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秋亮工匠精神事迹7篇

| 吴泽

顾秋亮工匠精神事迹(篇1)

0.2丝,一根头发丝的1/50

1公斤,是深海中1个指甲大小的面积上要承受的水压。1丝,只有0.01毫米,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的1/10那么细;载人潜水器身上所有密封面的装配精度,必须控制到几丝,这样才能确保潜水器在深海里既不漏水,又能缓冲巨大的水压。在中国载人潜水器的组装中,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送走了“蛟龙号”,顾秋亮又接到一个新挑战——组装中国首个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的载人球是在俄罗斯定制的,安装的难度是在球体跟玻璃的接触面,要控制在0.2丝以下。0.2丝,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50。用精密仪器来控制这么小的间隔或许不算难,可难就难在载人舱观察窗的玻璃异常娇气,不能与任何金属仪器接触。因为一旦摩擦出一个小小的划痕,在深海几百个大气压的水压下,玻璃窗就可能漏水,甚至破碎,危及下潜人员的生命。因此,安装载人舱玻璃,也是组装载人潜水器里最精细的活儿。

除了依靠精密仪器,更重要的是依靠顾秋亮自己的判断。用眼睛看,用手摸,就能做出精密仪器干的活儿,顾秋亮并不是在吹牛。他即便是在摇晃的大海上,纯手工打磨维修的潜水器密封面平面度也能控制在两丝以内,因此人称“顾两丝”。

用最笨的方法练习基本功

别看现在的顾秋亮这么牛,当初学徒时,没少挨师傅的骂。

顾秋亮的师傅张桂宝笑称:“那时候进来的时候还比较调皮,经常骂,有的时候就像说什么呢,像茅坑里面的石头一样,又臭又硬。”师傅们严厉的调教让顾秋亮慢慢收住了心,用最笨的办法练习基本功。

顾秋亮说,10公分的一块方铁,要锉到0.5公分,就是5毫米,为了这个,他锉了15、16块方铁,锉刀都用断了几十把。一遍遍地锉钢板,一遍遍地动脑筋琢磨,渐渐的顾秋亮手里的活儿有了灵性,做的工件全部免检,“两丝”的名号也渐渐被叫响了。

顾秋亮说:“就像人家跑步拿着一碗水,不能让水泼在外面。现在我估计大概是0.2(丝),不相信拿头发来试试。再细的我都能压住。”

“蛟龙号”潜航员以生命相托

2004年,“蛟龙号”开始组装,顾秋亮和他师傅级的前辈们一起被抽调到这个项目上。而且凭着“两丝”的功力,顾秋亮被任命为装配组组长。他们最大的挑战就是确保潜水器的密封性。

“蛟龙号”是中国首个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组装起来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顾秋亮他们只能一点点摸索。时间长了,顾秋亮两只手基本上没有纹路了,打卡都成问题。

刚参加“蛟龙号”项目时,“顾两丝”名气大,他原来所在的实验室一直希望他回去,收入能多一半,这对于他这个单职工、女儿上学急需用钱的家庭来说,能起不少作用。收入的增加让顾秋亮也有小小的动心,但最让他动摇的还是“蛟龙号”的第一次海上试验。对于极度晕船的顾师傅来说,出海就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

但是出于托付生命的信任,顾秋亮最终选择留下来。3000米,5000米,7000米,随着“蛟龙号”不断升级的技术攻关,顾秋亮更是没有什么时间能照顾到家里。尤其是7000米海上试验,船刚刚启航,他就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当时妻子被查出怀疑恶性肿瘤,领导都来安慰他,后来查到不是恶性肿瘤,回来后他和妻子哭着抱成一团。

工作43年来,顾秋亮感觉最亏欠的就是家人。今年10月份,顾秋亮就要退休了。最近,已经60岁的他正抽空学开车,打算退休后的时间全部用来陪家人。

目前在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有两个,组装工作都是由顾师傅牵头。4500米载人潜水器或许是他组装的最后一台潜水器,载人舱的玻璃装好了,他还是那么精细,那么专注,反复确认它的安全性。

让人信任一次两次、一年两年容易,要一辈子信任很难。顾秋亮43年来,用他做人的信念,埋头苦干、踏实钻研、挑战极限,追求一辈子的信任。这种信念,让他赢得潜航员托付生命的信任,也见证了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迈进。

顾秋亮工匠精神事迹(篇2)

近日,我班利用晚自习时间,观看了由政教处精心挑选的视频——《大国工匠》。它向我们呈现了两丝钳工顾秋亮、航空手艺人胡双钱、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等典型人物,他们在自己__凡的岗位中追求完美与极致、视技术为生命的崇高的敬业精神,他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永不满足的“匠人精神”令人钦佩与折服。在他们身上,劳动精神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我们勤奋劳动、诚实劳动、热爱劳动,就能在__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__凡的业绩甚至会有奇迹的发生。 这些劳动者,之所以成为大国工匠,就是因为他们尊重劳动、坚守劳动、视劳动为生命。他们以辛勤的劳动积累经验、创造奇迹与力量,以不懈的追求唱响了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强音。

明年的我们即将离开校园步入社会,成为一名劳动者。我们都应该像大国工匠一样,勇于在__凡的岗位创造不__凡与奇迹,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让我们共同点赞大国工匠,让我们共同弘扬劳动精神。

顾秋亮工匠精神事迹(篇3)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钳工顾秋亮的绝活在手上。他凭着精到丝级的手艺,为海底的探索者安装特殊的“眼睛”。他安装的“眼睛”可以承受海底每平方米数千吨的压力,在无底黑暗中神光如炬。中国船舶重工的钳工顾秋亮凭着手上的绝活,被任命为7000米级潜水器“蛟龙号”的装配组组长。

深海一直是人类所知甚少的冥茫世界。2012年7月,中国的蛟龙号深海潜水器来到了地球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这里的深度是11034米。

蛟龙号的观察窗与海水直接接触。面积大约0.2平方米的窗玻璃此刻承受的压力有1400吨重。而观察窗的玻璃与金属窗座是异体镶嵌,如果二者贴合的精度不够,窗玻璃处就会产生渗漏。

安装蛟龙号观察窗玻璃的时候,顾秋亮必须把玻璃与金属窗座之间的缝隙,控制在0.2丝以下,这是不容降低的设计要求。顾秋亮和工友们把安装的精度标准视为生命线。手艺的精准、精细和精确等于生命,在这里才能最深切体现。

0.2丝,约为一根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这么小的安装间隙却不能用任何金属仪器接触测量。因为观察窗玻璃一旦摩擦出细小划痕,到深海重压之下,就可能成为引发玻璃爆裂的起点。

靠着眼睛观察和手上的触摸感觉,能够判断一根头发丝五十分之一的0.2丝误差,这的确是神乎其技。不仅如此,即便是在摇晃的大海上,顾邱亮纯手工打磨维修的蛟龙号密封面平整度也能控制在2丝以内,因而人们称呼有这个能力的顾秋亮为“顾两丝”。

为了练成这门功夫,顾秋亮把一块块铁板用手工逐渐锉薄,在铁板一层层变薄的过程中,用手不断捏捻搓摸,让自己的手形成对厚薄的精准感受力。

在与钢铁对话的磨练中,顾秋亮让自己手上的每一根神经都形成了匠作记忆。他表面的行为是锉磨钢铁,而深层的含义是在锉磨自己的心性。在这样的琢磨中,普通钳工顾秋亮磨成了工匠“顾两丝”。

手指上的纹理磨光了,但这双失去纹理的手却成了心灵感知力的精准延伸器。

2015年10月,顾秋亮告别蛟龙号的日子到了。他买了一辆汽车,准备安度退休生活了。但最终,他的活动半径还是不能离单位太远。因为全部国产化的4500米级潜水器进入了最后的安装阶段。事业需要他对年轻一辈给予传帮带。

顾秋亮工匠精神事迹(篇4)

11月26日,全国首批“大国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顾秋亮应邀来我校开展“工匠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王建锋热情接待了顾秋亮,并为其颁发了“校外辅导员”聘书。

顾秋亮老师以《技能报国,匠心筑梦》为题,在教二报告厅为我校师生作了“工匠精神”主题报告。机电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姜献忠主持报告会。机电技术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和2021级新生一起聆听了报告。

顾秋亮老师分享了自己从学徒到“大国工匠”的成长故事,介绍了“蛟龙号”项目研制成功的艰辛历程,细述了他苦练钳工技术,攻坚克难,追逐梦想路上的点点滴滴。他表示,“工匠精神”就是对待工作要做到“我的工作无差错,我的岗位请放心”,要有坚持专注、坐得住冷板凳的“耐心”,不断琢磨、追求精益求精的“精心”,饱含热情、专业敬业的“尽心”。顾老师的报告结束时,同学们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并与顾老师展开了热烈地交流。顾秋亮老师质朴纯真的报告深深地打动了现场的每一位同学,在他们的心里埋下了一颗“大国工匠”的种子。

讲座前,顾秋亮老师来到机电技术学院一楼实训室指导学生开展“机加工”实训,仔细观察同学们的专业实训操作,与同学们亲切交谈,手把手指导实训项目,鼓励同学们甘坐冷板凳,苦练基本功,为将来成就“大国工匠”的梦想打下扎实的基础。

此次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我校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意志和品质,激发以技报国、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情怀。

顾秋亮工匠精神事迹(篇5)

顾秋亮,男,江苏无锡人,1955年生,是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

顾秋亮从1972年起在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工作,在钳工安装及科研方面已经工作了四十多年,先后参加过数十项大型工程项目的安装调试工作,是一名安装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过硬的钳工技师。

2004年,为了确保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顺利安装,七O二研究安排技术骨干参加该项目的总装工作,顾秋亮为其中之一。该项目分12大系统工程,研制难度相当大。在潜水器总装及调试过程中,顾秋亮同志作为组长,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带领全组成员积极配合设计人员,对每个细节进行精细操作,任劳任怨,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主动勇挑重担,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保证了潜水器顺利按时完成,获得设计人员和同事的一致好评,为载人深潜事业不断书写我国深蓝乃至世界深蓝的奇迹。

大国工匠顾秋亮是工匠们的代表。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对技术创新的执着,对技艺完美的追求,感染我们,也值得全社会尊重。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贡献我们的力量。

顾秋亮工匠精神事迹(篇6)

中国,像一头雄狮从梦中睡醒,站立起来,一件件国之重器展现在世界面前。

顾秋亮,钳工安装及科研实验工作四十多年,是一名安装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超的钳工师傅。在他的精心安装下,中国潜水艇“蛟龙号”来到了最深的海里“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7062米的深潜纪录。

工匠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爱国。顾秋亮是用他的一颗赤诚之心为国家做出贡献,从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能体现出来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在工作中,他精益求精,追求完美。10厘米的一块方铁,要锉到0。5厘米,也就是5毫米。为了这个他锉了十五六块方铁,锉刀都用断了好几把。一遍一遍地动脑筋琢磨,一次一次地尝试,渐渐地,“顾两丝”的名号被叫响了。有一次,师傅安排他打磨一个丝锥,但是他干得并不用心,师傅轻轻一敲就断了,“干活随便,报废率高,像你这样的徒弟我带不了”。师傅的话像一把钢锤,把顾秋亮砸醒了。从此,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从不一点马虎,在平凡的岗位上干着平凡的工作,凡事交给他,总会保证高质量地完成。

也许大家并不知道,顾秋亮的手指上已经没有了纹路,这都是长年累月的工作造成的,但他没有后悔,仍然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当听到这,让我十分震惊,一个在我想来如此卑微的职业,他却能四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一个钳工把工作做到了极致,创造出了奇迹,这就是工匠精神;一个钳工有着坚持不懈、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态度,这就是工匠精神;一个钳工有着对工作的执着、锲而不舍,对国家的热爱,这就是工匠精神。

顾秋亮的精神深深打动着我,在他身上学到了众多的优秀品质。有一天,我也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顾秋亮工匠精神事迹(篇7)

2015年电视节目《大国工匠》节目中,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两丝”钳工顾秋亮那双指纹已不清晰的手,给当时亿万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4年,为确保国家863重大专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顺利安装,七〇二所抽调各部门技术过硬的技术骨干参加该项目的总装工作,顾秋亮为其中之一。作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顾秋亮刻苦钻研,勇挑重担,成为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装配组组长的不二人选。

2005年顾秋亮所在的“大型低噪音循环水槽”项目组荣获“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集体一等功”。而他本人2008年荣获江苏省技术能手称号;2012年荣获蛟龙号载人深潜英雄集体荣誉称号;2013年荣获蛟龙号应用性海试先进个人;2014年他所在的“装配保障组”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2015年被评为第十四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2016年获得全国最美职工荣誉称号。

刻苦钻研 练就“两丝”绝技

工作四十余年来,顾秋亮对工作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一直在平凡的岗位上扮演着“螺丝钉”的角色。他平时就爱琢磨善钻研,喜欢啃工作中的“硬骨头”。凡是交给他的活儿,他总是绞尽脑汁想着如何改进安装方法和工具,提高安装精度,进而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安装任务。正是凭着这股爱钻研的劲,在工作实践中磨练了他的创新意识和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

深海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起来最大的难度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两个“丝”(一丝等于0.01毫米)。顾秋亮带领装备组实现了这个精度,人们都喊他“顾两丝”。

顾秋亮成为“顾两丝”,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1972年,17岁的顾秋亮高中毕业后进入七〇二所当钳工。一开始他觉得很苦,住在所里,1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师傅的耐心,加上自己要强的个性,终于让他静下心来练习基本功。

“平面锉平”特别费时费力,站得腿麻,锉得手酸。一块10厘米厚的方铁,花几个月才能锉磨成5毫米厚的铁片,每个角面上量起来都要厚薄均匀。“那段时间,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住。”白天练,晚上下班后接着练。一边锉,一边琢磨,锉完了十几块方铁,用断了几十把锉刀,两年后,终于满师。他手上的活儿也开始有了灵性,做的工件得到了师傅的肯定。

一些工件机器加工后,还要手工锉或磨,否则精度达不到要求。而要将金属锉磨到“丝”的精度,对手上控制力的要求极高,顾秋亮打了个比方:就好像拿着一碗水去跑步,既要快,又不能让水泼出来。

从基础做起,从点滴开始,顾秋亮正是从这些基本功中汲取着营养,也磨砺着自己的内心,为日后成功的果实耕耘出一片沃土。

义无反顾 始成“画龙点睛”

2004年,“蛟龙号”开始组装,顾秋亮被任命为装配组组长。他和同事们最大的挑战就是确保潜水器的密封性。

对于人体来说,眼睛是最为娇嫩、精密的器官,而潜水器载人舱的观察窗就是“蛟龙号”的眼睛。观察窗的玻璃异常“娇气”,不能与任何金属仪器接触。因为一旦两者摩擦出一个小小的划痕,在深海几百个大气压的水压下,玻璃窗就可能漏水,甚至破碎,直接危及下潜人员的生命。因此,安装载人舱观察窗的玻璃,也是组装载人潜水器里最精细的活儿。

在整个试验和装配过程中,顾秋亮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除了依靠精密仪器,顾秋亮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判断,靠眼睛看、用手反复摸,最终使球体跟玻璃的接触面达到70%以上,达到了密封性要求。

2009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拉开了海上试验的序幕。顾秋亮作为蛟龙号海上试验技术保障骨干,已是五十多岁的他,克服严重的晕船反应和海上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等诸多困难,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每年近数十天(最长时间达100余天)的海试中,为蛟龙号保驾护航。2009年至2012年,四年的海试他一次都未落下。

海上试验工作条件非常艰苦,顾秋亮经常不得不忍受烈日的炙烤,在60多度高温的甲板上挥汗如雨,完成一次次拆卸、安装、维护保养工作。蛟龙号内部的操作维护空间比较狭小,顾秋亮常常需要在里面钻进爬出,有时甚至只有一只手能伸进去的地方,他也必须坚持完成设备的拆装和维护。四年海试,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然而顾秋亮却从未有过抱怨,始终冲在前面,甘之如饴。

在海上试验过程中,常常因为气象、技术等多种因素,需要抢时间、抢海情,经常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地工作,多年的海试,顾秋亮已记不清历经了多少个不眠之夜。顾秋亮说:“在海上工作生活确实很苦很累,但我感到很兴奋、很自豪。不管是晚上加班到半夜还是早上五点半起床保养潜器,不管日晒还是雨淋,我感到很光荣,能为海试出一份力,我很骄傲,因为在祖国的深潜记录中有我的汗水,光荣!”

“蛟龙”入海 尽显英雄本色

2012年6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再次整装出发,向着7000米的极限深度发起挑战,顾秋亮这位老将再次随队出征。然而刚刚启航,一个如晴天霹雳的消息被紧急告知了顾秋亮——他的老伴儿生重病住院了。

一面是相伴数十载的亲人,一面是伴随其成长成熟的蛟龙号的“成人礼”,跟随海试队南征北战多年,从未因工作上的困难皱过眉头的顾秋亮犹豫了,这位皮肤黝黑的“老战士”眉头锁成了一团。船上同室居的高级工程师姜磊说,顾秋亮本来是船上的“开心果”,但那一次看到他流泪了。

“一路走来,我精心呵护着它,伴随它成长,为它整理行装、包扎伤口、精心手术、穿上新装,看它踏上征程,我希望能够亲自护送它完成其”成人‘前的最后一次考验。“经过彻夜未眠的剧烈心理斗争,他说服自己出征”前线“。由于船在海上,电话也不通,顾秋亮只有等待。“他把心态调整得非常好”,那种顾全大局的精神,姜磊用了两个字,“钦佩”。

在做出抉择后,这位倔强的汉子将对亲人的牵挂深深埋藏在心底,全身心投入到海试工作中。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一名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业绩的”英雄“风采。

一把锉刀一握就是40余年,一头黑发如今已是霜白,参与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众多重大装备研制任务的顾秋亮也早已退休。但退休后的他仍心系科研生产,被单位返聘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我们的国家要强大,成为一个海洋强国,要有更多的工匠将图纸变成实物。人的天赋有大小,工匠精神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对国家和自己都要负责任。”据介绍,仅在七〇二所,顾秋亮就先后带了多位徒弟。顾秋亮表示,将来即使不能带徒弟了,他还是会给更多的学生讲一讲工匠的意义,将工匠精神植入他们的心中。

45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