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六号宇航员人物事迹

| 乐妍

景海鹏,男,汉族,籍贯山西运城,中共党员,博士学位。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陆军少将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入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曾任陆军某部队副部队长,航天员大队大队长、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2012年6月,执行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同年10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二级航天功勋奖章”。2016年10月,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同年12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一级航天功勋奖章”。2017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八一勋章”。2018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2021年,被评为第八届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2022年6月,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神舟十六号宇航员人物事迹(篇2)

朱杨柱,男,汉族,籍贯江苏沛县,中共党员,博士学位。1986年9月出生,2005年9月入伍,200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陆军上校军衔。曾任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副教授。

2020年9月,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2022年6月,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神舟十六号宇航员人物事迹(篇3)

桂海潮,男,汉族,籍贯云南施甸,中共党员,博士学位。1986年11月出生,202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0年9月,作为载荷专家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2022年6月,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神舟十六号宇航员人物事迹(篇4)

桂海潮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

桂海潮出生于1986年11月,是一名妥妥的85后青年。桂海潮籍贯云南施甸,听到国家宣布桂海潮将要乘坐神舟十六号到太空执行任务,桂海潮的发小以及当时高中的班主任老师,都感到非常惊讶,而且很激动。

因为在朋友以及老师的眼里面,桂海潮从云南的的高中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然后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应该是从事航空航天方面的研究工作,大家都觉得他应该是在北航教书和做研究,没有想到他的身体素质依然那么好,竟然在严格的筛选中脱颖而出。

在老师以及同学的眼里面,桂海潮一直都是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而且自身非常热爱运动,在高中阶段基本都坚持每天跑步,经常参加学校的运动会,这一点也为他成为宇航员打上非常好的身体基础。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从大学里面数千名的教授里面脱颖而出。

桂海潮拿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以后,先后在加拿大约克大学、瑞尔森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最终在2017年回到自己的母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职,逐渐从一名普通的讲师开始做起,经过五年的奋斗,最终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以及博士生导师。

桂海潮拥有非常高的研究天赋,本科以及研究生阶段都是就读于航空领域的专业,并且都是从事太空的技术研发工作。除了拥有深厚的研究功底以外,桂海潮的动手能力非常强,能从事国际空间站的实验操作,加上自身的身体素质非常好,综合素质很突出。

以前许多人对学霸都有误解,都以为学霸只是会读书,并没有实际的操作能力。但是我国航空航天领域里面的青年才俊却并非如此,他们既能研发出国际最为先进的航天技术,又能有实际的操作能力,从航空器的零配件开始,到最终的空间站实践操作,他们都表现出非凡的能力。

神舟十六号宇航员人物事迹(篇5)

宇航员朱杨柱是国防科技大学的博士

朱杨柱先后攻读流体力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阶段,他参与研究的项目获部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他曾任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副教授,2020年9月入选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并作为首个航天飞行工程师执行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

从一名普通大学老师成长为一名飞天战士,朱杨柱说,他是幸运的,赶上了一个新时代,让每一位努力奋斗的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和价值。

由于空间站任务的紧迫需求,朱杨柱和队员们训练进度紧张、训练量大。首先是二三十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好比一年内上完了大学四年的课程。

手控交会对接,被称为“太空穿针”。刚开始,没有空中飞行经验的朱杨柱操控起来非常吃力。航天员公寓里,放置了一台手控交会对接桌面式训练器,这里便成了朱杨柱课后加练的地方。经过上千小时训练,他可以精准操作手控交会对接。

72小时睡眠剥夺试验对航天员的意志也是不小的考验。在一个密闭房间里三天三夜不睡觉,其间还要在电脑上做大量测试题,一不小心就会神思恍惚。有项眼动仪测试,需要将下巴放在托架上,两眼直直地盯着屏幕。面对这些挑战,团队人员相互协作,想尽招数保持清醒。通过实验,朱杨柱悟出一个道理: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

出征太空,朱杨柱充满期待。他期待调整好状态,尽快适应太空失重环境;他更期待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精准的操作,完成好每项工作、维护好每件设备、开展好每项实验,早出、多出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科技强国、航天强国贡献力量。

“在工作之余,我也会眺望美丽的地球家园,感受失重带来的乐趣,与家人分享我的太空体验,激情满血,梦圆九天。”朱杨柱说。

神舟十六号宇航员人物事迹(篇6)

朱杨柱在西北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首次亮相,成熟稳重、自信阳光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他的特殊身份更是引起国内外关注。

身为空气动力学专业博士后,曾任大学教员,继而成功入选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并作为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执行载人飞行任务——这段经历对朱杨柱来说,绝不仅仅是幸运,更不是偶然,而是一个青年学子执着追梦十余载的故事。

学习成绩优异,毕业论文优秀,师从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朱杨柱的经历写满了奋斗篇章,他却谦虚道:“我很幸福,赶上了一个新时代。让每一位努力奋斗的人,都有机会实现人生梦想和价值。”

“上不了天,那就研究上天的东西”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打小,朱杨柱心中就有一个蓝天梦。中学时代的母校——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是飞行员选拔基地之一,学校里配置了一些飞行训练器材。他在学习之余,就热衷练习那些飞行器材。尤其是有高难度的固定滚轮,他玩得特别溜。

高二时,朱杨柱本想报考空军飞行员。可是班主任老师认为他是一个搞科研的好苗子,劝阻了他,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天空的热爱。

“上不了天,那就研究上天的东西。”高考填报志愿时,朱杨柱果断填报了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且不接受调剂。

大学期间,他潜心学习专业知识,但还是痴迷于飞行员这个职业,大学同学还因此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飞天猪”,这也成了朱杨柱现在的微信名。

朱杨柱专心从事科研道路,先后攻读流体力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阶段,他参与研究的项目获部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毕业论文获得优秀论文。十年寒窗苦读后,朱杨柱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顺利毕业。

“脚踏实地,干好眼前的事”

只要想爬山,就得上台阶,就会有沟沟坎坎的时候,也会有兜兜转转的回旋。

毕业后,朱杨柱被分配到某工程大队。虽然他的专业方向跟这个单位并不对口,但一向心态积极乐观的朱杨柱没有抱怨和哀叹,而是坦然接受现实,干好本职工作。

给脚手架刷过漆,搭建过工棚,装过暖气,支过混凝土模板,还在尘土飞扬的深井中扛着重物爬上爬下……第一年,这位曾长期泡在实验室里研究高科技的高才生,作为实习排长带着一群战士天天在深山峡谷中摸爬滚打,同吃同住同睡同劳动,踏踏实实地在工地上干了一年,其表现赢得了上下一致认可。

坚硬的混凝土并没有磨灭朱杨柱的初心。一年后,朱杨柱申请去读博士后,这在单位并无先例。鉴于他的优良表现,爱才惜才的大队长拍板通过。

有句话说得好:“心有明月,砖塔有缝。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就这样,朱杨柱成为大队的首个博士后,师从国家最高科技奖和“八一勋章”获得者钱七虎院士。在博士后流动站期间,他获得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并圆满完成科研任务。

2017年,朱杨柱被推荐进入航天工程大学,负责建设力学基础实验室,在教学基础上开展科研工作同时完成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在这里,朱杨柱获得了充分施展的机会,被评上副教授。

就在朱杨柱顺风顺水搞科研的时候,那个少年时代就埋藏在心里的飞天梦想再次点燃。一次不经意间,朱杨柱得知招选第三批航天员的消息,而这次不再只向空军飞行员选拔人员,还扩大范围向相关领域招收航天飞行工程师。他所在的学校也在其中。

“虽然不能亲自驾驶战机翱翔蓝天,但是如果能飞向更高更远的太空,岂不是更加令人向往?我又有了第三次机会向自己的梦想再努力一把,我一定要试一试!”朱杨柱再一次向他的飞天梦发起冲锋。

“舍小为大守初衷,天地一同”

经过一轮又一轮严格的选拔后,朱杨柱顺利过关,最终成为中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当通知他被录取的消息传来后,整个学校都轰动了,老师和学生们都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而他自己也被这种巨大的幸福感满满地包围着。

回顾10余年追梦路程,他坚信,只要坚持初心,不抛弃不放弃,那些经历过的挫折和考验,都会成为他追梦路上的前行动力。朱杨柱说,他非常感恩那段在工地上风餐露宿、在钢筋混凝土中浸泡的日子,如果当时他选择自暴自弃或躺平,肯定不会成就今天的梦想。

来到航天员大队后,朱杨柱看到以往隔着电视屏幕才能看到的飞天英雄,现在竟然成为自己的师兄师姐。他的心里激动不已,万分感慨。

他还记得,大二那年,航天员聂海胜前往他们学校做报告,结合自己的飞天经历激励大家投身航天事业。那会儿,在偌大的礼堂里,朱杨柱只能远远地看着聂海胜,跟个小迷弟一样地瞪大眼睛,竖起耳朵,一个字不落地听着,手掌都拍红了。而十多年后的今天,他竟然和当年仰望的飞天英雄并肩作战。

由于空间站任务的紧迫需求,他们的训练进度紧张,训练量大。首先是二三十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好比一年内上完了大学四年的课程。学习进度紧,考试密集,朱杨柱白天上课,晚上抓紧复习预习,每门学科考试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78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