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嘉墀中国科学院事迹材料

| 徐球

杨嘉墀中国科学院事迹材料新鲜出炉,杨嘉墀的科研生活是怎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杨嘉墀中国科学院事迹材料(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杨嘉墀中国科学院事迹材料

杨嘉墀中国科学院事迹材料(篇1)

杨嘉墀[chí](1919年7月16日至2006年6月11日),江苏吴江人,中共党员,中国著名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倡导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自动化与控制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杨家墀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1956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68年起,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等,198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0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杨嘉墀获中国科学院陈嘉庚信息科学奖。

杨嘉墀长期致力于中国自动化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研究发展,领导和参加第一颗卫星、返回式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等,而且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姿态系统及数据分析指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此外还先后主持参与火箭、中国空间计划方案、人造卫星等工作。198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杨嘉墀中国科学院事迹材料(篇2)

杨嘉墀,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我国自动化学科、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1919年生于江苏省吴江县(今苏州市吴江区),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于2006年6月11日因病逝世。

当你抬头望向星空的时候,可能会看到一颗名叫“杨嘉墀”的星星。这颗星星将为你讲述一个“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故事。 “出吴江,学哈佛,归国效力,八十七,做人做事皆楷模;精仪表,掌自动,再领信息,八六三,两弹一星建奇勋。”这是杨嘉墀逝世时,时任嫦娥一号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的叶培建送上的一副挽联,它高度概括了杨嘉墀不凡的一生。

杨嘉墀考进上海交通大学。这一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军的累累暴行,坚定了他科技救国的志向。交大毕业后,杨嘉墀穿越封锁线来到西南联大任助教。

杨嘉墀赴美国留学。就读于哈佛大学工程科学和应用物理系,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在美期间,他有一项发明,将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医学结合起来,结束了光谱仪手动的历史,这个发明被称为杨氏仪器。才华横溢的杨嘉墀,被纽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看中,成为每周在该所工作三天的“生物医学电子学”创始人。

杨嘉墀中国科学院事迹材料(篇3)

杨嘉墀(1919年9月9日-2006年6月11日),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今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我国著名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倡导人之一、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多次参与包括原子弹、导弹等秘密实验任务,主持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在中国卫星研制历史上树起一座丰碑。1990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杨嘉墀故居位于震泽镇砥定街32号杨氏老宅,占地面积约42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故居于2023年全面修缮后重新开馆,展馆分为序厅和“人生之路 故土寻根”“蔚然成才 矢志报国”“协力同心 两弹一星”“战略前沿 创新航天”“嘉木成荫 墀耀后人”五个篇章。故居以时间为经、事业为纬,通过展品、图片、文献、视频等形式,全面展示杨嘉墀院士砥砺前行的一生和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全方位展现杨嘉墀的家国情怀、创新精神以及赤子之心。

为传承和弘扬杨嘉墀院士精神,震泽镇依托故居开发了“追寻院士足迹 启迪科学梦想”等青少年教育活动、“震泽开讲啦”课堂等丰富的研学课程和“杨嘉墀院士”系列文创产品,努力打造一个集爱国主义教育、科普研学、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展馆。

杨嘉墀中国科学院事迹材料(篇4)

杨嘉墀(1919年7月16日—2006年6月11日),江苏吴江人。空间自动控制学家,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中国自动化学科、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

1941年(民国三十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4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6年6月11日,杨嘉墀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杨嘉墀长期致力于中国自动化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研究发展。参与制定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和参加包括第一颗卫星在内的多种卫星的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30多年来,多次参与中国空间计划方案论证工作。主持人造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发展。在三轴稳定的返回式卫星和科学探测卫星的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

1960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向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提出研制热应力加热加载测试系统的任务(即“151任务”)。所里指定杨嘉墀负责总体设计,组建了一个总体室,和其它研究室协同工作。

1962年,杨嘉墀参加由周恩来主持的《中国科学技术十二年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工作,提出了以控制计算机为中心的工业化试点项目,参与制定了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工厂和上海发电厂等单位的自动化方案工作,推动了中国电子计算机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

1963年初,国防科委向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下达研制核爆炸试验用测试仪器的任务(即“21号任务”),内容包括火球温度测量仪、冲击波压力测量仪和现场地面振动测量仪等,杨嘉墀负责技术抓总工作。他提出了采用反馈式光电倍增管线路的大量程温度计方案和采用变磁阻式压力传感器的方案。

1965年,杨嘉墀参与了《关于发展中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方案》的起草和论证工作。这一年也开始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设计研制。

1966年,参与制订了中国人造卫星十年发展计划。

杨嘉墀中国科学院事迹材料(篇5)

1919年7月16日,杨嘉墀出生于江苏吴江。1937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随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上海沦陷,这段惨痛的经历让他下定决心要更加努力地学习知识,希望以科技救国。

1946年,杨嘉墀前往美国芝加哥自动电话生产厂实习,翌年进入哈佛大学工程科学系与应用物理系学习。1949年获得博士学位。

读书期间,杨嘉墀积极参加“留美科协”的各种活动,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国内局势的新进展。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时,杨嘉墀和大多数的爱国留学生一样,感到中国有了新的希望,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为国效力。但美国政府却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借口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归国之路被阻断了,但杨嘉墀那颗炽热的爱国心始终坚定,当时有很多国际友人给他介绍前往其他国家工作的机会,对此,杨嘉墀总是坚定地回复:“我要回中国工作,那里是我的家。”

1950~1955年间,杨嘉墀成功研制出自动记录光谱仪,被专家定为“杨氏仪器”,结束了光谱仪手动的历史,并获得美国专利。

1956年,中国留学生经过不懈斗争,终于争取到回国的正常权利。杨嘉墀和夫人变卖家产,购买了振荡器、真空管等国内急需的设备毅然回国。在离境时,移民局工作人员询问其是否自愿,杨嘉墀理直气壮地大声回答:“是自愿的!”

26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