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陈立群事迹心得
他是浙江名牌高中校长,退休后,拖着病体,独身来偏远的贵州大山里义务支教。不仅带领一所“差校”走上正轨,更改变一方教育观念。
他就是浙江杭州市学军中学原校长、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陈立群。他的故事,被网民誉为中国版“放牛班的春天”。
“给孩子一点光亮,他还你一片天空”
教师节前夕,台江县老屯乡岩脚村苗族少女姜海霞在父母陪伴下,乘高铁前往上海商学院报到,四年美好大学时光,正在向她招手。
步入台江民中时,她的世界只有这片大山,课余跟着爸爸放牛,不知道有大学存在。而现在,她的理想是,考取北京的研究生。
姜海霞的奶奶、75岁的张庭珍曾给陈立群写了封情真意切的信。
张庭珍会刺绣,曾被评选为全国劳模、党的x大代表等。然而,大山束缚着这个女能人,由于家庭贫困等原因,她的四个子女无一考上大学。听说杭州来了一位名校长,她写信恳请校长多关心一下孙女海霞的学习。
读书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从那以后,陈立群经常关心姜海霞。最终,姜海霞以超出一本线9分的成绩被上海商学院法学专业录取。
62岁的陈立群出生于浙江农村,也是个放牛娃,因家境困难一度辍学,改革开放后考上大学,人生轨迹得以改写。近40年的从教生涯中,以爱和责任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信和快乐、前途和梦想,是他笃定追寻的目标。也因此,退休后,多家企业开出百万年薪聘请陈立群,都被他婉拒了。
“给我百万,还不如看到一个贫困学生考上大学令我开心。”陈立群说,“我在浙江是‘锦上添花’,在这里却可以‘雪中送炭’。”
在素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台江民中是唯一的高中,2016年8月,陈立群受邀担任台江民中校长时,全校每年辍学学生100多个,贫困家庭、留守儿童、问题学生占全校人数近一半。
“无论差校、名校,都是帮助学生往最好的方向去努力,激发他们生命能量爆发。给孩子一点光亮,他会还你一片天空。”陈立群说。他默默发誓,要把贫困学生从辍学边缘拉回来,帮助身处困境的孩子找到最好的自己,自信从容地走出校园。
“放牛班的春天”
苍蝇飞舞的食堂,教室改造的宿舍,几块木板遮挡的卫生间,还时常断水断电;家长大多外出打工,学校成了“托管所”,抽烟喝酒、打游戏、谈恋爱现象严重,个别老师迟到早退混日子……这是台江民中给陈立群的“第一印象”。
在浙江,每年从学军中学考进北大、清华的学生就有几十个,而在这里,每年二本上线率仅10%,2008年和2011年,全校竟然只有一人考上一本。
有人担心陈立群“晚节不保”,他却没打“退堂鼓”:一拖再拖的食堂、宿舍改造工程立即动工,十几项规定出台,全封闭式管理,早读、晚自习挨个教室检查、评比,严格教师出勤管理,甚至辞退了两名工作不力的高三教师。
一批批教师被送到杭州学习,校内开展师资培养工程,每个年级和教研组开展听课、评课,并和黔东南州名校凯里一中开展同课异构。
“这位浙江校长不是来走过场啊!”“两个月他就把几年管不住的事管住了!”乱哄哄的民中有秩序起来,县城里议论纷纷。
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陈立群终将学校带上“逆袭”之路:2018年,台江县打破高考11年无600分以上“纪录”,8人考过600分,450人考取本科。今年,台江民中561人考取本科,其中一本线第一次超过100人。三年来,台江县高考增量从全州末尾冲到了全州第一,中考尖子生几乎全部留在本地。
令陈立群欣喜的还有,在他坚持高考结束送喜报的行为感染下,今年各个村寨自发奖励考上大学的孩子,尊师重教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老师还是这些老师,但考得一届比一届好。”台江民中教师任伟娟说,“学校已经走上正轨,民中不会再滑回过去。”
“被需要,是一件幸福的事”
不怒自威,西装革履,一丝不苟,这是陈立群的外在,其实,他的内心有一颗爱生如子柔软的心。学生碰到什么事都愿意找他,塞在校长办公室门缝的信多得像雪片一般。
在台江民中,他有不少“孩子”。“如果我能弥补这些孩子缺失的父爱,我愿意扮演父亲这个角色,尽可能逼真。”陈立群说。
有个女学生开学没来报到,陈立群得知,女孩父母早年离异,她和三个弟妹由爷爷奶奶辛苦拉扯大。父亲再娶,带她去接亲,女孩想不开不愿上学了。“你无法选择父母,但能掌控自己的命运。”陈立群鼓励她,还给了1000元钱。
过了段时间,女生给他写信,家里太穷,继母也跑了。“我把你当女儿养吧。”陈立群怜惜地说。女孩现在读高三,他定期给生活费。
毕业生来道别,他会给贫困孩子包一两千元的红包。有人说:“贫困学生太多了,您帮不完。”他说:“如果我不在了,我的儿子、孙子也会帮助下去。”
陈立群跑遍台江,家访了100多个贫困学生家庭,辍学现象基本消失。他四处做讲座,培训师资逾万人次,支教分文不取,反而资助学生、奖励老师30多万元。其实,他身患疾病,并不富有,也有牵挂,90多岁的老母亲独自在临安老家生活,孙女今年5月出生后,还没见过爷爷。
陈立群原本计划支教一年,把学校管理理顺了就走,但每当看到山里孩子期待的眼神,他就心软了。“学生们感谢我,我说错了,是我要感谢你们,因为是你们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提升了我的办学思想,充实了我的精神世界。”陈立群说,“我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被人需要,是一件幸福的事。”
时代楷模陈立群事迹心得(篇2)
近期,《人民教育》杂志连载“时代楷模”陈立群以一颗爱心、满腔热忱写就的支教故事,人民教育微信公号同步推出。
今天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读到发生在苗族孩子小熊身上令人唏嘘的故事。在文中,陈立群校长也回顾了自己的教育初心,“出身农村,几度辍学,选择支教,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面对不断涌来的采访和荣誉,他也一再告诫自己,以平常心做平常事,平平常常,给苗族教育带来一些真真切切的改变,让我们通过他的讲述,了解更多真实的关于贫困地区的教育困境。
希望孩子在经历酸甜苦辣后,拥有更充实和美好的明天
7月2日,从杭州一回到贵州台江,学校欧阳光俊书记就告诉我:“一位来自番省村排朗苗寨在学校食堂做工的阿姨说,高三学生小熊的父亲在广州打工时不幸遇难。同样在广州打工的母亲带着骨灰回来,为了不影响小熊的高考,昨天已经把骨灰埋了。母亲准备高考结束后再告诉她。”这样的事,以前只是在媒体上看到过,如今还真的发生在自己学校了。
7月3日上午,我和欧阳光俊书记等一行来到排朗苗寨小熊家进行慰问。这是一个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小熊的父亲曾上过初中,后来就去广东汕头打工了,在打工过程中结识了当地一位只上过小学的姑娘,就是现在小熊的母亲。多年来,小熊的父亲一直在汕头打工,母亲开始时在家照看孩子;近年来孩子长大了,进入初中住校,母亲也就和父亲一起外出打工。小熊的父亲在建筑工地打工,6月底的一天,由于施工过程中靠墙放着的玻璃突然倒下,小熊的父亲被压,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这给家庭带来了无可挽回的巨大悲痛和损失。
看得出来,在向我们叙述的时候,小熊的母亲还在悲痛之中,等她稍稍平静一些的时候,我问了一些问题。
“为什么出殡的时候不让小熊参加?”我小心翼翼地询问。
“为了不影响她高考。”
“其实高考并没有那么重要,而且每年都有。她的父亲没有了,作为长女,见一见骨灰,送父亲上山,只有一次。”我说。
“她父亲很希望几个女儿好好读书,考上好的大学,将来有出息。我相信她爸爸一定会理解的,会支持我这么做的。” 小熊的母亲坚定地回答。
“我现在只能配合您这么做,因为即使她回来了,也什么都见不到,而巨大的悲痛多少会影响她的高考。只是高考前她想得到父亲的鼓励,这怎么办?”我焦虑地问。
“我们本来说好,高考的时候爸妈会回家一次。小熊已经在电话中问我,为什么爸爸的电话打通了不接。事实上她爸爸的手机在我这里,我告诉她,可能你爸爸有点忙。”这位母亲泪眼婆娑地诉说着。
“高考时您会去学校看看她吗?”我再次询问。
“我已经跟她说好了,7月7日上午考完第一场,我在校门口等她,我就告诉她父亲因为工地上比较忙,请不出假。希望她全力以赴,考出好成绩。”她若有所思地回答。
应该说,这位母亲在遭受丧夫之痛的时候,还能够思维缜密地想好这一切,体现出较好的处理事情能力。在遭遇突如其来的生活打击面前,她选择把一切悲痛自己一个人默默扛起来,理智地按照丈夫所愿把培养好三个女儿放在首位。作为教育人,我为台江百姓开始重视教育、关注子女读书的巨大转变感到欣慰。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首先是人的精神成长,是求真、向善、尚美领域获得相应发展。作为校长,我希望学生对我说真话,前提是我对学生说的一定是真话。小熊的家出了那么大的事,我也去了她的家,一方面作为知情者没有及时告诉她,心里总是感觉不踏实;另一方面我也担心在突如其来的重大打击面前,这孩子是否扛得住。
7月9日上午高考结束后,小熊母亲来到校门口接女儿回家。我在校门口碰到了这位母亲,告诉她我和学校办公室、学生处的两位副主任也一起送孩子回家。小熊的两位同学从班主任那里得知情况后,尽管两天半高考刚结束十分疲惫,尽管两位同学的家长已经来到学校接她们了,但两位同学还是坚持要一起送小熊回家。老师和同学都希望能够陪着她一起度过这人生的艰难时刻,带给她一点安慰,一起来承受这种痛苦。
来到家里,当小熊得知父亲不幸遇难,瞬即号啕大哭起来,一众亲人都哭成了泪人,让人悲痛不已。门外下着大雨,似乎这哭声已经感天动地。我和小熊母亲商量,是否可以让小熊去山上祭奠一下她的父亲,尽一份孝心。母亲同意了。
因为下雨,上山的路又都是羊肠小道,两旁杂草丛生,大家的鞋与裤脚都湿透了。小熊在父亲的坟前跪着,一边哭一边给父亲烧纸钱。两位同学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山上,始终一左一右搀扶着她。离开前,小熊对父亲承诺:“我一定会好好读书,读给你看;我一定会照顾好两个妹妹。”悲恸欲绝中简单的几句话,充满着斗志和责任感。与其说是对父亲的承诺,倒不如说是给自己定下的目标、立下的誓言。可以想象出小熊的未来会是充满艰辛的,但也一定是成功的。这既让人心疼,也令人欣慰。作为校长,我实在不想让我们的学生过早经历这种生离死别的打击。只是人生无常,如同哲人所言,不知道希望与悲伤哪个先到。唯愿这一切能够带给孩子对人生的更深理解、更多思考,在经历酸甜苦辣后拥有更充实和美好的明天。
在吃饭前的间隙,我问小熊:“在你的记忆中,对父亲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什么?”她略加思索后说:“父亲经常对我们仨姐妹说,读书成绩好一点差一点都没有关系,尽力了就好,但做人一定要做好人。”多么朴实的语言,出自一位打工的农民父亲之口,道出的却是教育的真谛。
一个本就贫困的家庭,从此又不再健全完整。小熊已经高中毕业了,根据她的现场承受能力,考虑到苗族的婚嫁习俗,我和她简单聊了一下接下来她应该有的各种思想准备;作为长女,希望她安慰好妈妈,照顾好妹妹;如果遇到了什么难以跨越的坎,可以和我联系。
我们准备出发回学校的时候,小熊和她母亲一起来到停车场,我注意到母亲和班主任说:“我准备先去广东汕头退了原来租的住房,然后到凯里去找一份工作继续打工,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这样还可以照顾读书的几个孩子。”远远地听到这些话,我也放心了很多。
以平常心做平常事
在苗族地区,丧夫之后的苗族妇女通常都是要改嫁的,应该说这也符合人之常情,只是有些习俗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还是很不公平的。比如不接受男到女家的入赘,比如转嫁的母亲不准带走孩子,又比如改嫁了就不准再回原来的家。这些习俗,硬生生地将母亲与孩子分开,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世界上最残忍的事,莫过于把幼小的孩子与母亲分开。动物皆然,人类更甚。
在台江民族中学,来自不健全家庭的孩子就超过了10%,这300多个学生自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每当想到这些我就会感到揪心。数千年来形成的婚嫁习俗是不可能说改就改的,唯一的弥补就是在包括学前教育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尽最大可能梳理出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关心呵护。特别是在孩子尚小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要承担起爹妈的角色,尤其要加强心理上的疏导,让他们能够同常态家庭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来到黔东南支教已经四年多了,平时经常参加关于脱贫攻坚的会议、学习,也有很多机会面对媒体的采访,外出介绍教育组团式帮扶的经验,还获得了不少荣誉。但事实上,我们俯下身子来倾听时,弯腰屈膝幅度还不够大;走进学生去发现问题时,察言观色的敏锐度还不够强;深入困境去帮扶时,去浮除躁的澄澈度还不够纯。
在高一年级组班主任办公室,大家都在分析近期发生在几个贫困学生身上令人心疼不已的事例。杨群副校长说:“陈校长来了之后的这几年,他发现了那么多发生在学生身上令人心疼不已的事例。其实,迎来送往的一届届学生,这些问题都是存在的,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发现和处理这些问题。”应该说,这些问题一直都在那里,只是他们觉得我及时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罢了。而我觉得全校有3000多名学生,来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就有1200多个,我们发现的问题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孩子,他们的生活需要帮助,他们的内心需要呵护,他们的生命需要敬畏。
我们经历了太长时间物质上的贫困,面对突如其来的物质、金钱、权力、地位和荣誉,似乎还缺乏相应的承载能力,心灵的提升,似乎没有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大众生活秩序的功利化和情绪化,使得人们很难保持住自己的初心而不被这相对功利的时代所裹挟,从而失去了很多真正美好的东西。
出身农村,几度辍学,选择支教,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一再告诫自己,以平常心做平常事,平平常常。我也打心底里感恩过去的宏志生和现在的苗族同胞,是他们给了我想要做一点平民教育工作的机会。我到台江后,学校高考成绩连年提升,说明苗族孩子是聪明的。他们所需要的,就是为他们创设一个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
来到黔东南,一开始很排斥采访,记者的采访理由是可以通过宣传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从而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参与“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一系统工程。这话听起来不无道理。就这样,在半推半就之间,接受采访越来越多,慢慢地似乎也被裹挟与同化了。有时感觉似乎离自己的支教初心渐行渐远。
学校教育,人是目的。如果说学校教育是一种保护和奠基,我多么希望自己就是一只蝴蝶,化身为苗族神话传说中的“蝴蝶妈妈”,去保护孩子的自信,守护孩子的生命,为他们的未来进行知识与精神的奠基。
如果说学校教育是一种生活和创造,我多么希望自己就是一头牛,它是苗族人所喜爱和崇拜的图腾,可以与孩子为伴,帮老农耕作。我愿用牛角装点他们的生活,让生活作为教育的重要源头,在生活中教育,在创新中腾飞。
如果学校教育是一种唤醒和发现,我多么希望自己就是一条盘瓠,苗族神话中神勇的龙犬,用敏锐的嗅觉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不厌其烦的吠声去唤醒每一个孩子的内在潜能;叫醒一方政府治贫应治本,着眼未来,把尊师重教落到实处;叫醒当地百姓,一定要坚持让孩子读书,用一代人的努力换来后代人的转型;叫醒外来的帮扶者,少一些政绩意识,多一点躬耕践行,沉下心来,蹲下身来,走下寨来,看看孩子经历了什么,听听孩子在想什么,想想我们留下的是什么……
时代楷模陈立群事迹心得(篇3)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陈立群老师的选择难能可贵。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向您学习,心怀理想,不忘初心。”“陈立群老师是全体教师的楷模,也是全国人民的楷模!向您致敬,祝您教师节快乐!”
在全国人民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35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9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陈立群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陈立群的先进事迹迅速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无数网民在报道的评论区留言,表达自己对这位“中国好老师”的敬意。
“为陈老师点赞。作为他夫人的同事,我也要为陈老师的家人点赞。”网友“顾某某”说。“退休后放弃百万年薪去支教,不是很多人能够做到的,从长河宏志班时知道了陈校长,一直非常尊重他,希望陈校长保重身体。”网友“张小肥”说。
陈立群的先进事迹,在教育系统的党员干部中引发了更深层次的触动。广大教师表示,要以陈立群为榜样,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立德树人和脱贫攻坚事业中去。
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学生处副主任卞良琴,分管宏志教育18年,与陈立群校长共事12年。“媒体驻校采访的时候,我帮忙整理陈校长的资料,越整理、越回忆,越发现陈校长的了不起。他很有思想,也很有办法,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特别纯粹的人。一辈子就做一件事,然后把它做好。”
卞良琴说,陈校长创立的宏志班,如今已经走过了19个年头,共招收了1360名宏志生。“看着他们个子一点点长高,精神面貌一点点变化,长河的‘宏志精神’得以传承下来,发扬光大,真的很欣慰。陈校长‘时代楷模’的称号,对我们所有老师都是一种鼓舞,只要对教育事业有痴心,总能做好。”
2019年9月9日晚,贵州省台江县组织所有党员干部和教师集中收看了陈立群校长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电视直播。方召镇是台江县最偏远的乡镇,38岁的台江县方召镇中心小学校长田腾在观看结束后,久久不愿离去。
“陈立群校长的到来,是一代台江读书人的幸福。他多次来我们学校做讲座,分文不取,他还自费成立奖教基金。”田腾说,“在穷乡僻壤的地方教书育人,更需要大爱和坚守。有陈校长的教育情怀和境界,孩子们也就成才了。”
陈立群校长来到贵州省台江县之后,促进了多个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陈校长来到贵州支教,只为更多山里孩子走出去,这一点很伟大。”凯里一中语文老师潘朝杰说,陈校长做学问很严谨,对学生从来不戴“有色眼镜”。“有幸得到他关注的学生,都会有很大变化。他教育方式丰富,经验非常老道,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我既是大学老师,也是中学学生家长。东西部教育差距比较大,台江有很多留守儿童,老师甚至起着父母的作用。一个学校办得好、风气正,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陈校长改变了当地的教育生态和文化氛围,为这个县储备、保留了人才,会影响几代人。”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谷松岭说。
时代楷模陈立群事迹心得(篇4)
一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学军中学原校长,花甲之年受聘担任贵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分文不取,扶贫支教,一干就是四年。
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2020年8月卸任校长之后,本可以颐养天年,但他依然放不下贵州的孩子们,一年多时间里25次奔波于杭州与台江之间,续写教育情怀!
他就是“时代楷模”陈立群,一个为教育而生的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好人,教好书。在他出版的专著《我在苗乡当校长》中,我们找到了他烛照苗乡的初衷——帮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让教育扶贫彻底“斩断”贫困的代际传播。
“授之以渔,留下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今年8月,陈立群终于松了一口气。台江县民族中学传来高考喜报:上二本线以上的学生698人,其中一本线以上263人,破天荒第一次有一名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
“今年的高考成绩与我当校长时不相上下。”陈立群开心地说,“这充分印证了台江县民族中学教师的精气神、学生的上进心、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所有的帮扶总是暂时的,所有的支教总是要结束的,关键在于增强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这是他对支教工作的看法。如何变“输血”为“造血”?一时治校的成效如何长久保持?他早就把当地培养骨干教师纳入了计划。
在他的出资和推动下,台江县民族中学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行动计划》,针对不同教师情况推出了“小荷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培养计划,建立了“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
他个人出资在台江县民族中学设立奖教金,分设爱心奖、责任奖和育才奖3个奖项,每年奖励9名优秀教师。奖教金已陆续发放五届,共计22.5万元。
他还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人脉,建立“走出去”培养制度,派出教师到杭州市重点中学学习……
尽管卸任了校长职务,他依然担任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教育顾问、台江县教育总顾问和台江县民族中学名誉校长。利用贵州省教育厅成立的“陈立群名校长领航工作室”平台,他义务授课,主动担任台江县初中、小学校长导师,并到贵州各地义务作报告、开讲座,接受培训的校长、教师超过1万人次。
2021年下半年,贵州省教育厅推出“贵州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邀请他担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迄今为止,他带领专家团队去了威宁、望谟、册亨、施秉、黄平、印江等县的30多所学校,且大多是乡村学校。每到一县,他都要给全县校长和副校长开讲座,解剖台江县民族中学的成功案例。每到一所学校,他都认真调研,给出诊断后的改进意见。
“给孩子一点光亮,他还你一片天空”
卸任校长离开台江前,陈立群收下了台江县民族中学赠送的一份特别“礼物”——38名考上大学的贫困生名单。
一回到杭州,他四处奔波联系结对38名贫困生,逐个落实他们上大学的费用。说到这里,他特别感谢杭州扶贫帮困热心公益的爱心人士们,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孩子们的求学费用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人身处困境的时候,也许只需要一个机会。陈立群出身农村,几度辍学,选择支教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以平常心做平常事,我到台江后,学校高考成绩连年提升,说明苗族孩子是聪明的。他们所需要的,就是一个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陈立群说。
台江县民族中学有3000多名学生,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来找我。”这是陈立群对学生们许下的承诺。在担任校长期间,他以个人名义资助的学生就有60多人,累计资助金额超过10万元。
“尊敬的校长:感谢您对我的帮助。您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的心灵,使我的生命有了一丝光彩……”陈立群手上有厚厚一沓学生写给他的信。每封信都字迹工整,字里行间流淌着真实情感。
“教师对学生是否付出真爱,他们都能感受到。”陈立群说。5年多来,他走进了300多个贫困家庭,了解贫困家庭孩子的生活状况,并给予适当资助。不仅如此,他还动员杭州的朋友们一起去家访。去年暑假,一位企业家朋友的儿子跟着他到台江家访,累计发放了50多万慰问金。2001年,他在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创办了浙江省内首个宏志班,受宏志精神感召的学生们成立了“台江县民族中学宏志助学基金”,已资助80多万元。
“寒门何以出贵子?很多时候就是靠关键时刻有人拉一把。一个都不能少我做不到,我所能做的就是拉住一个是一个。”陈立群说。
“给孩子一点光亮,他还你一片天空。”在《人民教育》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中,陈立群写道,“如果学校教育是一种唤醒和发现,我多么希望自己就是一条盘瓠,苗族神话中神勇的龙犬,用敏锐的嗅觉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不厌其烦的吠声去唤醒每一个孩子的内在潜能……”
时代楷模陈立群事迹心得(篇5)
2016年,年届花甲的浙江杭州中学老师陈立群拒绝百万年薪,远赴1400公里之外的贵州省台江县义务支教。3年来,陈立群将自己的先进教育管理方法倾囊相授,动真碰硬、大胆改革,不仅带领一所“差校”走上正轨,更改变一方教育观念,为台江县摆脱贫困打下了坚实的教育基础。
“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陈立群的到来,对台江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言,可谓雪中送炭。其所展现的“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教育情怀与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高尚情操,难能可贵。
陈立群不孤独。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决战中,一大批来自东部发达地区的帮扶人员,放弃相对舒适的工作环境,远赴千里之外,全身心投入西部贫困地区的脱贫发展。他们“把他乡当故乡”,为当地的发展走遍了千山万水,想尽了千方百计,吃尽了千辛万苦,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全部奉献给贫困地区,为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陈立群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陈立群们”的义举和精神值得全社会认真学习。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更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汇聚全部力量啃下最后的“硬骨头”,需要一大批像陈立群一样的优秀人才,投身贫困地区,将其聪明才智倾囊相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旁观者,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担当者、建设者。我们要对照陈立群的事迹,随时检视自身行为,坚守好自己的初心,认真履行好职责使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个人的智慧和力量。
时代楷模陈立群事迹心得(篇6)
3月19日,陈立群专程从杭州赶到台江。当天,贵州举行高考第二次听力考试,他来为台江县民族中学的高三学子加油鼓劲。
陈立群是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台江县民族中学终身名誉校长。他说:“我始终牵挂着这里的孩子。”2020年8月卸任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之后,他已在两地间往返几十次。
时间回溯到2016年,退休后的陈立群婉拒了民办学校的百万年薪,怀着教育改变贫困的信念,来到台江县支教,担任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
他说:“给我百万年薪,不如看到一个贫困学生考上大学让我开心。我在浙江是‘锦上添花’,在这里却是‘雪中送炭’。”
台江民族中学是县里唯一的高中,承载着孩子通过高考走出大山的希望。此前,该校每年辍学的学生约有100多名。
陈立群至今仍记得刚到台江县民族中学时的景象:苍蝇飞舞的食堂、教室改造的宿舍、几块木板遮挡的卫生间;学生抽烟喝酒、打游戏、谈恋爱现象严重;个别老师迟到早退混日子……
那时的台江县民族中学,二本上线率仅10%,2008年和2011年,全校竟然只有一人考上一本。
陈立群是教育名师,有人担心他“晚节不保”,但他没打“退堂鼓”,而是毅然决然开干:一拖再拖的食堂、宿舍改造工程立即动工;十几项规定相继出台;全封闭式管理,早读、晚自习挨个教室检查、评比;严格教师出勤管理,甚至辞退了两名工作不力的高三教师……
这只是一个开头。如何提高教学质量?陈立群亲自指导老师们做教案,开展业务交流,并制定新的教师考核管理制度。在他的协调下,一批批教师被送到杭州学习,校内同时开展师资培养工程,让学生和老师都告别了过去“野蛮成长”的状态。
“所有的帮扶总是暂时的,所有的支教总是要结束的,关键在于增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这是他对支教工作的看法,也是他用心用力做好师资培养的动力。
短短4年,该校就“脱胎换骨”。高考本科上线率翻了两番,从“全州垫底”冲到“全州第一”,2200多名学生走出大山、改写命运;2021年上二本线以上的学生698人,其中一本线以上263人,第一次有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
“考出一个孩子,脱贫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寨子。我最大的欣慰就是启发了村民对教育的重视。”陈立群说。
在台江的日子里,他翻山越岭家访;出资40多万元,资助苗族贫困家庭;举办义务讲座100余场,培训校长及教师过万人,将教育的种子播撒在大山。
支教帮扶,一片丹心。陈立群以“不为功利、不求功德、只为心愿”为初心,始终牢记自己是一个普通教师,为教育而生,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好人,教好书。
时代楷模陈立群事迹心得(篇7)
“现场温暖而热烈,在握住_手的那一刻,我很激动。”9月11日上午,记者电话连线正在上海的“时代楷模”获得者、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陈立群。就在前一天,庆祝2019年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京举行,_同代表们热情握手,不时交谈。列队整齐的人群中,陈立群格外显眼,站在第一排中间位置。
“握手时,我向_汇报,我曾经是杭州学军中学的校长,现在在贵州黔东南的一所普通中学做校长。当回到队伍中间,准备同代表们合影时,他再次关切地询问我所获得的具体奖项。”电话那头,陈立群向记者还原了当时的场景。
握着_的手,接收到的是温暖和鼓励,感受到的是责任和使命。陈立群说,他支教就是想给欠发达地区、大山深处的孩子带去希望,用“考出一个孩子、脱贫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寨子”的意义,去启发群众重视教育,用教育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反哺大山。
就在当天深夜,一条短信令陈立群久久不能平静。发来短信的是贵州省盘州市第五中学高二年级部的负责老师。他看了5遍中宣部授予陈立群“时代楷模”称号的节目,他在短信中这样说:“我们盘州五中当下的现状和您当年刚接手的台江民中差不多。作为年级部负责人,我身上有责任,希望能找到一个突破口,看了您的事迹和报道之后,我想我找到了这个突破口。一个好老师,一个肯学习、肯努力的老师,于学生、于学校、于家长都是一种幸运。在再教育的路上,我深知我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还很低,但人总是要前进的,说自私一点为了自己,说大一点为了我们学校3300多名寒门学子和家庭,为此,我再次恳请您能给我和我们高二的部分党员同志一个来贵校拜访和学习的机会。”
在这位盘州五中高二年级部负责老师的眼中,台江民中的学生是多么幸运,能遇上“帮大家一把”的陈校长。同样,他也想把这份幸运传递给自己的学生。
当前,我国扶贫攻坚工作进入了攻城拔寨的冲刺期,_多次强调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要性,要求加强在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扶贫合作。在扶贫攻坚的战场上,需要像陈立群一样有情怀、有经验的教育专家,也需要更多甘于扎根艰苦环境的青年教师力量。
感受着_的关怀和温暖,陈立群也正把这份暖意带到更多需要他的地方。“我现在着急回学校。”电话那头,他归心似箭,“我要邀请盘州五中的老师来台江民中参观,我也会去盘州五中看看他们的情况。”陈立群一直有个信念——人在难时,帮他一把,或许能改变他的一生。他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唤醒更多的心灵,增强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