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武时代楷模事迹7篇
陈俊武时代楷模事迹【篇1】
日前,“时代楷模”陈俊武陈列室在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揭牌并对社会开放。“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入党志愿书”……透过一份份珍贵档案、泛黄的笔记、精美的证书,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国家需要,就是他的选择!
祖国一穷二白时,他立志投身造石油!1946年,正在北大化工系读书的陈俊武到抚顺参观,看到当年日本人留下的一座人造石油厂。就是因为它生产了汽油、柴油,侵略者的飞机、坦克才能在战争中横行、欺凌中国人。大学生陈俊武暗下决心:一定要为祖国造石油!1949年12月,陈俊武放弃了到北京、沈阳工作的机会,坐着马车,辗转来到抚顺,成为那家人造石油厂的一名技术员。青年陈俊武肯吃苦、爱钻研,很快成了厂里的劳模、全国的劳模。
国家遭遇“卡脖子”,他选择攻坚克难!1960年,大庆油田开发建设。陈俊武的单位奉命从人造石油转向原油炼制。一直专注人造石油的陈俊武,相当于要从头再来。但他没有抱怨、没有退缩,而是根据国家需要,调整专业方向,继续埋头搞研究。1965年5月,陈俊武领衔设计的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在抚顺投料试车成功,打破了西方垄断,带动我国炼油技术一举跨越近20年。
新时代需要创新,他选择继续奋斗!1990年3月,63岁的陈俊武从领导岗位上退休后,选择了一条更加忙碌、更具挑战性的奋斗之路:著书立说,编撰多本权威著作;教书育人,培养400多名石化精英人才;研究石油替代工艺,指导甲醇制烯烃技术研发及装置建设,87岁又获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
从1949年投身石油石化事业,陈俊武科技报国70余年,扎根洛阳50余年。目前,我国汽车所用的汽油,70%是用他开发的技术生产的。令人欣慰的是,今年已94岁高龄的陈俊武院士,依然坚持每周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到办公室处理书信、阅读资料,依然关注着热点领域的技术进展……
陈俊武时代楷模事迹【篇2】
4月10号,在石化工艺室团支部的组织下,我学习了陈俊武同志的优秀事迹,感触很多。
陈俊武曾在上学的日记里写道:“我要使平凡的日子变得不平凡。”在70年的职业生涯中,陈俊武早已把浓浓的石油情融进了无垠的事业之中。他近一个世纪的奋斗历程,诠释了奉献精神的真实内涵。
读大学期间,他虽然遭遇家庭变故、生活拮据,但是仍勤奋刻苦、潜心治学。在他看来,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无论世道如何变化,我们都不能变得急躁,而是要使自己静下来,好好读书学习、增长才干,既历练好心性,又切实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他严于律己,在住房、公务待遇等方面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上报材料时,他主动提出不报自己,而把课题组另一位同志纳入获奖名单。所在公司机关搬迁至广州,组织给他提供了一套住房,也被他婉言谢绝。
在化工事业上,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他带领一批青年科技人员,攻坚克难,设计出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使我国炼油工艺一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后来9岁高龄的陈俊武获得感动石化人物奖。陈俊武在获奖感言中表示:“中国石化能发展的这么好这么快,是不同专业人员共同辛勤努力的结果。希望中石化的年轻员工勇担重任,加倍努力,牢记使命,薪火相传,为中国石化下一个35年的辉煌而共同奋斗。”
在育人方面,为培养催化裂化技术的高层次人才,他在先实验创办公司催化裂化高级人才培训班的基础上,又开办过了4期全新的中国石化高级人才研修班。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他主编的《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第一版于995年正式出版,并获得国家科技图书二等奖。这是国内首部催化裂化专着,也是世界上一部集大成式的学术着作。
他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这份力量不断升腾我们奋进的激情。如同他对年轻一代的嘱托,“我们要好好抓住机遇,要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努力拼搏,不负韶光。”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在打造世界一流的征程路上,不断奋勇前进,谱写新的篇章。作为石化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进取,踏实工作,为公司全面扭亏脱困,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吧!
陈俊武时代楷模事迹【篇3】
巴陵石化广大员工准时通过电视和手机,第一时间收看央视一套《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全程观看“时代楷模”陈俊武院士的颁奖典礼,再次“走近”陈俊武院士,学习陈俊武院士,收获满满感动,纷纷倍感振奋。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陈俊武同志“时代楷模”光荣称号,号召全国人民向他学习。10月5日晚,央视《新闻联播》以《陈俊武:许国七十载有志年华事竟成》为题,报道了陈俊武院士的感人事迹,有巴陵石化员工看到后就在朋友圈转发,吸引大家回看节目重播。10月7日是国庆长假最后一天,巴陵石化发动全体员工收看当晚的颁奖典礼,巴陵石化官方微信也发布了节目预告。
当晚,巴陵石化各微信群都是准时“打卡”收看《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热议向陈俊武院士学习的内容。不同岗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巴陵石化人,以发自内心的感动,向陈俊武院士表示由衷敬意。
曾被评为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庆节前获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的巴陵石化首席专家梁红文说:“观看颁奖典礼,反复学习陈俊武院士的事迹,我深有感触,深受教育。忠于党、忠于祖国,始终做利国利民的事情是陈院士初心,也要变成我们的初心,这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强大动力。把论文写在生产装置,让成果转化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研究人员的出发点,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引领。我们要学习陈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在实验室、生产装置现场取得第一手数据的严谨作风,保证每一个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可实现性。”梁红文表示,“今天我们更加需要原始创新,而创新是对过去的总结。我们不但要将现有的技术和产品做好、做精、做强,更要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前人没有创造的技术和产品,时刻关注党和国家的重大需求,时刻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原始创新引领行业的发展。陈院士是‘为国家需要而努力奋斗’的楷模,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标杆。”
陈俊武时代楷模事迹【篇4】
每当提到陈俊武院士,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入职后第一次见到陈院士的情景。那是一个清晨,我急着往办公室走,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楼道尽头,有一位身形消瘦的老人正站在复印机前专心地复印文件,阳光轻轻地洒在他略微佝偻的背上。这位老人就是陈俊武院士。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难以相信正在工作中的陈院士,已是一位年近90岁的老人。直到现在,他仍然坚持上班。由于和陈院士在同一楼层办公,我时常能在走廊或电梯间碰见他。他的步履有些蹒跚,可是精神头儿依然昂扬向上。
陈院士曾说:“人的一生,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应该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对社会的奉献应该永无止境,从社会的获取只能适可而止。”对于奉献和索取,他有自己的一套“不等式”。他说:“奉献小于索取,人生就暗淡;奉献等于索取,人生就平淡;奉献大于索取,人生就灿烂。”
陈院士对自己很“小气”。到外地出差,他常常为省点差旅费而计较,个人生活非常节俭。他谢绝了单位给他配秘书、配专车的专家待遇,坚持步行上班20余年。
20__年7月,公司多数人员搬到广州工作,按照相关政策,公司给陈院士预留了一套安置房。陈院士听说了,明确表示不要。公司领导和同事多次劝他,也有人提醒他,如果自己不住,可以留给女儿,或者以后卖了,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陈院士不为所动,在给公司的书面意见上写道:“我已年届九十,不能去广州工作居住,不必为我预留住房,感谢公司的关照!”
陈院士对他人又很“大气”。在抚顺工作时,他把自己技术革新获得的奖品交给集体或送给其他同事。搬到洛阳工作后,他还把自己的奖金捐给公司幼儿园和优秀民办教师,并默默资助一名贫困大学生直到毕业。
作为郑州大学的客座教授,他从来不让学校负担任何吃住行费用,反而经常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20__年3月,陈院士将在郑州大学6年授课所得20万元全部捐出,用于奖励优秀青年学子,而他只接受了学校送给他的一束鲜花,献给了久病卧床的爱人。
陈院士在90岁生日时说:“回忆逝水年华,因有所为而有所成,也因有所未为而有所失。雪泥鸿爪,人生如斯,一生未得休闲固然是有所遗憾,但毕竟是有得有失、无怨无悔。”他的每根白发和每道皱纹,都写着豁达、超然和宁静。
以身许国,无怨无悔,这就是我眼中的陈院士。他从科学攀登中收获快乐,从培育后人中收获满足,从奉献国家中收获幸福,与共和国风雨同舟70载,完美解答了自己的“人生等式”。
陈俊武时代楷模事迹【篇5】
在中国,70%的汽油和30%的柴油是通过催化裂化技术加工而成的。让中国从依靠进口“洋油”发展成为炼油技术强国,陈俊武功不可没。他身上有老一代科学家的特质,干的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生活中的他不讲究、能凑合,可在工作上他从来不含糊。
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
高龄的陈俊武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炼油工程技术专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煤化工技术专家。
这套身份标签中,专业性最强的“催化裂化”往往让普通人一头雾水。其实说白了,它就是石油炼化工艺技术之一,却是我国石化行业采用的主流技术路线:目前我国有70%的汽油是通过催化裂化技术加工而成的。
为何催化裂化成为技术主流?陈俊武解释,它所具有的原料适应性强、投资少、操作费用低、产品受市场欢迎等优点,特别适合我国的原油资源禀赋。这恰恰印证了他对自己的“初心使命”的诠释:“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国家需要!”
上世纪60年代初,汽车背着煤气包在北京满大街跑,刺激石油工人王进喜“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带给陈俊武的却是另一种刺激:“这就像有了上好的稻谷,却依然吃不上香喷喷的白米饭”。
1961年底,石油工业部决定自力更生开展流化催化裂化等5项炼油工艺技术攻关,这就是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五朵金花”。
34岁的陈俊武受命担任国内首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当清冽的汽油从抚顺石油二厂60万吨流化催化裂化装置里第一次流淌出来时,陈俊武和在场的人们一同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这套完全自主化装置打破了当时西方国家对炼油深加工技术的垄断,带动我国炼油技术一举跨越20年,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此后,陈俊武又主持完成了同轴式催化裂化、渣油催化裂化等技术,使炼油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了我们自己手中。
神算源自脚踏实地
在中国石化,有一则陈俊武“决胜千里之外”的故事广为人知。
1995年的一个午夜,一个紧急电话打到了陈俊武位于洛阳的家里。原来,是千里之外的九江石化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运行不正常,各种分析判断处理均不奏效,眼看只有停工了。有人建议,“不如请教一下陈院士再做决定”。
陈俊武询问了现场情况和仪表参数,判断是装置内的一个阀门没有被真正打开。现场人员重新检查、打开阀门,装置很快运行正常。大家一片惊叹:“陈院士真是神算啊!”
这个“神算”不是偶然的,它既来自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来自丰富的现场经验,以及对装置结构的了然于心。
中国石化洛阳工程公司首席专家刘昱回忆,陈俊武常常这样告诫,“做工程设计的人,在现场工作的时间不够,是干不好的”。他带领着他们走南闯北,几十米的高塔他亲自爬上去察看,黑洞洞的反应器他要钻进去探个究竟。年轻人从他身上学会了这样的严谨和求实:每到一个现场,“我们都必做两件事——钻两器、爬高塔”。
八十多岁再领军
针对我国缺油、少气、多煤的资源本底,上世纪末,陈俊武就开始寻求原油替代工艺,同时关注全球气候变化课题。
以煤替代原油生产烯烃(即俗称的“煤制油”)是符合国情的新工艺路线,而煤制烯烃的技术瓶颈在于甲醇制烯烃。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后,慕名找到陈俊武,寻求帮助。当时国际原油处于低价位,共同开发这项世界上没有成功先例的技术需要勇气,更需要眼光。
以实验室数据为基础,直接放大一万倍,存在巨大风险。陈俊武提出分两步、两个一百倍放大的方案,并强调“一定要抢时间。如果国外公司占领了中国市场,我们再国产化就晚了,这关系到国家利益!”
八十多岁的陈俊武又一次担当研发团队的领军人物,他的办公室成了项目指挥所,大家在这里讨论,寻找一把又一把解锁的钥匙。
在与国外公司的赛跑中,他8次奔赴陕西华县,3次前往辽宁大连,两次北上内蒙包头,现场指导,推进攻关,最终大获全胜:2006年,“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及工业性试验”通过鉴定。随后,国家发改委采纳了他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高度提出的建议,核准相关工程上马、并于2010年一次投产成功。
从中试成功到百万吨级工业装置产出,前后仅四年时间。
陈俊武对我国碳排放峰值的研究结论,则为我国参与政府间应对气候变化谈判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和翔实可靠的数据。令人叹服的是,他在2011年发表的成果,与三年后北京APEC峰会上中美共同发布的中国碳排放数据十分吻合。
身边一盏明亮的灯
陈俊武的同事,常常称他为“身边一盏明亮的灯”,因为他在事业上“干惊天动地事”,在生活中“当隐姓埋名人”。
2014年7月,洛阳工程公司三分之二的人员搬到广州工作,按照级别待遇,需要给陈俊武安排一套100多平米的安置房。他听说后,明确表示不要;多次劝他,他说:“我年龄大了,在洛阳工作和生活,要广州那么大的房子干嘛?!”有人提醒他,可以留给女儿,或者以后卖了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他却说:“我是我,她是她!”坚决不要这套房。
对自己这么“小气”,帮助他人,他又非常大方:他曾把自己的奖金捐给公司幼儿园、捐给优秀民办教师,还曾资助洛阳市新安县贫困大学生上学,直至大学毕业。
在陈俊武工作时间最长的洛阳工程公司,有年轻人被问到最佩服他什么。年轻人答道:佩服他站在行业顶端的视野与眼光,追求科学的坚定与执着,科技报国的使命与担当。
而他对于自己的荣誉,则表示,“人的生命是一种偶然,而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却是每个人的责任。生在哪个国家不容选择,而热爱我们的中国,却是华夏儿女共有的美德。”
陈俊武时代楷模事迹【篇6】
陈俊武,男,1927年3月出生,1949年12月参加工作,195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石化总公司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经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委委员,现任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中石化广州(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陈俊武同志是我国著名的炼油工程技术专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煤化工技术专家,曾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曾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等称号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他投身中国石油石化工业七十载,为石油石化工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石化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杰出代表,是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的先进典型。
一、陈俊武同志热爱祖国、忠诚事业,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
20世纪40年代末,陈俊武从北京大学化工系毕业。1949年建国前夕,他克服重重困难,带着母亲从台湾返回大陆,投身到国家建设中来。他怀着振兴石油石化工业的梦想,主动要求到生活条件艰苦的抚顺,从事人造石油项目设计与生产。20世纪60年代,他急国家之所急,刻苦攻关,打破外国技术封锁,带领团队完成了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开发和建设,催开了我国炼油技术的第一朵“金花”。他持续探索创新,主持完成的同轴式催化裂化、渣油催化裂化技术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世纪90年代,他怀着为国分忧的满腔热忱,将目光转向国家石油替代战略研究,指导完成了甲醇制烯烃技术工程放大及工业化推广应用,为我国煤炭资源深度转化利用开辟了全新技术路线。陈俊武同志始终以国家需要为使命,以企业发展为目标,始终涵养家国情怀,不忘初心使命,把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发展伟业,为国家石油石化工业发展而不懈努力。
二、陈俊武同志精细严谨、精益求精,具有过硬的求实作风
他曾先后主持过多个炼油厂和上百套炼油装置的设计,开创了催化裂化工业实践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入实际,深入一线,准确计算,反复论证,力争每个项目的设计都有所创新,每次问题的解决都为日后同类装置的建设积累经验。在实践中遇到新问题,他总要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在精细严谨的工作中寻求答案。他主编的《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一书,系统总结了我国催化裂化技术的工业实践。全书在20多年间出版再版三次,内容丰厚、逻辑缜密,材料数据完善翔实,荣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受到石化行业读者的广泛好评。陈俊武同志严以治学,聚精会神,精钻细研,一丝不苟,始终以“严、细、实、恒”的作风,精细严谨地对待工作。
三、陈俊武同志勇于超越、开拓创新,具有强烈的担当精神
多年来,他直面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自我加压,持续探索,推动了石油石化工业技术的创新发展。在抚顺石油三厂工作时,他主动承担炼油设备的技术革新任务。面对技术复杂、资料缺乏的困难,他深入考察国外先进技术,收集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实际,创造性应用,在催化裂化领域开创性地研发了一系列反应-再生工程技术,使催化裂化技术从跟踪模仿转变到自主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进入耄耋之年,他以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高度关注温室气体排放和低碳经济研究,出版了《中国中长期碳减排战略目标研究》专著,为国家碳排放政策的制定、能源结构的调整、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确保经济持续发展提出了积极的科学建议。陈俊武同志始终致力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创新,敢闯新路,以永不懈怠的精神、时不我待的追求,迎难而上,抢占先机,引领中国石化的未来发展。
四、陈俊武同志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具有高尚的人格操守
他严于律己,在住房、公务待遇等方面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他谢绝了一些正常的福利待遇,坚持步行上班近20年。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上报材料时,他主动提出不报自己,而把课题组另一位同志纳入获奖名单。所在公司机关搬迁至广州,组织给他提供了一套住房,也被他婉言谢绝。他捐出自己的20万元授课费用于奖励优秀青年学子,还默默资助贫困大学生直到毕业。他满怀对科技队伍建设的强烈责任感,悉心培育青年科技人才。他提出采用“学分制”进行继续工程教育,勉励青年人提高基础理论水平、练好内功。他呼吁老专家们都要带“徒弟”,培养业务尖子,以形成“尖刀队形”。1992年至2000年,在集团总部的大力支持下,他组织了多期催化裂化技术高级研修班,并亲自为研修班学员授课。这类培训班延续至今,为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技术和管理专家。
2019年1月,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向全系统发出了《关于深入开展向陈俊武同志学习的决定》。7月16日,在全系统以视频会的形式召开了陈俊武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陈俊武时代楷模事迹【篇7】
陈俊武(1927 年 3 月—),石油炼制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炼油工艺的理论领域首先提出了用平衡元素进行催化裂化物料平衡 的理论和设计方法,并为中国炼油行业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科研、设 计专家,为中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进步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先后获 国家科技进步奖 3 项,2019 年荣获“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称号。
1927 年 3 月,陈俊武出生于北京,在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陈俊武 的家人终日都在为家计奔忙。少年时期的陈俊武,性格内向安静,喜爱独 处和思考,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1938 年,为了不在日本奴化教 育下学习日语,陈俊武就读于学习英文的教会学校,在努力补习英语 的过程中,陈俊武逐渐有了自己融会贯通、活学活用的学习方法和习惯。1944 年,陈俊武参加了北大工学院应用化学系和北师大医学院药学系 两场入学考试,最终选择了北大,开始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化学工程。化学工程是研究化工业生产的工程理论,是兴起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 新学科,新的领域给陈俊武带来了新鲜感,他也深信,这正是将来可以用 于民族工业振兴的实业科目。陈俊武坚持自学、努力钻研,痴迷而刻苦地 扑在图书馆、实验室和课堂之中,陈俊武的大学四年,融进了书本和笔记, 就像他自己所说:“科学的真理把我诱惑得太苦了,生命的意义全寄托 在没有生命的分子、原子上了。”他在北大期间的刻苦,已经磨炼出一 种钻研和献身精神,让他将来在任何领域中,都能成为卓越的专家。
心系石油,炼油厂初露锋芒
1946 年,陈俊武的班级组织到抚顺参观,陈俊武第一次看到了日本 人留下的炼油厂,即使已经破败停用,这里先进的设备也给他留下了深 刻印象。中国石油工业落后、处处受制于人的窘况对他产生了巨大冲击, 他当时心中便立下志愿:挽弓当挽强,一定要投身石油工业,用己所学 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贡献力量。新中国成立之初,炼油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可谓一穷二白。新生的国 家急需“黑色的血液”为发展注入生机。
陈俊武告别了福州的亲人,和母 亲一起北上,放弃了留在工业之都沈阳,坚持要去抚顺,他一直心系曾 经参观过的那个炼油厂,最终如愿,来到了心心念念的第二化学厂工作。此时,正值中央对人造石油大力开发的阶段,化工专家顾敬心带领一批 化工毕业生,和陈俊武一起,组成了修复石油工厂的团队。陈俊武被分到设备和工艺较简单的变换车间,因而有了许多去其他车 间学习的机会,在这里,他向老工人和技术人员请教没学过的机械材料知 识。在修复旧厂的工作中,大家面临着库存变换催化剂能否使用的问题, 陈俊武等人用紫铜管制作了加热器和反应器,用甲醇分解制造一氧化碳,实验证明了库存的催 化剂仍然具有良好的 活性,能够继续投入 使用。
面对新的课题, 陈俊武总能从实际出 发,通过不断实验解 决问题,并用实验结 果证明观点。工厂正 常开工后,陈俊武发 现,蒸汽和水煤气的 混合主要由蒸汽喷射 器完成,抽力很大,不需要让全部蒸汽通过,这一现象说明水煤气鼓风 机在不供电的情况下也有可能自动运转。他立刻和工人们商量实验,关 闭蒸汽旁路,发现只靠抽空器,鼓风机和车间其他设备都可以正常运转, 这样的操作为全车间节省了大量的电,陈俊武的这项技术革新在全面推 行增产节约运动的当时,成为轰动的新闻。陈俊武的创新,离不开他从 实际情况出发,亲力亲为地参与到实业制造过程中去,也离不开他发散 的思维和对这项事业的热爱。这次之后,陈俊武又接到了把蒸馏车间切割出来的汽油馏分进行稳定 化处理的任务,就是用蒸馏将石油中的成分按沸点分离,再冷凝得到若干 具有不同沸点的馏分,陈俊武要做的,就是去除其中的液化石油气成分, 使之成为闪点合格的汽油产品。
为了完成这项工作,陈俊武对蒸馏车间 的设备和运转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了解,发现蒸馏加热炉炉管是按 照单管程布置的,汽化后流动阻力很大,他结合苏联的《加热炉计算》, 提出了将炉管分为两管程的构想。改造实施后,炉管的压降大为降低, 处理能力提升,蒸馏车间的加工能力也因此提升了 20%。陈俊武并未陶醉在成就与赞扬声中,而是清醒地总结反思,他认为, 深入生产实践,细致观察,才能发现关键问题,从而分析解决,无论是 创新还是生产工作,都必须从实际出发。正是这种求实精神,让陈俊武 一直作为一个化工专家,一直脚踏实地,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实际信息。这些经验成为陈俊武一生从事科技事业的思想基石,也是他取得成功的 秘诀。
技术攻坚,优化催化裂化设备
新中国成立之初,炼油工业基础薄弱,对石油重质馏分的加工,20 世纪 40 年代以前多采用热裂化技术,40 年代在热裂化的基础上产生了催 化裂化工艺,开发了移动床技术,使用小球催化剂,这种方式设备体型 大且效率低,50 年代建成的兰州炼油厂,所用的技术就是移动床技术, 在国际上也属于较为落后的水平,与先进水平有近 15 年的差距。这种状 态激励了陈俊武革新技术、提高产能的决心,珍贵的石油资源不能因为 落后的技术而被浪费,不能一直让技术命脉捏在别国手中。50 年代后期,苏联研发了 IA/IM 型催化裂化装置,但并未实现产业化, 美国催化剂密相输送的Ⅳ型两器并列式流化催化裂化技术成功运行,这种 装置全球仅有 30 套,技术十分先进。
1960 年,中国与古巴建交,陈俊武 受邀出国考察古巴炼油厂,在这里见到了新型的催化裂化生产装置,更 见到了比苏联的“S 型”塔盘更加先进的“舌型”塔盘。回国后,研究新 设备的计划立刻提上日程,陈俊武和李树钧共同负责催化裂化生产装置。当时,流化催化裂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及相关的催化剂和添 加剂,这 5 个炼油技术中关键的攻关任务被称为“五朵金花”,而实际上, 它们并不如金花般灿烂,而更像是五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横在各位技术人 员的面前。困难是显而易见的,面对这一等同于“无中生有”的技术要求,陈俊武拥有的只有出国考察时为数不多的图纸与资料,此时又逢中国的 自然灾害时期,饥荒使得工人与技术人员们要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持续 工作,即使如此,也没有人放弃。仅仅是解决一个高灵敏度双动滑阀的设计问题,面对的参考资料只 有一张简单的图纸,这背后,需要设计出十几张详图,而这又只是千百 个问题的其中之一,要制成这套装备,还需要无数的设备、仪表、阀门、 管线等,每一个步骤和零件,都必须保证万无一失,这是大家心血的凝结, 也是我国炼油业的希望。
1963 年,1000 多张图纸全部完成,陈俊武再一 次去古巴考察,在这里,他赶上了大检修,亲眼见到了反应器和再生器 的内部结构、旋风分离器的内部磨损情况,以及椎体插入深度这些精密 的细节信息,也见到了一些专用于检修的工具与机械。参观时,陈俊武 处处留心,不肯放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全神贯注,手不离笔,并将这 些资料分析整理成分门别类的现场记录。1965 年,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制造 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作为这套工程的总工程师,陈俊武每一项事务都 力求亲力亲为。对于硅铝微球催化剂的购买,陈俊武驳回了使用移动床催 化裂化小球催化剂经过磨粉过筛后的粉剂来避免催化剂“跑损”的方案, 坚持主张直接进口新鲜催化剂。对于大家提出的建议,陈俊武也会在会议 上一一研读讨论。
历时多年,无数技术人员和工人们的呕心沥血终于迎来 了收获的时候,同年 5 月,我国第一套自行设计、自造设备、自行施工安 装的流化催化裂化装置投料运行,一切都非常顺利,投料、运行、持续生产, 高品质汽油从管道中流出,质检合格。我国的炼油工业技术一大步跨过二十年,从落后世界到领先国际, 陈俊武作为这项事业的总工程师,他的坚韧奉献、不怕吃苦、虚心学习, 以及对细节的追求,都是取得这项成就的重要原因,然而最关键的,是 他身上那种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坚定信仰,相信中国有能力做到世界领先,并身体力行地投入这一事业中去,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不断超越,催化裂化技术革新不停歇
“_”结束后,我国的原油加工业出现了新的问题,原油 产量剧增,炼油厂加工能力不足,难以全部消化,干脆直接烧原油发电, 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对此,陈俊武等人反复商议,提出了蒸馏 - 催化裂 化联合装置的方案,将两个操作设备合二为一,用高温反应油气将蜡油在 分离塔上直接拔出,省去常减压蒸馏装置,简称“一顶二”,这项方案很 快得到批准。由于这项技术十分复杂,且没有前例的资料可供参考,陈 俊武只能结合理论和局部实验观测结果来设计设备参数。
在试运行阶段, 出现过催化裂化产气过多、加热炉口温度过低等各种细节问题,都被一一 克服,最终,“一顶二”工艺技术取得了成功。虽然由于多种原因这一技 术未能得到持久应用,但这次技术创新,说明我国有能力应对各种环境局 势下所产生的危机和突发情况,是陈俊武等一批炼油业技术人员的支撑, 才让我国的原油实业屹立不倒。在我国炼油技术进步的同时,国外的有关领域也在进行着创新和突 破,所以,要想始终处在国际前端,就必须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不断实验, 此时此刻,更需要建设炼油试验场,对新工艺和设备进行试验。在炼油试验场的建设过程中,陈俊武形成了一张能够获取全球炼油工 业新技术、新工艺的信息网络,并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思考着这些信 息如何应用于我国炼油业的改革与创新。陈俊武发现,国外已经研发了活 性很高的分子筛型催化剂,反应器可采用高空速操作,床层反应也已经发 展成管道反应,用提升管来实现。
在陈俊武的指导下,炼油试验场的催化 裂化装置采用了提升管反应—再生的新工艺,明显提高了反应选择性和轻 质油收率,反应时间也大大缩减,效率和性能大幅提升,这说明我国的炼油工业技术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针对这种新工艺反应时间短的要求, 需要提升反应管的高度,陈俊武将原装置的两器同高度改造成了一高一 低,简称“高低式”,又完成了一项技术创新。此外,催化裂化装置中旋 风分离器的革新问题也引起了陈俊武的关注,他拒绝持续进口,坚持自 主创新研发,利用到罗马尼亚考察的机会,详细了解知名厂家 Buell 公司 的产品结构及参数,在此基础上领导设计了带旁路的 B 型旋风分离器。工业技术的革新并不是某个阶段的事,而是一直以来的实业,而炼油 业所需要的催化裂化装置的革新过程中,此类的小项目不计其数。
陈俊 武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的创新点,关注每一个可以提升机械效率和性能的 空间,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心血,凭借着自己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一点 一滴地努力着、探索着,最终建成中国原油实业的辉煌堡垒。陈俊武的一生都心系炼油业,每次技术上出现了新的难题,他都会 持续不断地思考,直到得以解决。例如,在就餐时面对桌上的红烧鲤鱼, 想起鱼与熊掌的故事,立刻联想到新型催化裂化装置设计中同轴式构型和 高效再生工艺难以兼得的问题,突然豁然开朗,想出了另辟蹊径的新思 路:“快速床与湍流床气固并流串联烧焦”的方案,即将同轴式和烧焦罐 接在一起,扬长避短,这项看似天马行空的构想被陈俊武化作一个个公式、 一张张图纸、一次次集思广益的讨论会,伴随着压力和风险,最终得以 建成投产。
陈俊武看上去是一位平静儒雅的学者,实际上,他的内心是一片大海, 每当遇到与炼油业相关的问题时,就会掀起万丈波涛。他半个多世纪投 身炼油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脚踏实地,为的是振兴中国石油工业, 为的是从根本上让中华民族的腰杆硬起来,而他的成就,离不开聪慧的 头脑、勤奋的努力和脚踏实地的求实作风,没有一次次深入车间的观察, 没有一次次精细的记录分析,没有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就不可能做出一次又一次的革新,就不可能立足于特定的情况而给出别出心裁的处理方式。陈俊武是一位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最朴素的技术工人,是他的亲力亲 为和脚踏实地,造就了他的创新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