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干部心得和思考

| 福萍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干部心得和思考篇1

“多到分管领域的基层一线去,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体察实情、解剖麻雀,全面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基层作为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的阵地,藏有“大学问”“大智慧”,党员干部当躬身实践、用心领悟、深入思考、知行合一,让基层“唱大戏”,寻成果“最优解”,让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在基层广阔天地间大放异彩。

做好调查研究是走好群众路线永不过时的必修课。《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根本工作方法,调查研究亦是如此,调研者唯有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才能发现很多“坐在办公室里”发现不了的问题,透过文档材料看不出的问题,才能了解到老百姓最真实的想法,看到最真实的情况,更好地掌握“第一手资料”,从而把准民生痛点难点,有的放矢制定解决方法,其本质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脚上沾着泥土才能贴近群众,心中沉淀真情才能获取实情。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前辈,一是陕北老乡,道出问计于群众、问计于实践的重要性,亦道出对老百姓的深情与信赖。“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把为民服务的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人民群众心坎里,就要系牢与群众的感情纽带,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学会换位思考,让群众当“主演”,把老百姓的“烦心事、扰心事、糟心事”当成自己的事,多关心民生领域的“急难愁盼”,多办些“雪中送炭”的实在事、暖心事、贴心事,少做些“花上垒花”的虚功夫、假把式,敢于直面问题、全面分析问题、彻底解决问题,以用心用情、唯真求实的态度让调查研究充满基层“泥土味”,更好凝聚为民服务的力量。

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要做到“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新时期的调查研究工作,同样要秉持“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的民生情怀。要把脚步向下、深入基层作为日常“必修课”,时刻心系群众、关切群众,把群众当作老师,定期主动到矛盾突出、困难扎堆的地方“凑热闹”“刷存在感”,通过现场看、当面听、直接问,广集民意、广纳民智、广聚民力,在升腾的烟火气与嘈杂的议论声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打开群众“心扉”,把准问题“麻筋”“厚着脸皮”刨根问底、追本溯源,解开群众“心结”。要学会“入乡随俗”,学习掌握群众工作技巧,带着思路直奔问题,多说大白话、大实话、暖心话,用群众语言做群众工作,把群众的“悄悄话、唠叨话”放在心上,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群众的期盼与向往看到群众面临的麻烦或困难,用心琢磨“怎么满足群众需求”,提出对策要行之有效,不随意承诺群众、随便夸下海口,要听真话、摸实情、取真经、出实招,以问题解决的效度换取群众的信任度,以干部真心换取群众真情。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干部心得和思考篇2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国情调研是组织部门培养锻炼选调生的关键一环,也是选调生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广大选调生要深刻认识开展国情调研的重大意义,坚持问题导向、走好群众路线、学会抽丝剥茧,确保能“选”准课题、“调”出症结、“生”成对策。

穿“问题导向”之针,引“精准调研”之线,确保“选”准课题。

确定选题是做好调研工作的基础,曾用非常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调研选题的重要性:调研选题就像搞科研,选题选好了就向成功走出了一半。“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调研开始前,我们首先要对村情村貌有较详细的了解,基层党建、农村治理、村集体经济发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等重点工作都需了然于胸,然后找准“小切口”,确定调研选题。要做到“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聚焦“小切口”,找到“突破口”,坚持问题导向,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花细功夫摸清真实情况,有的放矢、抽丝剥茧、切中要害,善于从小事件中发掘大信息。

穿“群众路线”之针,引“实地调研”之线,确保“调”出症结。

“不吃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呢?”“调查研究是一项讲求方法的艺术”,唯有得其法、循其理,方能找得准、查得透。“群众不讲真话,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你的来意是否于他们有利。”“群众不讲真话,不怪群众,只怪自己。”所以我们开展调查研究,要“身入”更要“心入”,要带着感情下去、带着责任下去、带着问题下去,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准确了解群众所忧所盼,从而听到真声音、掌握实情况、解决难问题。“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多从“草野”“江湖”中听取意见,要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与群众谈心说话“唠唠家常”,用沾满泥土的“铁脚板”来丈量民情,扎扎实实地“蹲下去”,从而察“真情”、取“真经”。

穿“抽丝剥茧”之针,引“有效调研”之线,确保“生”成对策。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调查结束后一定要如“解剖麻雀”般不断地“比较”和“深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责字当头,效字为先。”国情调研是为民而来,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调研成果要见成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千万不能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敷衍了事。广大选调生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摸实情、察民意的基础上,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难题,把调研成果转为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以调查研究推动工作开展,真正为群众谋福祉,切实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干部心得和思考篇3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全国各地迅速响应号召,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如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那么不深入的调查研究更会误导决策,对工作指导产生本质上偏离。因此,调查研究莫要“走马观花”,要结合好工作瓶颈、问题关键、自身短板,察好民情、寻好出路、抓好落实,让调查研究走深走实。

走访莫要“走形式”,要找准工作的瓶颈,用心用情察民情。“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到此一游”只会看到表面现象,唯有用心用情才能听真话、察实情,让调研对象敞开心扉、打开天窗说亮话,然后“顺藤摸瓜”,挖出真实有用信息。在调研工作开展前,要做足案头准备,提前了解调研区域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性、群众关切,掌握不同群体的沟通艺术。调研中,要紧扣工作难点堵点,通过拉家常打开话题,同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交朋友”,让不同群体敢说真话、愿提建议,同时,要提高辨别能力,避免走进一时一事误区,被一景一物遮挡,迈开步子、扑下身子,抓住细节和深挖问题根源,广泛听取基层声音,深入基层“耳闻”、亲临一线“目睹”、走进现场“心领”、结合实际“神会”,通过面对面交谈,直接了解群众的所想所思所盼,从而调研到最真实、最完备的第一手资料。

研判莫要“过场子”,要聚焦问题的关键,群策群力寻出路。对分析研究提出了6字要诀:交换、比较、反复。分析研判,分析的是问题,研判的是措施,就如同开药治病的过程,首先要把准脉,再专家会诊,最后开出良方,这个过程必须发挥好集体智慧,不能是个体“偏方”。具体来讲,就是要集思广益,系统的整合前期调研资料,找出问题的共性和个性,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一域观全局、透过热闹摸门道,找准问题根源,查出病症、看出病因、解开谜团,让真理拨云见日。既要结合政策制度,又要体现方便灵活;既要结合宏观把控,又要体现分条分类;客观全面查找问题,科学有效作出指导。要把握好领导关心的重点、决策落实的难点、值得推广的亮点、尚未暴露的盲点,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展开分析研判,提出切实可行的举措。

整改莫要“做样子”,要对照自身的短板,有序有效抓落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补齐自身短板、解决现实问题,理论成果不落实到工作中,就是一张“劳民伤财”的白纸。做足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首先要通过政策法规部门把关、领导审批、会上讨论等形式,将理论成果转化成出立规矩、固根本、利长远的制度规定,再结合发现的问题、提出的举措,对照工作落实情况开展全方位大检查,查出短板弱项、明确整改时限,并按要求一项项推进,一条条执行,短期能够解决的,立行立改、马上就办,需要长期推进的,聚焦目标、紧盯不放,问题没有解决不松劲、目标没有达成绝不罢休,确保各项调研成果落地生根。同时,要运用好实践反馈机制,善于发现调研理论在实践中的偏差、遗漏,及时作出修订、补充,确保调研成果不断完善、更加科学。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干部心得和思考篇4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党员干部作为基层调研的“主力军”,工作中要时刻做到课前准备“足”、课中作风“实”、课后总结“深”,确保选题有准度、体察有温度、成效有力度,真正修好调查研究这门“必修课”。

课前准备“足”,让调研选题有准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准备工作是开展调查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仓促应战”必然导致手足无措、一筹莫展。要吃透“上情”,下足“绣花功夫”,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班等深刻领悟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提高运用科学理论了解和掌握当前研究领域现状的能力,避免出现“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窘境,从根本上保证调查研究工作的正确方向。要摸透“下情”,读懂“民生清单”,对老百姓的诉求和期望做到心中“有数”,选题时紧扣群众生产生活的保障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反复斟酌调查研究的提纲、内容及路线,争取在事前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课中作风“实”,让调研体察有温度。调研中不仅要身入基层,实地去看、去听、去问,更要心到基层,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才能走好深入基层的“最后一公里”。做融入基层的“乡里人”,不看“盆景”、不走“剧本”,主动放下“官架子”,用沾泥的双脚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问询中把晦涩难懂的“调研术语”转化为简单生动的“乡音俚语”,在“拉家常”“结亲戚”中知晓群众所思所盼、快速架起干群“连心桥”。做事不避难“老实人”,调研中对于群众反映强烈、亟待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要有“逢敌亮剑”的精神,带着问题深查细究、找准症结,从而“对症下药”,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的暖心。

课后总结“深”,让调研成效有力度。调研后的梳理汇总是输出优秀调研成果的根本,通过深度思考、辨证分析,推动调研成果愈研愈精。要善于“回头看”,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定期对调研流程全方位进行复盘,逐人逐条逐项“过筛子”,切勿摆“花架子”、搞“假把式”,对其中可能存在敷衍了事、急功近利,甚至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情况,以“刮骨疗伤”的勇气不断改进调研方法、提高调研质量。要勇于“向前走”,想写好基层调研的“下半篇文章”,关键在于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把调查研究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再深入、再转化、再创新,为推动乡村振兴、解决各类矛盾增添一抹“初心红”。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干部心得和思考篇5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调查研究是了解基层、通达民意的“桥梁”,是使决策和工作符合实情的重要途径。广大党员干部要“实之又实”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增强运用调查研究发现问题、研究情况的能力,以脚步向下了解实情,以真诚以待赢得民心,以担当作为解决问题,把基层一线的情况摸清摸透。

调研要“沉得下”,以脚步向下了解实情。调查研究只有“足践之”,才能在一次次走近基层中了解基层;只有“目见之”,才能在真看真听中获得真感受,把群众的呼声听清楚,把群众的诉求摸透彻。调查研究必须走到一线去、走向群众去,而非围着材料打转,从文字材料里找问题、要答案。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的,具体的情况、产生的问题也在不断变化,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划、群众实际的需要、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够获取详细的“第一手资料”,找准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抓手”。因此,党员干部要“沉得下”,坚持脚步向下,从村头到村尾,从田间到阡陌,从屋舍到炕头,在群众生产生活的地方了解实情,让调研饱含“热乎气儿”,让我们所获取的材料也冒着“热乎气儿”。

调研要“心贴心”,以真诚以待赢得民心。调查研究想要调得清楚、研得透彻、究得深入,必须和群众打成一片,必须真诚以待,才能让群众真正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若是党员干部调研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心入”,没有真走实看的“身入”,只是见面“隔着车窗”、到村“鞋不沾土”、走访“摆个样子”,没有真正把时间和精力投入进去,是不可能对问题有全面的认知的,最终的调研报告必然空话连篇,没有群众的观点、详实的数据为支撑,这样的调研自然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党员干部只有走得近,才能和人民群众的心“贴得近”,必须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置顶在心,在调研中不走马观花、不马虎大意,善于发现、善于观察,以真诚以待、认真细致赢得民心,切实把调研工作开展好。

调研要“问实效”,以担当作为解决问题。调研不能“事后一场空”,要出实效。党员干部不能有视而不见的“盲视”,也不能有无头苍蝇般的“盲办”,要善于抓住问题之“源”,顺着问题的源头找准问题产生的关键,善于把问题之“脉”、开解题之“方”,善于分析和研究问题,以最短的路径、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需要灵活多变的思路,也需要有扎实过硬的能力。党员干部要在能力提升上多下功夫,自觉在工作实践中加强锻炼,有能担当的“铁肩”,有善作为的“本领”,以攻坚克难的“冲劲”和紧抓快干的“恒心”,敢于啃下实践中的“硬骨头”,将调研的结果和实践的开展深度结合,把问题逐项“销号”,以问题的解决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干部心得和思考篇6

3月13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在谈到新一届政府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时,李强总理说,“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并生动幽默地指出“高手在民间”,引发了广大网友的深深共鸣。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的确,人民群众的大海和广阔的基层实践之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高手在民间”这句很接地气的俗语,精准道出了党员干部要“俯身问需于民,虚心拜民为师”的深意。

不移“公仆心”,不离“中心点”。“高手在民间”,前有小岗村的18枚红手印开启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今有后陈村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打造了新时代乡村治理样本,实践无数次证明,诞生于“民间”的创新探索完全可能成为施政理政的大智慧。“天下之大,莫大于民心”,“高手在民间”不仅点明了群众智慧,更一语道破了我们党和国家始终把人民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向往作为第一目标的坚定初心。问政于民方知得失,问需于民方知冷暖,问计于民方知虚实,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矢志不渝坚定“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始终将人民作为干事创业、履职尽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用好“传家宝”,多闻“窗外事”。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做好各项工作的传家宝。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加速来临,收集信息的手段大大增多,很多原来扎实有效的调查研究工作方法逐渐被视作过时产物束之高阁,“田间地头”去得少了,“动动指头”用得多了。还有一些领导干部,调查研究满足于“做做样子”,基层接待者更是事前踩点、精心彩排,结果成了走“示范路”、看“样板房”,基层的真实情况和群众的内心呼声难以传达。“高手在民间”如一剂良药,提醒党员干部要自觉抵制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歪风,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倾听民心民意,汲取群众智慧,真正走进“民间”了解真情况、发现真问题、找到真方法。

直面“痛难点”,常带“空杯子”。民间“高手”云集,重要的是有识别的“火眼金睛”;群众各显“高招”,重要的是有谦逊的“空杯心态”。“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视角都有偏颇处,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欠缺点,有时候在工作中遇到的瓶颈和难题,也许走进基层就能获得新的思路和灵感。党员干部切忌自觉高人一等,因为群众职位没自己高、读书没自己多就产生怠慢之心,也切忌避重就轻、躲躲闪闪,调查研究浮于表面,开展前不敢“针针见血”剖析问题,开展中又缺乏“剔肉见骨”的勇气决心。只有诚心诚意地敞开心扉倾听民声、真情实感地尊重人民群众的经验智慧,才能让“民间高手”愿意“敞开天窗说亮话”,才能真正取到民间“真经”。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干部心得和思考篇7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党的__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精神,特别是要围绕总体要求和调研内容常行“三式”调查研究,老老实实搞调查、踏踏实实去研究,切实把问题找准、把原因找透、将措施定实,卓有成效地推动党中央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始终在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中守好“传家宝”。

常行“点题式”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省略不得、马虎不得。调查研究与科学决策哪个在前,哪个在后,是有一定之规的,须先进行调查研究,方能再进行科学决策,否则,就可能犯“拍脑袋”乱决策、瞎指挥的弊病。以自我革命的斗争精神经常开展点题式调查研究,自觉主动把搞好调查研究,作为提高履职能力素质的“必修课”,勇于从日常事务性工作中抽身出来,积极深入基层,切实沉到一线,面对面了解基层实际,心贴心倾听群众诉求。只有戒骄戒躁、虚心请教,让基层干部群众感受到足够的诚心敬意,才能听到更多发自肺腑的心里话、大实话。

常行“破题式”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重在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短板弱项,要在拿出实招硬招、解决实际问题。不深入实际,不深入群众,就无法掌握“第一手资料”。找短板查弱项,决不是和任何单位或个人过不去,而是对待事业应有的负责任态度。对问题视而不见,对矛盾退避闪躲,只会让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让小矛盾积成大祸患。从一定意义上讲,情况越复杂,矛盾越尖锐,意味着解决的难度越大,发展的空间也越大。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既要到工作局面好的地方学习好经验好做法,更要经常到困难多、压力大、情况复杂的地方研究问题,尽可能多一些解剖麻雀、深入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切实把调查研究往深里做、往实上做,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破题水准。

常行“立题式”调查研究。开展调查研究,既是为了解决当前遇到的现实问题,更是为了化解未来可能面临的潜在矛盾,提前化危为机、危中寻机,抢得先机、赢得主动。开展调查研究,闭门造车徒劳无益,反倒损害群众利益、贻误大好机遇,只会对事业发展添堵。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创造力。各级各部门工作做得好不好、成绩怎么样,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最有打分权,也最有发言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身入”基层“心入”群众,摸清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的便是孕育其中的群众智慧及发展空间,如此满怀热忱、满腔热情,定能汇聚众智众力、获得真知灼见,收获实实在在的调研成果。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干部心得和思考篇8

“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无论挑战如何严峻,我们都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紧密团结、艰苦奋斗,继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奋斗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目前有的年轻干部存在艰苦奋斗观念淡化、艰苦奋斗精神懈怠、艰苦奋斗干劲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不思进取、追求享受、怕苦怕累。笔者感到,各级干部要学习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接好艰苦奋斗“接力棒”,自觉做到“三个带头”、树立“三种形象”。

带头过“紧日子”,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精打细算崇尚节俭的形象。接好艰苦奋斗“接力棒”,关键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精打细算,甘愿过“紧日子”,不铺张浪费。虽然时代发展进步了,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年轻干部要接好艰苦奋斗“接力棒”,就要带头节俭朴素,将一分钱掰成两半来花,力戒奢靡,永远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政治本色,自觉做艰苦奋斗的倡导者、践行者,工作上严要求、生活上低标准,不讲品牌、不摆阔气、不搞场面,不比房子大、车子好、票子多,坚持以俭修身、厉行节约,勤俭建国持家,不乱花集体和个人的“一分钱”,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传承艰苦奋斗精神,保持艰苦朴素作风,树立精打细算简朴节约的好形象。

带头啃“硬骨头”,保持艰苦奋斗的干劲,树立攻坚克难敢打硬仗的形象。接好艰苦奋斗“接力棒”,贵在保持一种迎难而上的革命斗志,敢于攻坚克难、主动担当作为的劲头。党员干部要接好艰苦奋斗“接力棒”,就要“__、牢记使命”,在困难面前有“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革命志气,主动迎难而上,敢于啃“硬骨头”,善于打“攻坚战”,争当“主攻手”,做到遇水架桥、逢山开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大梁、担重任,撸起袖子加油干,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甘当艰苦奋斗的“老黄牛”。在平时工作中要勤想事、善谋事、能干事,心无旁骛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脚踏实地向前进。面对各种风险要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化险为夷,善于在攻坚克难中显担当、见作为、出政绩,始终保持埋头苦干、奋发有为的“精气神”,以实际行动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树立爱岗敬业、攻坚克难、敢打硬仗的形象。

带头赴“第一线”,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树立亲力亲为以身作则的形象。接好艰苦奋斗“接力棒”,主要在各级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坚持深入一线,言行一致,身先士卒。领导干部要接好艰苦奋斗“接力棒”,就要冲在“第一线”真抓实干,少在办公室、会议室,多到基层一线、偏远地区、艰苦地方,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掌握实情、解决困难、解决难题,推动工作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要主动到基层一线工作,在火热的基层工作中经风雨、见世面,学真经、长才干,努力磨练和摔打自己。要靠前指挥引导、靠前督导检查、靠前抓好落实,带头冲在疫情防控、垃圾分类、防汛抗旱、抗震救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第一线,当先锋、做表率,树立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作风深入、雷厉风行的形象。

艰苦奋斗是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各级干部只要做到带头过“紧日子”、啃“硬骨头”、赴“第一线”,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保持艰苦奋斗干劲,弘扬艰苦奋斗作风,树立精打细算崇尚节俭、攻坚克难敢打硬仗、亲力亲为以身作则的形象,就一定能够接好艰苦奋斗的“接力棒”,传承好艰苦奋斗光荣传统,以史为鉴、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向未来。

10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