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科技创新人物事迹(五篇)

| 刘慧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事迹吧,事迹是指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2科技创新人物事迹(通用五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2022科技创新人物事迹(五篇)

2022科技创新人物事迹篇1

人物名片

姜__

现任浙江工业大学__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主要负责人才、科技的对接服务等工作。

自1989年大学毕业以来,姜__一直从事教育和科技文化工作,先后担任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中澳办主任、经贸学院培训部主任,墨尔本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浙江项目负责人,浙江龙游开发区副主任(挂职),浙江工业大学合作发展处副处长,美国瓦尔帕莱索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三十多年来丰富的执教、海外工作、地方工作的经历使她接触了许多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也为她投身科技事业,推动中外人才资源、科技资源交流和合作打下了基础。

主动请缨爱上科技

外派墨尔本、芝加哥和龙游等地的工作经历让姜__切身感受到科技给社会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她也深刻认识到了高端科技人才对于地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2015年,她一回国便主动要求去浙江工业大学__研究院工作,希望通过科技的力量让__这座国际化的城市更加有创造力。

浙工大__研究院是一个将浙工大的人才和科研优势与__行业产业进行深度对接,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服务平台。任副院长后,姜__充分利用自己海外资源优势,邀请了国内外很多科技人才,特别是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加州理工学院环境科学系教授MichaelR。Hoffmann院士团队多次来浙江开展清洁技术交流,目前MichaelR。Hoffmann院士团队科技成果已经被几个城市看中并在落地洽谈中。她还牵头成立了浙江工业大学__科学技术研究院芝加哥中心、旧金山中心等海外平台,在推动建立科技对接平台、组织开展科技人才对接活动的过程中扎根科技事业。

聚焦人才创新服务

姜__深知,人才是地方的核心竞争力,她和__科协一起多渠道集聚各类顶尖科技人才来__问诊把脉,助推__经济转型和产业提升。

院士是国家最重要最宝贵的人才资源,她与__科协一起,通过各种途径,组织了27场大型院士专家浙江行和__行活动,服务126位院士来浙江考察。她邀请院士们走进企业,亲身考察一线,从自身研究领域出发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走进学校,用科研经历为学生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技精神。在不断的接触中,她还和很多院士的家人成为好朋友,每每谈起各位院士的爱好特点、主要科研领域等,她都如数家珍。院士们也都被她认真贴心的服务态度和对科技事业的热情所感动,甚至与她结下忘年之交。

她充分宣传和利用__市人才政策,通过浙江工业大学学术圈吸引高端人才来__申报人才项目,动员20余名省部级以上人才来__申报“金华双龙”计划、“__英才”计划项目,其中成功申报的就有11项。由于高校教师科研思维与市场经营思维的巨大差异,导致高校成果产业化难。针对该问题,姜__与浙工大__研究院领导、同事一同探索出了“科研团队(平台)+公司”的高校成果孵化模式,遴选了10余项离市场较近的产业化团队和成果,为教师创业提供免费的工作、生活场地,组织科技对接、技术应用推广,专利、企业主体、人才项目申报,产品创意设计、媒体宣传、销售渠道建设、产业链构建、路演辅导、投融资等全方位的服务,形成“技术服务+新产品众筹转让+主打产品生产销售”的企业经营模式,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把握需求精准对接

在推进科技合作过程中,存在企业创新内在需求不足、校企互不信任、技术需求和供给信息不对称等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姜__带领教师长期走访企业、开展专题对接,与企业家拉家常,以趋势启发、以案例吸引、以实在技术试探、以龙头企业带动、以政府政策激励,来逐步激发推动__产业转型升级。

2016年以来,姜__担任起了森宇集团的“科技联络员”,深度参与森宇集团的工作。她加入森宇工作群、参加工作会议、参与经营管理,深度融入森宇发展,准确掌握森宇发展的科技人才需求,并有效组织浙工大各个领域的专家开展对接,及时解决发现技术难题。森宇集团对科技的重视更加激发姜__的热情和干劲,浙江工业大学教授陈素红对铁皮石斛非常有研究,姜__和森宇集团与陈素红通过多次谋划,开始了“铁皮石斛大健康产品研发”项目合作,2016年该项目入选了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获批经费1694万元,成为__近年来唯一一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在科技的道路上,姜__从未停止前进,看着一次次科技成果对接成功、一项项科研成果落地,她感到无比欣慰,“我希望通过所有科技人的努力,国家的科技发展能结出更为丰硕的果实。”她真切地说。

2022科技创新人物事迹篇2

人物名片

郑__

__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获国务院特殊津贴,__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奖、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__省“151”人才第一层次,__市拔尖人才等。积极创建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促进水生蔬菜、茶叶籽综合利用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为种植农户和加工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如果在办公室里找不到他,多数时候,你总能在位于苏孟乡农科院的科研基地的田里找到他。

一件蒙着一层灰的深蓝大褂,一顶明黄色的破草帽,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蹲就是老半天。

我国知名“三农”专家顾益康是他的老友,见到此情此景,分外感慨:“你这个院长啊,跟我一样都是农民。”就连老家亲人从乡下来看他,基地里找了一大圈,愣是没认出他来:“哪有什么院长,就看到个农民。”

“农民院长”由此得名,他的名字叫郑__,现任__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他说:“我老家在兰溪农村,本来就是农民出身。”当了十几年院长,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一名坚守在基层一线的科研工作者。

“院长的‘帽子’拎在手里,一来接地气一些,进村跟农民打交道,没啥距离感;二来自己能时时看到这顶‘帽子’,看到一份责任。”

坚守20年,只为一滴油

在这处科研基地里,有一片茶园,用白色的栅栏围着,茶树长了一人高,眼下已经挂果,郑__眯着眼看着这满树茶果,仿佛看着自己的孩子。用这些果实,便可提取茶籽油。

他常常在茶园里走走,时而察看茶树长势,时而若有所思。“中国一年要消耗3000多万吨食用油,其中大部分依靠国外进口。茶籽可以榨油,如果做大做强,意义重大。”

郑__的梦想是,用自己所学专业,为人民谋幸福。坚守20年,只为一滴油。“我研究这件事已经20年了,目前一亩地可以收500公斤茶叶籽。我的目标是2000公斤。”

过去,茶农采茶,只采茶叶,果实浪费了。如今叶果两用,如果收成达到预期,光茶树的原料产值就有约1。5万元/亩。这一研究,缘起于2000年,他遇到金东的一个农民,后者最先尝试茶籽榨油,引起了他极大的研究兴趣。这使他深刻地体会到,劳动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郑__的不懈努力下,茶叶籽油成为全国课题,2019年10月26-27日,茶叶籽油国家标准宣贯会暨茶叶籽综合利用高峰论坛在__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油料及油脂分技术委员会和__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来自全国3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油脂企业的70余位专家和代表就《茶叶籽油》国家标准宣贯、茶叶籽营养健康和综合利用发展前景等进行了交流与研讨。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20年来,郑__沉下心、俯下身,专注这件事。他说:“这可能就是初心吧,我离梦想越来越近了。”期间,他也曾到农业部挂职,借调到市里其他部门,最后他都依然回归到这片自己深爱着的土地上。

“只要功夫深,冷门变热门”

在郑__看来,在农科院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他常常和院里的年轻人说,要沉下心,踏踏实实去搞科研。“要每天和植物对话,和基层的农民对话。农业科研只有接地气,才能出成果。”

人们总以为搞科研的跟社会的距离很遥远,郑__说,其实不然。“只要功夫深,冷门变热门。”常常看到街头巷尾、餐桌上出现的鲜食莲蓬、葡萄、火龙果……“有很多品种都是通过我们农科院专家选育或引种之后,才越来越常见的。”

郑__最初就是搞水生蔬菜研究的,冷门变热门,茭白就是一个经典案例。1999年,他带领团队开展水生蔬菜研究,如今,他是中国园艺学会水生蔬菜分会副理事长、国家水生蔬菜育种创新基地首席专家。__已成为全国茭白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很多年前,茭白的农药残留问题让老百姓望而却步,这几年通过大家的努力,现在市场上的茭白基本没有这个问题了,甚至可以生吃。十几年前不敢吃,现在大家抢着吃。这就是科研的魅力,让水生蔬菜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郑__说。

说到茭白,不能不提农科院团队的一位典型代表——市农科院水生蔬菜专家张尚法。这种曾经的冷门水生蔬菜,渐渐成了抢手货,由__农科院选育的近10个茭白品种已在全国范围内落地生根。在新疆温宿、河北白洋淀等地,张尚法的引种试验,都取得了成功,他已成为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茭白岗位专家。除了茭白外,市农科院对于菱角和芋艿的研究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市农科院,张尚法是一个缩影,院里还有很多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农科专家。郑__总是不断激励大家:“这是最好的时代,袁隆平、屠呦呦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成为了时代楷模,这是大国荣耀。我们要珍惜这么好的环境,用平生所学,多做利国利民的好事。”

在农科院科研基地门口的墙上,有这样一句话:“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民家。”这是郑__常挂在嘴边的话。

2016年,__省政府表彰全省“十二五”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五年一届的表彰活动,只有10人上榜,郑__榜上有名,且是全省地市唯一代表。虽荣誉“一箩筐”,“农民院长”依旧在路上。他总说:“咬定一个目标,用心、尽力去做,便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

2022科技创新人物事迹篇3

常言道,忠孝不能两全。在窦铁成的身上似乎体现了这一点。

窦铁成是一届铁道部劳模、两次火车头奖章获得者,他获得奖状、证书装满了整整一口大箱子。在中国中铁一局他被称为金牌工人,领导肯定、职工拥戴,威望很高。施工中,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一年四处跑,工程一个个顺利交,火车来了、机器转了、线路送电了,他露出会心的笑容,自豪写在那黝黑的脸上。

然而,对于家庭、对于妻女,窦铁成怀有愧疚之心。他的妻子这样数叨:“结婚三十年,他和我相守的日子加起来不过三年。孩子出生他不在,老人生病他不在,盖房他也不在,他永远都忙。我已经习惯了。他也有好的时候,年前我有病住院,他在跟前伺候了几天。呵呵,这么些年,我算第一回享了老汉一次福!”

窦铁成把一切奉献给了事业,给了企业,在“忠孝”之间苦苦徘徊。窦铁成把八亩责任田丢给妻子,他自责过,当大丫头怯生生喊他叔叔时,他心痛过;听说老母亲突发脑溢血,他着急过------当邻家感怀他“修电器”的情意,农忙时纷纷援手,他很是欣慰。当二个女儿先后考上研究生时,他眉飞色舞、欣喜若狂、把酒尽欢------

如今,有的人教育孩子如何奋发向上,一转身就哗啦哗啦打麻将。有的人过分计较个人的得失,工作却吊儿郎当得过且过。有的人口口声声的漂亮话,就是懒得动一个手指头。对比窦铁成,他身上的品质难得不值得我们深思。

其实,窦铁成用他另一种的方式——他特有的大爱实现了“忠孝两全”。他无形之中教育、培养了女儿,更用自己的言传身教鼓舞、启发着女儿。大女儿说,父亲勤奋学习的样子是她童年最深刻的记忆。窦铁成生活上对家庭、女儿关心的很少,但是他思想上潜移默化,树立了精神的楷模。他的妻子说跟了老窦一辈子踏踏实实,作为丈夫他是成功的。三个女儿个个独立、出类拔萃,作为父亲他是优秀的。他的家庭在四邻八舍中最为祥和、令人羡慕,作为男人他有魅力!回到他最爱的工作中,工地是窦铁成最爱的大家庭,作为工人他是伟大的!

窦铁成那微驼、瘦削的身影,散发着咱筑路工人独有的气质,那就是爱者无怨、仁者无忧、勇者无畏、行者无疆!

2022科技创新人物事迹篇4

窦铁成有个口头禅:“看标准规范怎么说?拿规范说话!”工程施工,有两台50吨重的变压器就位后离标准还差1厘米,他带领大家干了两小时,直到分毫不差。技术考核,有名职工考了58分,他扣了人家三个月奖金。变电所管理,他在地沟里发现了一条草绳,罚了值班人员数百元。

1厘米、58分、一条草绳,有人说不影响大局、何必认真?然而一支二极管装反就可能导致火车掉道,变电所停电就会影响正常的生产。窦铁成深知“小恶不除,必酿大患”,他说不按标准施工就是给自己挖陷阱,不执行标准就是犯罪啊!

凡是窦铁成主持的工程,无一例外的顺利交工。业主赞叹之余常说,“我们想到的,你们做到的;我们没有想到的,你们还是做到了!”工程竣工,皆大欢喜,之前不以为然、粗枝大叶的职工这才明白窦铁成的良苦用心。在窦铁成“严字当头”的管理思想下,所在公司的整体施工能力持续增强,从电气化变配电专业的初学者成长为技术领航员。此时,那个过去得了58分的职工已是技艺扎实,能独当一面了。窦铁成把一种浩然正气传播给同事,运用在工作中,自觉地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把每个细节都做到位,不出现一丝偏差。

标准看似教条刻板、冰冷无情,其实也散发着人性,充满了魅力。标准的制定恰恰是最大程度上满足需要,充分考量操作者的因素,所禁止的就是对人的关怀和爱护,所要求的就是应有的目标和高度。

一部机器,钢铁齿轮之间的传动,一旦遵循了标准,动作就变得柔和、富有美感。一个工程,每道工序的标准完全执行,会使工程运行的过程变得和谐有序,细节的完美就是一步步缔造精品。

窦铁成把《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烂熟于心、随手拈来,一丝不苟,运用实践、就是努力践行着这种精神。他苛求标准、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实际上已经超越标准的要求,逐步变成自觉自发的一种行为,引导成一种唯实唯美的工作正气,创造出一种高于标准的价值和精神。

别把标准当作羁绊,试着用心发现、用手创造那标准的魅力吧!

2022科技创新人物事迹篇5

“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了样”。还记得这首气势澎湃、豪情万丈的歌吗?无论你记得与否,请看看咱们的窦铁成。

窦铁成是那种走在人堆里就难以发现的普通人,他头发灰白、脸庞黝黑,但那双眼睛,炯炯有神,透着执著、坚定。他的经历并不复杂,下乡务农、招工上岗、流动施工、四海为家,一落脚就是三十年。他从一个知识青年或者说农民后生起步,心中有大山河,手上勾画蓝图,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变配电专业的施工专家,成了咱们响当当的金牌工人。

有人却说,工人再怎么折腾也就是工人,有什么好学的!当下,“重学历、轻技能”的风气确实严重,轻视现场一线的操作工人,干什么工作都要看学历。公司内部也有杂音,只要有工程,还怕没人干!有的是农民工!

那么窦铁成呢?他身上的价值是否已经过时,是否无足轻重?

乌鞘岭铁路复线工地,三四月的天气比三九天还冷,地下冻层达四、五十米,仪器数据无法正常显示,窦铁成和咱们工人却成功了,这是工人身上最质朴的艰苦奋斗精神。京珠高速公路某变电所施工现场,窦铁成挑战世界最新技术,攻克设备故障,在法国专家面前展示中国工人的风采,这是工人身上最自信的时代精神。窦铁成一路走来,桃李满天下,上至所在单位——中国中铁一局电务公司副总经理,下至普通电力工,很多人都称是他的徒弟。他授人以渔、共同进步,是工人身上最鲜明的团队精神。

从窦铁成的身上看到了当代工人的实力,他用行动冲破不良风气、打消误解,学习赢得尊重、实干率获殊荣!公司召唤他到哪里,他毫无怨言奔赴哪里。新的难题迎面挡住,他百折不挠、遇难争先。他带领大学生干工程、与专家教授制定标准,他是工人中的杰出代表,用双手和业绩,用奉献和拼搏证明了工人的价值,在变革的洪流中确立了当代工人的坐标,站立于时代潮头。窦铁成的身后还有很多平凡的中国中铁的工人,他们踏实工作,勇于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不断做强做大的基石和动力,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中坚力量。

一滴水怎么样才不会干涸?那就融入大海吧!窦铁成是一个平凡的人,他融入中国中铁的优秀团队中,是咱们工人的杰出代表!

26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