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屠守锷功勋事迹材料
“两弹一星”屠守锷功勋事迹材料是什么样的呢?屠守锷功勋事迹大家知道多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两弹一星”屠守锷功勋事迹材料【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屠守锷功勋事迹材料篇1
1957年2月,正当壮年的屠守锷应聂荣臻元帅之邀,跨进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大门……从此,他的命运便与中国航天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从回国之初的任教、搞研究,直到1957年,屠守锷的专业都是飞机。“为啥改行搞导弹?国家需要啊!”掷地有声的话语,至今仍回荡在后辈的耳边。
屠守锷成为钱学森院长领导下的十大研究室主任之一,负责导弹的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没有资料,没有图纸,他和众多专家一起,既当研究人员,又当学生,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搜集资料,摸索实践。
1957年9月,屠守锷作为聂帅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的顾问,参加了与苏联的谈判,促成了中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导弹技术的引进。
1958年,屠守锷调任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第二设计部主任,领导地空导弹的仿制与研制工作。在从仿制到独立研制的艰难历程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这使得他在研制第一枚地空导弹和地地导弹的过程中成了行家里手。
1961年,在苏联撤走专家的困境下,屠守锷走马上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副院长,参与领导一分院型号研制等科技工作。面对阻力,他只平静地说了一句:“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屠守锷是一个不信邪的人。他和同事们广泛听取意见,深入科研生产一线,潜心研究,制订了“地地导弹发展规划”即“八年四弹”规划,还参与制订出其技术发展方向,主持选定了中国中程、中远程及远程导弹等重大技术方案和技术途径。这个规划经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的中央专委会议批准实施后,对中国导弹与火箭技术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两弹一星”屠守锷功勋事迹材料篇2
1957年,我国从苏联引进了导弹技术,开启了我国第一枚导弹的仿制工作,屠守锷成了地地弹道导弹(从陆地发射打击陆地目标)研制大军中的主力干将。第二年,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研制团队同时启动了导弹发动机仿制生产和试车台设计。可是,屠守锷很快就发现,苏联专家的指导有所保留。导弹部段生产出来后要进行检验弹体结构强度的试验,然而,试验所需要的专用实验室还在建设中。时间不等人啊!能不能找一个现有的场地代替一下呢?屠守锷急得在基地四处打听,没想到还真的找到了一个理想的试验场地——废弃了的飞机库。
“这个飞机库又高又宽,我们再改造一下,应该就能进行导弹强度测试……”屠守锷兴奋地拉着苏联专家来到飞机库,比画着说道。“不不,”谁知苏联专家一点都不着急,他绕着飞机库走了一圈,连连摇头说,“高度不够,设施也不齐,做不了。”说完,苏联专家转身扬长而去。望着苏联专家的背影,屠守锷愣了许久,然后坚定地对身边的同事说:“我们自己干!人家能做到的,我不信我们做不到。”
说干就干!可高度不够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总不能把天花板给捅了吧。”同事们看着飞机库顶,发愁地说。“捅不了,那就掘地三尺啊!”屠守锷意味深长地望着大家。同事们猛地领悟过来:对啊,挖地坑也能增加高度,就这么干!为了弥补设施不足,屠守锷带着同事们从旧飞机上拆下5个液压传动筒等旧部件,建造了承力地轨。
“两弹一星”屠守锷功勋事迹材料篇3
1980年5月18日,屠守锷迎来了自己航天生涯中最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作为中国第一枚远程导弹的总设计师,他在“可以发射”的鉴定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签字的时候,他看上去非常平静,就像是任何一次普普通通的签名一样。然而,当导弹准确命中万里之外目标的消息传来,原本内向的屠守锷却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双手捂着眼睛孩子般地哭了,继而又孩子般地笑了!
这一哭一笑,是20多年刻苦钻研、艰辛奋斗、忍辱负重后,各种情感凝聚在一起后的宣泄和释放,是多年执着追求得到报偿后的大喜悦,是少年梦想得以实现后的大欢乐。只有对屠守锷有着深刻了解的人,才能体味蕴藏在这一哭一笑之中的深刻情感……
1917年12月5日,屠守锷出生在浙江南浔一个并不富裕的小职员家庭。虽说家境不富,但屠守锷的父亲还是希望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屠守锷在家乡上了小学,后来又入浙江省立第二中学和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就读。曾在上海亲历的惨绝人寰的一幕,奠定了屠守锷一生追求的基调。那天清晨,父亲携屠守锷从上海回南浔老家过春节。走到半路,突然,天空中出现了几十架日本轰炸机,一架接一架地向地面俯冲下来。父亲意识到大事不好,拉着小守锷往轮船码头疾跑。炸弹像雨点般地落下来,繁华喧闹的大上海,瞬时间房倒屋塌、血肉横飞!面对劫难后的满目疮痍,少年屠守锷立下了自己的终生志愿:一定要亲手造出我们自己的飞机,赶走侵略者,为死难的同胞报仇!
抱着航空救国的决心,屠守锷发奋读书。1936年,屠守锷考取清华大学机械系。清华设立航空系后,他毫不犹豫地转到了航空系。1940年,屠守锷从清华大学航空系毕业,次年又以优异成绩取得公费留美资格,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两弹一星”屠守锷功勋事迹材料篇4
屠守锷是浙江人,清华十二级的,也就是1936 年入校。他进人清华大学的时候学的是机械系,那时候机械系有一个航空组,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学校迁到长沙才正式成立了航空系,屠守锷就成为航空系的学子。他1940年毕业后到成都的航空研究所,在那里工作。
我们都是当年参加步行团去的昆明,当时我在第一大队,他在第二大队,也都是小分队长,但那时我们并不熟悉,真正熟悉起来是一起考取公费赴美留学资格以后,他和我一起入学麻省理工学院,而且同屋。
屠守锷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部攻读航空工程,1943年他向麻省理工学院提交了论文 《横向加强筋薄板的强度》,获得科学硕士学位。随后,他应聘成为布法罗寇蒂斯飞机制造厂的一名工程师,负责飞机强度分析。
1945年9月份日本投降,他10月份就辞去了工作,从东部的布法罗横穿北美大陆,历时40余天,到达西海岸的旧金山。没有客轮,他是搭乘开往青岛的运兵船回国的。他说学航空的人,得把自己所学的用于祖国的航空事业。
回国以后,他发现以前的航空研究所也没有了,那个时候抗日战争刚结束,还是比较混乱,他的老师建议他回学校教书,培养航空人才。这样他又回到清华的航空系。1952 年院系大调整的时候,要成立一个航空学院,大概在1954年,成立北京航空学院,也就是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前身,他离开了清华,到北京航空学院当教授。
“两弹一星”屠守锷功勋事迹材料篇5
20世纪60年代,当时正值美苏军备竞赛加剧之际,除了国际上的压力之外,当时的中国,在导弹技术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尤其是洲际导弹所需的先进发动机技术、制导技术、材料科学等方面,都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像这种先进的技术,其他国家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的支援,一切都需要我们自己完成。
了解到导弹科研人员的缺乏后,屠守锷临危受命,表示愿意放弃自己所学的飞机技术,研究导弹技术,就这样屠守锷和钱学森成了同事。为了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上手工作,屠守锷又拿出了年轻时候的那股拼劲儿,没日没夜地埋头在学习中,一边孜孜不倦的向钱学森请教有关导弹研究方面的知识,一边没日没夜的做研究,同时将这些知识消化吸收,传递给学员中年青一代的学生,好为中国的导弹研究事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最终在总设计师屠守锷的带领下,我国逐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然而在此过程中,屠守锷团队不止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甚至有人声明,如果他们继续研究下去,就要杀死他们。面对这种公然胁迫,____马上表示要派军队保护他们的安全,军队更是出言:谁敢动屠守锷,格杀无论!这样屠守锷团队才得以继续安心研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