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人物模范事迹7篇

| 吴泽

道德人物模范事迹篇1

万佐成,男,汉族,1954年7月生,群众;熊庚香,女,汉族,1956年3月生,群众,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石泉村村民。二人系夫妻。

“炉子烧起来了,火就不能灭。”万佐成夫妇在省肿瘤医院旁的小巷里开办了一家“爱心厨房”,18年如一日,为众多病患家庭提供锅灶炒菜,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从一个普通的油条摊到众人皆知的“爱心厨房”、“一元厨房”,万佐成夫妇在这片狭窄的空间内传递出浓浓温情: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家属提供锅碗瓢盆、炉灶煤火、柴米油盐,象征性的收一块钱成本费,只为让病人吃上热气腾腾的“家的味道”。全年365天的忙碌无休、执著坚守,源自他们内心的善良。

2021年2月17日晚,“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来自江西南昌的“爱心厨房”创办人万佐成、熊庚香夫妇获得殊荣,却并未现身录制现场。因为他们一旦离开,省肿瘤医院的病人和家属就没法在他们开办的“爱心厨房”里做饭了。

从2003年到2021年,延续18年不灭的炉火背后,是平凡夫妇无私奉献的人生境界:从起初的免费,到应众人要求炒一个菜收5角钱,再到近些年才涨至1元。时光流逝却始终价格低廉的背后,是万佐成夫妇“保持收支相抵,亏一点也不要紧”的责任担当。

“炉子烧起来了,火就不能灭。”这是万佐成夫妇的信念,也是从“爱心厨房”传递出的希望。

1、一炉“多余的火”,给遭遇病魔侵袭的家庭献上爱心

万佐成和熊庚香是南昌新建区人,年轻时便开始租房卖油条。2003年,49岁的万佐成携妻子熊庚香将早点摊搬到了江西省肿瘤医院旁边的石泉村,支起一个煤炉,售卖现炸的油条、麻圆。因为人流量较大,生意做得相当不错。

感知癌症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并与他们“牵手守望”,始于一次偶然的询问。

万佐成至今还清晰记得那个场景:一天早上,夫妻俩炸完油条后,炉火还挺旺。一对40来岁的夫妻,推着自行车朝油条摊走来,车上坐着一名10来岁已被截肢的孩子。“老板,你们炉子里面剩下的火,可不可以给我们炒个菜,我给点钱给你。孩子得了骨癌在医院治病,就想吃妈妈做的菜。”带着哽咽的请求,万佐成听得鼻子发酸。他二话不说,连忙腾出炉灶,拿出铁锅和调味品:“你们来炒,这也是多余的火,不要钱!”正是这炉“多余的火”,让万佐成夫妇意识到,可以为那些正遭遇癌症侵袭的家庭做些什么。没过多久,万佐成夫妇油条摊这炉“多余的火”,便在省肿瘤医院的病人家属间传开了。

癌症病人住院救治的时间一般较长,在医院或旁边的餐馆点餐吃饭,一是开销较大,二是不一定符合体质虚弱病人的口味。对病人而言,如果能够吃上家里人做的饭菜,对身心康复都有好处。

意识到这些的万佐成夫妇行动起来,听说我们这里可以炒菜还不要钱,来的人越来越多,一开始每天有十几个人借炉子炒菜,后来增加到几十上百人。看到有需求的病人家属越来越多,他一口气买了十套炉灶,依次排在油条摊附近。

看到水和煤的支出在增加,有病人家属提出:“老板,你们老是免费,搞得我们不好意思。要不你们收点费吧。”拗不过大家的意见,加上提供炉灶煤火确实需要成本,夫妇俩决定:炒一个菜收5角钱,直到2016年,才涨至炒一个菜1元、煲一碗汤2元。

在病人家属的口口相传中,“爱心厨房”的名号越来越响。从医院过来炒菜的,除逢年过节时人数较少外,其余时间几乎是从天亮到天黑,炉子里面的火就没灭过。

2、一条摆满炉灶的巷子,成为病人及家属抚慰心灵的温馨港湾

对癌症病人及家属而言,冷冰冰的病床,和久驱不散的病魔,在他们心中积压了太多悲伤和疲惫。在这条充满烟火味和人情味的巷子里,他们的心灵被抚慰、压力被释放。

“万师傅两夫妻对我们非常热情,脸上总是挂着微笑。我家在乐平市农村,岳父治病已经花了30多万元,到这里炒菜不仅实惠、卫生,更重要的是能让岳父吃到家乡味道。”王亮是同病房的家属介绍过来的,在这里,他结识了很多病人家属。大家把对病人不敢讲的心里话讲出来,交流治病心得,相互送上祝福。

陈菊英是一名患者,每隔20天就要去医院做化疗,并且带上菜去“爱心厨房”加工:“在这里炒了十多年菜,像我这样一边治疗一边自己做饭的病人还有不少。和病友们聊聊天,心情也变得好起来。万师傅总是安慰我们,生病了也要照顾好自己,吃好饭生活才会有希望。”

“来到这里的都是苦命人,每个人都有伤心事。我就希望大家在这里热热闹闹的,能吃上熟悉的口味,也能忘掉一些烦恼。”这些年,熊庚香经常看到患者家属从医院出来时愁容满面,甚至在做饭时眼角还挂着泪花,便会送上暖心的鼓励。

为给这个病友临时的“家”营造良好氛围和便捷环境,万佐成夫妇付出了多少努力和牺牲,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凌晨3点起床生火,晚上10点大扫除,每晚睡5个小时左右……这是万佐成夫妇的日常作息。为了让病人家属随时能够炒上菜,即使在非就餐时间,“爱心厨房”也始终有几个炉灶烧着煤,冒着热腾腾、暖洋洋的水汽。

每天中午,当最后一名做饭的炒菜人离开后,万师傅就开始清洗所有锅具,熊阿姨则负责打扫现场。看人少了一些,他们才简单弄一些饭菜垫饱肚子。下午3点吃午饭、晚上9点吃晚饭,他们早已习惯。

把便利带给大家,把辛劳留给自己。有了万佐成夫妇的付出和奉献,这条充满烟火气的巷子,已经成为很多人漫漫治病途中可以依偎的温馨港湾。

3、一面写满电话号码的墙,成为善良夫妇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

是选择把时间和精力用于经营好“爱心厨房”,还是给自己的油条摊发展扩大空间?对这道选择题,万佐成夫妇的答案很明确。2019年,老两口干脆关了油条摊,一心一意做好这个公益厨房。

“油条摊生意好的时候,我们还请了两个人帮忙,一天能有五六百元的收入。现在,算上房租、煤球、水电等开销,不赚也不亏。”自从开了“爱心厨房”,万佐成夫妇就坚定了想法:既然选择了做好事,就不要怕受苦受累,不要在乎得失。

18年坚持用低廉的价格,为病人家属提供炉灶,万佐成夫妇舍弃的,是油条摊可观的经济利润,所收取的,只是厨房的基本开销,为的就是让家属们安心。事实上,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家属,夫妻俩记在心里,能不收钱就不收钱。碰上有好心人捐款,老两口还会热心牵线,联系协调爱心人士直接把钱交到需要的患者家属手上。

“帮到了病人我们就开心。”万佐成夫妇的事迹感动了大家、温暖了社会。对患者及家属而言,这对善良的夫妇是值得铭记、感恩的人。很多人在离开医院的时候,都会专门来到“爱心厨房”,跟万佐成夫妇致谢道别。许多人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在墙上,邀请他们日后有机会去他们家乡做客。

一年年春来秋去,墙壁上已经写满了笔迹不一的电话号码,每一个号码背后,都是一段暖心的故事。留下电话号码的人们也清楚,只要“爱心厨房”还在,这对夫妻就会一直忙碌下去,真正能来家里做客的机会很渺茫。但是这份真情,却给了万佐成更多鼓励和无限感慨:“当一些熟悉的面孔不再出现时,很可能就是他们的亲人已经去世了。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坚守在这里,为那些有需要的人们提供一些方便、分担一些忧愁。”

坚守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即使在大年初一,万佐成夫妇也只是在女儿家呆了一个小时,吃完午饭便匆匆赶回来。曾经有一名义工过来帮忙,做事也非常踏实,也准备长期扎下根来,但与老两口子交心时,这名义工坦言:“没有年节假日,没有一天休息,我恐怕做不到。”

18年的坚守,万佐成夫妇尝遍酸甜苦辣,心中有喜有忧:喜的是关注“爱心厨房”的人越来越多,青山湖区湖坊镇政府还投入30余万元对“爱心厨房”进行了改造升级;忧的是两人年事渐高,难以继续把这个“家”维系下去。

“其实我们更希望有一天,医院里没有那么多病人,家属也不再需要这个厨房。到那时候,我们老两口就可以安心休息了。”夫妻俩质朴的话语,正是对18载人间佳话的最美叙述。

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文明家庭、江西省道德模范、江西最美家庭、2020中国网事感动人物、央视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道德人物模范事迹篇2

王亮,陆军步兵学院学员,景德镇市浮梁县经公桥镇经公桥村人。

2020年7月12日,他在回乡探亲路上,突遇一辆小轿车与货车相撞落入水中。危急时刻,他迅速在货车工具箱里取出铁锤,从近5米高的河堤上一跃而下,先后把被困车内、危在旦タ的两名大人和一名小孩救上岸,紧接着又用铁锤砸破轿车前门玻璃,奋力把前排一名老人救上岸,并立即展开紧急救护直至昏迷的老人转危为安。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从5米高跳水救人,就不担心受伤吗?”王亮说:“时间就是生命!绕道下河会耽误时间,我当时满脑子就是‘救人!救人!’,顾不了那么多了。”

一个人、三次下水、勇救四人,王亮的英勇事迹,在全社会引发热烈反响,被称赞为“教科书式营救”“天降神兵”。同年,王亮荣立一等功,他却将奖金捐给了家乡慈善事业。

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陆军“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道德人物模范事迹篇3

支月英,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负责人、全国人大代表。

19岁那年,她不顾家人强烈反对,只身来到离家几百公里的边远山区支教,从此一干就是41年。从肩挑手提教学工具步行几十里山路,再到骑坏6辆摩托车,她已记不清多少次浑身泥泞、雨中翻车。但她无怨无悔,先后帮助1000多名孩子走出大山。

《一生只为一事来》,这部以支月英为原型的电影,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面对乡村教师的流失,村里人担心有一天她也会离开,但她坚定地说:“教育好比一棵树、一朵云,我愿永远留在大山,守着孩子们,做那棵树、那朵云,给他们绘上知识的色彩,飞出大山,实现梦想。”

41年前,19岁的她,两条麻花辫,一身无惧。

41年后,60岁的她,仍是两条麻花辫,一生无悔。

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师德楷模、中国好人、江西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道德人物模范事迹篇4

她是来自东城中学八年级二十班的蒋__,在班级内担任班长和语文课代表一职,同时也是学生会卫生部的一员。在课余时间,她会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也会听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同时竹笛也是她的兴趣爱好之一。蒋__一直坚信一句话,时间只能改变那些原本就不坚定的东西。

尊敬师长,遵守纪律,热爱集体

在班级内,蒋__作为班长,是同学们的领头羊,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她认为,想要让同学们信服,以身作则是最重要的一点,所以她在课堂上抑制住自己躁动的心,遵守课堂纪律。

值日早到校时,将任务完成后,她便到讲台处领读,做好表率。即使教室内只有寥寥几人,她也能自主地进行领读这一工作。这一行为,不仅尽到了班长的职责,也尽到了语文课代表的本分。

一次春游放学后,班级的卫生情况较脏,蒋__主动留下来帮助值日生打扫卫生。并且在第二天提醒同学们下次注意周边的卫生情况。20年的实践周,她代表班级,参加了“班级文化展示”的汇报。疫情期间,蒋__组织同学们参加了线上云班会。在21年实践周中,她与其他几位同学一起完成了小品的大体构思,并制作了班级的主题视频,得到一等奖的好成绩。此外,在班主任节期间,她负责剪辑的班级课本剧也同样获得了一等奖。在前不久的晨会讲话中,她负责制作的班级视频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在班级内部出现一些不良情况时,蒋__及时和班主任反馈班级情况,班主任老师也和这些同学进行沟通,制止这些不良情况的蔓延。她与同学们和睦相处,关心同桌及周边同学,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们,一起讨论存有疑惑的题目。

在尊敬师长方面,蒋__在接过老师批改好的作业或向老师问一些上课时未能及时理解的知识点后,会对老师说一声谢谢。她认为这一声谢谢,不仅仅是发自内心的对老师的感谢,更是尊敬老师的一种表现。在过传统节日或一些特殊的日子时,她会给老师们写上一份贺卡,祝愿岁岁平安。12月底,她的班主任郑洋洋老师过生日时,蒋__也暖心地为他送上了祝福。

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分担家务

在家中,她是最小的妹妹,但这不代表她什么都不做。她主动分担家务。做饭,也是蒋__的兴趣爱好之一。她常常会在看到一道从未见过的菜品或甜点时,用心钻研其中食材的用料。并进行不断地尝试,直到做出令自己满意的味道。在节假日时,亲自做一顿晚饭或一份甜品感谢家人日常的照顾与关心。每周她都会将自己房间的地拖干净,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的压力。

在放学回到家,他进门看到爷爷奶奶后,都会习惯性地喊一声“爷爷奶奶好”。在吃饭时,她主动把菜端上饭桌。等待爷爷奶奶动筷了,她再开始吃。

作为一家人,蒋__记住家中所有人的生日并会提前几天定好蛋糕,给家人一个惊喜。二月中,她通过外卖平台,给父亲买了个蛋糕,与家人一起庆祝父亲的生日。

尊敬师长,遵守纪律,热爱集体,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分担家务,她就是美德少年蒋__。

道德人物模范事迹篇5

在广西百色这片曾经洒满先烈血液的热土上,有一位活跃在扶贫一线的年轻壮族姑娘,把自己年轻的生命奉献在了扶贫道路上。她就是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

20__年,她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繁华,回到家乡革命老区百色。20__年3月,黄文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奔赴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将自己溶于当地群众中,为了“心中的长征”,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山区的贫困和落后啊,强烈地撞击着黄文秀的心灵!贫困户一次不让她进家门,她就去两次、三次;贫困户不在家,她就去田间地头,边帮他们干农活边聊天。有人说她太“傻”了,她“傻”的令人们肃然起敬。用她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孜孜以求的执着,引发了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激情。一年多来,黄文秀团结村两委干部,带领群众摸索并发展了适合本村的产业——种植砂糖橘、八角、杉木等,这些产业如今已成为百坭村的支柱产业和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来源。

“我来自广西贫困山区,我要回去,把希望带给更多父老乡亲,为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尽绵薄之力。”“我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读完大学,一定加倍努力工作,不辜负国家的培养。”“百色是脱贫的主战场,我又什么理由不来呢?我们党是切实为群众谋发展谋幸福的党,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就是我的使命。”这些平平淡淡的话语,字字句句掷地有声。这是黄文秀的初心和梦想,也是她无怨无悔的选择,更是她服务奉献的不竭动力。

20__年6月17日,是人们永远祭奠的日子。黄文秀在从百色返回驻村途中遭遇山洪不幸牺牲。30岁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她带着对事业的无限眷恋走完了如山的人生,短暂而又厚重。在百色市殡仪馆告别厅里,上百人聚集于此,纷纷洒泪,沉痛送别;在微博上,送别黄文秀等话题配上了黑白照片,上千万网友祈祷送别。

黄文秀的心已溶进了扶贫事业啊!对贫困群众,她寄予了海一样深的情!在扶贫攻坚的路上,谱写了一首壮丽的青春之歌!她是扶贫干部继续奋进的精神灯塔,照亮了新时代青年干部奋斗的征程。筑梦路上,我们继续着你的事业!“芳华虽短,但灿烂地绽放过,馨香永存!”黄文秀的事迹向我们展示着: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年轻的共产党人,应该这样生,应该这样行!

道德人物模范事迹篇6

郭万刚是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八步沙“六老汉”第二代治沙人。1983年,31岁的郭万刚辞去土门镇供销社的工作,和父辈们一起并肩战斗,使亘古荒漠呈现一片绿洲,不毛之地焕发盎然生机。2000年冬,郭万刚任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四十年来,他带领八步沙第二代、第三代治沙人矢志不渝持续治沙,为构建西北治沙屏障奠定了良好基础。八步沙林场成立至今,累计完成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任务13.7万亩,工程治沙4万亩(草方格),封沙育林、草面积达到37.6万亩,完成通道绿化近200公里,农田林网5000多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4000多万株,花卉、风景苗木1000多万株。在治理沙漠的伟大实践中,郭万刚和八步沙三代治沙人,在不毛之地的腾格里沙漠上建起了一道绿色屏障,创出了一条沙漠治理的成功之路,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财富。郭万刚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护林员”“甘肃省农村优秀人才”、武威市第六届“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甘肃省第七届“敬业奉献”道德模范;2018年被授予“第五届”慈善人物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20年11月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等称号。

郭万刚等模范人物是道德的践行者、精神的引领者、时代的奋斗者,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质,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集中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充分彰显了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典型性示范性和引领力感召力。长期以来,我市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着力培育时代新人、持续涵养时代新风,涌现出一批事迹突出、群众认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典型性示范性强的道德标杆,为推动形成新时代武威精神社会氛围发挥了积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至今,我市先后有民勤县薛百乡宋和村原党支部书记石述柱、古浪县西靖中学原教导主任张福友、民勤县东坝镇连丰村村民姜宝德三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道德人物模范事迹篇7

李__,女,汉族,1987年6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甘肃省兰州市二十四中学生活指导老师。

李__作为一名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把帮忙他人当成自己最大的快乐,在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关爱孤残儿童回到途中,不幸遭遇车祸,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兰州市二十四中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作为生活指导老师,她和其他几名同事一同照顾着全校600多名学生的生活起居。尽管岗位平凡,尽管自己家里并不富裕,但李__总是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一次下了几天阴雨,学生宿舍被褥受潮,李__一个人将几个宿舍的被褥拿出去晾晒,自己累得满头大汗。学校地处农村,女生宿舍楼上下用水不方便,楼内厕所不能正常使用,学生夜间上厕所要到100米以外的旱厕,很多女生胆小不敢去。李__明白后,不管下雨刮风,都拿着手电筒一路护送。她用自己的热心、细心和善良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李__和丈夫龚大锬都十分热心公益,夫妻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无论在恋爱期间还是婚后,只要是关于孩子们的公益事业,他们都用心参与。得知青海玉树震区结古镇八一孤儿学校缺少过冬棉鞋和学习用品,李__和丈夫多方募集善款,购置了700余双棉鞋和电脑、书籍等物品,打算在入冬前送到孩子们手中。当时李__和丈夫还在蜜月之中,且已身怀有孕。由于路途遥远,丈夫曾劝她不要亲自去。但李__坚持要和丈夫一齐看望灾区的孩子,度过一个具有特殊好处的新婚蜜月。20__年11月22日,她和丈夫与另外3位爱心人士前往玉树结古镇八一孤儿学校,回到途中遭遇大雪发生车祸,李__因受重伤抢救无效,于20__年12月4日15时许不幸去世。李__去世后,人们赞誉她为“最美新娘”、“爱心天使”,以多种形式进行悼念追思和慰问。

李__先后被追授青海省红十字优秀志愿者、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兰州市杰出青年志愿者、兰州市优秀青年、兰州市“三八”红旗手、甘肃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兰州市道德模范、甘肃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4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