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5000字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5000字篇1
认清当前我国周边地区发展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以下是小编J.L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形势与政策之论文范文。
摘要
年是中国大国战略启航之年,也是中国外交展开新的战略布局的一年。中国未来10年的战略发展规划,仍是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情;未来10年中国政府的注意力,仍聚焦在13亿中国人民的福祉和民生议题上。纵观报告中涉及外交、国防政策等内容,表达了中国在未来10年将继续融入国际社会,同时要担当国际秩序的积极建设者和负责任的大国。以为的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面对越益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式,审时度势、总揽全局,通过一系列重大的外交活动,为中国外交开篇布局,展示出中国外交的一系列新举措、新理念、新气象,勾勒出中国外交的战略方向。当代中国正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
关键词:中国的外交新布局 美国对亚太地区的“再平衡战略” 日本右倾化动向 欧盟贸易保护主义等
正文
一、 我国的外交新布局
(一)中国巨大的变迁和变化的周边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十多年来经济不断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一再成倍加大,对外贸易的地域和规模也迅猛扩展。在2009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后,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保持了9%左右的增长。并且,中国的经济总量于2010年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密切关注,也引来了诸如“中国威胁论”等影响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言论。从大的格局来说,冷战结束,终结了中国与邻国间的政治分割。各国之间都基于各自长远战略利益与现实实际利益加以考、处理国家之间的系。中国的邻国包括了诸多国情差异巨大的国家,在整个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复杂性。
(二)中国对邻国的新战略与政策 周边地区对于中国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历史事实表明,如果周边地区不稳定,将给中国带来不稳定;如果周边地区保持稳定,邻国对华友好,则中国可以从中受益。当前,中国积极致力于建立一个长期和平的周边环境,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三)合理对话,积极主动地处理争端问题 怎么解决藏南、南海、钓鱼岛等涉及领土领海问题,如何处理涉及地区安全的朝鲜核问题等等,需要我们用新的思维来智慧地解决。前提是,化解争端,加深友谊,增强邻里间共同发展、互惠双赢的可能性。对南海问题,中国都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还与东盟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以维持该地区的稳定,这在减少摩擦,特别是避免发生可能的军事摩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这些努力,南中国海形势得以缓解和稳定,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对于中日问题,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争议,中国将势必争取主权完整。中国还提议对争议地区进行联合开发,虽日方的反应尚不积极,但我国政府仍然不放弃合作的希望。对于韩朝问题,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老问题,不可能立刻解决。但我国积极的召开六方会谈,促进韩、朝通过平等的对话理性的解决问题。其实,只有周边国家都发展起来了,它们的眼界与胸襟才会更加开阔,中国发展的环境才会更加友好,双边关系才能真正走向和谐。坚持奉行“尊重历史,与邻为善,着眼未来,和平发展”的准则
二、 美国对亚太地区的“再平衡战略”
在年6月3日闭幕的本年度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防长帕内塔提出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指出美国将在年前向亚太地区转移一批海军战舰,届时将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 本质上讲,再平衡不是什么新概念,它依然是在利用中国周边个别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疑虑,来加固美国的战略地位。“亚太再平衡战略”被视为是对美国重返亚太的进一步充实。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实行战略与军事上的制约与防范,经济、地区和全球治理问题上则合作与竞争并重。前者力图以保持美国军事实力和强化地区盟国关系来制衡中国,后者则希望防止与中国的竞争与合作演变为对抗。这一“脆弱的平衡”很容易因各方误判而被打破。因为只有当美国的某些盟国与伙伴确信美国将长期驻留亚太并制衡中国,这一“平衡战略”才发生作用。然而,美国政府越强调其制衡中国的战略和军事意图,日本等国就越有可能假定自己在对抗中国时会拥有美方的无限支持,并力图利用美国为其火中取栗。这样,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存在就成了一项“危险的使命”:它想成为“关键的稳定之源”,但却可能引火烧身,被某些盟国利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被更深地卷入亚太地区的争端和冲突。近年来菲律宾和越南同中国就南海岛屿主权和海权问题的争端,以及去年下半年因日本野田佳彦政府搞所谓“钓鱼岛国有化”及其继任者安倍晋三政府更变本加厉而引起中、日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争端不断升级就是典型例子。
在“亚太再平衡战略”问题上,美、日相互支持和利用。奥巴马政府在战略和亚太全局上利用日本这个“核心盟国”,以进一步加强双方的战略同盟,既控制日本又制约中国。而日本则意图利用美国的需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故坚持强硬立场,使危机不断升高,并将美国更深地卷入其中。日本安倍政府和自民党保守势力更欲乘机走上修改宪法、整军经武、“集体自卫”甚至核武化与出兵海外之路,在钓鱼岛问题上持极端强硬的立场。安倍政府还意图推行“菱形包围”战略,在东北亚、东南亚和南海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多管齐下,联手菲、越、印等国制约中国。这些无疑都严重地加剧了整个地区的不稳定。
最后,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竞合”关系。在今日全球化与相互依赖的世界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导致“一损俱损”。加之战略上的“相互确保摧毁(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 MAD)”,全面对抗不会有任何赢家。美国虽将中国视为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竞争对手”,但在双边经贸合作、亚太地区安全和稳定、全球治理以及众多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领域又必须与中国合作。因而双方关系就不是“零和”关系,更不同于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在新的战略形势下,美、中两大国之间“没有先例”而又“极难处理”的竞争合作关系格局仍将继续。
三、 理性认识日本右倾化动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国内的政局的一个基本走势就是右倾化趋势加强。
如政治方面:对待历史呈保守主义及暧昧态度,否认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历史,抹煞日本军队在侵略战争中的罪行,美化日本在海外的殖民统治,而且这种势力呈增长趋势。年4月22号,包括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在内的三名安倍阁僚先后参拜靖国神社。安倍虽并未前往参拜,但已以首相的名义献上了被称为“真榊”的供品,表达了日本政界不顾国际舆论的谴责,执意右倾化的明显动向。
思想文化方面:鼓吹为日本近代对外侵略历史翻案的“自由主义史观”,他们认为应在国民中间 进行“对本国历史充满自豪的”以及“值得骄傲的”教育,而不是否定明治维新以来历史的“自虐史观”。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所著《南京大屠杀》被禁止日本发行,记载侵华日军暴行的《东史郎日记》被起诉。年4月份,修改教科书的事件再度发生,其意图就是掩盖日本侵略者的历史罪行,阻碍下一代了解事实真相,培养右翼势力接班人,保证军国主义的真正复活。
日本右倾化势力出现的原因有:1、战后日本缺少一个对侵略战争进行认真反省、对战争责任进行真正清算的历史过程;2、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飞速发展,其政治野心也迅速膨胀,日本企图成为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这推动了日本国内政治右倾化势力的崛起以及右翼思想的泛滥。3、右倾谋求民众支持。4、日本国内对政治右倾化批评的狭隘性,批评大都是出于自己国家利益考虑,而非出于道义上、公理上的本质批评。这种做法使得政治右倾化的推进无所顾及而大行其道。5、神道教和天皇神国思想的影响,战后屡有天皇亲政言论的出现
对于日本国内的右倾化,我的理解是:日本国内的右倾化不仅会对利于日本经济、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及外交活动的开展造成负面影响。而且会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造成威胁。诚然,日本政治正在向右倾保守方向发展,但是在这一右转过程中也将会遇到一些重要的制约因素。中国是反对日本政治进一步向右倾发展的重要国际力量。因此,尽管右倾化已经出现在日本的政治舞台上,并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可能进一步发展,但它毕竟是一种历史的倒退现象,受到众多国内外因素的制约,它的前景步履维艰。
四、欧盟贸易保护主义
2008年12月3日,争论多时的欧盟针对中国产螺钉和螺栓的惩罚性关税正式表决通过,成为针对中国的最大反倾销案表决之一。由于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螺丝钉和螺栓生产国,其中欧盟国家是最大消费群体,欧盟为期5年的惩罚性关税首先将对双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据估算,中国可能因此每年损失4亿欧元的外汇收入,同时将丧失80万个就业岗位。而欧洲的消费者也将失去一个获得物美价廉商品的机会,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他们的经济负担也将变得更加沉重。祸不单行的是,2008年12月18日,欧盟又通过了新的玩具安全指令,内容涉及儿童玩具的生产材料、检测以及市场监管等问题。由于!中国制造∀占据欧洲玩具市场大部分份额,因此中国玩具企业成了重点监管对象,使经济危机中艰难求生的中国企业雪上加霜。
就目前的事件来说,欧盟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有愈演愈烈之势。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二十国集团(G20)金融峰会在2008年11月15日达成金融和经济改革行动计划并发表宣言,强调在金融不稳定时期更应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反对为投资或商品和服务贸易设置新壁垒,反对采取新的出口限制措施或采取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刺激出口措施。但就在同一天,欧盟在其官方刊物上宣布,将对产自中国的蜡烛和非合金钢丝产品征收为期半年的临时反倾销税。随后,在2008年11月22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各成员国领导人又就全球经济发表声明,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各成员国领导人同意,在未来12个月内,避免为投资、货物和服务贸易增设新的壁垒,不实施新的出口限制措施,在各领域均不实施包括刺激出口措施在内的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举措。可是时间不到1个月,欧盟接连出台了上述多项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其实,当前欧盟对华贸易保护主义频发的渊源深远,与发源于欧洲的重商主义、幼稚产业保护、超贸易保护和新保护贸易等理论政策都有着密切关系。对华贸易失衡、能源利益冲突、福利水平考虑、知识产权保护和金融危机应对等经济方面的根源,说明了欧盟对华贸易保护的必然性和紧迫性。经济与政治的密切联系,使得欧盟规制主义思想、民主政治人权差异、社会模式不同、共同决策机制和美国制衡因素等成为政治方面的根源,反映了欧盟对华贸易保护根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深入分析欧盟对华贸易保护的根源,对于我们选择相应的政策措施,反对欧盟的贸易保护,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学习时报《中国外交战略新布局》 作者: 马小军
【2】百度文库《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评析 作者: 贾浩
【4】维护我们国家的海洋权益 作者: 李国强
【5】百度文库《理性认识日本右倾化动向》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5000字篇2
《公平、正义与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追求公平正义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理想,只有公平得以实现、正义得到伸张,才会有和谐可言。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针对我国目前一些不公正的新老社会问题不断呈现,本文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
【关键词】公平正义;和谐社会;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公平正义是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根重要支柱。本文拟从促进公平正义的角度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是人类始终追寻的价值理想。亚里士多德说:“所谓公正,一切人都认为是一种由之而做出公正的事情来的品质,由于这种品质人们行为公正和想要做公正的事情。”而从正义这一概念的分配含义来看,它要求按照比例平等原则把这个世界上的事物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相等地东西给予相等的人,不相等的东西给予不相等的人。关于公正的巨匠当属罗尔斯。罗尔斯在洛克、卢梭等人的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正义论(Theory of Justice),其《正义论》一书代表现今公正问题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准。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在这里,罗尔斯把正义它作为衡量、评价一种社会制度的“首要”的价值尺度。公平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有效处理,社会公平和公正得到切实维护,使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能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果。
在现代市场经济改革持续深入的当今中国,公平与正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惹人瞩目。从中央领导人的一次次重要讲话,到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再到一项项重大战略决策及行动,“公平与正义”日渐成为其中的关键词。2005年2月,胡锦涛提出“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2007年2月26日,温家宝发表了题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的重要文章,首次将实现公平、正义与发展生产力放到一起,并列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大任务。在十七大上,“和谐社会”建设再次成为焦点,其中对于“公平正义”的关注则更为瞩目: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正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本质上就是以“公平正义”为价值主导的社会。在温家宝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如果说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那么公平正义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正义涉及到了经济领域、社会生活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切身权益的重大问题。公平正义的整体性、全局性和重要性,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不仅要在经济领域营造公正正义的社会环境,而且还必须从政治、文化、法律、道德和社会等各个层面,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的和谐原则和价值取向。但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价值取向的公平和正义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个历史的范畴,总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进行着变更,呈现出不同的追求。
二、我国目前存在的社会不公现象
1.旧的不公正的城乡二元结构依旧存在
制度建设的状况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对制度的需求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把我国人口人为地划分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天生含有不公内涵,造成了教育不公、就业不公、医保不公、同工不同酬的不公等等,建立起一种在城乡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上的全方位不平等,人为地制造了城市与农村的对立、冲突,必然引起社会的不公平正义,国家也就难以实现真正的和谐。
2.分配不公
基尼系数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数值越大,说明收入分配越不公平。目前国际公认的标准是:基尼系数0.3以下为“好”,0.3~0.4之间为“正常”,超过0.4为“警戒”,一旦超过0.6则表明该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已经处于可能发生动乱的“危险”状态。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国家统计局近年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国20%最高收入家庭与20%最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是15倍;城镇收入最高的20%家庭的人均年收入是收入最低20%家庭的5倍。可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基尼系数超过“警戒”线,贫富差距已经显而易见,这很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对社会公平和正义造成直接的冲击。贫富差距表现在:(1)城乡收入差距扩大。2006年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剪刀差扩大3个百分点。(2)地区收入差距扩大。2006年上海人均GDP达到7490美元,宁夏回族自治区则计划五年后达到2000美元。(3)行业间收入差距拉大。2006年中国不同行业收入差距显著收入最高行业是最低行业的5.2倍。
3.就业环境不公
我国目前的就业环境存在着严重的歧视现象,如性别歧视、户口歧视、地域歧视、年龄歧视等等,歧视是社会的一种不公正现象,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就业歧视不仅使整个社会得不到这部分人所带来的利润,而且背离了机会平等的基本规则,损害了公正的基本原则,使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很难通过正常渠道表达出来,转而只能通过极端的方式进行宣泄,这必然会增加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三、促进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1.制度的设计、实施要体现公正、平等
根据罗尔斯的观点“公平的正义是一种应用于政治和社会制度之结构的政治观念”,而基本结构又是“政治正义的首要主题”,因此倘若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前提条件是社会基本制度结构必须内含正义的原则,或者在制度设计中首先体现公正和平等的理念,在社会制度设计中贯彻两个基本原则。社会的和谐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制度结构。而制度作用的积极与否,取决于制度本身是否公正。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各种具体矛盾和问题的层面上,应该注重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各项制度设计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真正得到广大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可和支持。目前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都能使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在有序的状态下不断得到调整和解决,使社会公平正义切实得到维护和实现。有了制度,还要认真严格地实施。因为制度重要,实施同样重要。
2.缩小社会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
我们必须建立阶层利益的整合机制,理顺分配关系,建立一个合理、公正的社会分配结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故政府应利用财政、税收、福利等杠杆等经济手段缩小社会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一方面,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体现和保证公平正义的实现;另一方面,完善税收体制。对于过高收入,不能抑制,更不能劫富济贫,只能通过税收来调节。对过低收入,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对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不仅仍应保护,还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同时,坚决取缔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的非法收入,不断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扭转收入差距过大的趋势,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
3.完善法律制度来保障就业公平
国家应该大力反对就业歧视现象,并通过法律的健全、完善来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目前《就业促进法》是最适合界定就业歧视和规定反就业歧视的法律,因为充分就业和平等就业是促进就业的两个基本方面,离开平等就业来谈充分就业,是不可想像的。《就业促进法》第一次通过专章规定来禁止就业歧视,而且明确规定劳动者受到就业歧视可获司法救济,使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从已出台《就业促进法》中可见有关反就业歧视的规定过于笼统,操作性不是太强,故建议在以后的具体施行过程中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司法解释,来进一步完善反就业歧视的相关内容,并切实提高可操作性,使禁止就业歧视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马捷莎.亚里士多德正义观及其启示[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1):49.
[2][美]博登海默.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253.
[3][美]约翰&12539;罗尔斯,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
[4]邹丽莉,冯继康.从公平正义的视角看和谐社会的构建[J].理论学刊,2006,(7):42.
[5]吴柳莹.完善分配制度实现社会公平[N].潮州日报,2007.
[6]王勇.“拉美化”警示下的我国贫富差距[N].湘声报,2005.
[7]季铸.2006-2007年中国经济分析展望报告(CEAOR2007)[N].中国贸易报,2007-3-6.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9.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5000字篇3
摘要:货币政策的实施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它是重要的金融宏观调控手段,货币政策的选择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用十分重要。本文首先介绍现阶段出现的存款搬家现象,随后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并对现阶段货币政策的选择提出了一些不太成熟的预测。
关键词:货币政策;存款基准利率。
近期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万多亿元,创近年来最高水平;社会融资规模达2万多亿元,创单月规模历史新高;而人民币存款锐减9000多亿元,同比少增2万多亿元。有人将数据的这些异常解读为季节性因素,但有人认为这其中也有结构性因素的作用。而目前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火爆,则被普遍认为是近期“存款搬家”的一个主因。那么,如果这种情况持续,是否会对银行未来的流动性及存贷款利率造成影响?
在前不久发布的去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明确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经历了去年6月和年底的两次“流动性紧张”之后,今年的货币政策是否会在保持稳健的基础上进行微调?央行将会通过哪些货币政策工具调节流动性?在近期新兴市场波动、我国经济增长不够强劲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层面又将做出哪些调整?
一、存款搬家探因
央行近期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当月人民币存款减少 9402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企业存款减少;人民币贷款增加1.32万亿元。
1、季节性因素
存款锐减,主要体现在1月份M1增速只有1.2%,其中企业活期存款大幅减少4万亿元,同比减少4.2%,为历史首次同比负增长。季节性体现在存款增速往往受到企业在过年前发放年终奖金和个人为过节准备现金的影响,也是每年春节前经常看到的,所以企业存款减少、住户存款增加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2、结构性因素
除了季节性因素外,还有更加长期的结构性作用,特别是企业使用资金效率的提高,我们认为,企业活存的大幅减少部分是因为企业购买了大量保本理财产品,而企业保本理财产品,在目前的监管规定下不能投放到非标资产,可能导致同业资产(影子银行的一个渠道)的大幅扩张。这一变化在过去两年之中越来越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存款搬家的动作是银行表外活动带来的,也会造成货币乘数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由于这些活动受到季节性、政府监管周期的影响较大,对流动性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不容易简单量化。
3、央行的存款利率管制
银行吸收存款碰到的最大问题是央行的存款利率管制,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保持在3%左右,如果考虑3%左右的通货膨胀率,也就是住户或企业把钱存到银行放一年,没有任何收获。最近几年央行开始允许存款利率适当上浮,同时个别商业银行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变相地补贴储户。虽然基准存款利率是3%,银行真实的存款成本却要高一个百分点以上。由于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迟迟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市场开始分化,民间借贷、影子银行、信托产品和互联网金融等等,其实都是变相的利率市场化,余额宝利用货币基金可以让年化回报率达到5%甚至更高,一般理财产品的利率处于13%-15%的水平,民间高利贷的利率更是高达30%以上。这些市场的发展,直接导致银行脱媒,存款搬家。
二、存款搬家对流动性及利率水平的影响
去年6月及年底,银行间市场曾出现两次“流动性紧张”, 现阶段的存款锐减会对银行流动性造成怎样影响?
(一)存款锐减对流动性的影响
1、企业活期存款减少,主要转化为了现金、个人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和银行理财产品,所以可以看到尽管M1增速大幅下降,但M2增速基本平稳,小幅回落了0.4个百分点。预计随着春节后,现金回流,个人存款也可能会转为M1,预计企业活期存款将回升。超越季节性的因素是企业活期存款流向银行理财产品,理财资金流向同业资产,这可能会导致同业业务继续扩张,影子银行的风险累积,增加流动性风险。
2、现在的状况与去年6月和12月的情况并不相同。当时受到监管周期的影响,各个银行在进行一定的资产调整,同时银行间市场又受到多重因素的干扰,加之各个监管部门的协调时滞,造成了较大的波动性。在监管机制调整以后,央行的流动性管理更加趋于主动灵活,再一次出现流动性紧张的概率大大下降。目前的现象是,春节后流动性正在回流,已经看到银行间市场回购利率的大幅下降和央行两次正回购操作吸收流动性的动作,并没有出现“钱荒”。
存款锐减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不一定会发生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进一步紧张的局面。如果一月份存款减少、贷款增加的势头保持下去,那么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必然会变得日益紧缺。但如果银行逐步把金融中介的功能部分地让位给其它渠道,比如非银行金融机构等,那么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不一定趋紧。流动性紧张与否,要看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变化。
(二)存款锐减对银行利率的影响
1、由于经历一个农历新年,一月份的数据也不宜过度解读。每年头两个月贷款剧增,既有新年开支的原因,也有新年伊始政府、企业开始新项目的因素。当前央行已经取消了对贷款上限的限制,虽然仍然有一个贷款利率不应超过基准利率四倍的原则。如果贷款供求缺口加大,贷款利率上升仍然有空间。比较难的恐怕是存款利率,一方面个别银行有压力需要吸收更多的存款,另一方面银行给出的存款利率已经完全没有吸引力。所以可想而知,今年存款利率上扬的压力大于贷款利率上调的压力。如果央行仍然维持当前的存贷款利率管理框架,商业银行只能采取更多的非正规手段回馈储户。
2、新增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1月份扩张较快,说明社会融资需求依然较强。信贷激增有融资结构变化的影响,因为当前企业债发行利率高于贷款利率,导致部分债券融资转为银行信贷,使得新增贷款大幅增长。从利率水平来看,短期的变动要看未来几个月经济增长放缓的程度,但基于控制房地产泡沫和金融风险的逻辑,我们预计利率下行的空间不大。中长期看,利率市场化和更广泛的经济体制改革将带来市场利率中位水平上升的压力。当前央行确定的上限对银行的存款利率约束明显,放松乃至取消上限将导致存款利率和以其为基础的市场利率的上升。
三、货币政策选择预测
今年2月上旬,人民银行公布去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1、在房地产泡沫和信用扩张(包括影子银行)没有得到明显遏制之前,难以想象货币政策有显著放松。在一月份信贷超预期、近期利率下行的环境下,较强的总体信用扩张将可能限制货币政策放松的空间。央行在利用利率变动来调控信用扩张的同时,试图避免利率的大上大下,这是其引进对中小金融机构直接提供常设借贷便利的原因,有迹象显示,央行试图逐渐建立中国版的利率走廊,以控制利率波动幅度。
2、银行间市场回购利率的下降并不是央行放松货币政策所导致。首先,从最近两个月以来的数据情况来看,贸易数据虽然有所改善,但未必可以持续走强,而去年12月的固定资产投资,今年初以来的发电、采购经理人指数等数据又偏弱,总体来看并没有明确的信号支持货币政策紧缩或是放松。考虑到最近春节因素的影响,应该从大方向上看到央行在货币执行工具的使用方面有了更多创新(比如常备借贷便利)以及加强对预期的指导等,但并不是整体货币政策取向的变化。
货币政策在稳增长、控通胀、防控金融风险三个目标之间平衡。受到前一阶段金融条件紧缩的影响,我们预期未来经济增长走势较去年下半年有所放缓。即便经济适度下行,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应该保持不变。虽然经济稳定对于创造改革空间十分必要,7%或者7.2%的GDP增长底线划得太高,这一点可以从就业状况看出来:1998年开始提出“保八”的时候,中国劳动人口每年增加800万人,需要新增就业机会1200万个;现在每年劳动人口减少300万人,需要新增就业机会200万个。过去我们片面强调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其结果是问题变得越来越大。现在中央已经提出了一整套改革思路,下一步我们所面临的最大考验就是,能否适度容忍低增长与金融不稳定以推动改革,从而换取长期的稳定与繁荣。
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二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突出特色和优势,明确了国有企业在公有制经济的核心载体的地位以及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并作了具体部署,笔者从《决定》的指导精神出发,探讨目前形势下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并就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目前形势 国有企业 深化改革
年12月24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其中,把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总思路,明确了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并作了具体部署,指出我们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思路和重点,通过改革使国有企业把改革要求和部署落到实处。
一、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代表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的物质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由于科技投入的加大和技术创新的推进,国有企业现代化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支持和改造国民经济体系的能力得到增强,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国有资产质量的提高,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明显得到提升,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贡献者和改革开放成本的主要承担者,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国有企业可以弥补市场缺陷,实现市场机制自身不能达到、政府也难以用其他手段来实现的社会政策目标,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从国有企业本身来看,尽管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效,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国有企业仍然存在弊端,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第一,在传统的国有企业当中,政府直接对国有企业进行了经营和管理,为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承担责任,造成了国有企业缺乏活力,效益低下。第二,在传统体制下,政府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并对企业职工的个人所得制定了工资标准,不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第三,国有企业内部还存在产权虚置、所有者缺位、责权利不清、监控不严等问题,与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设施与制度配套还不完善,尽管,国有资产在不断壮大,但也存在流失现象。
从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背景来看,国有企业的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从市场化的形势来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将从基础性提升到决定性,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将大幅减少。从开放的形势来看,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促使我国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对内对外相互促进、引进来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国有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参与竞争将会成为常态,必须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在这样的形势下,国有企业面临一定的压力与挑战。
二、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推进产权改革,优化国有企业结构
首先,要进一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这是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要保证国有企业产权明晰,确财产所有权主体及其与法人主体间的责权利,实现产权流动,并保证企业内部产权主体多元化。要正确理解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促进国有企业资产的优化配置,健全法规,规范产权交易机构的运作。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制定相应的政策调整国有资产的投资方向和结构,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调整目标。壮大和完善资本市场,进一步探索国有股流动方式和方法,尽快消除国有股、法人股和市场流通股之间的障碍,增强国有股的流动性,规范国有股权运作,有效地保障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
其次,要进一步优化国企经济结构布局。以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保证国有控股的前提下,合理降低国有资本在中央企业的比重,盘活大量国有资本存量。另一方面,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加强宏观调控并发挥杠杆作用,采用资本注入和补助等方式,用于解决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资源的占有和储备问题,用于改造传统制造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二)落实政策制度,完善相关制度保障
对中央财政已有的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政策,要继续进一步落实。要积极加强与各部门、各地区和各中央企业的沟通,形成横向协调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稳步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实现政策目标。同时,切实履行财政职能,做好资金预拨和清算工作,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完善相关财政支持政策,深入研究完善财政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思路和方式,更好地实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目标。要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和指导,切实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社会保障体制,保证社会保障的体制创新。
(三)推进企业科学分配制度的建立
在分配体制上,贯彻落实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使管理者的报酬同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相关联。在国有企业内部,要建立员工激励机制,制定相关的鼓励制度,发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要建立相关的自我制约体制,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使工作的纪律性与工作的积极性相结合,使国有企业的改革充满驱动力。
(四)创造政策环境,促进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必须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另外,要进一步推进政企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方面要求政府切实转变职能,另外一方面要求通过国有企业制度的创新,建立和发展当代企业制度。大型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任务是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关键是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进入市场经济,投身竞争,优胜劣汰,在市场中独立自主运用法人资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出资者承担保值增值的职责。政府机构同时能够根据公司法的法定程序指示代表进到企业,参与和运营企业的主要经营决策权力,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切实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开,职能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