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后成功的名人故事

| 郅铿

国将领冯玉祥出身贫寒,二岁就入伍当了兵。

那时,部队里一般逢三、五日领饷,五、日打靶。打靶可是件苦事,不管严冬酷暑,刮风下雨,在地上一伏就是半天。冯玉祥的父亲冯有茂心疼玉祥年龄小,身板差,每逢打靶的日子,总要给他几个小钱,让他买两个烧饼补补身子。

玉祥虽说接过了钱,可心里老是犯嘀咕:家中的日子本来就不好过,何况前些天父亲又坠马摔伤了右腿,正需改善饮食,好好调养。这钱,怎能自己享用呢?于是,他把父亲给的'钱都攒了起来,再加上省吃俭用节余下来的一点饷金,凑足二十四个钱,到肉铺买了二斤猪肉,送回家中。

晚上,父亲收工回来,发现锅里炖着香喷喷的猪肉,十分奇怪,就问站在锅灶前的玉祥:“孩子,这肉是从哪儿来的?”

玉祥笑着说:“一不是偷的,二不是抢的,你就放心大胆地吃吧!”

可正直憨厚的有茂老汉硬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没办法,玉祥只好如实讲了。

冯有茂听罢,顿时一阵心酸,眼泪夺眶而出。

这事发生在1897年,那年冯玉祥刚满十五岁。二十年后,他仍没忘记此事,还专门写了一首有趣的打油诗呢!

“肥肉二斤买回家,手自炖熟奉吾父。家贫得肉良非易,老父食之儿蹈舞。”

二十年后,他仍没忘记此事,还专门写了一首有趣的打油诗呢!

放弃后成功的名人故事(精选篇2)

新中国涎生的消息传到美国以后,已是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的华罗庚,享有优厚的薪俸、汽车、洋房、荣誉,但这一切再也羁绊不住他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他毫不犹豫地响应祖国的号召,回到自己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当他路过香港时,他写了一封长达万言的公开信,情真意切地呼吁爱国知识分子放弃国外优越的物质生活,投入祖国的怀抱。他在信中说: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的工作基础,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在公开信问世后的二十五年漫长岁月里,无论是天空晴朗的时光,还是在风雨如晦的'年月,他都始终恪守着自己的诺言,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奋斗不息,向人们展示了他“祖国中兴宏伟,死生甘愿同依”的爱国热心。

放弃后成功的名人故事(精选篇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一级研究员丁声树是一位忠于祖国的研究人员。在1944年夏,国民党中央研究院派池去美国考察,照惯例,他先要进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受训”。接待他的一位官员要他加入国民党,他说:“国民党这样腐败,我不参加。”在美国四年,他学业精进,但就在美好的前程向他招手之时,他却决定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当时,他的妻子关淑庄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呀呀学语的女儿。他拿不出举家而归的一笔钱,便先行回国。回国时间不长,解放军的'炮声传到长江边上,国民党胁迫他到台湾去,他坚决拒绝了。南京解放后,丁声树见解放军纪律严明,爱国爱民,感到国家真正有了希望。从此,一封封家书飞往美国,敦促妻子归来。其中一封写道:

“我所以劝你和孩子早日归来,是因为新中国需要你,你也需要在新中国的新鲜空气中陶冶一番。孩子更不用说了,她本是新中国的女儿,不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住。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为祖国服务,这是多么光荣多么美丽的事啊!”

放弃后成功的名人故事(精选篇4)

1940年5月,担任第三十三集团军上将总司令的张自忠,亲自率领一支纵队在湖北宜城与敌军血战九昼夜。在日寇的重兵包围中,他身先士卒,带领部队奋勇冲杀,连中七弹,壮烈牺牲。临终时,他向随从说:“对国家,对民族,良心都平安,大家要杀敌报仇!”

周恩来同志曾把张自忠誉为“全国军人的楷模”,说“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我抗战军人之魂”。曾到湖北前线访问过的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中国战歌》一书中将张自忠称为“有良心的将军”,并写道:“人们都说他视死如归。以求良心得到安慰。”张自忠将军是国民党抗日英烈中的一位。他以身殉国的'壮举,正是他内心深处不可动摇的民族良心的体现。

放弃后成功的名人故事(精选篇5)

1956年,钱学森回国,一见到钱学森,就激动地走上前去,紧紧地握住他的双手,说,“钱学森同志,盼了你好久,我们的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和火箭专家!”

钱学森也激动地望着紧握自己双手的,说:“我也早想来拜会主席了,怕你太忙,不敢来打扰。”一听,立马诚挚地说:“你说反。是我考虑到你才回国,要处理的事太多,不敢过早相约。”“听说美国人把你当5个师呢!”,主席边说变伸出5个手指头来比划,“我看呀,对我们说来,你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 我现在正在研究你的工程控制论,用来指导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呢!”主席的平易近人,使得原本有些紧张和拘谨的钱学森慢慢放松了下来。

有很多人不解,为什么钱学森会放弃在美国的优待,哪怕历尽千辛万苦也要回国呢?对此,钱学森老先生用了8个字来回应:“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这8个字虽然简短,但是却极其准确地表达了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一想到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国,在国内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奋斗,便忍不住伤心落泪,觉得祖国有愧于他们。曾满含热泪地说道:“科学家有祖国,学森的回国至少能够让中国的导弹原子弹至少推进了二十年。”

虽然和钱学森老先生的分工不同,但是他们的'心中却有着共同的愿景:盼望祖国能够更加繁荣,发展得更好。“苟利国家,不求富贵”,钱学森老先生是这么做的,是这么做的,无数为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一生的前辈们也都是这么做的。他们都是一代人杰,值得我们的尊敬!

放弃后成功的名人故事(精选篇6)

从小,他就是一个命苦的孩子。父亲患有糖尿病,不能干重活。母亲患有精神病,连自己都管不好,更不用说管孩子。父母是孩子身后的大树,为他们的成长遮风挡雨,但他没有这样的大树,经常被一些同龄的孩子辱骂和追打。从记事起,没有孩子愿意和他一起玩,他们经常远远地朝他身上扔泥巴。他一边左右躲闪,一边狼狈地朝后退,结果一下子掉进身后的臭水沟里,全身又湿又臭。在孩子们的一片哄笑中,他使劲地低下头,蜷缩着身子,双手抱头,泪水混着脏水,从脸上啪啦啪啦地往下滴。这样的欺侮每隔几天就会上演,他只是别人眼中的小丑和笑料。

7岁那年,他上了村里的小学。在班上,没有人愿意和他坐在一起,他就像一根孤零零的小草。孤僻的他变得更加内向,不爱说话,没有人喊他的大名,都管他叫“石头”,在别人眼中,他就是一块又傻又笨的臭石头。一天,他一个人去村上大队部看电视,一档名叫《街头霹雳舞》的节目深深吸引了他。电视上演员那潇洒而充满美感的舞蹈看得他目不转睛、流连忘返。回到家,他也开始学着模仿,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他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不再觉得孤单。他的内心有了一个梦想,那就是拥有约瑟夫·杰克逊那样魔幻传奇的“月球漫步”。

上到初一,家徒四壁的家庭再也没有财力供他继续求学。退学那天,成绩优异的.他在学校四周徘徊,久久不愿离去。这时,他的班主任张老师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塞给他一张纸条。看完这张纸条后,他顿时泪流满面,深深地朝老师鞠了个躬,一步一步朝家走去。从这一天起,14岁的他成为家里的“劳力”。为了多挣一些钱,身体瘦弱的他选择到县城一家煤场打工。每天抬臂上千次打制煤球,然后把这些成型的煤球用板车送到客户家。回到煤场,他的骨头都快散架了,但他会想起张老师的那张纸条。读着纸条上的话,他再累再乏,也会挣扎着爬起来,带着满身的煤灰跳起舞来。工友们都取笑他:“你这只一身煤渣的黑熊,难道还想跳什么天鹅舞?”对于讥笑,他一笑而过,那张纸条上的话在他心中激荡。

就这样,他干了整整5年。冬天拉着板车送煤球,好几次他的耳朵都快冻掉了。虽然这个工作又脏又累,干起来要人命,但他觉得这里离家近,能照顾到家人,工资也不错,一天能挣50~70块钱。他在煤球厂工作时,悟到了很多好的动作,他在舞蹈里加入了很多像打煤球、铲煤一样的新动作。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他有了自己的“粉丝”,每次在路边跳舞都能引来许多人围观并为他鼓掌。有一次他跳完舞,就有个人上前问他为什么不去参加河南电视台举办的“你最有才”节目。他也刚好想到一个大的舞台上检验下自己跳得到底怎么样,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了名。

初试的时候,他穿了一身送煤球的“工装”就开始跳了,他跳完之后,评委和200多名选手都很震惊,纷纷站起来为他鼓掌,但是也有评委笑着问他为什么穿这身衣服,他说:“其实我不是不尊重评委,但是这就是原本的我,没必要伪装自己。”他从容淡定,满脸微笑。就这样,他一路披荆斩棘、过关斩将,杀进了高手如云的总决赛,获得了大赛冠军,捧走了30万元现金大奖,成为家喻户晓的“煤球哥”,被网友誉为“河南舞王”、“中原舞神”。刘欢传媒公司和本山传媒公司闻讯,都力邀他加盟。今年5月,闻名全球的《英国达人秀》也邀请他前往英国表演这种原生态的舞蹈。

天道酬勤,苦尽甘来。他的名字叫李新义,31岁的河南鲁山县农民。接受采访时,他打开了那张贴身保存了6年的纸条。上面有一行用圆珠笔写的话:法国最著名的石头城堡——希瓦勒之理想宫。入口处立着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一句话:我想知道一块有了梦想的石头能走多远。

放弃后成功的名人故事(精选篇7)

在祖国的大地上,一个瘫痪姑娘谱写的高昂生命之歌,震撼了亿万青年的心灵,人们从她身上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使自己情操变得更加高尚。她是谁?她就是八十年代的新雷锋--张海迪。

命运向张海迪挑战。五岁时,她就得了硬脊膜外血管病变。此后的十六年间,她先后动过四次大手术,摘除了六块脊椎板,使她从第二胸椎以下,即占三分之二的躯体失去了知觉。

张海迪的命运是很不幸的.,可是在党和人民的抚育、关怀和帮助下,她没有沮丧,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向命运挑战。她克服种种困难,自学了小学和中学的基本课程,阅读了一千多册政治、文学、医学、外语等方面的书籍;自学英语达到大学程度;翻译了十六万多字的英文作品和资料;她还不顾自身的病痛,用自学的医学知识和中医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一万人次以上。她满腔热情地帮助周围的青年学习、工作和进步,使他们奋起革命精神,在工作中做出贡献。她在高考预选中得四百三十六分而不能跨进校门,却鼓励和帮助别的青年进了大学,她自己不能进工厂劳动,到边疆保卫祖国,却鼓励和帮助别的青年成为先进生产者、战斗英雄。

这是一个奇迹吗?确实是一个奇迹。那么是什么力量使这样一个不会走路的姑娘生活得如此坚强呢?是她对人民、对共产主义的道德信念的驱使。她说过:“只要我活着,就要为人民服务。我愿意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愿意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

77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