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革命故事简短

| 吴泽

井冈山革命故事简短篇1

龙关秀是井冈山茅坪乡斜源村人,丈夫陈瑞恩是赤卫队队长。

1929年1月,井冈山第三次反“会剿”失利,井冈山失守,红四军三十二团和各地赤卫队转入深入坚持游击斗争,陈瑞恩也随宁冈东南特区赤卫队转入斜源附近叫做猴子石的深山里。

敌人在对红军和游击队进行进剿的同时,还实行了经济封锁,红军和游击队的粮食越来越困难了。龙关秀听说丈夫所在的赤卫队困在猴子石断了粮食,非常着急。她曾想了很多办法为红军送粮。有时用竹篙打通,里面装满米,装着上山砍柴,把米送上山;有时把米用油布包好,放进牛粪中,装着挑牛粪去山间田里施肥,把米送上;有时还把米装进裤管里,把装满米的裤管背在身上,外面罩上披风,假装背着孩子,把米送到山上。龙关秀用这样的办法一次又一次的为山上的红军和游击队送去了救命粮。

但是龙关秀经常早出晚归的身影引起了敌人的怀疑。1929年3月的一天,当地有一个姓谢的土豪发现龙关秀天刚亮就又背着“小孩”上了山,随即暗中盯上了她。走到半路上,龙关秀感觉到了有人盯梢,便故意左拐右拐,把米送到预定地点后赶紧回身把敌人引向别处。敌人发现上当后,抓住了龙关秀,带回村里严加审讯。但龙关秀始终没有吐露半点实话。最后敌人烧毁了龙关秀家的房子,把龙关秀绑在滴水成冰的野外,活活地冻死,还把龙关秀3岁的小男孩也用刺刀捅死了。这年6月,随游击队转战到九陇山的陈瑞恩也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

从龙关秀的身上我们看到,我们怎样对群众,群众就会怎样对待我们,这是一个朴实的道理。井冈山时期,党和红军把分散的民众力量转化为革命斗争的重要力量,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同样要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让群众成为和平年代的胜利之本。

井冈山革命故事简短篇2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成立,对井冈山的革命斗争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引起了军阀反动派的仇视。湖南国民党军方鼎英、吴尚等,分别派主力团连同地主武装近20个连的兵力进攻茶陵。宛希先面对重兵压境,毫无惧色,他一面向毛泽东汇报了军情,一面组织革命军沉着应战。

这时,在湖南桂东打游击的三营营长张子清也率部星夜兼程赶到茶陵参战,增加了工农革命军的战斗力量。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很大,战斗打得非常艰苦。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宛希先和张子清主张撤出茶陵,回师井冈山。但是陈浩一伙却坚持要把部队拉往湘南。

宛希先觉察到他们把部队撤往湘南必有阴谋。为了得到证据,他和张子清秘密商议,决定派可靠人员摸清他们的行踪。由于陈浩等人平时的行为早就引起了战士们的不满,侦查情况的人很快就了解到,陈浩在前几天通过邮局给方鼎英发了一封信。

宛希先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奔向邮局,截获了陈浩、徐庶、韩昌剑给方鼎英的投降信。为了做到有理有据,宛希先从挽救他们的目的出发,再三规劝他们带部队回井冈山,同时紧急派人去向毛泽东报告。但是陈浩等人非但不听宛希先的劝告,反而连夜拆去回井冈山的必经之桥——茶陵东门外的浮桥,并趁黑夜辨不清方向的时候,强行部队南行。

“这是一场关系到数百名革命军战士生死存亡的斗争,我们一定要保住部队,千万不能让他们的阴谋得逞。”宛希先在黑暗中郑重而又坚定地对张子清说。

12月27日,部队行至茶陵县湖口。这是回井冈山还是往湘南的三岔路口,宛希先和陈浩一伙此时针尖对麦芒,谁也不让步。

宛希先望着700多人的队伍,严肃地说:“我们是共产党、毛委员领导的工农革命军,我们的立足点在井冈山,我们的领头人是毛泽东,去湘南投靠国民党方鼎英,那就是叛变革命!”

陈浩凶相毕露,拍着腰间的手枪,狞笑着威胁宛希先说:“不跟团长走,老子今天对你不客气!”

“你敢!?有胆量就向战士们说,谁愿意跟你去当叛徒?”宛希先和张子清异口同声地说。

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接到宛希先紧急情报的毛泽东带人赶到了湖口。

毛泽东听了宛希先的汇报后,当场宣布撤销部队开往湘南的命令,并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会上,宛希先历数陈浩一伙自从打茶陵以来,破坏革命军纪律以致走上叛变投敌道路等一系列罪行,并向大家公布了陈浩一伙写给方鼎英的投降信。

根据这些情况,毛泽东果断地当众宣布逮捕陈浩、徐庶、韩昌剑。革命军战士听到这一消息,无不欢欣鼓舞,拍手叫好,都说:“多亏了宛党代表挽救了我们这么多战士的生命。”

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者面对困难,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

井冈山革命故事简短篇3

贺子珍是江西永新县黄竹岭人。她生于1909年,取名自珍,乳名桂圆,6岁求学时改名子珍。童年时代的贺子珍家境比较好,父亲本是个前清举人,任过官职,因为一场冤枉官司,使家境走向衰败。在贺子珍8岁时,举家迁进永新县城南门定居。父亲开设了一个杂货铺“海天春”,供全家生活和子珍兄妹读书。她还在永新县城的福音堂女校读书时,就已经得知了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1926年4月,当永新一批在外求学的热血青年回城建党建团时,贺子珍成了永新县第一批社会主义青年团员。9月,北伐军打进了永新,成立了以共产党、国民党左派领导的民主政权,还建立了国民党永新县党部。贺子珍奉党的指示,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员的双重身份,参加了县党部的领导工作,被任命为县党部妇女部长和共青团县委副书记,成为永新县有史以来第一位妇女部长。不久,贺子珍又到吉安担任国民党县党部妇女部长和中共吉安县委妇委书记。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员,是井冈山第一位女党员,素有“永新一枝花”的称号。

1927年6月,永新县的国民党右派勾结地主武装,突然袭击永新,抓捕了贺敏学等8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吉安的贺子珍得知消息后,立即和其他同志商量对策,很快起草了一份革命宣言,并派人赴省政府请愿,揭露国民党右派反对革命的罪行。另外又联络了宁冈、安福、莲花等几个县的工农武装,联合攻打永新县城,救出被捕的同志。

7月26日,宁冈、永新、安福三县农民自卫军攻克了永新城,救出了贺敏学等80多人。这时,贺子珍也从吉安回到了永新。

不久,江西、湖南两省6个团的敌人向永新扑来。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与井冈山绿林袁文才是同窗好友。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贺子珍和永新县委同志一起随着袁文才、王佐的队伍上了井冈山茅坪,成为井冈山上第一个女兵。同年10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军上了井冈山,贺子珍成为了这支队伍中的一名女战士,她性格刚毅泼辣,正如何长工说的:“她作战勇敢,机智灵活,骑马打枪,都很在行,是一个实实在在地带过兵、打过硬仗的巾帼英雄。”

毛泽东上井冈山后,贺子珍被派到毛泽东身边工作。1928年在湘赣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前委机关做机要和宣传工作,同年与毛泽东结婚,任中共湘赣边特委机关秘书、毛泽东的秘书,是毛泽东第二任妻子。1929年1月随同红四军主力下山,后任机要科科长。

井冈山的革命先辈们,在突发事变面前认清大是大非,敢于挺身而出,为我们后人树立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是什么原因使共产主义的信念在人们的心中会有那么大的号召力呢?人们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全力支持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先进的政党,一个名副其实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党,一个拥有崇高理想的政党。

井冈山革命故事简短篇4

1927年10月中旬,工农革命军到达湖南酃县的水口,得知敌人有两个团的兵力分两路从茶陵开来,向工农革命军进攻。毛泽东当机立断,派第一营二、三两个连,由党代表宛希先率领,从水口出发,往安仁、茶陵游击,扰乱敌人后方,打破敌人的进攻计划;毛泽东亲自率三营和一营的一连和团部特务连沿湘赣边界游击,以扩大政治影响,解决经济给养问题,并与湘南各县的农军取得联系。

水口分兵后,毛泽东率部经酃县的中村、下村等地,向遂川方向前进。10月22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为解决部队的冬衣和给养问题,南进到遂川大汾。但是部队刚住下不久,遂川县反动地主武装、县靖卫团团总、人称“肖屠夫”的肖家璧就派人威胁工农革命军,扬言不准革命军驻扎,如果不走,就要拔刀相见。23日一早,肖家璧果然带着三、四百名靖卫团丁,向部队驻地发起了突然袭击。由于部队鞍马远征,疲劳不堪,加上人生地不熟,仓促应战,被肖家璧打得七零八乱。在战斗中,担任前卫的工农革命军第三营与团部失去联系,营长张子清、副营长伍中豪带领部队向南经左安转往上犹、鹅形等地,按计划进入湘南桂东。与三营失去联系后,毛泽东率团部、一营一连、特务连到达黄坳,在此收集失散人员,并担负掩护部队集结的任务。这时,毛泽东身边只剩下30多人。排头兵的故事就是这时发生的:连着几天的日夜奔波,战士们个个都是疲惫不堪,他们没精打采地散坐在地上休息,唉声叹气。到该吃中午饭的时候了,要煮饭吃,炊事员担子丢了。怎么办呢?肚子饿了,只好到老百姓家里找一点剩饭、泡菜和辣椒。没有碗筷,毛泽东和大家一起,伸手从饭箩中抓着吃。饭后,大家仍然打不起精神来,这时,毛泽东站起来,朝中间空地迈了几步,双足并拢,身体笔挺,精神抖擞地对大家说:“现在来站队,我站第一名,请曾连长喊口令!”他的腿本来就被草鞋磨烂了,衣服也破了,但是他长发下的那双眼睛炯炯有神,高大的身体威风凛凛。大家看到毛委员作了排头兵,他那坚强、镇定的精神,立刻强有力地感染了战士们。他们一个个都振作起来,鼓起战斗的勇气,充满信心,并迅速提枪站好队,向着他那高大的身躯看齐。随后,一营也赶到黄坳,在毛泽东这个“排头兵”带领下,部队雄纠纠气昂昂地向茨坪挺进。

当年,“排头兵”就像一面旗帜,以其坚定的信念追求,引领革命队伍由弱变强、由小变大。今天,广大党员干部更要带头树牢坚定信念,在关键时刻勇做“排头兵”,以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率领广大人民群众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行。

井冈山革命故事简短篇5

1928年的冬天,一个狂风大雪的冬天,朱德和普通战士一样,身穿两件单衣,每天在风雪里奔波,或部署战斗,或指导操练,或检查哨口……由于衣着单薄,辛苦劳碌,他的手和脚都生了冻疮,肿得好高。

军部的传令兵小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起自己以前在家里时因为生冻疮,母亲晚上给他烧好热水,烫脚时用煨热的萝卜轻轻擦冻疮,居然很有疗效。于是,他在洋桥湖军部隔壁的林大娘家借来一个烧水用的陶瓷茶壶,并要了几个生萝卜,早晚都放在火边烧好开水,并叮嘱朱军长睡觉前擦洗冻疮。朱德每晚是“遵命而行”。

一天晚上,北风怒号,雨雪交加。朱德和28团的几位干部围着八仙桌研究问题。夜已深,小何依然没睡,守在一边打瞌睡。朱德就叫小何先去睡觉,他起初不肯,直到朱德让他把茶壶放在热灰里煨好,他才走出房门去睡了。

半夜过后,朱德送走了28团的那几位干部,来到火边,边烤火边思考问题。由于几天来一直熬夜,没休息好,烤着烤着,眼皮一搭,打起了瞌睡。突然他一惊,脚一伸,“呯”的一声,灰尘四起,原来他伸脚时不小心碰翻了陶壶,陶壶打在火里了。

第二天清晨,小何看见破碎的陶壶,不知是怎么回事,朱德见小何望着陶壶发呆,就对他说,我昨夜不小心碰倒陶壶打坏了,你等下出去看下能不能买到一个同样的陶壶回来。

等小何再次回到军部时,朱德见他两手空空,就知道没有买到。于是,他从口袋里掏出几个银毫子,对小何说,你去向林大娘道个歉,把这几个银毫子赔给林大娘吧。小何不肯收,坚持要自己来赔。朱德拍拍小何的肩膀说,我知道你有钱,不过这壶是我打坏的,该由我来赔,改日我再向林大娘当面道歉。小何见朱德如此认真,知道拗不过他,接过银毫子,向林大娘赔壶去了。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六项注意中,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针对性地提出了“损坏东西要赔”。朱德军长以身作则,带头遵守纪律,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军民一致的原则。它对于加强军队建设,密切军民关系,增强官兵团结,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起了重大的作用。正是因为共产党人具有崇高的革命事业心,自觉地把三项纪律六项注意作为行为规范严格遵照执行,从而获得了人民群众真诚的拥护和欢迎。

井冈山革命故事简短篇6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由于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造成根据地内军民们各种生活物质奇缺,食盐断绝。

人较长时间不吃盐,浑身没有力气。为此,白区地方党组织想尽办法购买食盐,并通过秘密交通线将盐送至井冈山,供应工农革命军,但由于敌人的封锁,只有少量食盐进入根据地。部队好长时间没有食盐吃,大家都感到四肢无力,连站岗放哨都困难。即便在这样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军民依然想方设法攻克难关,并发扬军爱民,民拥军精神,团结一致坚持斗争。

那年的冬天,红军在外出打土豪时缴获了一些食盐,当即把食盐分发给了根据地的群众。借住在农民李尚发家的红军有一个班,班长看到李尚发家没有盐吃,炒菜时只好用醋,孩子吵着不愿吃这没有盐味的菜,于是从连队拨给他们班的盐里分出一些盐给李尚发一家送去。

可李尚发横竖不肯接受,连连摇手说:“你们拼着命才缴到这点盐,你们自己吃还不够,怎么能……”。

“我们是有饭大家吃,有盐大家尝嘛。再说怎能看着你的家人、你的孩子,天天吃淡的呢?收下吧!”

李尚发推辞不过,只好满怀感激地收下这一瓢饱含深情的盐,可他一直舍不得吃,特意找来一只褐色的陶瓷罐把它装起来。

时间转眼到了1929年春天,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主力向赣南、闽西挺进,去开辟新的根据地。敌人窜进井冈山的心腹地带,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李尚发生怕这罐红军送的食盐落到敌手,便找到一棵隐蔽的杉树,在树兜下挖了一个洞,把盐罐藏得严严实实,做上只有自己才知道的记号,这才放心地带着家人进了深山。

在深山老林里,老李一家过着野人一般的生活。平时多是吃草根树皮,有时侥幸能捉到一两只山鼠野兔,也只能没油没盐地煮着吃。有一次,家里人提醒李尚发:“是不是把红军送的盐挖出来吃?”可是李尚发却斩钉截铁地回答说:“不能!红军一定会打回来的,苦日子不会太长的!我们再咬紧牙熬熬吧!”此时对于老李,那罐里装着的不仅是盐,而是一种信念与希望: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都想着老百姓的疾苦,都在为老百姓的利益而奋斗,只有共产党才是广大老百姓的救星,革命一定会胜利,好日子离我们一定不远了,就是这种信念伴着老李经过一场场腥风血雨。

一直熬到1949年解放,李尚发才兴高采烈地跑到那棵老杉树下,小心翼翼地挖出了那罐食盐。从此,李尚发更加把这罐食盐当宝贝,经常端起来对他的儿孙进行活生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军民鱼水之情,不知激动了多少人的心。

回顾我们党走过的80年光辉岁月,我们党之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就在于我们党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而也得到人民群体的支持与拥护。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和革命政权的力量源泉,始终保持着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今天,我们同样要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不断汇聚群众的行动力量、激发群众的创新创业热情,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井冈山革命故事简短篇7

1928年春天,湘南农军随朱德、陈毅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部会师。湘南农军中,有一部分是湖南宜章县琦石彭家的女青年,被誉为“彭家女将”,彭儒就是彭家女将中的一员“大将”。

彭儒是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马日事变后,她从衡阳回到了家乡,1928年初参加了湘南暴动。朱德率领部队向井冈山转移时,彭儒和“彭家女将”一起随部队上了井冈山。

这年7月,彭儒随红四军二十九团进军湘南,攻打郴州,战斗失利,队伍被冲散。彭儒随红军大队部分战士回师井冈山途中,红军攻占了遂川县城,她被派到遂川县委做宣传工作,在这里与遂川县委书记陈正人相识。

之后不久,1928年秋天,彭儒调到湘赣边界特委做妇女工作,而陈正人此时也调任边界特委副书记,他们俩人见面的机会便多了起来。

有一天,彭儒收到了陈正人写来的一封信,信笺是一张粉红色的纸,上面写着工工整整的毛笔字,表达了陈正人对彭儒诚挚的感情。因为信是用文言文写的,彭儒还有点看不大懂,又不好意思,便去找贺子珍和嫂子吴仲廉商量。她们都称赞陈正人,说他年轻、干练,工作能力强,作风朴实,立场坚定,建议彭儒可以考虑发展进一步的关系。

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彭儒和陈正人在井冈山茨坪结婚了。结婚时,他们既没有房子,也没有床和被子等最起码的家庭用品,都是借的别人的用具。婚后,彭儒依然和当时在遂川县委工作的康克清住在一起。

1929年1月4日,红四军主力离开了井冈山。前委决定,湘赣边界特委和红五军一起留守井冈山。于是,彭儒和陈正人都留下来了。

不久,井冈山失守,彭德怀率红五军突围,特委被打散,只剩下陈正人、彭儒和特委委员王佐农三人。为了防备敌人搜山,他们搬到荆竹山的一个山棚里,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为他们通风报信,瞭望放哨,夜里给他们送饭送水。在山上住了几天后,他们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应该下山去找党的组织。王佐农提出回遂川老家去找去地下党组织,这样,王佐农和陈正人、彭儒便分手下山了。

由于敌人白天常在这一带骚扰,不能住在群众家中,陈正人和彭儒便住在山上一个群众狩猎用的简易野猪棚里。冬天的井冈山,寒风刺骨,地上又冰又湿,这时,彭儒已怀了第一个孩子。他们捡了些杉树皮垫地,群众虽然送来了一床破了十几个洞的棉花套,但竹棚四面通风,冷得根本无法入睡。敌人天天搜山,到处烧杀,要找些吃的是难上加难。有一次,从废墟里挖出一些烧焦的谷子,他们高兴得不得了,捡回来,用手搓出米心,和着挖来的野菜、竹笋,熬些汤喝。一连20多天,他们就是靠着这样的东西勉强充饥。彭儒怀着孩子,身体更感虚弱,有时走着走着就不得不躺下来歇一会儿。虽然条件异常恶劣,但他们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总有一天会找到党组织,找到红军!

在荆竹山住了20多天后,留在宁冈县坚持斗争的何长工知道了陈正人和彭儒还在井冈山上坚持斗争,便派了两个人来找。后来终于找到了,他们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是何长工同志派来接你们下山的。”彭儒听了,就像久别的孩子见到了亲人,眼泪一下便涌出来了。此后,特委的人员又凑到了一起,特委的工作恢复了。

1929年秋天,彭儒在永新的大湾村生下了第一个孩子。虽然陈正人和彭儒都很疼爱这个孩子,但为了工作,还是把孩子托付给了当地老表抚养。临走前,地方党的同志每人凑了几角钱,换了两块大洋专程送给抚养孩子的老表。从那以后,陈正人和彭儒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孩子。解放后,陈正人担任江西省委书记,他托民政部门打听这个孩子的下落,得到的答复是:孩子6岁那年生了一场病,因没钱医治,夭折了。

陈正人与彭儒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结成的革命伴侣,他们的小家庭始终服从革命的大家庭。无论环境怎样复杂、怎样险恶,但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责任。当前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我们的工作难度也在加大,需要我们做好应对各种艰难困苦局面的准备,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敢于豁得出去。

4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