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范文
2024年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大家看过了吗?最美科技工作者都是什么样的人?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范文(通用8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2024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范文(篇1)
王振,男,1971年3月出生,正高级农艺师,松原市宁江区黑土地保护监测中心主任。
多年来,他坚持做好农技指导服务,年培训农民1万多人次,组织编写《玉米高光效休耕轮作栽培技术》等实用技术手册,向农民发放50万册。
他坚持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上下功夫,连续多年在民乐村、杨家村设立玉米品种评比示范区,累计引进推广玉米新品种30多个,新技术5项;带领团队总结形成黑土地保护综合技术模式,其中稻草还田、玉米秸秆翻压还田、玉米水肥一体化三项技术成为全省技术样板;带领团队与长春大学开展合作,申请了稻草还田技术国家专利,累计推广稻草还田20多万亩。
他坚持扎根基层,把论文写在宁江广袤的黑土地上,先后获国家农牧渔业丰收奖(贡献奖),被国家农业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授予“基本农田保护先进个人”、被吉林省政府授予第十二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等。
2024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范文(篇2)
王冬艳,女,1972年4月出生,正高级农艺师,松原市长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栽培科科长。
她作为吉林省“12582”谷子产业专家和县级扶贫专家组成员,每年开展作物比较试验,涉及品种200多个;与农业科研院所联合开展高效缓释肥田间施用效果试验等试验示范10余项;组织现场观摩会为农民直观、具体、详细地讲解栽培技术,培训农民达5000人。她大力推广玉米抗旱节水技术、杂粮杂豆产业重大技术、马铃薯大垄双行地膜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
2016年至今,通过传授谷子种植技术,帮助贫困户年人均增收2500元。她连续多年获得全省农技推广、植保、农药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和吉林省优秀农情信息员,作为农业工作者的她,时刻提醒自己要认真勤恳,勇挑重担,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贡献。
2024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范文(篇3)
多年来,王铁刚同志带领团队参加国家、省市科技领域相关大赛并获得各类奖项15个,其中国家级奖项2个,分别是入围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行业总决赛和第二届“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金翼”奖;省级奖项7个,分别是河北省第四届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河北赛区)“一等奖”、河北省第六届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河北省生物医药总决赛第五名、河北省首届邮储杯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和“优秀选手奖”、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暨河北省第八届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市级奖项7个,分别是2016年唐山市青年创业创新大赛“三等奖”、2017年唐山市青年创业创新大赛“三等奖”、第三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唐山赛区暨2018唐山青年创业创新大赛(创新组)“一等奖”;2018年唐山市“青创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018年河北省首届“邮储杯”创新创业大赛唐山赛区“三等奖”;2019年唐山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创新项目组“三等奖”;2021年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河北赛区)暨第八届河北省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并申请专利13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
近年来王铁刚带领公司迅速发展,实现营业收入的爆发式增长,引进各类人才数10人,其中高端科技人才3人,培养各岗位专业技术人员3名,高级工程师1人;公司主要生产以水凝胶与硅凝胶为基材的高品质敷料,生产规格上百种,已取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通过欧盟CE认证。公司与国内50多家医院及上百家经营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产品远销韩国、赞比亚、沙特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4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范文(篇4)
近30年来,原晋江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在排序论和图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排序论方面,多篇论文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Naval Research Logistics》、《Journal of Scheduling》、《Operations Research Letters》、《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等期刊上。例如,对最小化最大完工时间的无界平行机在线排序问题,已有文献给出了具有最好可能竞争比为1.618的在线算法。对上述问题,原晋江教授和他的两位博士生分别引入了“无限重启”和“有限重启”的概念,得到了最好可能竞争比为1.382和1.5的在线算法,论文分别发表在《Journal of Scheduling (2011) 14: 361-369》和《Operations Research Letters (2008) 36: 255-258》上。对工件具有截至期、最小化总误工工件数的单机排序问题,给出了一元NP-困难性证明,从而解决了Lawler (1983)提出的历史遗留问题,该论文发表在《Journal of Scheduling (2019) 22: 595–601》上。作为直接推论,这也同时证明了Lee和Vairaktarkis (1993) 提出来的四个历史遗留问题。
在图论研究方面,他曾在《Mathematical Programming》、《SIAM Journal on Discrete Mathematics》、《Journal of Graph Theory》、《Discrete Mathematics》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例如,他和团队成员合作提出了匹配覆盖数的概念并给出了高效的多项式时间算法,该结果发表在期刊《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2014) 147: 499-519》上。此外,他提出了用于揭示完美匹配结构性质的导出匹配可扩图的概念,该论文发表在《Journal of Graph Theory (1998) 28: 203-213》上。
2024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范文(篇5)
付志勇还曾主持国家A类计量比对项目1项,主持CNAS能力验证计划项目2项,作为主要起草人编制1项国家标准、1项国家检定规程、3项地方技术规范,获发明专利3项,作为主编/副主编编制专著两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多篇科技论文。
2020年2月,____疫情形势严峻复杂,疫情防控工作正处在紧要关头。付志勇了解到成都市郫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防控相关仪器设备现场校准需求后,立即制定了人员、设备防护措施及对应的现场校准操作流程。由于本次校准主要针对PCR仪(基因扩增仪)设备开展,该设备又处于污染区,特别要求校准过程中计量人员专业、熟练、严谨,必须做到万无一失,他带领团队经过充分准备和演练,于疫情爆发初期,携带所需标准仪器设备奔赴高危疫情防控现场,对PCR仪的温度示值误差、温度均匀度、平均升降温速率的关键温度参数,立式灭菌器温度压力参数以及培养箱温度参数开展了准确高效的现场校准工作,用专业技术确保防疫一线设备精准、数据可靠,为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计量技术保障。
在此基础上,他认真筹划组织为核酸检测实验室计量需求建立绿色通道,优先保障疫情防控医疗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等计量技术服务,确保对疫情防控期间的计量需求,快速响应、快速受理、快速检测、快速出证,发挥计量技术优势,用精准的计量服务和扎实的科技创新,让仪器更加精准、数据更加可靠、质控更加有效、环境更加安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计量人的贡献。
2024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范文(篇6)
王金龙,男,山东永健机械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助理工程师。他深耕拉伸薄膜及设备行业十余载,参与设计制造生产线近20条,参与研发了国内最早的薄膜双向拉伸试验线,该生产线广泛应用于薄膜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被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授牌双向拉伸薄膜试验基地。
成功研发二代同步双向拉伸薄膜试验线,参与研发并投产国内产能最大、幅宽最宽、厚度最薄的聚酯类薄膜双向拉伸生产线,为我国相关高分子薄膜行业的高速发展奠定装备基础。
2024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范文(篇7)
杜卫东,男,昌邑市第一中学化学教师,一级教师。从业20载,拥有化学教育和应用化学的专业知识特长,多次参加潍坊市、昌邑市中小学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大赛,获得潍坊市实验名师称号。
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工作宣传,常年坚持送教下乡,为农村的孩子传授科技方面的知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创作潜力,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辅导学生参加潍坊市中小学创新技能系列活动、潍坊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各类活动20余次,累计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
2024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范文(篇8)
刘嘉麒上大学的前三年,正是经济困难时期,学校粮食少,菜也没有油水。“早晨一碗粥囫囵喝完,上第二堂课肚子就叫了,很多同学回宿舍趴着,但我坚持把所有课上完。”1965年毕业时,他从1300多名毕业生中被选拔出来,获得报考研究生的资格,并最终和7名同学一起考上了研究生。然而,他的学业被迫中断,离开学校分到地质队接受再教育。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刘嘉麒决定“回炉”重新考研,把10年来缺失的知识补上。此时他已经37岁,在长春工作生活了10多年,长春地质学院让他免试入学,但他决心去北京闯荡。“人要到有‘能人’的地方去竞争才行,我决定报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并如愿考上了。”刘嘉麒读完硕士又读博士,在北京的地震棚待了8年多。“地震棚冬冷夏热,晚上打开行李,老鼠在上面趴着,这些我也都熬了过来。”他所学的专业是地质年代学,对地质体进行年代测量时,野外最好的样品就是火山岩。
做毕业论文时,导师为他选择的题目比较平淡,“虽然有把握,但觉得没劲”,于是他选择了更有挑战的方向——用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长白山乃至整个东北地区新生代火山活动进行研究。“这个题目上一辈的老师都没有做成,但我就是想做别人做不成的。”当时,他冒着危险跑到长白山去采样品测量,得到了很好的数据。“我当了27年8个月的学生,科研基础还是很牢固的。”这段经历,也开启了他和火山的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