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银七一勋章获得者简要事迹

| 邱妹

石光银先后被中、省、市、县30多次授予劳动模范、治沙英雄、优秀共产党员、共产党员标兵、致富能手等荣誉称号,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石光银七一勋章获得者简要事迹,希望大家喜欢!

石光银七一勋章获得者简要事迹

石光银七一勋章获得者简要事迹篇1

6月29日上午10时,“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来自榆林市定边县的全国劳模、治沙英雄石光银成为陕西省唯一获此殊荣者。

石光银是全国治沙英雄,他凭借着一双手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中国治沙史上的一面旗帜。入党48年,他初心不改,用生命践行入党誓言,成为基层共产党员中的杰出代表。

“治沙是我唯一的事业,只要一天不死,我就要栽一天树,把治沙进行下去”

1952年2月,石光银出生在毛乌素沙漠南缘定边县海子梁乡的一个村子里。在蒙语中,“毛乌素”意为“坏水”“寸草不生之地”。

“飞沙走石家无粮,人老几辈住坯房……”海子梁乡曾经流传的一段顺口溜,将过去这里的贫困状况表露无遗。每到春季,这里经常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令人望而生畏的沙尘暴犹如一头饥饿的猛兽在这片土地上横行肆虐,给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在石光银的童年记忆里,漫天肆虐的风沙吞噬着庄稼和房屋,乡亲们总是被风沙撵着跑,父母无奈下带着他搬了九次家。7岁那年,石光银和邻家一个5岁的男孩虎娃在野外放羊时,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沙尘暴,三天后,家人在30里外的内蒙古一个牧民家里找到了石光银,而虎娃却不知被风沙吹到了哪里,再也没有回来……

这些痛苦的经历让石光银立誓长大后一定要制服“沙魔”。

1984年,国家出台政策,允许农民承包治理“五荒地”。彼时在海子梁乡农场当场长的石光银在看到文件后毅然决定扔掉“铁饭碗”去治沙。这在家人和乡亲们眼里简直是“疯了”,好多人嘲笑他是“石灰锤”。

这一年,他同海子梁乡政府签订了合同,承包治理3000亩荒沙,成为榆林地区承包治沙第一人。

“治沙是我唯一的事业,只要一天不死,我就要栽一天树,把治沙进行下去。”石光银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变卖家产,筹措资金,走上了植树造林的漫漫长路。“我想要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就一定要把沙治住、把林造起!”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石光银的感染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他的治沙队伍。他带领乡亲们历经千辛万苦,在25万亩荒沙、碱滩上种活了5300万株(丛)乔灌木林,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筑起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彻底改变了“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扭转了“因沙致穷”的困局。

沙窝窝变成了致富奔小康的“金饽饽”。沙漠绿起来,人要富起来

治沙最终是为了让乡亲们都能过上好日子,这也是石光银一直以来的心愿和奋斗目标。把肆虐的黄沙牢牢地固定住后,石光银想到,要想持续推进治沙事业,必须“向沙漠要效益”。

石光银和他的团队经过几年的摸索,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创造“公司+农户+基地”的新模式,带领当地百姓大力发展林草经济和畜牧产业,走出了一条集荒沙治理、苗木培育、畜牧养殖、休闲旅游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发展之路,先后办起秀美林场、百头肉牛示范牧场、三千吨安全饲料加工厂、林业技术培训中心、月牙湖旅游景点等10多项经济实体,把治沙与致富紧密结合起来。目前,公司拥有固定资产3823万元,年收入680多万元,林木价值1.5亿元。

谁能想到,曾一度让人们一贫如洗、饱受摧残的沙窝窝变成了致富奔小康的“金饽饽”,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大家治沙的积极性更加高涨,许许多多像石光银一样的沙海“愚公”聚集在一起,治沙与致富形成了良性循环。

捐资助学、修路帮困,石光银在埋头治沙种树的同时,一心一意带领乡亲脱贫致富。据不完全统计,石光银共帮扶贫困家庭300多户、1000多人因他脱贫,捐款捐物更是难以统计。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我活多长时间,治沙就用多少时间”

为治住沙子,他曾变卖家产、负债累累,也曾四次搬家,甚至痛失爱子……

几十年来,总有人问起他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得。石光银的回答一直没有改变:治沙这个事不能这样算账,这是根本,是为子孙后代考虑。

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世界优秀林农奖”获得者、全国治沙英雄荣誉称号……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荣誉很耀眼。但在石光银看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才是他最大的荣誉。

从1973年7月入党至今,石光银已是有着48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多年来,石光银忠诚誓言不言悔,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入党宣过誓,党的信念不能忘,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一名共产党员,不给国家做事给谁做事。不给国家奉献给人民奉献,给谁奉献。”

2018年,石光银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作为一名老党员,石光银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人大代表要把人民装在心里头,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真正发挥好人大代表的作用。”石光银的话语中充满干劲,就像那“成长”中的沙漠绿洲,焕发着盎然生机。

今年,石光银69岁了。饱经风霜的脸上被时间刻上了深深的皱纹。但每一条都写满了不屈和坚韧,那双看遍沧桑变迁的眼睛依然熠熠生辉。

总有人劝石光银歇歇,他的语气异常坚定:“生命不息,治沙不止。我活多长时间,治沙就用多少时间。”

如今,他唯一的孙子石健阳在上大学后选择了林业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跟着爷爷,接过了父亲未完的工作,为治沙带来更先进的科技力量,成为第三代“治沙人”。

石光银七一勋章获得者简要事迹篇2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高质量发展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发挥着中流砥柱和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先进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值“七一”来临之际,推出“感动榆林的共产党员”“爱民为民的基层党组织”系列稿件,向担当作为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致敬,让我们以他们为标杆,比学赶超,奋发有为,一起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1984年,32岁的石光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联合农户治沙”的治沙公司,干起了战天斗地的治沙事业,持续在荒沙窝里、碱滩上植树造林35万亩,彻底改变了当地“沙进人退”的历史面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带领群众治沙造林,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当之无愧的“优秀党员”。2021年6月29日,石光银因其在生态建设中做出的杰出贡献,获得了中国共产党最高荣誉——“七一勋章”。

带领群众治沙造林

石光银出生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定边县海子梁乡。童年时代,一场场风沙常常埋没了庄稼、房屋,“沙都到了房梁上”。在他的记忆里,风沙带来的苦难和贫困,迫使自家前前后后搬迁过9次。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石光银萌生了治沙的坚定信念。

1984年,国家鼓励个人承包治沙,石光银辞掉乡农场场长的“铁饭碗”,组织207户农民,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联合农户治沙”的农民治沙公司,当年承包3000亩荒沙地,开展造林治沙事业。

“乡亲们祖祖辈辈受风沙的害,要想过上好日子,必须治沙!”石光银说,党员就是要带好头、作表率。为了治沙,他举家搬到了四大壕村,一头扎进了茫茫大荒漠,带领男女老少齐上阵,在荒沙地栽上了旱柳、沙柳和杨树,当年的苗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

苗木的高成活率,极大地坚定了石光银持续治沙的决心,3000亩治沙完成后,他再次承包了5.8万亩荒沙地。在这片荒沙中,大小沙梁上千座,其中治理难度最大的就是特大沙梁——狼窝沙。为此,石光银贴出“招贤榜”,号召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一起治沙。但是这么多人,资金投进去要是没效益,让大家穷上加穷,如何向父老乡亲们交代?为了让群众有所收益,石光银成立了新兴林牧场,把股份制引入治沙中,户户有股、按股分红,从而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

“我们治沙的最终目的是改变生存环境,过上好生活。要让群众获得生态效益,才能激励他们继续干下去。”石光银说。

治沙事业,久久为功。近几年,由于栽种的灌木林寿命短、经济价值小、观赏性差,二次沙化可能性大,石光银带领公司员工又展开了二次植树造林和低产林改造,面积已有5万亩之多。

石光银七一勋章获得者简要事迹篇3

致富不忘本,群众是老根。为了帮扶困难群众,石光银在十里沙村建起移民新村,将白于山区的一部分困难群众搬迁到这里,并在承包治理好的沙地上,无偿为每户划拨3亩宅基地,带领他们打水井、盖房子、架电线、发展养殖业,让大家过上了好日子。他还自筹资金建起荒沙小学和光银希望小学,解决了当地孩子的上学难题;垫资500多万元,为乡亲们修通了定边至海子梁的砂石“致富路”。据不完全统计,石光银所在的公司先后帮扶300多农户、1000多人脱了贫。

“宣誓成为党员的时候,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为群众着想,那就不是一个好党员。”石光银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入党誓言。这些年,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他利用公司的优势条件,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联合了300多户农民,先后办起了肉牛示范养殖场、饲料加工厂、蔬菜大棚种植等10多个经济实体,带动当地群众人均增收近2万元,沙窝窝变成了“金饽饽”,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大家治沙造林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治沙与致富形成了良性循环。

把治沙精神传承下去

“作为一名党员,要时刻想着咱还能为国家、为老百姓做点啥。”石光银告诉记者,今后,他打算在巩固治沙成果的同时,加大治沙及农业方面的科技投入,带动更多年轻人投身治沙事业。

治沙事业,后继有人。学林业技术专业的石健阳,毕业后就跟在爷爷石光银的身边学习和实践林业技术,成为第三代治沙人。

“我要把我在大学学到的林业知识运用在治沙中,真正让沙区群众能达到增收致富,特别要为防止二次沙化做出不懈努力。”石健阳说。

治沙精神代代传。5月17日,定边县刘峁塬小学的师生来到石光银治沙展馆,开展“传承治沙精神、参与生态建设”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这是石光银近些年来最繁忙的事务之一,每一回接待来访者,他都尽可能亲自为大家讲述榆林的治沙事业。

“石爷爷给我们讲述他的事迹,我听了很感动。他坚持不懈的品质很值得我们学习。”刘峁塬小学学生徐荷婷说,今后她会努力学习,争取成为下一代治沙人,让白于山上到处充满绿色。

石光银七一勋章获得者简要事迹篇4

在石健阳的心目中,爷爷是一位可亲可爱,值得敬重的长辈,更是自己一辈子都要去学习和追赶的榜样。

石光银曾经教导石健阳:“人一辈子不一定要干多大的事情,但是一定要干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且不能一个人好,要让其他周边群众都好起来。”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就是石光银为自己选定的有意义的事。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过巨大的磨难和伤痛。2008年3月12日清晨,石老唯一的儿子石占军遭遇车祸,不幸逝世。此前一段时间,石占军一直忙着考察优质树苗和节水灌溉管道,在“植树节”这个特殊的日子,他在凌晨急着驱车赶回定边县布置工作,却发生了意外。经历了丧子之痛的石光银,并没有停下脚步。

在石光银的影响下,孙子石健阳在大学时期选择了林业技术专业,毕业后也加入到治沙造林队伍中,成为“第三代”治沙人。而爷爷对石健阳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职业选择上。

时至今日,石健阳都对石光银的质朴印象极深。他告诉南都记者:“爷爷经历过苦日子,直到今天,他不会浪费一点粮食。吃饭时候,掉在桌子上的一两粒米饭,他都要捡起来吃掉,这不是装出来的朴素。”

石健阳发现,虽然石光银没读过书,认识的字不多,但他一直记得入党时候的宣誓词。而且,他在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誓言。“爷爷一直忠于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是我在他身上看到的一个优秀共产党人的品质。”

为了追随爷爷和爸爸的步伐,石健阳在大学时期就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现在他已经是一名共产党员。

石健阳从小就记得,爷爷有一枚特别珍视的徽章,每当有重要活动,都会小心翼翼地别在胸前。长大后他认出,那枚徽章,是中国共产党党徽。

石光银七一勋章获得者简要事迹篇5

治沙几年后,石光银就意识到,治沙和致富是统一的。

从1997年开始,石光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劝说定边白于山区最贫困的50户272人逐渐迁出大山,成立十里沙行政新村。他在已承包治理好的沙地上无偿给每户划拨3亩宅基地,带领他们打水井、盖房子、架电线、发展养殖业,逐渐走出了贫困。

经过几年的摸索,石光银及其团队探索出“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发展模式,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他先后办起秀美林场、百头肉牛示范牧场、三千吨安全饲料加工厂、林业技术培训中心、月牙湖旅游景点等10多项经济实体。

“治贫先治愚。”这是石光银多年治沙和扶贫的另一个经验。他的公司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荒沙小学、光银希望小学,解决了十里沙村及周边适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

2015年,石光银成为十里沙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十里沙村先后完成了自来水入户、村级生产道路建设及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宽带网络户户通实现全覆盖,村民的生活日益改善。

自2019年起,石光银又支持当地村民新建了322座移动大棚,并流转200亩土地,在全村发展枸杞、蜜桃种植产业。

在今年两会上,他除了关注生态环境外,也关心乡村振兴。“治沙、治土、治碱都是为了治穷。”石光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在石健阳的记忆中,他的爷爷特别喜欢坐在陕北的土炕上和群众唠嗑,询问乡亲们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在他当党支部书记的时候,他觉得服务群众就是他应该做的事。”石健阳说。

3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