出原子弹爆炸时弹心的压力和温度,为原子弹总体力学结构设计提供了依据。负责原子弹结构设计的副所长郭永怀一见他就说:“老程,你的高压状态方程可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

程开甲两弹科学院院士事迹(篇4)

1944年,程开甲完成了题为《弱相互作用需要205个质子质量的介子》的论文,英国学者李约瑟亲自对其修改送狄拉克,狄拉克“基本粒子太多,不再需要更多的新粒子,更不需要重介子”的回信使文章终未发表,这也成为一件憾事,因为以后外国人一个重要实验获得了1979年度诺贝尔奖,其测得的新粒子质量与程开甲当年的计算值基本一致。程开甲还和王淦昌合作研究,撰写了五维场的论文。1945年,在李约瑟先生的推荐下,程开甲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奖学金。

1946年8月,程开甲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成为被称作“物理学家中的物理学家”的物理学大师M·玻恩教授的学生。在此期间,程开甲主要从事超导电性理论的研究,与导师共同提出了超导电的双带模型,认为超导电性来源于能带中的空带,由于布里渊区角出现电子的不对称奇异分布。在玻恩身边的4年,程开甲结识了狄拉克、海特勒、薛定谔、缪勒、鲍威尔等科学巨匠,他与导师共同提出了超导电的双带模型,在《Nature》《PhysicalReview》等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1948年秋,程开甲获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1949年,新中国成立。程开甲不顾导师玻恩和同学们的挽留,放弃了英国皇家化工研究所研究员的优厚待遇和科研条件,毅然回国。

1950年8月,程开甲购买了所需的书籍,整理好行装,回到浙江大学物理系任教。

程开甲两弹科学院院士事迹(篇5)

有人说,程开甲可能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公开发表学术成果最少的一位,有一个数字可佐证——他献身核武器事业的20多年间,公开发表论文数为零。

可在这20多年里,程开甲在技术上研究、决策、主持了包括我国首次原子弹、首次氢弹、首次两弹结合、首次地下平洞方式和首次地下竖井方式等6个首次在内的30多次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科学地规划筹建了多学科、高水平的核试验技术研究所,这个研究所获得2000多项科技成果奖,许多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时间回拨至1960年夏,南京大学校长郭影秋递给程开甲一张纸条,说:“北京有重要任务需要你去,明天就去报到。”按照纸条上写的地址,程开甲第二天就赶到了北京。

从此,“程开甲”这个名字进入了国家绝密档案,他毫不犹豫地服从这一重大转变,成为第一颗原子弹研制队伍中的一员,任核武器研究所技术副所长,负责原子弹爆轰条件和状态方程的研究。当他采用粗估法估算出爆轰条件,负责原子弹弹体结构设计的郭永怀高兴地说:“老程,你的高压状态方程可帮了我们的大忙。”

1962年夏,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提上了日程。程开甲被任命为原子弹爆炸靶场试验的技术总负责人,挑起难度极大的重担。面对理论和技术上的一片空白,作为技术总负责人,程开甲主持制定了《关于第一种试验性产品国家试验的研究工作纲要》及《急需安排的研究课题》,制定了第一颗原子弹装置在百米高铁塔上爆炸的方案。后来,当朱光亚院士回忆“塔爆”时说:“它不但使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时间提前了,更重要的是能安排较多的试验项目,用来监测原子弹动作正常与否,检验设计的正确性。”

258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