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召中国物理学家的事迹

| 徐球

周光召中国物理学家的事迹新鲜出炉,周光召的为人大家了解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周光召中国物理学家的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周光召中国物理学家的事迹

周光召中国物理学家的事迹【篇1】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著名物理学家周光召先生于2024年8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周光召院士致力于物理学多个研究领域,是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为中国物理学研究、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第四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他领导了中国科学院的重大改革,实行“一院两制”办院模式,建立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新体制,探索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发展道路,创造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为中国科学院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卓越贡献。

周光召先生始终关心半导体研究所的发展,为半导体研究所的学科发展、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刊登这组照片,缅怀他对半导体研究所、半导体科技事业的关怀,寄托我们的哀思。

“8月17日晚,伴着淅淅沥沥的秋雨,‘光召走了!’这噩耗在熟悉光召先生的人群中迅速传播。非常静悄,就像怕惊扰了先生的安睡;又如惊雷,轰响在许许多多人的心头。”

95岁的周光召在北京逝世的消息传开,科技界一片哀悼之声,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党委书记郭传杰的悼念文章,击中很多人的心扉。

周光召中国物理学家的事迹【篇2】

上世纪50年代,带着“向科学进军”的使命,他前往苏联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工作,此间,他在世界率先提出“粒子自旋的螺旋态”理论,并提出弱相互作用的“部分赝失流守恒律”,令美国和苏联专家赞叹不已,这一成果直接促进了流代数理论的建立,不仅为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也为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界赢得声誉。李政道评价周光召:“在我们这些人中,他也是佼佼者。”

上世纪60年代,苏联撤走全部在华专家,中国原子弹研制受困,周光召毅然选择回国,并放弃多年的基础理论研究,改行从事国家急需的核武器事业。作为中国核武器科技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他隐身茫茫戈壁滩19年,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突破性贡献。杨振宁曾言,“光召兄的回来,使得中国1964年爆第一颗原子弹(比预想中)早了一两年。”

他是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更是一位极富远见的战略科学家。

在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期间,他大力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为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国际地位提升做出巨大努力。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撰文回忆称,“周光召担任领导,不是做官、而是做事……”

在担任中国科协主席期间,他身体力行推动科普工作,直接领导创立了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制度,通过设立奖项拔擢才俊、奖掖后学,推动制定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并设立了“全国科普日”,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作出重要贡献。

周光召中国物理学家的事迹【篇3】

2024年8月17日,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周光召先生自1993年8月起,任中国科大校长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98年8月起任中国科大名誉校长。在中国科大四十周年校庆之际,他欣然为学校题词:建设一流大学,培育兴国英才。他的爱国热情和科学精神激励和影响着年轻一代的科大学子,永攀科学技术高峰,为国家科技和发展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光召先生生于1929年,湖南长沙人。1951年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52年在北京大学师从彭桓武先生攻读理论物理研究生。1957年,被国家选派赴莫斯科杜布纳核子研究所从事基础研究。不到4年里,年轻而才智超人的他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重要论文33篇,两度获得科研奖金。期间,1959年严格证明了电荷共轭宇称(CP)对称性破坏的一个重要定理;1960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相对螺旋态振幅,并自建数学方法,简明推导出膺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年轻的周光召作为强子物理PCAC理论奠基人之一,享誉国际理论物理学界。

在学术研究方面,李政道先生曾评价说:“在我们这些人中,他也是佼佼者。”杨振宁先生说:光召先生是一位顶尖的物理学家。他视野宽阔,影响力深远,并且能够快速地洞悉新思想。他做物理研究的风格让我想起了Landau(L.朗道)、Salam(A. 萨拉姆)和Teller(E.泰勒)(前两位是诺奖得主,后一位是“氢弹之父”)。

周光召中国物理学家的事迹【篇4】

毫无疑问,一个科学家的责任感是与他或她的个人价值观以及在历史、自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伦理道德观紧密相关的。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科学家已经建立起了一个负责任的科学家所应遵守的有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共识。在我看来,科学家的责任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第一,对科学自身健康发展的责任;第二,保护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责任;第三,确保全人类的长远利益,促进社会进步,维护世界和平、繁荣和稳定的责任。

在生物进化的漫长历史中,人类是一个迟到者。几百万年前在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生物分离后,人类与黑猩猩的 DNA碱基对的差异已经很小。然而,人类在过去数万年中所取得的进步是巨大的,而黑猩在同一时期的变化却微乎其微。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近五百年的时间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有了全新的改变。地球也被改造得不像自然界原初的模样。在这些变化中,有些是好的,有些是不好的。但总体来说,人类在曲折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步。

人类之所以能取得较为快速的进步,有赖于其独特的发现新事物的智慧和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人类,也只有人类才能够理解和掌握控制自然运行的法则并成功地运用它们来改变世界,智慧创造知识。努力探求“真,善,美”,创造出了人类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在人类的文化宝库中,科学和艺术是知识体系中最具创造性和最活跃的部分,它们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深深地植根于人们探寻“真,善,美”的过程中。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能改进人类自身的价值观并促进人类向完美境界的不断进步。所以我相信,科学家的第一个责任是发展科学,探索自然的真与美,培养创造性,在为“真,善,美”而努力的社会中成为主导和典范。

周光召中国物理学家的事迹【篇5】

1964年10月15日,一份秘密急电从罗布泊发到北京,上面写到:有一种材料中的杂质超过了原设计要求。这意味着,中国的原子弹试验可能面临延后的风险。接到电报后,一位叫周光召的科学家马上组织理论物理研究所连夜运算,直到第二天上午,他将一份计算报告呈送到周恩来总理,上面写到:“经计算,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失败率小于万分之一。”

当日下午3时,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寂寥荒漠的罗布泊上空,一朵巨大蘑菇云升腾而起,那是中国首次实现核爆炸!周光召也在这一刻被历史铭记。周光召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和战略核武器的研究设计方面做了大量重要工作,为中国物理学研究、国防科技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29年5月15日,周光召出生在湖南宁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周凤九是公路工程专家,父亲在土木工程上的才华与勤勉,深深影响着幼年周光召。高中毕业后,周光召以优异成绩考上清华大学选修班。在选择专业时,由于国家当时对物理人才的需求,他毅然选择物理系,并于1951年成为著名物理学家彭桓武的研究生。次年,全国院系开始进行调整,周光召转入北大进行基本粒子物理的研究。

1957年,周光召遇到了人生的转折点,并从此将自己的生命与原子能联系在一起。1957年,我国同苏联签订了核研究武器协议。苏联承诺帮我国制造出原子弹,并免费培养一大批年轻科学家。于是,国家遴选了国内一批年轻的科学家派送到苏联莫斯科杜布纳原子核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粒子物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周光召就是其中的一员,任中级研究员。

26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