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材料
钱学森“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材料大家知道有哪些吗?钱学森的故事同学们最期待哪些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钱学森“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材料(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钱学森“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材料(精选篇1)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他自幼聪明好学,对科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1929年,钱学森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开启了他的科学探索之旅。然而,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航空力量的薄弱深深触动了他,于是他毅然决定改学航空工程,立志用科技的力量保卫祖国。
1935年,钱学森远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随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师从世界著名力学家冯·卡门教授。在美国,他不仅勤奋学习,更在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年仅28岁便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然而,钱学森的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他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国效力。但这条回国之路异常坎坷,钱学森被美国当局强行拘留,遭受了长达五年的监视和限制。然而,他归心似箭,始终没有放弃回国的信念。
在中国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1955年,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
回国后,钱学森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重要实施方案。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成功研制出了东风系列导弹,并实现了“两弹结合”试验,壮大了国威、军威。
钱学森“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材料(精选篇2)
著名的人工智能专家戴汝为1955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科院力学所,做钱学森的学生。当时钱学森刚从美国回国不久,还保持着一股“外国作风”,他说话直来直去,不懂委婉不讲情面。
有一次,戴汝为去请教钱学森做某项研究需要看些什么参考书,钱学森却回答说:“做科研的人应当独立思考解决这种问题,用不着问我!”戴汝为当时脸就红了,他只好试着表达自己的学术见解,钱学森却当面批评说:“听不懂你的话,你的表达没有条理性,简直是胡说八道!”
戴汝为后来回忆说:“研究所里很多人,都有过被钱老批评得满脸通红的经历。”尽管很多年过去后,戴汝为已成为中科院院士,他依然记得被钱学森“刺”的那种脸红的感觉。
还有一次,一位北京大学数学系的副教授来向钱学森请教问题,他进了办公室后,尽管屋里有椅子,钱学森却没请他坐下,他就站在钱学森面前毕恭毕敬地谈了十几分钟,没想到钱学森最后却说:“连这样的问题你都不懂?”那位副教授顿时脸涨得通红,他很尴尬地站了一会儿,然后向钱学森鞠了一躬走了。
当时钱学森的秘书张可文在外屋看到了这一幕,她觉得有必要提醒钱学森注重国内的人情世故,便委婉地对钱学森说:“树有皮,人有脸。”钱学森听后沉默不语,一声不吭。不过从此以后,钱学森再也没有那样对待别人。
钱学森“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材料(精选篇3)
钱学森曾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1955年,他毅然选择离开学习、工作了近20年的美国,回到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决心用自己的智慧建设国家,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有尊严的生活。
回国以后,钱学森的月薪仅三百多元。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些稿费收入。晚年也曾得到过几笔大额的科学奖金,但他毫不犹豫地把这几笔较大的收入全部捐了出去。
1957年1月,钱学森在美国所著《工程控制论》(英文版)获得1956年度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一等奖,并获得奖金1万元。他用此款购买了国家公债,1961年底,他将此国债连本带息共计1.15万元毫无保留地捐给了中国科大,用于给学生购置计算尺。
在那个年代,计算尺可以算是一种比较奢侈的计算工具,买一把要十多元,而一位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二三十元。作为中国科大力学和力学工程系首任系主任的钱学森发现,班里的学生很多因家境贫寒,根本买不起计算尺。他知道这个情况后,心情非常沉重,因为理工科的学生没有计算尺,就像战士上战场没有枪一样。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拿出奖金,请学校教务人员给每位学生配了一把计算尺。
1961年12月,中国科大党委特地致函钱学森,感谢他到校指导工作,并明确表示用他捐的11500元给同学买了计算尺,不仅帮助许多同学解决经济上的困难问题,并给同学精神上以很大鼓舞。
1962年,钱学森的《物理力学讲义》和《星际航行概论》先后出版,稿酬有几千元。那时国家还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钱学森拿到稿费后,连装钱的信封都没打开,转手就作为党费上交国家了。
钱学森“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材料(精选篇4)
钱学森有一句名言:“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在他的一生中,有很多反映他淡泊名利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连“填饱肚子”都很困难。钱学森一家和全国人民一样,也是勒紧腰带过日子。
1962年,钱学森撰写的《物理力学讲义》和《星际航行概论》两部著作出版,收到了上千元稿酬。面对丰厚的稿酬,钱学森没有动心,而是一分不留全部作为党费上交。他下定决心和全国人民一起渡过难关。
那段时期,钱学森甚至还主动写信,希望组织上接受他减工资的请求,他在信中说:“这几年我一直感到自己的工资偏高,总想找个机会降一降,正好这个机会来了。”
2001年11月,霍英东基金会将第二届“霍英东杰出奖”授予90岁的钱学森。由于年事已高,卧床多年且不便行动,钱学森决定由夫人蒋英代他去领取这份荣誉。
那天,蒋英出门时,她饶有趣味地向钱学森道别:“我去替你领奖金了。”钱学森听到后,笑着指了指蒋英、又指了指自己,风趣地说到:“好,好,钱归你,奖归我。”
过了几秒,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钱”和“奖”正与两位老人的姓氏(“钱”和“蒋”)同音,一家人露出了会心的笑容。这幽默又浪漫的一幕,成为钱学森、蒋英两位老人爱情的一段美好见证。
后来不出所料,钱学森将这笔奖金捐献给了“促进沙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我国西部地区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钱学森一生当中绝大多数的稿费、奖金都捐了出去,累计多达数百万元。
钱学森“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材料(精选篇5)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汉族,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空气动力学家、系统科学家,工程控制论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便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聪慧与好奇心。在上海交大的求学时光里,他的成绩斐然,尤其是在机械工程专业上更是出类拔萃。这段求学经历,为他日后在科学领域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石,也孕育了他对科技改变世界的深切期望。
回国后的钱学森,全身心投入到火箭、导弹的研制工作之中,从零开始,亲手搭建起中国航天事业的框架。他带领着团队成员克服了无数的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为中国的国防安全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钱学森的工作不仅是科学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保障。
钱学森对系统工程、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两弹一星、应用力学、物理力学、航天与喷气、工程控制论、系统科学等多个领域。
钱学森先生在1954年至2011年发布了《Engineering Cybernetics(工程控制论)》(英文版)、《物理力学讲义》、《论地理科学》、《系统论—还原论与整体论的辨证统一》等数十本著作,其范围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