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先进事迹2023

| 业鸿

据悉,伍涛和他所带领的铁建重工新疆公司高端采棉机研发团队矢志“打造更智慧更好用的中国采棉机”,研制出智能六行采棉机,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打破了国外垄断,为促进国产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及智慧农业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先进事迹【篇2】

白响恩女船长白响恩曾作为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破冰船“雪龙号”二副,两度驾船穿越北冰洋,航行18500海里。

北冰洋气候寒冷,令航海探险家望而生畏。28岁那年,白响恩怀着对国家极地探险事业的崇高敬意和对科学执着的探索精神,迎难而上,直面冰海。她拒绝任何特殊待遇,在高纬度极寒恶劣气候条件下,克服气旋、大雾、冰山等严峻挑战,以及穿越北冰洋频繁倒时差带来的常人难以忍受的身体不适,始终坚守岗位。

在学校,白响恩是积极乐观向上、勇于探索创新的优秀青年女教师。她本科、硕士、博士都选择了航海专业,经过长达10年的航海学习,总结了过去学习中航海教育在实践中的不足,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主编《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和《航海导论》等航海专业书籍、制作航海系列微视频,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航海实践应用能力。

在此基础上,她还主持和参与极地航行和港航专项课题72项,积极参与航海科普。她主编航海系列教材并主持建设4门市重点课程,为海洋强国建设培育新人。她编撰的《北极(西北航道)航行指南》为海上丝绸之路备用通道建设打下基础。她作为特邀专家参与编撰的《北极(东北航道)航行指南》,填补了中国极地水域航海图书资料的空白。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先进事迹【篇3】

邵茹鹏是一位来自蒙城县的“00后”。在瑞士巴塞尔举行的2022世界技能大赛上,邵茹鹏代表中国参赛获得精细木工项目金牌,这既是我国在2022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获得的首枚金牌,也是我国在该赛事舞台上获得的首个精细木工项目冠军。

邵茹鹏为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已经准备了4年,从每天早上8点钟开始,一直训练到晚上9点钟,除了吃饭,其他时间几乎都在训练。2020年邵茹鹏代表上海参加首届全国选拔赛获得银牌,2021年第46届国家队第一轮选拔中获得第一名。同年,他还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如今,邵茹鹏在上海市科技学校担任家具制作项目教练。“能获得全国五四青年奖章我很激动,非常感谢国家、团中央、各级团委对我本人以及广大技能青年的认可。这对广大技能人才也是强有力的鼓舞,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邵茹鹏说。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先进事迹【篇4】

管大为:潜心海洋工程研究,创新建立新技术与新方法

今年36岁的管大为是一名年轻教授,来自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8年前,他怀揣着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荣誉回到祖国,潜心于海洋工程领域基础研究。

2006年,他考进河海大学港航专业,他发愤苦读,专业综合素质位列年级第一。以优秀成绩直博后,他被公派到四面环海的新西兰,师从新西兰皇家科学院的院士。在20多名博士学生中他“学得最快、干得最多、懂得最深”,提前一年就高质量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

回国后,管大为一头扎进科研。海港码头、海堤护岸、海上风电、跨海桥隧、海底管线等海工建筑物如何与海洋“安全共存、和谐共处”?这是一个世界难题。为此,管大为在花费数年时间、经过上千次试验、获得上亿笔宝贵数据后,创新提出了解决海床冲刷模拟预测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把浑水环境试验量测精度由厘米级提高到了毫米级,冲深预测误差缩减了4倍。中国海洋大学李华军院士领衔的专家组认为其相关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未来升华运用到国家的海洋工程建设、能源供应及环境保护领域后,将可以制定出一系列中国首创、全球适用冲刷设计标准。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先进事迹【篇5】

赵宸:深耕新药研发智慧模型,赋能医药领域创新发展

上个月,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宸异常忙碌,除了日常教学和科研,他还参加了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指南巡讲江苏站暨抗肿瘤创新药物临床研究高峰论坛,与众多专家共同探讨创新药物的研发。赵宸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新药研发中的定量系统药理学(QSP)建模和虚拟临床试验技术。赵宸扎根该前沿交叉领域,瞄准重大临床问题,在肿瘤、心血管等领域完成的创新QSP模型成果实现多个行业领先,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评价和广泛使用。

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期间,赵宸所在的实验室为欧美一线药企输送了大量的高层次QSP人才,当时实验室很多人都选择留在欧美药企,但赵宸义无反顾选择投身祖国科研事业。他于2021年作为引进人才加入南京医科大学,并入选了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江苏特聘医学专家等高层次人才项目。

赵宸表示,未来他将继续和不同领域的专家和企业积极开展更多合作,培养本土人才,同样也希望更多海内外优秀才俊加入他们的领域。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先进事迹【篇6】

左超:扎根光学成像技术,为了看得“更远、更广、更清晰”

不久前,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冠军争夺赛上,由南京理工大学85后青年教授左超指导的学生科创项目“光影流转—亿像素红外智能成像的开拓者”从全球340万个项目中突出重围,代表江苏省高校首次在该项赛事上斩获全国冠军。

“他是一个真正热爱做科研的老师,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做科研上。他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非常乐于和学生分享自己关于学术的想法。”面前的左超老师戴着眼镜,斯文干练。这位总能给学生带去力量的老师,是南京理工大学电子与光电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30岁入选国家“优青”,35岁当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和美国光学学会会士,担任国家重大仪器研制项目负责人。

这些年来,左超扎根计算光学成像技术领域,致力于创新机理探索与先进仪器自主研发,助力我国高端光学仪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记者了解到,在江苏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等重大科研任务的支持下,左超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计算光学成像研究,提出了“非干涉定量相位显微成像”创新理论与方法,引领“结构光条纹投影轮廓术”走向实时甚至瞬态三维成像领域。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先进事迹【篇7】

邱雷:专注飞行器结构健康监测,他给飞机“悬丝诊脉”

他是创新赛道的领跑者,潜心钻研突破关键技术,他给飞机“悬丝诊脉”,专注飞行器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研究,为国家军民用飞行器型号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就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邱雷。

邱雷这一路走来并不轻松。本科如愿考取了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却被分配到并不被“看好”的小众方向:航空结构测试。

“一条路走到底”,这句话用来形容邱雷对飞行器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专注与坚持甚为贴切。20多年来,邱雷一直坚定踏实地走在该领域的科研道路上,着重突破航空航天应用所面临的“一体化感知”与“高准确性诊断”两大瓶颈难题,研发工程应用装备,实现了导波结构健康监测技术从理论到飞行器型号应用的重大突破。

然而科研之路远比想象中艰辛,自2007年参与我国第一个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在某型号飞机全尺寸复合材料机翼盒段上的验证以来,邱雷长期深入我国飞行器重要研制和使用维护基地,开展技术验证及应用。通过反复的“研究—验证”迭代,他最终在屡次失败中悟出了_难题之道。

69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