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15篇

| 项静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精选篇1)

于x,蘑菇云下的盖世英雄,是他让氢弹成为了“中国关键词”。

从1961年开始,他隐姓埋名28载,进行氢弹理论探索工作,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仅用26个月就带领科研团队取得了氢弹试验的成功,创下了世界最短的研究周期记录。

他常常半跪在地上分析计算纸带,以严谨求真且务实的态度,一丝不苟地进行着优化设计,凭借着超强的记忆力与计算能力,实现了氢弹试验结果与计算数据的完全一致。

在那些甘坐冷板凳的日子里,他守护着自己真心热爱的科研事业,不声不响地潜心做着自己的研究。在大西北核试验场,他吟诵《出师表》时怆然涕下的画面还历历在目,一句“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是他真实而光辉的人生写照。

于老曾于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4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惊天的事业之下,于老无悔地度过了沉静思索、奉献坚守的一生。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精选篇2)

阿兵,男,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植物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三峡区域的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每年均多次深入鄂西南、鄂西北等地进行野外实地考察,潜心本地区的植物多样性研究,15年来共采集植物标本1.5万余份,拍摄植物照片20万多张,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先后出版了《湖北省珍稀濒危植物》和《宜昌木本植物彩色图鉴》,这两项成果不仅是湖北省植物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成果,也是宜昌市植物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基础资料。

为了保护与培育宜昌乡土珍贵树种,他通过对珍稀濒危植物巴东木莲优异种质筛选和繁育关键技术推广,培育出巴东木莲近16万株,在巴东木莲模式原产地巴东县及恩施、宜昌和武汉等多地的进行了种群恢复,实现了巴东木莲种质资源繁育和持续有效利用,实现新增产值约4000万。该项目于2016年获国家林业局和中国林学会授予的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精选篇3)

阿峰,女,湖北冶金地质研究所(中南冶金地质研究所)/中南冶金地质测试中心主任,研究员。

她进入工作以来,主持、合作完成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近三年主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2项、湖北省科技创新平台研究专项2项、湖北省转制院所科技发展专项2项,获批科研专项经费510万元,建成运行湖北省首个矿石物相研发检测共享平台。

作为宜昌市同类唯一一家国家级资质认定实验室(证书号__)主任、质量负责人、授权签字人,她严格把关签发的每份检测报告,签发的报告无一份虚假报告、无一例质量争议。

她还重视人才培养,致力于科研团队建设,带领中南冶金地质测试中心的全体员工不断提高检测能力扩项工作。目前测试中心检测资质能力覆盖品无机项目935项,有机项目171项,为测试中心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了资质保证。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精选篇4)

小妮,女,西陵区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中学高级教师。

从教22年来,她高度重视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工作。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身体力行,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在科普领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她大胆创新教学方法,争当信息化教学的“排头兵”。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学实践评优决赛中荣获一等奖,说课与答辩被授予该赛事的最高奖——NOC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她还曾被兴山县委组织部评为专业技术“优秀人才”。

她调动到西陵区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工作后,推动西陵区义务教育科普工作纵深发展,将科普创新、创客培养工作纳入重点工作和学校考核。在她的推动下,目前28所中小学已建成科技馆(东山中学)1所、天文台(实小)1所、42间智慧教室、36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智能无线终端、11间创客教室、9间机器人教室,28个青少年无人机教学实验基地,为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和技能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支持。其次,三年来全区中小学在全省率先开展科学课程改革。小学三年级新增了科学拓展课程,中学开设了STEAM课程和生涯课程。

她还和全区科普团队一起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在市、区科协的指导下,西陵区教育局连续四年举办了区中小学生科创节。在近两届市、区青少年科技节中,我区共有2000多人次获奖,在全省、全国各大科技竞赛活动中也有近千名学生获奖,名列全市之首。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精选篇5)

人物介绍

杨__,“杨__家庭农场”负责人,投身大棚果蔬种植,长期致力于新品种的引进、试种、推广,及省力化、无公害化生产的研究。先后荣获“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__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__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提起杨__,台州路桥蓬街镇几乎人人皆知。

“就是那个种小番茄的杨__嘛,喏!那个就是他的家庭农场。”顺着路边老伯的指示,记者走进位于蓬街镇浦东村的大棚种植基地。

初秋,青色的樱桃小番茄挂满枝头,玲珑可爱,农场主杨__正在地里忙碌,“这是3个月前播种的,现在生长得很不错,再过1个月左右就可以丰收了。”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杨__投身大棚果蔬种植,并开办家庭农场,长期致力于新品种的引进、试种、推广,及省力化、无公害化生产的研究。

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杨__家庭农场的产值、效益逐年递增,并带动大批农民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大棚果蔬种植也成了当地一项支柱产业。

其本人先后荣获“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__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__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路桥大棚种植第一人

30多年前,初中毕业的杨__跟着父亲养蜂。天南地北的闯荡,让杨__意外发现了商机:“果蔬种植行业市场前景广阔,尤其是大棚种植,经济效益高。”

1991年,回到家乡的杨__,一头扎进了自家的承包地。他一边翻阅农业杂志,一边支起竹木大棚,种起了茄子。而在当时的路桥,农作物都是露天种植,对于大棚种植,大家既好奇又怀疑。

“你这能种成功吗?”

“别折腾了,还是老老实实种吧!”

面对众人的质疑,杨__只一心打理着3亩茄子。功夫不负有心人,茄子终于成熟,个头饱满,成色鲜艳,口感细腻。刨去成本,杨__净赚了3万多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周围人纷纷跟着种起了大棚茄子。为加强竞争力,杨__尝试种植反季节蔬菜,抢先一个多月上市,锚定高额回报。

此后,杨__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学习先进种植技术。2004年,他的种植基地扩至120亩,竹木大棚换成了钢管大棚,种植作物包含小番茄、茄子、蒲瓜等10多个品种。

省力化无公害栽培新模式

杨__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2005年初冬,大棚里的作物出现植株萎焉现象,有些甚至整株死亡,造成严重损失。杨__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后来专家来看了,分析是黄萎病,由于土壤里病菌太多,造成作物死亡。”他说。

只有好的土壤,才能种出高品质的农作物。此后,杨__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改用菌肥、绿肥和商品有机肥。同时,他还摸索出“亲土栽培”有机种植技术,利用收割后剩下的作物回田翻耕,保证土壤肥力。

独特的种植技术使小番茄口感鲜美,成为名誉全国的优良品种。最早上市的一批,田间批发价就要七八元一斤。

在大棚里,记者还看到土壤上覆盖着一层银色的薄膜,几乎没有杂草生长,角落里还放置着黑色的喷管和滴灌。“这是全自动的节水灌溉设备,抵得上七八个工人。”杨__介绍。

自2008年起,杨__陆续引进喷滴灌、植保机器等智能化设备,以及水肥一体化、机械化耕作等先进技术,最大程度保证作物质量,减少人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其家庭农场的作物年产量超400多吨,年产值近300万元,产品销往杭州、宁波及上海等地。

带领乡亲发家致富

一块土地上,如果长期种植同类农作物,几年后,该作物的产量就会减少,甚至出现绝收现象,这是困扰很多农民的难题。2016年,在杨__的牵头下,蓬街镇组织成立了蔬菜协会。50多家当地蔬菜种植大户入会。

“因为病菌会在土壤中积累,危害下一场同科作物。很多农民土地、资金、技术等条件有限,只能种单一作物,运用‘果蔬嫁接育苗技术’可解决这一问题。”杨__说。

以小番茄为例,先将抗病性强的野生番茄作为砧木,再将商品性好的小番茄苗嫁接到砧木上,这样就形成了既抗病又高产的新植株,能结出更高品质的新型小番茄。

在杨__的积极推广下,农户们都掌握了这一技术,产值和效益不断提高。

“接下来,我们要陆续和一些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引入各种先进技术和品种,不断进行更新迭代。现在,国家的支农扶农力度越来越大,我们农民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谈及未来,杨__笑得格外灿烂。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精选篇6)

人物介绍

傅__,亚太儿科内分泌学会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长、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副主任、__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常务副院长、__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围绕儿童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展开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尤其在儿童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代谢综合征、儿童糖尿病和儿童生长发育及青春期相关性疾病等方面做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__省科技厅重大专项等课题22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7/10)、__省妇幼健康科学技术成果奖二等奖1次(1/13)、__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次(1/13)、__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一等奖1次(1/13)。目前已发表论文253篇,参与国际诊治指南修订5项,执笔及负责制定中国专家共识指南11项,牵头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12项。推出了全球首款微量辐射可移动骨龄DR、国内首个人工智能骨龄评测系统、国内首个人工智能骨龄一体机,共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4项。

她是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也是人民日报国家名医盛典“国之名医优秀典范”。她从医近30年,沉甸甸的荣誉,是对她践行医生初心与使命的最好肯定。她就是__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常务副院长、__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傅__。

一心为了孩子健康

在__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滨江院区的国际门诊部,记者见到了正在耐心安抚哭闹孩子的傅__。这种场景她几乎每次坐门诊都会遇到,对经验丰富的她来说,早已得心应手。

傅__每周坐诊一天,家长带着孩子从各地慕名而来。很多时候,她要从早上开始连续接诊10-11个小时,中午将就着吃口饭,放弃午休时间继续坐诊。虽然辛苦,可她却从未厌烦,对待每一位患者依然认真负责、温柔耐心。因为她始终相信,每一份温暖的付出,哪怕只能帮助到他人些许,都是值得的。

傅__与儿科可以说是机缘巧合之下的相遇。从__医科大学(现__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后,她作为__省优秀毕业生留校工作。1993年,她调到__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之后选择了儿科内分泌方向,这才与儿科真正结缘,为孩子健康保驾护航。

2018年的某一天,3岁男童超超跟着家长来到了__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超超因反复胃肠炎、EB病毒感染在当地医院就诊后,因诊断不明又来此就医。

“超超入院后,B超检查发现,孩子双侧肾上腺发育不良,无法生成人体所需的重要激素,如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导致低钠血症、高钾血症。此外,肾上腺合成的雄性激素也受到影响,这意味着他并不能长成一个真正的‘男人’。”傅__回忆道。

此类疾病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傅__详细地追问了超超的家族史。果然不出所料,超超的家族情况相当特殊。他的外婆生育了8个小孩,4男4女。不幸的是,4个舅舅中有3个分别在6岁、4岁和刚满月不久突然夭折,因为当时家庭经济和医疗条件的限制,没有作进一步的检查。

第4个舅舅是老幺,7岁时被诊断为“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需要长期药物治疗,22岁时身高174cm,但是完全没有性发育,是个没有真正长大的“大男童”。还有超超的姐姐,智力发育落后,生活难以自理,时刻需要看护。

这个家庭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健康的孩子出生呢?为了帮助这个家庭解开疑团,傅__带队远赴超超的老家江西,帮助他们一家四代15人做了基因检测。最后,专家们从中发现X染色体DAX-1基因变异以及3个全新的变异位点。

“DAX-1基因关系着性腺、肾上腺发育的关键点,变异之后功能丧失,会导致性腺发育不良、肾上腺发育不良,严重者出生不久即可致死,幸存者有性发育落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情况。”傅__说。

笼罩超超一家人的困惑,终于从最根本的基因层面得到了解答,也为后续治疗和优生优育提供了重要依据。如今,超超还定期在傅__的门诊复诊,经过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他目前生长情况接近正常儿童,也即将开始青春期性激素替代治疗。

近年来,儿童生长发育相关性疾病诊断不规范、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误诊、漏诊等现象时有发生。傅__意识到,必须全面提高整个专科医师队伍的建设,而且此类疾病的诊治亟需规范,尤其是质量控制。2014年,在她的不断努力下,__省率先成立“__省儿童生长发育质量控制中心”,实现“0”到“1”的突破。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我们有使命帮助孩子成就更好的自己,迎接更广阔的未来。”傅__这样说过,她也一直这样践行着。

研究儿童肥胖糖尿病20余年

2001年,傅__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日本山形大学医学院免疫研究室学习。老师问她回国以后做哪方面的研究,她的回答就是肥胖。

可事实上,当时肥胖在国内相对还比较少见。傅__为何要选择研究肥胖呢?她回答:“我觉得这是一个趋势。2000年,国际上肥胖情况已经很严重了。虽然当时中国中小城市的肥胖率只有5%左右,但是部分大城市的肥胖率已经达到10-15%,呈现猛涨的态势。儿童青少年的生活模式与饮食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尤其快餐食品、含糖饮料与食品消耗显著增加,肥胖率一定会在中国增长。”

2002年,傅__在__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率先开设肥胖门诊,开启儿童肥胖与糖尿病的系列研究。“十三五”期间,她还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病与营养及影响因素研究”,对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糖尿病的患病现状、构成、分布特征、早期预警因子及干预新技术新方法做了详细的探究。2018年6月,她牵头全国24家医疗机构成立首个“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糖尿病联盟”。

__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每年门诊量约4-5万人次,其中近1/10是儿童肥胖患者。傅__给记者分享了一个案例:一名10岁的小男孩,体重高达70多公斤,因为突然面色发白、昏迷不醒被送到浙大儿院急诊室。抽血时,护士发现他的血液像“草莓奶昔”一样是粉红色,因为里面混合着不少脂肪沉淀物。磁共振检查显示,他的脑血管虽然还未完全堵塞,但血流在拐弯处已出现中断现象,血流速度变慢。

这个男孩是因为肥胖导致血管痉挛,管腔变得狭窄,最后引发了脑卒中、昏迷。如果抢救不及时,极可能有生命危险。所幸,男孩经过积极治疗恢复良好,并开始科学管理体重、加强运动,机体代谢状况明显改善。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有可能导致脂肪肝、高尿酸、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谢综合征。若不及时加以干预,将大大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控制肥胖是国家慢病防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之一,此事任重道远,我们将为之不懈努力!”傅__如是说。

3年磨一剑,_骨龄检测难题

作为精准反映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和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标,骨龄检测在评估生长发育水平、制定疾病诊疗策略、诊疗效果随访等诸多方面均有重要意义。因此骨龄评测是儿童生长发育领域的关键技术。

但在临床实际使用中,骨龄测评还是存在较多难点。据统计,2019年我国每千名儿童仅拥有0。63位儿科医师,而其中,能够熟练、高水准阅片的医生少之又少。因此,长期以来,速度较快但精度较低、一致性较差的GP图谱法在医疗机构长期占据临床主流。而TW计分法虽然精度高,但需要对20多块骨头进行8-10级的分级,然后通过一套算法来计算出骨龄,一个有经验的医生也要算上十几分钟,因此由于耗时较长、门槛较高等原因,TW计分法存在一定的应用瓶颈。

提升骨龄检测技术水平,普及针对适龄儿童的骨龄检测势在必行。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傅__团队也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儿童生长发育领域的应用。2017年,团队与依图公司合作研发出国内首个落地临床的骨龄AI辅助诊断系统。

“医院里常见的骨龄检测方式是使用常规DR拍摄手腕部X光片进行诊断。儿童的性腺、甲状腺和眼睛等部位对X射线非常敏感,虽然医院有配备铅衣等防护措施,但通常情况下这些部位无法完全遮挡保护,容易受到散射线辐射。”傅__说,减少骨龄检测过程中的辐射剂量及儿童身体防护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另一重点。

2020年7月,全球首款微剂量辐射可移动骨龄DR正式发布。这是一款专为中国儿童订制的可移动骨龄DR,而此项“黑科技”正是由傅__团队联合美诺瓦医疗团队经过3年的临床研发成功推出的,它是第一款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用于手腕部拍片的平板DR,目前已经取得6项专利和1项软件著作权。

“微剂量辐射可移动骨龄DR单次拍摄的辐射剂量与常规DR相比降幅高达80%。”傅__介绍,“而且采用专利屏蔽防护设计,既能避免儿童除手腕部外其他身体部位受到多余散射X射线,也可以避免医生和陪同家长受到非必要辐射。”

骨龄AI辅助诊断系统将原本需要5-10分钟的阅片过程压缩至秒级完成,微剂量辐射可移动骨龄DR将检查安全性大大提升,可有效建立精准、高效、系统、规范的儿童生长发育测评体系,并将惠及基层医院,缓解基层医院儿童测评资源匮乏问题,提高基层儿科医生的骨龄诊断水平,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的生长发育测评服务,也能帮助制定更贴合当代儿童的骨龄新标准与更科学的生长发育测评指南。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精选篇7)

姬,2019年任鲁桥镇科协办公室主任。两年来,该同志通过政策推动、利益驱动、示范带动等措施,全镇的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训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2019、2019年,全镇共引进有关人才56人,组织科技培训15期、83个班,参训人数近万人。人才的引进与科技培训成果显著:全镇形成1.8万亩乌鳢养殖基地,3000亩湖蟹养殖基地,1000亩泥鳅养殖基地,6000亩芦笋种植基地,3500亩杞柳种植基地,50亩番鸭育种基地,100亩双孢菇种植基地。1998年,被省科协命名为“省科普示范基地”。

科普示范基地建设是科普工作由虚向实转化的重要载体。为此,姬把科普示范基地建设作为推动全镇科技工作全面推广的基石。

首先,审时度势把握市场走向,强化政策引导。该同志每年两次组织力量进村入户调研分析,面向市场,提出对策。2019年底,通过考察,引进了双孢菇等食用菌种植,采取反租倒包的方式,租赁100亩土地包费租给群众发展双孢菇种植。镇农技站、农经站、水利站等部门的同志在姬带领下发展双孢菇种植。目前,全镇共发展大棚86个。2020年初,在渔业养殖效益走低的形势下,姬协调人员与韩国客商合资,引进优质泥鳅,投资1200万元,建起了占地600亩的泥鳅养殖场。

其次,多层次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强化科技引导。一是建立科技示范与周围农户结对子,进行传、帮、带,有效地调动了农户学用科技的积极性;二是成立技术顾问组。姬聘请山农大动科院的教授、江苏双孢菇种植大户、县农业局的技术人员组成技术顾问组,以专家为依托,在产前、产中、产后开展服务,所以在品种引进、技术培训及试验示范项目等方面都能得到较好的落实。今年以来,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六次,受训人员1600余人。

第三是引进人才,多渠道提供农产品销售服务,强化市场引导。两年来,姬通过各种形式引进人才56人,不断充实到科技示范基地中,成为了基地的科技骨干。同时,组织成立了乌鳢养殖协会、芦笋种植协会和渔业总支麻鸭养殖协会,不定期地向全镇农户发布产品信息,供农民作市场决策参考。在产品销售方面,协同县有关部门与农户签订供销合同,确保农户利益不受损失。

鲁桥镇科技工作的有序开展,对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带动农村科普工作向纵深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都是姬努力工作的结果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精选篇8)

李__三二0一医院病理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获得者,第四届汉中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即将来临,70年在历史长河中或许只是一瞬间,但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今日中国的科技创新成果,满足着越来越多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着中国在世界上越来越独特的魅力!广大科技工作者们是引领科技创新的先行者,他们身上闪耀着科学和理性的光芒,他们瞄准前沿、奋发勇为,用魄力和毅力助推科技强国梦的实现。

守初心、担使命,求精准,除疾患。我作为一名从事病理研究的工作者,深知把握病理诊断这个“金标准”对患者的重大意义。站在健康中国梦的大背景下,医学科研与创新有着比任何时期都无比广阔的前景,在精准医疗的年代,病理人肩负着精准医疗的第一关,为每一位不幸患病的患者提供最精准的诊断和最精准的治疗信息,是所有病理人不懈努力的方向。新时代铸就新梦想,希望我们全体医学科技工作者以昂扬的斗志砥砺前行,潜心钻研,为服务更高水平“三市”建设而努力,为助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而做出新的贡献。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精选篇9)

卢__,男,远安县横丰果蔬专业合作社技术负责人,助理农艺师

他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农业技术员,一名厚植农村的科技工作者。在参加工作的二十多年里,他初心不改,始终如一的学农爱农。从事推广农业技术多年以来,他不辞辛劳,徒步深入到千家万户,无论在沮河沿岸的稻区,还是在城郊的蔬菜基地,无论是在高山反季蔬菜基地,还是在食用菌栽培基地的菇棚里,都留下了他为之奉献的坚实足迹。

他还曾先后3次到西部非洲工作了8年多时间,从事农业技术援助,示范建场和物资援助帮带,帮助当地黑人同胞开办农场,全方位技术跟踪服务和现场技术培训,得到了受援国的高度评价,出色地完成了国家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2018年5月底从几内亚回国以后,他成立了远安县横丰果蔬专业合作,全力做好产业带动扶贫工作。2020年合作社管理逐步规范,被评为“宜昌市农民示范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44户59人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作为远安县的科技特派员,他积极做好芦笋种植科技示范基地工作,培育科技示范户6户,现场和课堂技术培训4场次培训人员80余人,芦笋推广种植面积2亩的农户1户。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精选篇10)

宋__,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的国际顶尖专家、瓯江实验室主任。

满脸亲切,时不时挂着腼腆的笑,远远见到记者,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的国际顶尖专家、瓯江实验室主任宋__停下和身边人的交谈,举着手打招呼,儒雅又绅士。

作为__省重点引进人才,去年9月起,他在温州开展了一系列老年病研究,并入职温州医科大学担任学术副校长。不久前,坐落在温州的瓯江实验室挂牌,其“掌门人”宋__的亮相再次受到关注。

说起科研,他侃侃而谈;聊到未来,他又感慨满怀,期待青年人才。他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家的更多面。

“我也是一名新生”

选择来温州继续科研,宋__很坚决。从了解__科研环境,到全职入驻温州,整个过程只花了两个月。去年9月开学季,他来到温州医科大学,幽默地跟医学生们说:“大家好,我也是一名新生。”

宋__是四川人,1964年出生在医学家庭。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他就在神经医学研究领域有所建树,而后辗转到国外学习生活,并曾任教著名学府。长期以来,他持续钻研阿尔茨海默病,找到该项老年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有效防治方法,是他的毕生追求。

“其实过去很多人不了解、不认识阿尔茨海默病。”宋__介绍,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类疾病,随着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力衰退,从而带来一系列的失语、失知,导致生活不能自理,患病后目前无法治愈。它已成为严重危害全球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

人口老龄化的国情,加速老年病研究,也是宋__选择来温州做科研的主要原因。过去30年时间里,他一直保持跟国内相关专家开展交流,或参与学术活动。

辗转北京、重庆,来到__,良好的科研环境、人才氛围及政策支持,吸引宋__扎根温州。到温一个月,他就在温医大揭牌老年研究院,在自己制定的中长期目标里,他划下重点:专注于老年脑健康与重大疾病,还要在温州打造一个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心和一家老年医院。

在温医大生物医药科研楼17楼,该校老年研究院装修一新,宋__热情地邀请我们参观,实验室里摆放着各类药剂、瓶瓶罐罐,另一旁的新办公室还在布置。目前研究室处于招兵买马阶段,他期待着更多人加入老年病研究团队。

“让科研人员大胆探索未知”

此次被聘为瓯江实验室主任,宋__的一项重中之重任务,是给实验室招兵买马,汇聚一批高层次人才,推动系列科技创新成果。

作为再生调控与眼脑健康__省实验室,瓯江实验室专注于解决“脖子以上”的问题,围绕组织器官再生与重塑、眼疾病与视觉功能康复、脑疾病与认知功能康复、再生医学材料、高端医疗器械(装备)五大方向开展研究。宋__计划为瓯江实验室招聘2000多名人才,其中他主要牵头研究“脑疾病与认知功能康复”,顺便“夹带点私心”,他也希望团队的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受到更多关注。

“我们马上就要在暑期开始一项大行动,就是围绕全市百万老年群体开展普查性研究。”宋__的眼神里满是期待,在他看来,老年痴呆症的发病因素越发多样,需要探索发病机制,关键还是要走近患者的生活,去了解患者生活习惯,寻找共性和个性的问题。

而前期的一长段铺垫,都是为收获结果做准备。在瓯江实验室大楼,宋__同样有一个办公室,接下来他要迁入一部分实验室,搭建动物模型、研究基因分子,开展全方位研究。长远期规划,了解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特点,寻找致病因素,并针对性的研发药物。

“现在我们认识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小儿唐氏综合征有着必然关联,我们的研究也发现胎儿时期的营养及维生素缺乏,年老后会增加认知障碍的发生,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项全生命周期的研究,值得去不断深入。”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成因和预防机制,宋__都做出了大量的设想,他期待随着研究进展,样本的精细化,让各项研究得到验证。

而在实验室,他也对人才提出了灵活培养计划,“科学是没办法预判的,当然对于科学人才,要给予足够的自主权。”在他看来,实验室要建立鼓励创新的环境,提供容错机制,让科研人员大胆地探索未知。

“让科研力量发光发热”

目前研究发现,遗传性阿尔茨海默病只占1%,绝大多数后天成因导致,致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梗等老年病,出现脑供血不足,“睡觉打鼾,都可能是老年痴呆的诱因。”因此,宋__团队招募也不受专业限制,目前的团队里,也包括精神医学、麻醉学、儿科等专业的研究生。

面向全市老年群体开展样本调研,他希望寻求与有关单位合作,在社区建立一套预警机制,在团队长期追踪同时,科普老年痴呆知识,让社区老人早筛查、早诊断、早预防。

“可以说,这是新的研究方向。”按宋__的话来说,这也将是他科研生涯的新节点,“不过,探索未知的过程可能99%都是失败的,我们必须踏踏实实研究,求真务实,等待发现1%的那一刻。”

在浩渺星河中,追寻那一颗最璀璨的科学之星,这是宋__的初心。他最开始学习儿科,而后转为研究更让他好奇的神经科学,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当了8年精神科医生。从医过程中接诊老年患者深受阿尔茨海默病的苦恼,让他决定踏出国门,再次探索未知。

宋__给记者举了个生动的例子,“当医生面对的是患者,可以改变的是患者的生活;当老师面对的是医学生,培养更多的医生去救治更多的患者;而当科学家,研究治病机制、甚至成功研发药物,受益的是全世界的患者。”

自由与广阔的科研视野,并没有让宋__忘乎所以,他甚至悄悄地告诉记者,其实他面对镜头诚惶诚恐,很多领域未涉猎,只有讲到阿尔茨海默病,他可以不用准备,张口即来地讲上“一堂课”。

除了科研,宋__还有很多爱好,喜欢逛博物馆、看音乐剧、宅家连夜追橄榄球比赛,也爱看小说和电视剧。“想不到吧,那些偶像武侠剧我也看。”他略带诙谐地说。这也与他的科学人才培养理念如出一辙,他觉得科学青年不能“死读书”,要培养丰富的兴趣爱好,还要在工作生活中,不断养成批判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过,首先要始终保持对所从事事业的热爱,这样你才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在温州半年多时间,宋__感受到了浓郁的人才氛围,“我们期待温州人精神持续激发科技创新精神,让科研力量持续发光发热。”他说。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精选篇11)

____在农业战线工作了30年,他坚持深入“三农”第一线调查研究,推广实用农业技术,为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勤奋工作、爱岗敬业、痴情三农

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____是个“痴人”。无论外出开会还是下乡,都带着笔记本,遇到什么农情事情都汇集下来。遇上什么事情及时解决。一次下乡经过____镇南,发现路边生长着外来生物黄顶菊,他赶紧让司机停车下车查看,仔细观察,确定是黄顶菊后,赶紧到镇政府通报情况,赶紧组织人员铲除,及时控制了有害物中的蔓延。他将自己的手机电话开通成农情电话,群众有疑难问题电话解答,接受群众电话咨询2000余次,手机成了农技110。棉花生长期间,西木左村的干部群众需要棉花管理新技术,群众白天各忙各的,他决定夜晚给群众培训,虽然正值星期天,他还是及时满足了群众的需求。那天从晚8点一直讲到10点半,听讲的群众达300多人。2007年4月初,一场倒春寒袭击了我市的大部分麦田,不少村的群众打电话询问受灾原因和补救措施,经过现场观察,确定了低温是造成小麦干尖,黄苗的主要原因,他及时提出了补救措施,打印了上万份技术资料,发放到广大群众手中,保证了小麦丰产丰收。2008年7月傍晚,一场冰雹袭击了____乡的几个村庄,接到消息后,就和市乡干部在第一时间赶到了受灾村庄,查看受灾现场,分析灾情,现场对100多名群众讲解了棉花、花生等作物的灾后管理措施,稳定了民心,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几年来,____每年下乡时间达200天以上,室内培训40多次,现场培训30多次,直接培训群众8000多人次,足迹遍及400多村,被称为____农情活地图,两次被评为____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2006年被评为____市专家服务明星,2007年被全国计生协会评为全国计生协会先进志愿者,2007年评为____市科技拨尖人才。

二、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农技推广的新途径

面对近几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断减少,而农民群众对农业科学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的新形势,____积极探索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新途径,一是与种子经营部门共同进行技术培训,通过田间调查,试验示范,分析对比,确定适合我市种植推广的新品种,新措施。近年来,先后筛选出了小麦品种良星99,石麦12、14、15,观35,师栾02-1,玉米品种有先玉335,中科11,浚单20,棉花品种希普1号,希曾802和杂交棉98-1等一批新品种,对提高我市农业产量起到了巨大作用。

积极开展科技攻关,为社会创造财富。在大冯营付家庄和太古庄高赵圈村,主持“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____市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的技术工作,推广配方施肥,科学管理。其中生物防制玉米钻心虫,田间放赤眼蜂,节约了成本,减少了污染,减轻了危害。经____省专家组鉴定,高赵圈村3000亩小麦、玉米两季亩产突破1000公斤,小麦最高单产610公斤,玉米最高单产700公斤。根据雨水多的状况,提出提前预防玉米褐斑病,在褐斑病大发生的年份,控制了病害发生。经专家委员会评审,该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

三、淡泊名利,恪守职业道德

三十年的工作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广大公认的“农业专家”,对广大农民群众的疑难问题他从不推辞,有求必答,而对一些许以丰厚报酬的农资销售商的推销请求,他却从不应承。2008年在得朝村培训后,为免受假农药之苦,老百姓请他帮忙选购农药,他爽快答应,在农资市场走了七八家,帮农民买到了称心的农药。

____累计推广优质小麦、玉米245万亩,直接增收17亿多元,节支5418万元,2007年推广两晚节水增产技术50多万亩,直接增收5000多万元,节支2000多万元,同时与省内外12家科研单位有直接联系,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水平打下了基础。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精选篇12)

____同志1983年从南京建工学院毕业分配到江苏邗建集团(前身为江苏省邗江县建筑安装工程公司),他二十五年如一日,为建筑业科技进步和集团经济发展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尤其是他担任集团公司总经理以来,在集团科技工作上敢于创新,敢于实践,敢于打破传统的观念和理念,从产业发展到企业管理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集团经济年增幅在25%左右,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建筑业科技进步先进单位、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先后跻身江苏省建筑业综合实力20强、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省文明单位标兵、省建筑业最佳企业之列。他本人也被评为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家、省市建筑业优秀企业经理、扬州市新长征突击手标兵、扬州市首届当代儒商、中华百佳儒商称号。他的先进事迹主要有:

一是在产业发展上加大科技含量。提高集团产业科技含量,创造更高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加速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建筑业的转变,提升集团整体竞争优势和运行质态,近年来集团先后拓展了钢结构、新型建材、太阳能节能产品、环保、园林、绿化等相关专业,在全市同行业企业中率先打通了建筑业产业链。多元经济规模占集团经济总量的40%以上。

二是扎实推进集团科技工作全面进步。加快建立集团科技进步激励机制,制定出台了质量、安全与科技三项基金管理制度,推进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三大贯标体系合并管理,促进规范化管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结合企业管理实际,先后主持了建设工程材料成本控制系统、动态成本控制系统等八项软件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取得了七项国家软件著作权专利。近年来扬大教学楼和深圳百仕达工程获得国优工程奖,36项工程获得省优扬子杯工程奖。

三是坚持科技为经济服务,促进成果转化。全面推行集团办公自动化与网络化管理。以集团科协为载体,积极开展qc攻关活动。每年召开一次qc成果发布会,对重点项目、典型工程加大指导力度,开展科技攻关,加快新技术应用步伐。泰州梅兰芳剧院等一批工程获得省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称号。集团清水混凝土施工工法通过了省级工法鉴定,并在润扬森林公园、市体育公园等一批重点工程中广泛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建设工程材料成本控制系统三年已在集团几十个、总造价近10亿元的工程项目中使用,降低工程成本5000多万元。

近年来由____同志率领完成的建设工程材料成本控制系统获得第十届全国建设企业管理现代现成果二等奖、__-__年度江苏省厂会协作优秀项目一等奖、扬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江苏邗江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文档管理系统获十七届(__)全国建筑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二等奖;《信息管理系统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开发与应用》、《建设工程资料及综合文档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建设工程材料成本控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等论文分别获得国家、省部级论文奖。

2011年9月,江苏省科协授予____同志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精选篇13)

刘______院士出生于1936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炮火席卷中华,山河零落,他的亲人希望孩子能拥有一个平安通坦的未来,便取名“______”。但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坎坷未曾缺席,不过多少波折,他都始终坚定脚步,为少时立下的报国志愿而奋斗。

20世纪70年代,刘______回到哈工大,并获得了去英国留学进修的机会,在这期间他接触到了国际上先进的雷达技术,也由此认识到新体制的雷达,是如何克服传统“盲区”,实现了对海域乃至空域的“全面”监测。他在心中立志,要让祖国拥有这一项先进技术。

归国之后,他将这个想法告诉学校领导,却被反馈筑建新制雷达是个世界级的难题,而我国目前没有理论支撑。于是,刘______带领着团队无数次地提出设想,总结实践经验,根据数万个测试数据,最终成功完成了“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及方案论证”,为研制设备奠定基础。

然而他并不止步于理论创设,很快便带着团队在一个偏僻的小渔村创建试验站,制作预想设备。物资匮乏、成本昂贵,困难接连不断,但刘______带着团队一次次投入新体制雷达站的铺设试验。历经十余载,他们最终成功研制出全天时、全天候、能进行远距离探测的新体制雷达,将我国雷达技术侦测水平提升至国际前列。

在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发言:“我亲身经历了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我们始终坚信,国家需要是最强大的动力。我们科技工作者一定、牢记使命、攻坚克难、追求卓越,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时代浪潮中,创造出更多让人民激扬振奋、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精选篇14)

何______,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软件科学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院长,上海市科协副______,中国科学院信息学部常委会副主任。担任国家可信嵌入式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国家可信软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可信软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上海市高可信计算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可信物联网软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何______同志党龄33年、育人51载。他胸怀党和国家事业,带领团队培养了数千名高层次软件人才;他攻关科研、开拓创新,秉持执着追求的科学精神,开创可信软件研究新领域;他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成为我国信息领域领军专家,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誓言。

潜心治学 身先垂范 胸怀党和国家事业的开拓者

1965年,何______来到华东师范大学工作,成为上海高校第一批从事计算机科学教学和研究的人员。上世纪80年代,他被学校先后派往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进修学习,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1年,他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受命组建国家首批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的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

着眼于国内软件行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学科发展、社会需求与高校教学之间的间隙,以及上海市乃至全国对软件行业专门人才的巨大需求,何______率先提出了软件人才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先后与国内外高校及中国电科集团第32所、Intel等企事业单位成立了多个合作研究实验室,并与微软等名企合作共建了10余门课程,努力以多元协作的方式,汇聚各行的优秀资源,全面培养软件行业人才的综合创新能力。为提升学院的国际竞争力,何______始终关注软件工程学科国际新发展,提出并制定了一系列举措:鼓励教师积极吸纳国际上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和课程的合理化成分,使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保持同步;并全面推进双语和全英文课程建设,改革外语教学,聘请外籍教师,强化学生的外语学习。目前,学院已为社会培养软件工程高层次专业人才3000余名(含博士100余名、硕士600余名),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也已成为我国高校计算机软件工程领域名副其实的“领军团队”。

攻关科研 开拓创新 开创研究新领域的科学家

何______潜心计算机软件理论及应用研究,数十年如一日。他与英国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获得者托尼﹒霍尔一起创造性地提出了软件领域的程序统一理论(UTP),并由此开创了程序统一理论的国际学派;他建立了数据精化的完备理论,并被国际上誉为“面向模型软件开发的一个里程碑”;他系统性地构建了基于模型的可信软件设计方法与开发技术,并被称赞为在软件工程的科学理论与工业实践方面“做了奠基性的工作”。英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在1998年度报告中赞誉“在过去十五年,何______是牛津大学程序研究领域取得成功的驱动力。”

何______关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并积极有效地推动产学研融合。自2007年起,他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可信软件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为可信软件技术在国内的普及与应用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在国内首倡与推动的新兴交叉学科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可信体系架构的基础。结合工业的实际需求,他解决了可信嵌入式系统构造与验证技术的若干关键问题,促进了相关理论及技术在我国安全攸关行业领域的应用。他领衔的团队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的数字互动教室系统推动了学生教材形式与教学方法的重大革新,并成功参展上海世博会,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专题报道。他率领团队参与建设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上海),为上海市和长三角的嵌入式软件及信息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恪守德行 言传身教 培养数千高层次人才的名教师

作为程序统一理论的创立者、数据精化完备理论的奠基者、可信软件设计方法与技术的开拓者,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国际计算机科学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党员教师,何______更始终以党员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学生和青年教师如同己出、谆谆教导。

何______始终坚守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以科学的态度从事教学,用科学研究服务并反哺教学。在带领团队攀登科学高峰的过程中,何______以自己的行动践行并诠释着自己的教学信念。对于计算机科学,他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研究,对计算机系统的优缺点有着深入的了解,并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了第一门由院士主讲的通识教育课程——计算机文化。在每一次“计算机文化”课堂上,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还时常挤满了其它专业前来旁听的学生。他梳理了自己多年的科研成果,为研究生开设了《程序统一理论》课程,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对研究生进行学术指点、论文指导的过程中,他一直注重最新学术思想的传授和科学思考方式的引导。

信念坚定 品德高尚 广受群众赞誉的好干部

作为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的院长和党委委员,何______高度注重青年教师与青年学子道德品性的塑造。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他教导青年教师和学生恪守学术道德,鼓励他们“树魂立根”,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和服务国家与社会的价值追求。他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每当有青年教师入职,他都会与教师们沟通交流、一起制定发展规划,并利用讨论班、教学研讨、项目讨论等形式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进行指导。为使青年教师能够尽快脱颖而出,他大胆向学校提出人才计划体制改革的设想,制订学院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方案和激励方案,为青年教师设立专门的帮扶基金,创造宽松、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

在何______带领下,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发展迅速,2007年教育部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高可信计算实验室同时获批;近三年来,申报的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先后获批;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学院的软件工程学科并列全国第四名,并列入上海市一流学科建设。

在日常生活中,何______与盲妻的爱情故事以及他对盲妻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感人至深,震撼和感动了青年一代的心灵,并使他荣获2005年“感动上海十大人物”。面对荣誉和赞誉,他始终谦逊平和。在他看来,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获得“丰”收的喜悦,正如他的名字——何______。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精选篇15)

______,男,汉族,中共党员,生于1986年7月,2008年9月参加工作,2021年11月当选为平凉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现为崇信县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站农艺师。参加工作14年来,他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做好各项工作,为促进全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经济增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长期从事农业农村工作,参与实施了农村厕所革命、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建设、省级财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甘肃省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县建设、黑河汭河川区设施蔬菜无公害化生产病虫防控技术研究示范、崇信县玉米高产创建、旱作农业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优势农作物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油菜小麦收获后复种高原夏菜无公害栽培模式研究与示范推广、国家现代农业高粱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工作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尾菜处理利用、农业技术推广、植保植检、农民培训等业务工作。参与完成的项目获省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1次,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县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发表论文7篇,参与编写出版教材2部,获“全省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全省农业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全省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等多次表彰。

作为一名“三农”工作者,他时刻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农民谋幸福,为乡村谋振兴,积极发扬连续作战、甘于奉献的精神,深入乡村田间地头开展废旧农膜“以旧换新”工作,形成了农户捡拾、专业网点回收与企业加工利用为一体的回收加工网络体系,年回收废旧农膜600多吨;在蔬菜生产基地,尾菜集中处理池开展尾菜直接还田、堆肥、沤肥等处理技术培训,手把手亲自示范、现场教学,年培训群众150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500份,年处理尾菜6500多吨,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45%以上,尾菜处理能力不断提升。

173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