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经济政策走向趋势

| 小龙

关于经济的政策有哪些。有哪些经济的政策值得关注。年国家经济政策的走向是什么。有哪些走向值得关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家经济政策走向,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国家经济政策走向

我国经济社会总体比较稳定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出现了许多带有趋势性的特征和变化。认识、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对此,您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形势?

张占斌:当前,中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符合预期,总体仍处于L型走势的筑底阶段,经济企稳的一些迹象开始显现。但是,总体来看,年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就全球经济而言,仍难有大的起色。已经存在的原因包括:一是新科技革命引领产业革命、商业革命的变革仍然在孕育之中,许多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导致全球总需求增速放缓;二是QE和经济刺激政策大规模使用,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和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进一步加速总需求的不足;三是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已接近极致、财政政策也没什么空间,结构性改革推进难度比较大;四是全球面临的逆全球化,民粹主义、保守主义的不确定性风险;五是全球经济增长会持续低迷,世界贸易和投资有可能进一步萎缩。这无疑给年全球经济增加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相比国外的不乐观情况,我国经济社会总体比较稳定。现在看,由于中国经济总量越来越大、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型、资源环境约束更加明显、人口红利逐渐减退、去产能任务繁重艰辛,实现如此的增长速度并不轻松。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和不少困难,比如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积聚、部分地区困难增多。这些都是前进中必然出现的阶段性现象,我们正在着力加以解决。

中国经济年将面临哪些不确定性?我理解,一是“特朗普新政”和美元迷思具有不确定性,对我国的经济会有一定影响;二是全球经济治理规则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规则和国际标准对我国经济有重要影响;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对破解我国重大结构性失衡影响很大;四是经济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仍然在积聚,如何化解是个严肃的重大现实问题,如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需要审慎斟酌。

经济政策呈现的趋势性变化

中国经济时报: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中国经济更加注重创新,更加注重协调,更加注重绿色,更加注重开放,更加注重共享。那么,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有哪些新的趋势性变化?

张占斌:经过观察和总结,我感到,我们已经形成了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有十个方面新的趋势性发展变化。一是更加注重世界经济长周期变化及其带来的深刻影响,研判和揭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二是更加注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三是更加注重宏观调控的创新,加快政府自身改革更好地发挥作用。四是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绿色增长。五是更加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进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六是更加注重全面深化改革方式方法,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并形成合力。七是更加注重破解“重大结构性失衡”,高度重视防范各种经济风险。八是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和两种资源,实现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九是更加注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十是更加注重强调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

“十三五”时期需在四大改革领域寻求重大突破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经济增长、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增长动力、资源配置、经济福祉等六个方面可以看出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建立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年是我国实施“十三五”规划、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年,各项改革进入“关键期”。怎样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全面深化改革,形成好的体制机制?

张占斌: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是中国新的发展观,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突破。怎样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形成好的体制机制?我认为,必须靠深化改革来实现突破。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带动其他改革跟进。

全面深化改革已经三年多了,亮点可圈可点。一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成效明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效宽松的体制机制环境逐步形成。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电商、“互联网+”等引领的新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亮点纷呈。三是有效政府的作用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弥补市场失灵等层面得到较好的发挥。四是财政金融改革蹄疾步稳,营改增稳步有序推行,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五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序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任务推进取得初步成效。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努力实现多方面工作重点转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下大功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这样讲,能不能够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能否下大功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关键。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应包括三个层面的供给,一是政策、制度、体制、机制的供给;二是鲜活的要素、有积极性的要素、可持续支撑的要素的供给;三是好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这既是对企业讲的,也是对政府讲的。也就是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有四件重要的事情:继续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展望“十三五”时期,如果在政府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等重大方面出现重大突破,有助于推动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所以“十三五”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尤其值得期待。我们要把问题导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目标导向的市场化改革结合起来,加快配套改革步伐。不忘初心,真刀真枪推进改革,瞄准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释放改革红利,振奋国人信心,使改革真正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形成一个好的市场经济体制,一个法治的市场经济体制。

年中国经济十大趋势

猜想一:GDP增速6.5% 左右?

概率:80%

理由:年前三季度GDP增速均为6.7%,四季度也非常可能保持这一增速。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年中国经济的定调是稳字当头,同时反复强调的是金融风险叠加。因此,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可能不会再像此前几年那样,设定一个浮动空间相对来说余地较大的6.5%—7%区间,而会更为明晰地给出一个底线——6.5%左右。这也意味着只要经济不出现突发和巨大波动,宏观政策将继续保持审慎。

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正在增加:一是特朗普新政会对中国经济带来影响,会就汇率和贸易问题向中国施压;二是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资本外流和汇率贬值压力会引发潜在风险;三是民间投资虽然趋稳略有回升,但动力仍然不足;四是房地产市场降温过快可能给经济增长带来下行压力。与年相比,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在年可能是这样的格局:外贸略有下滑、投资稳中略升、消费上升较快。

与此同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中国经济还要应对过剩产能、债务累积、杠杆过高等风险。年是风险叠加的一年,也是各项政策效果叠加的一年,不仅要消化前期的刺激政策,面对稳增长的压力,还要尽力降低整体扩张的宏观政策的副作用,当前最为棘手的就是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和金融体系空转。

国内和国际经济都在发生深刻变革,“稳增长”与“防风险”并重是必然选择。“稳”是主基调,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之下,“防风险”会成为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考量。(李晓丹)

猜想二:财政赤字率不低于3%?

概率:90%

理由:年的赤字率低于3%的可能性几乎没有,高于的3%的可能也几乎没有。年的赤字率应该是维持在3%或者稍微高一点。

从2008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财政政策发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扩大赤字、减税、增加投资。

年的赤字率提高到3%,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就在不同的场合表示,当前全球经济面临2009年以来最为严峻复杂的形势,从金融危机的教训中,需要考虑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是否要做调整,3%的财政赤字率红线、60%的负债率红线是否可以反思调整。

朱光耀提出,赤字率反应的是国家政策,3%的赤字率是否为红线需要根据各国国情来判断。中国有提高赤字的空间,但是并未到大幅提高赤字的阶段。如果大规模扩大赤字、提高赤字率,对政府信用、地方政府财政安全会有一定影响。现在来看,中国的经济、财政状况并没有到需要全面大幅提高赤字的程度。毕竟在年积极财政政策除去提高赤字外,还有减税和增加投资的办法。在年年底的时候,一边提高赤字增加发债,一边减税的方法已经受到财税专家的质疑。

若是赤字率低于3%,则与积极的财政政策不相符合。并且财政部部长肖捷在年12月底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中表示,适度扩大支出规模。“适度”预示着不会大幅提高赤字,还可以通过盘活存量、合理安排收入预算等手段来增加支出。(杜涛)

猜想三:货币M2增速12%?

概率:70%

理由:与 年相比 年货币政策将更加中性趋紧,一个直观的衡量指标就是M2增速。年的M2增速目标是13%,这一目标在年很可能会调低至12%。

年的货币政策与防泡沫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对于防止资产泡沫过度膨胀是必须的。央行的四季度例会就在“更加注重松紧适度”后增加“保持中性”,1月5日—6日召开的 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再次提出要“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

年,作为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M2与金融机构的扩表增速出现明显背离,M2增速低于扩表平均2-3个百分点。这种脱钩说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边界效用在降低,也从另一个层面印证了当前经济遭遇的一个尴尬问题——流动性难以进入实体。在这一过程中,银行自身的资金渠道、传统的盈利模式都在发生改变。因此,M2的增速适当调低有利于“挤泡沫”,这也意味着货币政策在经济增速、物价指数等多项指标进入相应区间后向着偏紧方向调节的可能,年降准、降息的可能性也就减小了。

年货币政策的总体思路并没有变,还是要去杠杆、抑制资产泡沫,但面临两难抉择。MLF、PSL 和SLF这些央行采取的资金投放工具,在年使用的规模和频率都会提高,同时也有可能将表外理财纳入MPA 广义信贷考核。(李晓丹)

猜想四:汇率守住底线?

概率:80%

理由:始于年“8.11”汇改之后的人民币贬值预期或将持续。问题在于,贬3—5%?还是10%?甚至汇率企稳之后,抑或升值3%?其逻辑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自年末至今逾一年多的下跌后,目前在6.95一线形成重要的阶段性平衡。当然,现在这一切尚无答案。但“人无贬基”语境之下的大概率事件或是“汇率守住底线”。至少从央行年底及年伊始的干预看,传递了如此信号,人民币汇率亦守住了“7”之铁底关口。倘若说“7”是年的汇率底线,那么年的底线是什么?怎样守?

按照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的话说,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会继续存在,但贬值的幅度不是没有边际——有一个底线,不能让汇率贬值超过25%。

年人民币汇率由6.5贬值至6.95,幅度达7%;市场共识是,年末预测中值为7.2,贬值幅度为3.6%,贬值速度下降一半,即由快贬变慢贬。路径而言,市场普遍认为年人民币贬值走势较为均衡,不会出现跳跃式下跌。

逻辑上,人民币汇率似不存在明显高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目前回到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有效汇率也回到了年10月强势美元刚刚起步时的水平。年8月开始,国际市场上美元走强,人民币对美元贬,但三大人民币汇率指数显示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升值。就此,有预测称,年美元有7%左右的升值空间,其上升路径更加曲折;人民币贬值幅度或低于7%,高于3.6%。

本质上,中国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稳中求进”宏观主基调下,汇率管控的有效性可得以保证。诸如近期中国加强外汇流动监管便是一种佐证,昭示中国政府对汇率走势加大了预期管控力度。

与此同时,贬值思维下,年或将存在固定和浮动的预期之争。这两种汇率制度下,经济、政策、市场的分析逻辑不同。而市场预判共识是,“年人民币汇率、资本外流”堪称中国经济当下面临的严峻挑战。人民币汇率稳定关键在于能否管好管住货币发行,包括如何提升资本回报率。 (欧阳晓红)

猜想五:通胀重来?

概率:60%

理由:在跨过了通缩、滞涨等担忧之后,逐步上涨的CPI很可能在年突破2%,但破3%的可能性不大,年遇到的是温和通胀。年全年CPI同比上涨2%,涨幅比年扩大了0.6个百分点。

拉动年CPI上涨的因素与年相比并没有太多变化,仍然是食品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宏观政策宽松所带来的流动性增多因素。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流动性对近年来的物价影响愈加明显,而且物价随之变动的频率也时有加快,大宗商品在年里对价格的影响会大于此前的房价影响。

随着淘汰过剩产能的不断持续,部分行业已经从去库存进入补库存阶段,钢铁、煤炭等行业在去年末出现的一轮价格上涨就与供需关系的改变有着密切联系。目前楼市逐渐收紧、债券市场也出现震荡,不排除部分闲置资金流入供求关系偏紧的工业产品和消费领域,年可能会出现部分产品价格的阶段性飙升,这也会传递至CPI。

此外,多边投资和贸易协定、全球经济走势、突发事件等都会给年的通胀走势增加变数。(李晓丹)

猜想六:房价下跌?

概率:10%

理由:明确一点,不区分城市级别就预测房价涨跌的都是耍流氓。年,一线城市和重点的二线城市,也就是年10月后陆续出台调控政策的将近30个城市,房价下跌的可能性不大,为什么呢?

这些城市,要么没有土地供应,要么供应了太多的地王,要么两种情况叠加,可怜的几块土地供应都成了地王。开发商花费重金囤积的昂贵子弹,会以什么姿态发射,主动权并不完全掌握在开发商手里,而在政府那儿。

调控目标和预售许可是政府手里的王炸,价格太高的楼盘,不发预售许可,这一招屡试不爽,但是,开发商早就积累的充足的经验,围绕着备案价可以做许多功课。所以,只要需要,房价指数在数据层面的伸缩性可以非常大。

以上逻辑有一个条件,就是需求尚存,其实年10月突然而至的调控,并没有改变房地产供需的基本面,只是有选择地提高了门槛,甚至可以说,抑制投机型需求,给刚需和改善型需求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房价稳定的时间窗口。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只是被调控的对象,却从来不是被封杀的对象。而那些广大的三四线城市,面对巨大的库存,不妨来点实际的吧。(张雅楠)

猜想七:债务风险加剧?

概率:80%

理由:年以来,中国债券市场违约事件从无到有,在经济转轨、去产能、降杠杆等背景下,债市违约率逐步攀升。年,违约事件多发,涉及融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债务违约走向“常态化”。

观察过往债券违约,盖因企业经营环境恶化,现金流紧张等因素而起。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当前房地产调控加强剑指房企投资,民间投资波澜不惊,这或许成为年经济增长的底色,对企业而言信用状况或难言改善。

除此之外,产能过剩态势依旧,在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淘汰僵尸企业等会继续进行,这意味着在诸如此类的行业中,信用状况将出现更为明显的分化。

从债务到期规模来看,年债市到期规模10.2万亿元,这个数字虽小于年的15.5万亿元,但仍比年同期高出38%,隐藏风险不可小觑。年10月之后,伴随债市去杠杆,市场流动性延续较为紧张的状态,债市随之出现大幅调整;美元进入升息空间、汇率等因素则进一步牵制货币政策松动的可能性,市场行情不确定性滋生,这或增添企业再融资压力。(周子崴)

猜想八:股市峰回路转?

概率:70%

理由:告别剧烈波动,去年A股迎来震荡盘整走势。今年开年之初,上证综指依旧围绕3100点震荡,但是各家券商机构对年市场的预期普遍比去年乐观。

中金公司认为,市场有望峰回路转,今年A股的结构性机会将优于年。国泰君安证券预期,风险偏好接力盈利修复,A股将围绕在2800点到3500点震荡。招商证券将A股的波动区间预估为2900点至3800点,广发证券给出的答案则是2750点至3550。

在人民币汇率波动、供给侧改革进入攻坚时期、企业盈利压力不减、中美贸易摩擦风险加大等宏观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仍将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同时,金融市场风险累积,A股从严监管基调不变,投资者对市场流动性中等的判断。多数投资者将维持谨慎操盘的策略,中小创估值仍属高位,低估值的大盘蓝筹受青睐。从板块来看,今年看好消费、医药、国防军工、基建、环保、新能源等领域。(郑一真)

猜想九:商品狂飙?

概率:100%

理由:大宗商品无疑是去年最大的市场赢家,其间虽有一波三折,由黑色系引爆的行情仍持续一年。今年大宗商品牛市能否持续,市场预期开始分化,从年初涨跌互现的开局也能看出端倪。高盛、汇丰、巴克莱等国际投行纷纷表示看好大宗商品走势。花旗则银行认为,大宗商品将持续反弹,但幅度会减弱。中科院预期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将震荡反弹。

可以预见的是,支持去年大宗商品火爆市场行情的基础在减弱。从供给端来说,大宗商品之前长达四五年时间的长期下滑削弱了市场供给,供给的减少抑制价格的进一步回落。而过去一年大宗商品价格累计增长10%以上。从需求端的角度来说,中国作为大宗商品价格复苏支柱,去年基建领域尤其是房地产的回暖助力大宗商品的牛熊转换。去年10月之后,一系列最严限购政策抑制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疯狂行情,而以PPP 为主导的基建政策仍有待完善。

今年大宗商品的上涨幅度在放缓。根据生意社数据,大宗商品价格指数BPI仅上升一个点,而去年四季度市场几乎是以每日2-3点的速度快速上升。未来一系列潜在的黑天鹅事件——美国和伊朗紧张关系的升级、委内瑞拉债务违约、智利总统大选后潜在的骚乱、美国与中国贸易战争升级等或将给市场带来冲击。(郑一真)

猜想十:海外投资扩张?

概率:50%

理由: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将保持增长态势。商务部在展望年工作时提到,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出发点,确保对外投资合作平稳健康规范有序发展,实现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稳定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同比增长8%。

年的投资增长能否达到乃至超过年55.3%的同比增速?过去,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遭遇了缺少全球价值链思维、缺少国外环境前瞻性预测、缺乏市场环境政策了解、缺乏产品竞争力定位、个别国家安全审查或者场地管辖等诸多问题。在年,更理智、更谨慎、更多地考虑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将成为企业的投资思路。

实体投资将成为对外投资的主流。相比金融、保险、文化类产业,基础设施、制造业成为投资关注的重中之重。其中包括:通讯、制造业、电力工程建设、房屋建设、交通运输建设、石油化工、通讯工程建设等。

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聚焦的是大金额并购、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石油和天然气等大型项目,而民营企业则更多将目光投向服务业、加工制造业、技术研发、资源开发等领域。总体趋势来看,随着对国有企业的审核进一步加强,机制较为灵活的民营企业,其投资额可能超过国有企业,成为对外投资的主力军。

国家经济政策走向相关

97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