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老兵朱彦夫事迹7篇
长津湖老兵朱彦夫事迹(精选篇1)
有这样一位英雄的老战士,他的名字叫朱彦夫,被誉为活着的“中国保尔·柯察金”。他的传奇和事迹感动了无数国人。
朱彦夫出生于1933年7月,祖籍山东沂蒙山区。他1947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军后不久,就赶上了两场著名的大仗——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解放战争中,他先后参加大小战役、战斗近百次,多次负伤,3次立功。
1950年12月,在朝鲜长津湖争夺250高地的战斗中,朱彦夫所在的连队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与装备精良的美军两个营进行着殊死战斗。敌人每天在阵地上抛下数百颗炸弹,山头被削去几十厘米,捧一把地上的土就有十几块小弹片。在反反复复的阵地争夺中,全连的战友相继牺牲,250高地上只剩下遍体鳞伤的朱彦夫一人。
对敌人的再次冲锋,朱彦夫把三挺机枪压满子弹,不停地换位射击,死守阵地。而就在朱彦夫再一次给机枪上子弹时,眼前突然飞来几颗手榴弹。他迅速抓起一颗扔向敌人,又抓起另一颗刚扔出手,就听到“轰隆”一声巨响,眼前一道火光,随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不知过了多久,钻心的疼痛将朱彦夫从昏迷中唤醒,身体已经被厚厚的雪花覆盖,他想大声喊,但喊不出声;想伸开手,手指早已被冻坏。他一次次用冰冷的拳头搓揉双眼和脸部,想把沾在脸上的冰凉的东西去掉,但拳头不听使唤,又饥又渴之下,他索性将这个异物吞下,后来他才知道,那是被手榴弹炸出来的自己的左眼球。
出于对生命的本能渴望,朱彦夫咬紧牙关,开始在冰冷的雪地上艰难地挪动躯体向前爬行。不知爬了多久,昏迷了多少次,朱彦夫终于被两名志愿军战友发现救起,紧急地送往战地救护所救治。
由于朱彦夫的伤势太重,他被辗转送回国内接受治疗和手术。在长春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朱彦夫先后进行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流出体外的肠子被塞了回去,医生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朱彦夫醒来后,发现自己的双手和双腿都没有了,痛心至极,满脑子都是轻生的念头。想饿死,但护理人员按时往他嘴里喂食物;想跳楼,但没有手脚连窗台都爬不上去;想吃安眠药睡过去,好不容易攒起8片安眠药,吃下去却没能把自己“解决”掉。朱彦夫自杀了三次,都没有成功。
还是医生的一句话点醒了朱彦夫:“你的命是我们用几个月的时间,千难万难,硬从死神那里夺回来的,你有什么资格不珍惜?”从此,朱彦夫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严酷的现实是,他的双腿从膝盖以下被全部截去,双臂手腕以下被锯掉,左眼成了空洞,右眼视力也下降到0.3。一个没有四肢、没有左眼的特等伤残军人,怎样才能生存下去啊!
虽然国家对像朱彦夫这样的特等伤残军人有切实的优待和抚恤保障,但朱彦夫认为自己“无手无脚仍是军人”,他不甘于成为一个躺在床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废人。1956年,他放弃在条件优越的医院疗养康复,毅然回到了故乡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
回到家后,他开始练习自己吃饭、喝水、大小便,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训练,慢慢实现了生活基本自理,并尽量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期间,他还遇到了陪伴自己一生的好妻子__。
为了实现教乡亲们学文化的目标,朱彦夫腾出自家的一间堂屋,用母亲做寿材的木板做成书架,买了200多本书,建起了全村第一个图书室。随后,朱彦夫又张罗着办起了张家泉村第一所夜校,夜里常常要艰难地走1公里多的山路给村民上课。夜黑路滑,健全的人走起来都费劲,没手没脚的朱彦夫不知在夜间跌倒了多少回。
1957年,朱彦夫被全村的8名党员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开始带领张家泉村的村民们砌石垒堰、改天换地,在山坡上开出了80多亩“大寨田”,治理了3条大山沟,为村里新增200多亩良田。
1960年开始,朱彦夫带着乡亲们翻山越岭打了9口水井,并在村里打了3口用于灌溉的大眼井。他自己绘制图纸,带领大家修建起了1500米长的灌溉渠。同时,又成立了村林业队,建起40亩苹果园、10万株的花椒园、2万株的桑树园。如今的村民,单是果树每年就能收入几万元,生活富足,原来贫穷的小山村成了致富模范村。
1982年,一场大病之后,他与死神又一次擦肩而过,朱彦夫自知年事已高,体力不支,主动辞去干了25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英雄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开始了另一场战斗。
他让儿女买来笔墨纸张、参考书,说:“我是二十六军的战士,我要替连指导员完成他的遗愿,把战斗经历写下来,让后人知道我们是怎样和敌人殊死搏斗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可以想象,朱彦夫写书有多大困难。残疾的身体让他吃尽了苦头:他用嘴衔笔、双臂抱笔、单臂绑笔,三种方法交替使用。写不了几个字,眼睛就疼得难受。他每天只能写几百个字,不知多少汗水和血水浸到稿纸上。
另一个拦路虎是文化水平不高,为了写成这本书,他舔烂了4本字典。由于日夜煎熬,他的视力持续下降,原来的伤口发炎,心脏病加重。不论医生怎么劝、家人怎么拦,他始终笔耕不辍。
熬过了严冬,熬过了酷暑,经过7年的努力,1996年7月,朱彦夫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出版发行。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笔题写书名并题词:“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人们说朱彦夫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而迟浩田将军则说,朱彦夫就是活着的“钢铁战士”!
《极限人生》一出版,便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全国各地纷纷邀请他去作报告,在淄博市的一场报告会上,朱彦夫一口气讲了两个多小时,当场晕倒在讲台上。经抢救治疗后,虽然保住了生命,右半身却从此瘫痪,没了知觉。英雄永远是英雄,他硬是撑着病体,经过几年的努力,又完成了另一部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
朱彦夫先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模范伤残军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他用钢铁般的意志书写了自己的“极限人生”。20__年12月12日,朱彦夫家庭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受到__的亲切接见,朱彦夫说,这种荣耀和幸福,他终生难忘!
长津湖老兵朱彦夫事迹(精选篇2)
面对他残缺而又衰老的身体,听完他震撼心灵的故事,你会强烈地感觉到,老人的背后,分明矗立着我们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朱彦夫,这位留下无数壮举的英雄模范,这位历尽坎坷却从未向命运屈服的耄耋老人,用他一生的忠诚与执着,奋斗与奉献,生动诠释了我们这个民族历经风雨却始终生生不息、昂扬向前的精神因子,是践行伟大中国精神的一面光辉旗帜。
真正支撑起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是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看似无影无形,却蕴含着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强大能量,是一个国家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放眼人类历史进程,那些在世界舞台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和民族,在发展繁荣的道路上,无不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把无数个体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蓬勃向前的精神伟力。回首我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些熔铸在无数中华儿女血液之中的理想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努力奋斗拼搏、不惜流血牺牲,历经百余年的艰辛探索,赢得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道路,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展望民族复兴的灿烂前景,把十三亿中国人紧紧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的中国精神,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底气所在,志气所在。
朱彦夫是伟大中国精神的践行者。作为横跨革命、建设、改革三大历史时期的英雄模范,从革命战士到一级伤残军人,从农村党支部书记到退休老人,朱彦夫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生角色不同,具体的先进事迹不同,但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却是贯穿他整个生命历程,激励他不断挑战人生极限最可依赖的力量源泉。品读朱彦夫的事迹,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细节,更是那么一股子遇难而上、永不服输的劲,那么一股子敢想敢干、战天斗地的气,是那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比忠诚与热爱,是那充盈在天地之间无比坚定的精神信仰。跌倒了,再爬起来,失败了,再重新来过,朱彦夫几十年来用钢铁般的意志创造了人生奇迹,靠的就是这股劲、这股气、这种精神。我们今天要战胜改革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风险和挑战,将“两个一百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同样需要这股劲、这股气、这种精神。纵览朱彦夫精神的各个维度,无论是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还是无私的奉献,勇敢的担当,都是中国精神在具体层面的鲜明投射,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穿越时代的持久价值魅力,值得全社会永远珍视学习。
学习朱彦夫,就要学习他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朱彦夫四肢全无、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仅有0.3,如此残缺的身体却能迸发出如此强大的精神能量,创造出如此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靠的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正如朱彦夫所言,“我心里要不是装着个党,不装着个共产主义,我老朱早就死了。”理想信念,是一切精神的精神源头,是一切价值的价值原点,是解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的关键,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精气神,有什么样的行动表现。当前,个别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有的贪图虚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有的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心里没有任何敬畏,行为没有任何底线,出现这些问题,说到底是理想丧失了、信念崩塌了。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有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向朱彦夫学习,首先就要学习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就要像他一样为信仰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全部精力。
学习朱彦夫,就要学习他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朱彦夫对群众的感情是真诚的,是实实在在的。群众有苦,他自己难甜;群众受穷,他心里难安;群众有难,他慷慨相助。正是由于心里装着群众,关心群众胜过关心自己,他才能把父老乡亲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带领群众同甘共苦、不懈奋斗,硬是把一个“连地瓜干都吃不饱”的穷山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正是由于对群众有真感情,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朱彦夫才赢得了父老乡亲发自肺腑的信任、拥护与爱戴。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深入推进,做好群众工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朱彦夫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朱彦夫作为一面镜子,对照朱彦夫查一查问题,找一找差距,树一树形象,以朱彦夫的为民情怀为标尺度量一下自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以朱彦夫的务实清廉为标杆查摆自己的“四风”问题,用朱彦夫视民如伤的境界来匡正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应当看到,朱彦夫与人民群众的真感情并非无法复制,朱彦夫的为民情怀并非高不可攀,身为残疾人的朱彦夫能够做到,每一名党员干部更能够做到。
学习朱彦夫,就要学习他敢于担当的实干精神。功崇惟志,业广为勤。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面对家乡的落后面貌,朱彦夫没有去“等靠要”,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勇于担当,挺身而出,拿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几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才换来“山上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的张家泉。为了记录、传承战友们在战场上英勇悲壮的历史,朱彦夫拖着残躯义务作了千余场报告,苦熬七年一字一句为后世留下百万字书稿。朱彦夫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抓住;一切愿景,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实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发展转型,化解社会矛盾,保障改善民生,哪一项都需要我们甩开膀子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实干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只要我们像朱彦夫那样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与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结合起来,把心思放在实干上,把劲头放在实干上,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就一定能够干出成绩,干出实效。
伟大的梦想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梦想。朱彦夫以一生奋斗拼搏忠诚践行了伟大的中国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需要我们像朱彦夫那样高扬理想信念旗帜,永不停息地奋斗,以每一个人的努力拼搏,形成推动时代进步的巨大力量,去赢得民族复兴的伟大辉煌。这就是朱彦夫光荣事迹的时代价值所在。
长津湖老兵朱彦夫事迹(精选篇3)
朱彦夫有一句名言:“与其腐烂,不如燃烧。”他渴望求生自强,宁要一天的自理,不要永恒的护理!战士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是英雄,在寻求生活自理这个新战场上,同样不能够当孬种!
失肢者的潜能,只有从嘴巴上开发!他如果想要走向社会,首先要渡过“写字关”。他没有手,没有脚,而且眼睛看不清楚,嘴巴含不住物(兜不住涎水)。
他练习过很多次,终于可以用嘴写字了。只是神经失控,补皮弹性差,张合吃力,需要逐步适应。他用假腿倚住桌棱,躬腰低头,张大嘴巴咬住笔杆,笔尖在舌口的搓托下,在纸上徐徐蠕动。每一笔,每一划,都是两片嘴唇和舌头一翘一收、一伸一缩、一探一动指挥的结果。
写着写着,口涎顺笔而下,流到笔尖,洇在纸上,同落纸未干的墨迹融合,成了一滩滩淡灰色污渍。衔笔久了,口劲小了,写着写着,“呱叽”——笔掉了!那就歇一歇,再衔再写。短短十几分钟内,钢笔滑掉十多次,累得汗流浃背,也就能够写成几个字。写出来的字大得怪异,既不像汉字,又不像外文,只有自己认得出、看得懂。
他说:“只要活着,只要有信念,就没有啥做不到的。”他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牛虻》。为了教育、激励后人,他用嘴衔笔,用残肢抱笔,历时7年,创作完成两部震撼人心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男儿无悔》,被誉为“中国当代保尔”。
长津湖老兵朱彦夫事迹(精选篇4)
“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这是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朱彦夫的颁奖辞。
如今,朱彦夫年事已高,由于右半身偏瘫,再加上做过两场心脏支架手术,导致他行动不便,说话含糊不清,但他仍坚持每天读书看报,关注时事新闻。刚刚举办的北京冬奥会也是朱彦夫关注的重点新闻,对一些运动项目和运动员的见解也头头是道。
“爷爷并不服输,他现在用自己的方式锻炼身体,右半身行动不便,他就做一些自创的扩胸运动。”朱彦夫的孙子朱帅宗告诉记者,朱彦夫还一直保持着军人作风,每日按点起床、按时吃饭,生活非常有规律。尽管右半身行动不方便,朱彦夫也经常写字练字,就在前两天还写下了“英雄二连”、“感动中国”几个字,“爷爷今年89岁了,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他觉得自己还有用。”
现在,朱帅宗在朱彦夫教育基地担任讲解工作,爷爷的事迹他早已背得滚瓜烂熟,但每次讲给参观者时,他也经常声音哽咽、湿了眼眶。从小,朱帅宗就知道自己的爷爷与众不同,爷爷的故事也时刻激励着他,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只要信念不死,只要冲锋不止,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奇迹。“我学到最多的就是爷爷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超人的毅力,干一件事情不是半途而废,一定要把它干好。”朱帅宗说,为了传承和发扬好红色基因,他大学毕业后也回到了家乡,将爷爷的故事传递给了无数人。他认为,讲好爷爷的故事是自己的责任,将爷爷的精神传承好更是自己的担当。
在朱帅宗看来,爷爷的梦是让大家吃饱饭,爸爸的梦是脱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少,他的梦是让朱彦夫精神闪亮小康路,帮助家乡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开辟帮助乡亲们增收的新途径。朱帅宗提到,“实际上我们都是一个梦,我们祖孙三代在不同的年代为了一个共同的中国梦,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爷爷,他也常常鼓励我。”
在朱帅宗的手机里,还保存着朱彦夫写下“与其腐烂,不如燃烧”的照片,“爷爷的精神是我们奋斗的动力,也是我们一家三代人努力的目标。”朱帅宗说。
长津湖老兵朱彦夫事迹(精选篇5)
看完感动中国人物颁奖仪式,不由引起万端感慨,我由衷的敬佩这些感动中国的人们,他们让我感受到平凡中的爱和奉献亦是同样伟大。而这其中,我更愿进一步看清我的前辈朱彦夫那平凡可爱的面庞。
“冰雕”战士、“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他身上的光芒,朴实而耀眼,让人沐浴其中。
回顾朱彦夫伟大又艰辛的人生,我一路震撼,一路感动。
曾经,那残缺的躯体一度让朱彦夫绝望崩溃,那个肢体健壮、身经百战的革命军人,没有了双手双脚,没有了一只眼睛,成为特等残疾军人,还能干什么呢?陷入绝望的朱彦夫看不到人生的意义,甚至尝试了结生命。但冷静后的朱彦夫意识到,在残酷的战争过后,只要活着就好。他要让生命活得更有价值,活出共产党员、退伍军人的本色。他在日记中写到:“与其腐烂,不如燃烧!”如果放弃医生历经艰辛奋力抢救过来的这条生命,谁来记录全连兄弟们的战争经历,谁会知道他们流过的鲜血和眼泪,谁会记得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惨烈战斗,谁来传承他们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和不怕牺牲、勇敢奉献的伟大精神?
“对党忠诚,燃烧生命,爱国为民,甘于奉献”,是朱彦夫人生的真实写照。朱彦夫从头开始学习吃饭、穿衣、洗脸、戴假肢,数不清摔坏了多少碗,打翻了多少次盆,磨坏了多少副假肢,朱彦夫终于能够自己吃饭穿衣,自己穿戴假肢。朱彦夫钢铁般的精神激励着乡亲们坚持不懈地与贫困战斗。张家泉村从一个贫困村变成了乡里的先进村。
纵览朱彦夫不屈又坚韧的经历,我带着感动,再次出发。
我从他身上感受到一个平凡人发出的无限光芒,他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指引着我们向光前行。他不追求令人艳羡的权利财富,不向往万众瞩目的地位荣耀,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始终默默奉献,完成着自己朴素又崇高的使命。
身边的伟人,使我在震撼之后倍感自豪,在自豪之后,更会以踔厉奋发的姿态,笃行不怠的意志,深耕三尺讲台,托举更多孩子的未来!
作为一名园丁,我深知“老师”这个称谓背后所承载的寄托与期盼。我愿跟随朱彦夫的脚步,在自己的岗位上倾注最大的热忱,担起作为一名“老师”所应肩负的责任。戒子纳须弥。一件看似平凡的小事也可以折射出人性中最伟大的力量。就像朱彦夫,坚持无私奉献,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伟大的美丽。
师道如此,人生亦然。在生命的途中,无论处于什么位置,都应虔诚地坚持自己的信仰,做好分内的工作,握住“爱”的手,一路平淡,一路充实,于奉献中寻找“感动”的真谛,实现“感动”的价值。
长津湖老兵朱彦夫事迹(精选篇6)
朱彦夫,一位书写人生极限的特残军人,一位深刻改变家乡面貌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一位震撼无数人、感动无数人的退休老人。他的事迹正在全社会广为传颂,他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致敬。
朱彦夫身上所展示出来的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在长达几十年的奋斗历程中,朱彦夫的人生角色不同,先进事迹不同,但贯彻始终的,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崇高追求,是身残志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奋斗精神。学习朱彦夫,就要像他那样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强化精神之“钙”,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去拼搏、去奋斗、去奉献;就要像他那样一心为民,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就要像他那样自强不息,勇于拼搏,不断书写精彩人生。
当前,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面展开。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朱彦夫同志为榜样,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思想行动之中,要紧密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把朱彦夫当成一面查摆问题,寻找差距的“镜子”,以朱彦夫为标尺量一量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以朱彦夫为标杆查一查自己的“四风”问题,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牢记宗旨,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长津湖老兵朱彦夫事迹(精选篇7)
朱彦夫,1933年7月出生于沂源县张家泉村。14岁参军,16岁入党,经历过上百次战斗,十次英勇负伤,三次荣立战功。在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中失去了四肢和左眼,是特等革命伤残军人。
他放弃荣军休养院特护待遇,毅然回到家乡,并以惊人的毅力,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他担任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25年,带领群众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彻底改变了山乡面貌。
他是活着的“烈士”
朱彦夫在朝鲜战场重伤回国,入院治疗初期,一直是“活死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籍贯、部队番号。他所在部队确认他所在连队已经全部阵亡,被确认为“烈士”。
他伤势严重,昏迷不醒,医院采取抢救措施——截肢、剖腹。而且,不止一次地截肢、剖腹。主治医生叹息道:“他如果能够活上三年,就是奇迹!”
截肢手术以后,他各部位伤口深度感染。高烧不退,出现中毒性化脓症状。历经反复抢救,他的病情仍然没有起色。医院将他从“特号床”,转移到了“太平室”。“太平室”专门为危重伤员设立,接近于太平间。唯一不同的是躺在床上的人呼哒着一口热气,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护士专门守护。
他那不足一米长的躯体躺着一动不动,似乎已经油枯灯尽。伤口渗出的脓血浸入被褥,腥味扑鼻。唯有腮下和嘴角微微颤动的神经,证明他没有死去。
志愿军各部队派人到医院查寻本单位伤员,他所在团的查寻人员到“太平室”看到他却根本没有认出来。
进入“太平室”93个日日夜夜之后,他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复活了!
他的意识渐渐恢复,看清楚身边的护士,用微弱声音茫然问道:“这是什么地方?我在这里干什么?”守候他的护士高兴极了,一边用湿毛巾为他擦拭眼睛,一边趴到他耳边说:“这是在医院的病床上,你主要是太劳累了。你已经睡了很久很久,也该醒来了!”
他的意识继续恢复,感知到伤口的疼痛。他举起两只胳膊,发现手腕以下没有了双手。他动动双腿,发现膝盖以下没有了小腿和双脚。他癫狂了,拼命挣扎,狂撕乱咬包扎胳膊的绑带。
院长和主治医生听到喊声跑过来,看到从上帝手里夺回来的这条生命发出复活的信号,兴奋异常。他愤怒而又绝望地大喊大叫:“为什么把我的手和腿都割掉了?没有腿咋走路?没有手咋扣扳机?你快给我找回来!”
主治医生向他解释:“你伤口的深度和面积都很罕见,如果不截肢,就有生命危险,绝对活不到今天!”他仍然狂喊:“没有了手,没有了腿,我活着还有啥用!”
院长耐心地对他说:“你能够死而复生,就是很大的奇迹。你现在还能够呼喊,这已经很好啦!有什么要求你就说,也可以把心里的憋屈难受释放出来!”
他从“太平室”重新搬回“特号床”,终日郁郁寡欢。他想结束生命解脱自己,又想到指导员高新坡的遗嘱,想到战友杜玉民、万中祥、徐风明等烈士的托付……他在生与死的抉择中,苦不堪言。
主治医生认真地对他说:“像你这种情况,有勇气活下去才是英雄!轻生是自私,自杀是孬种!”这些话像一把重锤敲击着他的心,使他打消了轻生的念头。他在医院先后经历47次手术——颅脑取弹、面颊植皮、腹内排异、眼部摘取弹片、四肢反复截取……
他以超常的生命力不断地创造着奇迹:坐起来了;会大声说话了;手术部位愈合了……痛楚渐渐远去,大脑日趋清醒……
他一直是在“拼命”
朱彦夫不甘心在荣军休养院“重残所”里面被人照顾着度过一生,他想家乡、想母亲了。他身强体壮的时候保家卫国,伤残退役以后应该陪伴着家乡和母亲。他向组织上提出要求,经组织批准以后回到了张家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