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育的书籍与心得体会

| 新华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写作。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共写随笔,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督促,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我们一起晨诵午读暮省,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新教育实验的儿童课程包括晨诵——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其实,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也同样适合教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晨诵、午读、暮省。

我们一起推进每月一事。我们一起学会吃饭,学会节俭;我们一起不闯红灯,学会遵守规则;我们一起种树,培养公益意识;我们一起踏青,亲近自然;我们一起扫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我们一起唱歌,学会欣赏艺术;我们一起玩球,学会健身;我们一起笑着和别人打招呼,学会交往;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求知;我们一起写家书,学会感恩;我们一起演说,学会表达,培养口才;我们一起写日记,学会坚持,学会自省。

我们一起构建理想课堂。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是课堂的护卫者、服务者、促进者和协作者。构建理想课堂,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魅力、实现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命产生深刻共鸣,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我们一起聆听窗外的声音,一起培养卓越口才,一起建设数码社区,一起缔造完美教室,一起研发卓越课程,一起合作共建家校……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1、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等,我们老师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阅读、写作、演讲、关心社会。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回想我的教育经历,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很多东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时。

3、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影响”,而不是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我,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4、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习。“三人行,必有吾师。”学习他们的纯真善良、充满活力,学习他们的坚持和较真,学习他们敢于提出质疑……

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有关教育的书籍与心得体会篇2

雷夫,这位美国最有趣、最有影响力、最优秀的老师感动着全球无数的人。他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他热情的教育态度,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

这些天,手捧着这本书,细细研读,感动着、惭愧着、欣喜着。感动的是雷夫在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里,用了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创造了一间充满爱与奇迹的第五十六号教室。惭愧的是自己也已从教十几年,可是教学上还是进步甚微。欣喜的是看了这本书,学到了很多,明白了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

在这本书里,要学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但给我感触最深,最让我受用的还是以下几点:

一、营造像家一样温暖的教室。

第五十六号教室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座躲避暴风雨的天堂。在这里没有害怕,雷夫老师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依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们的榜样。正如他所说的:“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所以无论是走出去的还是呆在里面的孩子,都认为这里是最温暖的地方。

二、寻找第六阶段。

雷夫老师把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的观点导入任教的班级,使“六阶段”成为凝聚全班的粘着剂,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的成长。这“道德发展六阶段”仔细研究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多数的孩子就开始接受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安静,老师来了!”孩子们紧张地彼此告诫。他们做作业是为了不惹麻烦,他们排好队是为了让老师高兴,在课堂上安静地听讲是为了赢得老师的宠爱。而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我们,总是威胁说“不乖就要你们好看”,或是“等你爸回来,你就倒大霉了。”这种思维不断地被强化着。但是,这样教小孩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雷夫老师在上课的第一天就开始和孩子们建立伙伴关系。他会先请孩子们信任他,同时承诺对他们的信任,让孩子们把第一阶段的思维拋在脑后。雷夫老师强调的是首要动机的正确引导,对孩子们的一生将有很大影响。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雷夫老师认为,用礼物或金钱换取孩子良好行为的做法是很危险的,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他的话是有依据的,可是纵观我们的课堂,从幼儿园到小学甚至是初中,有多少不是在奖与罚中进行的,奖励成了孩子们最爱的一种方式,“贿赂行为”常见于全国各地的教室。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孩子们慢慢长大以后,开始学会做些事情来取悦人。他们取悦老师,取悦父母,表现出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他们的做法往往会使我们感觉很舒心,但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全都是错的。为父母或老师努力的念头会给孩子们带来更大的压力,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备感沮丧、厌恶工作的人,他们无法了解为什么自己对生活如此不满。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让孩子们懂规矩是必要的,好一点的老师会花时间解释制定某些规则的“理由”,也有不少富有创意的老师会带着学生一起参与班级规范的设计。老师们依据的理论是,参与制定班规的孩子比较愿意遵守规定。事实确实如此。但雷夫老师通过许多例子发现完全遵守规则也未必是一件好事,比如他们缺乏真诚的感激和最大限度的创造性等等。所以雷夫老师认为能达到第四阶段是件好事,但我们必须更加努力,更上一层楼。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不论是儿童或是成人,第五阶段都是很难企及的,能帮助孩子们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第六阶段不但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这种组合使得仿效成为不可能:就定义而言,第六阶段的行为无法教,也无法讲述,“看看我现在在做的事情,这就是你们应有的表现。”一旦你做出示范,就等于违背了第六阶段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条自相矛盾的行为准则,让教学者陷入两难的困窘。

读到这里,我在想,如果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我也把这六阶段发展教给我的孩子们,那我们的班级也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

三、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

在这本书中,雷夫认为通过文学,孩子们会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敞开心扉接受新观念,踏上光辉的大道去远行,所以他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也因为写作能力会令孩子终身受用,所以才用四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我也发现,雷夫老师的一些创新之举,如开办读书会,帮助孩子挑选图书,撰写每月读书心得等无一不是好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因此,读着这些文字,我有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当然还有很多的理论需要细心研读,慢慢消化,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也有这样一种信念——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从现在开始给自己制定一个新的目标,并且确信自己的学生也可以做得这么好,因为我们都有一个教室,在这个教室里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如果我们能够像雷夫老师一样细心观察,从爱每一个孩子出发,那么我们也会有自己不一样的教室,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让我们的教室变成孩子们心中向往的地方。

有关教育的书籍与心得体会篇3

《成功无捷径》

这个题目并非我的创作,而是一本书名,其副标题为《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美国一个叫雷夫的老师自述个人的从教经历和做法,读来感受颇深。

多年前,曾断断续续读到过黄全愈所写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得知在美国很小的孩子就被老师领进图书馆,走进网络,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便开始写我们国内在大学才可能让孩子涉足的论文时,我深深地感叹于美国学校里那种看似无章但其实有法的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们自主探究的能力,且让学生们融会贯通了很多的知识。

几年前,也曾读过一本《阿莫的秘密日记》。在书中,我读到了阿莫学校生活的丰富,什么游泳课、做饭课,还有专门的做义工实践课……让我感到美国的教育内容似乎更加贴近生活实际。一个孩子受了这样的教育,将来即使不一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但一定可以成为一个会生活、懂生存的公民……

就这样,在零碎的阅读和自己的定势思维里,以为我们在教育中的种种现实问题美国不存在,甚至以为他们的教育价值观、思维方式都和我们不一样。可这次,读到又一本有关美国教育的书籍时,竟也读到了美国学校跟我们一样都有的弊端。比如公立学校按照死规定进行的学习,还有在面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考察时,个别老师在考场上不动声色暗示学生把错题改对以赢得学校100%的通过率,从而抬高学校的声誉的现象。诸如此类的做法让我知道,雷夫老师在校园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我遇到过的差不多;雷夫老师在教育教学中产生的困惑,在我们的校园中也正困扰着一些教师。

但也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才更突显了雷夫老师的与众不同,他用自己超凡的勤奋与卓越的教育才能实践了他对教育的思考。在洛杉矶市中心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里,他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这间教室就是56号教室。他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他热情的教育态度,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第56号教室的孩子大多贫困,来自移民家庭,英语也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全国测试成绩高居全美TOP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雷夫老师的着眼点不在“成功”,而在过程上。他心态平和而自信地写了许多发生在第56号教室中他和他的学生们零碎的事儿。这些小事儿,在许多教室里都会发生,情形似乎大同小异,但是第56号教室却让这些小事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和意义。一些孩子,他们有幸从这间教室走过,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走向,改变了高度……

感叹先就此打住,整理一些对自己有用的理念或做法:

首先,让孩子们树立“成功无捷径”的信念。与孩子们一起阅读《独立宣言》,让孩子们明白“生命、自由和幸福的诉求”。让成功的人士告诉孩子:成功没有捷径,必须要努力才行。并将其悬挂在教室前方。让其变成植根每个人心中沉静的、坚决的信念。同时,跟教过的孩子尽量保持联系,比如可以为他们开设“周末辅导班”,让他们为如今的孩子做点服务性工作,既是一种实践,也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懂得:当意识到生活并不公平时,同时应记得这世界的美好,任何时候,都不要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心。

其次,点燃孩子们的阅读热情。让孩子明白,阅读是学校里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如果一个人不能好好读书并且习惯阅读,那么在其他方面发现成功和幸福的机会就会很低,热爱阅读的孩子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这些孩子将终生阅读,为自己的人生而读;与孩子们一起阅读文学名著,让每个孩子拥有这本书并且一起阅读。雷夫老师的做法:跑遍整个图书馆,不惜改头换面,让每个孩子有同样的书可读——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一个有创意有奉献精神的老师。读到喜欢的书,还可以排演,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和学生一起读你喜欢的书籍,他们一定会感受到你的热情。应策划哪些章节是需要老师大声读出来的,哪些章节是需要孩子们朗读的,还应知道哪个孩子能够应付最困难的章节片段……总之,孩子们需要成年人的大量引导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读者。

再次,理解学习八法则:解释、示范、模仿、重复、重复、重复、重复、再重复。一个有着不可动摇之信念的老师,一个对学生充满期望的老师,才能教育好一个班级,学生们才能有杰出的成就。对孩子的期望值决定孩子的表现。让每个孩子为将来过上一流的生活做准备。

还有,就是道德六阶段,非常的科学、明晰:1、我不想惹麻烦;2、我想要奖赏;3、我想要取悦某人;4、我要遵守规则;5、我能体贴别人;6、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当然,除了这些基本的理念,我还欣赏雷夫老师的班级经济体系,在到校的第一天,他要班上每个孩子都申请一份工作,申请表格被发出去后,学生们必须要填好表交上来,对于某些要求高的工作,如金融类职业,学生们必须要有几天时间从另外一位老师或某个成年人那里获得一份推荐信,以此来确认他是否值得信赖。那么,做这些工作所获得的报酬就用来交付教室里的座位租金,靠前的座位租金更贵一些,还可用以拍卖班级的一些纪念品。更生动的是,他把班级的座位区域按照一些街市上的地名来命名,让孩子们获得兴趣,得到有效管理的同时,更培养了孩子们的生活技能和日后生活中用得着的常识。

此刻,我还是想用书名来总结我最深的感受“成功无捷径”。取得如今的成效,雷夫老师付出了很大的艰辛,那种处处为孩子成长而煞费苦心的思虑,那种在没有得到孩子的理解而无端遭受的打击,那种牺牲几乎所有休息时间而带着孩子们远游的行为,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做到的。

我佩服他!

有关教育的书籍与心得体会篇4

读《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有感

朋友向我推荐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近段时间借着学校读书活动的开展,我从头到尾细细看了一遍,看后感触颇深。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20__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在今天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几乎天天都在制造着大量的“学习残疾人”,只不过是我们中国人给他们贴上了“差生”这个标签而已。他们带着这个标签在学习生涯中艰难跋涉,永远走不出失败的阴影。这样看来,我们教师岂不是变成了千古罪人。

书中讲到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玩沙、唱唱跳跳,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玩玩,她期待能了解一些新鲜事物,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冗长复杂的说解,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多呢?

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她成功的教育改变了这些所谓“差生”的人生。在这位老师身边曾有过这样一个女孩子。她从小就被老师当作“傻孩子”“疯孩子”,是不可救药的学生,是木头脑袋,被误送过精神病院。钢琴老师无情的将她淘汰,学校老师把它看作傻子不让她参加集体游戏,因为怕她给班级丢分,老师不允许她参加全班大合唱。她的身后常有冷漠的目光,她的耳边常响起老师同学讽刺的话语,几乎所有的人都抛弃了她,她的心陷入了无边的黑暗。她多次割腕自杀,两只手上布满了自己用刀片划的伤疤。就这样一个在老师家长眼里注定要失败的孩子,可在这位优秀老师的关怀教育下居然考上了北京重点大学,还在著名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许多作品。是什么力量是这样一个濒临崩溃的孩子变得如此优秀呢?这位老师是用什么魔力拯救的这个孩子呢?是自信,培养自信。

看到这里,我也真有点愧疚感。虽然从没有歧视过成绩差、纪律不好的同学,而且加倍关怀,但是在几次活动中,为了不影响班级,我也有过不让余伟坤同学参加比赛。真没想到,这样竟然会给孩子带来这么大的伤害。昨天我听余伟坤妈妈讲,余伟坤叫他妈妈去买些小礼物,他要送同学,这样同学会对他好一点。听了此话,我心头一震,可怜的孩子多么需要大家庭的温暖。看来对这些孩子来说,老师的爱远远不够,更需要同学的帮助,他们才会感到幸福,才会树立自信。

我们老师的责任应该是鼓励每个学生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不是狭隘的追求超过别人,以提升自己的声誉,使考试和学习成为每个学生自我提高的途径,而不是个别能力较强的学生获得奖励的能力竞赛,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让每个学生都树立必胜的信念,让每个学生都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成功的人,让他们表现的坚强又自信,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176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