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人物事迹和精神
焦裕禄事迹简介
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地处豫东平原,建县历史颇为悠久。1948年起,焦裕禄曾两度在这里工作,前后达6年。
时间虽不长,但有人说,这6年是焦裕禄工作最危险、生活最艰苦、经历最丰富的6年。
作为焦裕禄培养树立的“巾帼劳模”,89岁的王小妹是这段经历的见证者。
1947年秋,华东分局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决定从解放区抽调一批政治思想作风好、有一定指挥能力和工作经验的干部随军南下支援前线。时年25岁的焦裕禄被抽调参加渤海地区南下工作队——淮海大队。
1948年,淮海大队到达尉氏县。焦裕禄被分配到尉氏县彭店区,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1949年,焦裕禄由淮海前线返回尉氏县,任大营区副区长。
王小妹第一次见到焦裕禄,便是在这第二年。那是一个上午,16岁的王小妹正在村里的西南地锄地,几个干部模样的人走到王小妹身边。其中一个人问她:“小姑娘,你自己在这儿锄地呢?”王小妹回答说是。那人又问:“除了锄地,你还会干啥?”她说:“地里的活儿难不住我,我很小就跟着俺爷爷学会了。犁地耙地,我什么都会。”
这人便是焦裕禄。
王小妹说,小时候家里穷,她的姐姐和哥哥都因没钱看病死了。从小,爷爷就把她当成男孩来用。16岁的她,已经是一名耕田能手。
“你这么小,就这么能干,真是了不起啊。”临走前,焦裕禄摸摸王小妹的头,对她说:“小妹同志,以后咱还有见面的机会。”
那时候,虽然已经解放,但由于受封建意识的长期束缚,妇女自身还没有得到彻底解放。
为了调动广大妇女投入生产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发动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祖国的大建设。焦裕禄请示县委,树立王小妹这个劳动模范。
为此焦裕禄还编了一个顺口溜——“王小妹,十七岁,犁地耙地她都会。大家都学王小妹,不畏艰苦不怕累,争当青年先锋队。”
被评为劳模后,焦裕禄对王小妹说:“小妹同志,党给你荣誉,你不要骄傲,要更加努力,回去以后把你那个乡、村的妇女都动员起来,参加社会劳动,和男人一样平等。”
后来,王小妹任尉氏县大营区团委委员、张乡民兵队长,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女干部。
在大营的这段时间,焦裕禄干了几件大事,王小妹总结,一是剿匪反霸,二是土地改革,三是办学,四是栽树防沙。
“当时的大营,是尉氏一个偏远的贫困沙区,称得上‘风起黄沙飞,地薄苗不长’。”尉氏焦裕禄事迹展览馆的讲解员介绍,焦裕禄到大营后,深入调查造成风沙的原因,提出了在沙岗上栽树治沙的办法。这段经历为他以后在兰考治理风沙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93岁的尉氏县退休干部、焦裕禄生前秘书侯文升向记者讲述了焦裕禄“三擒两纵土匪头子黄老三”的故事。焦裕禄善于做群众的思想发动和教育工作,他了解到大营村的李明、榔头、梁赖货等人受黄老三的迫害最大,对黄老三仇恨最深。
于是,焦裕禄天天去这些人家走访,同他们谈心,甚至和他们同吃同住,从而赢得了贫苦大众的信任,将黄老三的土匪黑恶势力分化瓦解,为土改工作扫除了障碍。
亲民爱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焦裕禄精神的本质所在。在王小妹的记忆中,焦裕禄不止一次对群众说过“我是你的儿子”。
“焦裕禄下村后,先找最穷的人,谁最穷找谁,不光问大人,还问小孩儿,小孩儿嘴里吐实话。那时候有个最穷的叫刘更生,他躲着不愿意见焦裕禄,找了他几次才见到。焦裕禄问刘更生的娘有几个儿子,老太太答就一个。然后焦裕禄说,以后你就有俩儿子了,我也是你的儿子。”王小妹说。
有次去赶集,焦裕禄给老太太买了两个烧饼夹牛肉,老太太心疼道:“你有几个钱啊,还给我买这个。”焦裕禄说:“我有一个钱,你是俺妈,我就得孝敬你。”
王小妹回忆,当时恶霸土匪经常宣传工作队“咋坏咋坏”,导致很多群众都害怕,不敢接近工作队。但在焦裕禄的努力发动下,群众们逐渐转变想法,有的还主动帮忙做其他人的思想工作。
提起焦裕禄在尉氏的故事,王小妹情绪有些激动,她说每当想起这些,心里就不太好受。“焦裕禄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不能忘本,我要很好地宣传焦裕禄精神,只要我有一口气,我都要宣传。”
如今,王小妹是焦裕禄干部学院的特聘兼职教授,经常为参观学习尉氏焦裕禄事迹展览馆的访客义务讲解,成为很多人口中的“王奶奶”。
在她看来,每一代的年轻人都不一样。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过去的苦他们不知道,现在的甜他们不知道咋来的。她认为,所有的青年要学会“找苦吃”,学习焦裕禄精神,因为“人得有理想,没理想干不成事业。”
焦裕禄诞辰100周年,他的精神是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8月16日,是焦裕禄的生日。如果他还没有离开我们,今年就是100岁了。
位于兰考县焦裕禄干部学院正门前的焦桐广场,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人前来瞻仰焦裕禄亲手栽下的“焦桐”。
“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
岁月流逝,精神永恒。焦裕禄,这个永不褪色的名字,在新时代依然直抵人心、催人奋进。
怀念——如同那棵挺拔笔直的焦桐,他永远在人民心中
在父亲该过100岁生日之际,二女儿焦守云又来到了焦裕禄魂牵梦绕的兰考——此前她从山东淄博、辽宁抚顺、江苏宿迁、河南洛阳等地一路走来,追寻父亲的生平足迹。
焦守云如今又来到父亲亲植的泡桐树旁:“您走过的地方,都发生巨大的变化。您牵肠挂肚的兰考,已全面摆脱贫困,走上了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金光大道。”
地处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的兰考,曾经是个穷窝。黄河在这里改道北流,留下一眼看不到头的黄沙。1962年冬天,在风沙、内涝、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到任第二天,他就下乡去了。农民的草屋、饲养棚、田间地头……一年多的时间里,焦裕禄跑了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走进了最贫苦的群众中间。
“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临上任前,焦裕禄这样向组织立下誓言,“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
焦裕禄在兰考工作只有1年多,因病辞世已有58年,兰考人却依然念着他的好,他的故事口口相传。如同那满坡满地的泡桐,他深深扎根在人民心里。
斯人已逝,焦桐长青。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在飞沙地、老洼窝、盐碱滩种下的泡桐树,已成为“绿色银行”,造福千家万户。
每天一大早,80岁的老党员魏善民都会骑着他的电动三轮车,带着扫帚、簸箕,出现在焦桐树下。
“如果他还活着,看见它现在仨人都合抱不过来,不知得多高兴。”魏善民轻轻抚摸挺拔笔直的树干,然后慢慢弯腰俯首,清扫地面。
依稀仿佛,他又回到了漫天风沙里。焦裕禄对他说:“小伙子,咱俩一班,翻沙种树。”
“焦书记咋干,俺就咋干。俺们吃啥,他就吃啥。有时候他拿树苗我刨坑,有时候我拿树苗他刨坑。”焦裕禄当年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在胡集大队栽下了首批50亩泡桐林。临走前还留下粮票和钱,叮嘱说“栽树不护,等于不栽”。
有一棵小树苗被扔在道边,焦书记把它捡回来,认认真真地栽下去:“别看它小,树干直,长大了也能挡风沙。”
泡桐树8到10年便可成材。每次乡亲们伐旧补新,焦裕禄亲手栽种的那棵树都会被小心翼翼地保留下来。
50多年过去,焦裕禄栽下的这棵泡桐已是参天大树、华盖如云,树围约5米,3个成年人伸开双臂才能勉强合抱一圈。
几乎每个在焦桐下休憩的兰考人,都能讲出一段焦裕禄的故事,勾勒出那个顶风冒沙、蹚水排涝的身影。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一提起焦裕禄,都会亲切地称他为“老焦”;每年新麦收获后,总有农民从家里带来新蒸的白面馒头,摆在焦裕禄墓前……
“啥时候也不能忘了,这棵焦桐是咱兰考人心上的树!”看护过焦桐的父亲临终时,曾经这样叮嘱魏善民。如今,魏善民的三儿子已经跟着父亲上岗了。
焦裕禄在兰考工作的时间只有475天,为什么兰考人对他的怀念却跨越半个多世纪而不减?
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曾经回忆说,老焦病危躺在床上还在问县里的工作、问生产情况,问张庄的沙丘封住了吗?赵垛楼的庄稼淹了没有?秦寨盐碱地上的麦子长得怎样?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树栽了多少……
焦守云这样回忆她的父亲:“他的眼睛里能看见百姓的苦。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做天上最亮的那颗星……”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一个党的干部,把热血乃至生命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老百姓怎么会不铭记他、感念他?
初心——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守的是人民的心
“整风的目的是为了洗脸擦黑、改造思想、提高觉悟、放下包袱、积极工作、密切群众联系,当人民的好干部。”这份近日刚刚发现的珍贵手稿,记录的是1952年焦裕禄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开展土改复查工作的心得。
字里行间,读得出焦裕禄对做好群众工作的细致思考和真情实意。
“他真的是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78岁的肖亮臣是当年兰考泡桐实验站的研究员。1963年的夏天,正在除草的他突发疟疾,焦裕禄及时发现了他的病情。作为县委书记,焦裕禄每天都有繁重的工作,自己也深受肝病疼痛的困扰,但他还是第一时间亲自给肖亮臣送来了救命药——奎宁。
肖亮臣一直珍藏着一个焦裕禄用过的旧挎包。“那上面印着‘为人民服务’,就是他公仆情怀的最好写照。”
人们在焦裕禄的日记上看到这样一段话,以“三棵树”比喻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作为一个革命战士,就要像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地的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还要像杨柳一样,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叶茂,茁壮旺盛;要像泡桐那样,抓紧时间,迅速成长,尽快地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焦裕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读懂焦裕禄精神,就读懂了中国共产党。焦裕禄日记本中提到的‘三棵树’,正是对他一生最生动的写照。”河南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说。
谁惦记着老百姓,老百姓就永远念着他。
每当回忆起60年前和焦书记的初见,耄耋之年的雷中江都会热泪纵横。
北风怒号,大雪纷飞。兰考火车站里,挤满逃荒的灾民,雷中江也在其中。焦书记走过来和他搭话,握住了他的手,一边说着“没有把工作做好,让你们受苦了”,一边泪珠在他眼眶里打转。
“那场面,一辈子难忘!”雷中江哽咽了,“焦书记穿得很朴素,没官架子,就像亲人。”
这样一个场面同样令人难忘:焦裕禄迎着大风雪,走进一户无儿无女的老人家,老大爷卧病在床,老大娘双目失明。焦裕禄一进屋,就问寒问饥。
“你是谁?”“我是您的儿子。”这段朴素而真挚的对白,穿越时空,叩击着每一个聆听它的心灵,映照着共产党人躬身为民的炽热情怀。
在新时代脱贫攻坚战中,兰考县的115个扶贫工作队奔向115个贫困村。大雪漫天,孟寨乡憨庙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翟世栋挨家挨户走访贫苦户,却不知自己的母亲出门买馍摔得骨折;仪封乡耿庄村扶贫工作队队员赵大鹏满怀歉疚,因为忙于工作陪儿子看电影的承诺始终没兑现……数百个“第一书记”、扶贫队员们踔厉奋发,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
1963年的春天,不满周岁的张徐州得了重病,是下乡考察的焦裕禄救了他的命。后来,为了铭记这段恩情,他改名张继焦。
2015年,张继焦到兰考县许河乡赵楼村驻村扶贫。两年多时间里,他带领乡亲们修路修桥、发展特色种植,还自掏腰包资助贫困家庭。
“焦裕禄的精神始终在传承。”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退休干部张继焦说。当地乡亲们至今还保留着他的信息联络卡,隔三岔五就会打电话,希望他“常回家看看”。
面对困难不低头,面对艰险不绕弯,在脱贫攻坚中,兰考干部凭借“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改变了家乡的面貌。2017年3月,兰考成为河南首个“摘帽”的贫困县。2021年,全县生产总值比2014年将近翻一番。
“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代代相传。现任兰考县委书记李明俊说:“我们缅怀和纪念焦裕禄同志最好的方式,就是实实在在学习践行焦裕禄精神,持续创造不负伟大时代、不负党和人民的更好业绩。”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一代代共产党人,守的正是人民的心。
奋斗——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每年都吸引着逾百万国内外访客。
“我是从小听着焦裕禄的故事长大的,他的形象一直刻在心里。”趁着暑期,来自开封的赵慧慧带着刚上小学的儿子专程到兰考缅怀焦裕禄,同行的还有30多个家长和孩子。“他不仅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孩子们成长做人的好榜样。”
从破烂的自行车到生锈的锄头,从带着窟窿的布鞋到打了42个补丁的被子,很多今天的观众难以想象:焦裕禄是怎样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拖着病弱的身躯,跑了兰考县120多个生产大队的?
那把旧藤椅右扶手下的大窟窿,是他用钢笔、茶杯盖、鸡毛掸子等硬物,生生顶出来的。他的肝时时作痛,只能在工作的时候,用这种方法压着、忍着……
“这把藤椅的故事,几乎感动了所有见过它的人。”从事讲解工作近30年的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副馆长董亚娜说,就是在这张藤椅上,焦裕禄完成了生前最后一篇文章的提纲,题目是《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岁月褪去了这张藤椅的颜色,却洗不去人们对其主人的思念;病魔夺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生命,却磨不灭激荡在他血液里的精神气概。
松柏肃立,柳丝低垂。
墓碑照片上的焦裕禄依然年轻。他临终时留下的话——“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依旧让人热泪盈眶、心潮澎湃。
带着这份感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王严和他的调研小组已在兰考走访了3天,从乡村老农、基层干部那里寻访焦裕禄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
“焦裕禄是一个伟大的人,是我们青年人学习的榜样。”王严说。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需要新担当,人民依旧呼唤焦裕禄。
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脱贫攻坚的最基层,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开拓进取,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彰显了“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英雄本色。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未改变、历久弥坚。
“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从当年穷窝里爬出来的我,更能体会到焦裕禄同志誓死也要改变兰考面貌的那份情怀和担当。”52岁的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说。
10多年来,裴春亮带领乡亲们一同劳动致富,大家日子越过越红火,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每当自己干活觉得辛苦的时候,想起焦裕禄同志就不累了,像焦裕禄那样和老百姓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充满了力量。”
200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1、 郑培民 湖南省委原副书记
颁奖辞:他身居高位而心系百姓,他以“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不忘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他树立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品德风范,他在人民心里树立起一座公正廉洁为民服务的丰碑。
2、 张荣锁 河南辉县上八里镇回龙村党支书
颁奖辞:他已经拥有了财富,但他心里装着还在贫苦生活中的乡亲,他已经走出了大山,但他还想让所有乡亲都能够走出与世隔绝的山崖,他成就了一个多少代人未能实现的梦想,他拿出愚公移山的执著和勇气劈开了大山,在悬崖峭壁上为乡亲们开凿出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道,更在人们的心中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它结束了一段贫困的历史,开创出一种崭新的生活。
3、 王选 中国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
颁奖辞:她用柔弱的肩头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她用正义的利剑戳穿弥天的谎言,她用坚毅和执著还原历史的真相。她奔走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诉讼之路上,和她相伴的是一群满身历史创伤的老人。她不仅仅是在为日本细菌战中的中国受害者讨还公道,更是为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规则寻求支撑的力量,告诉世界该如何面对伤害,面对耻辱,面对谎言,面对罪恶,为人类如何继承和延续历史提供了注解。
4、 刘姝威 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
颁奖辞:她用自己的大智大勇向一个虚假的神话提出质疑,面对一个强大的集团,面对一张深不可测的网,面对死亡的威胁,她以自己个人的力量坚持着这场强弱悬殊的战争,坚守着正义和良心的壁垒。正是这种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完美地证明了中国还有一双揉不进沙子的眼睛,推动了中国股市早日走上正轨,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5、 张瑞敏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
颁奖辞:无论在种种赞誉和表彰中,或是在种种质疑和非议中,他都一如既往。以自己的创新与开拓树立了来自东方的产品品牌;以自己的智慧和魄力打造出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以自己的胆识和勇气缔造着融入世界的品牌传奇。
6、 张前东 重庆鱼田堡煤矿103队队长
颁奖辞:他在灾难发生的时候做出了一个伟大的选择,虽然他自己已经远离了死亡的阴影,但他却又一次奔向了死神,为的是把生命的阳光同样带给在死神面前挣扎的同伴。他无畏、清醒、果敢,他的人格光辉照亮了黑暗的矿道,照亮了几百个矿工的生命,更照亮了人们的心灵。
7、 黄昆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颁奖辞:他一生都在科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一生都在默默地传递着知识的薪火,面对名利的起落,他处之淡然。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科学的领域里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8、 姚明 篮球运动员
颁奖辞:他用高超的体育技能,在一个强手如林的国家运动项目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成就了很多人的梦想,更成为中国人的骄傲。他出色的表现和随时听从祖国召唤的爱国精神,使他带给人们的思考已经远远超过了体育本身。对祖国的情感,对现在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期待,都将使他成为中国体育和NBA的历史人物。
9、 赵新民 乌鲁木齐市小西门派出所原教导员
颁奖辞:他出于人民警察的天职,无畏地走向危险。这一刻他无需选择,因为走向危险已经是他的职业习惯,因为在选择做警察的时候,他已经准备好了这一刻。在爆炸带走一个朝气蓬勃的生命的同时,人们的心灵也被强烈地震撼。
10、 濮存昕 演员,预防艾滋病义务宣传员
颁奖辞:他用人们熟悉的微笑温暖着艾滋病患者的心,他紧握艾滋病患者双手的手传递着社会对他们的关爱,更传播着艾滋病知识,激发着人类战胜这个世界杀手的勇气。他把人们对他的喜爱和信任再度回报给社会,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以公众人物的号召力,承担起社会责任。
特别大奖授予舍小家为大家的三峡移民,奖杯由中国三峡博物馆永久收藏。
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名单
黄旭华:默默奉献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
刘盛兰: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
陈俊贵: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
段爱平: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村官
沈克泉、沈昌健:35年前仆后继、追逐梦想的 “油菜花父子”
格桑德吉:最美教师,西藏墨脱山区教师
胡佩兰:退休后20年坚持每天出诊的河南仁医
姚厚芝:身患重病,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为子女筹学费的慈母
方俊明:荣誉迟到28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见义勇为好市民
龚全珍:守护开国将军梦想,为群众服务的道德楷模
载人航天英雄:特别奖(特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