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当大先生心得体会
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当大先生心得体会【篇1】
弘扬教育家精神,需从“记得”到“晓得”,再从“晓得”到“获得”。记得,意即教师要精准识记教育家精神的内容与表达;晓得,意即教师需深入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实质与要义;获得,意即教师应用心体悟、努力培育教育家精神,最终达至教育家的境界水准,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师应在学习中认清教育家精神的实质,明确教育家精神不仅是“只有极少数教育家才能拥有的精神”,而是每一位教师通过努力学习与扎实践行也能够达到的精神境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对历史上众多教育家和优秀教师崇高精神境界的归纳和凝练,尽管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够拥有“教育家”的荣誉头衔,但每一位人民教师都有着成为教育家型教师的可能。因此,教师要立足自身学习领悟教育家精神,认识自身德行与教育家、优秀教师的内在一致性,寻找差距与不足,在教育家精神的指引下,以更高的热情投入教书育人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向教育家行列靠拢。
教师应在实践中探索教育家精神的养成,明确教育家精神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可以学习和培养的。为寻找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路径,教师需要带着问题,通过阅读、观影等自学手段领悟历史上著名教育家的事迹与精神,学习借鉴优秀教师的实践经验,也可在集体学习中带着问题聆听党政领导、专家学者、优秀教师代表对教育家精神的解读,积极与优秀教师代表、前辈、同行就教育家精神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探寻涵养这一崇高精神的方法和心得,为在工作中更好落实教育家精神扫清障碍。
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当大先生心得体会【篇2】
弘扬教育家精神,不仅需要抓住当下的每时每刻,更需要在长期履职之中涵养崇高师德师风、累积深厚理论功底、锻炼强大业务能力,厚积薄发,向成为教育家型教师的目标迈进。
教师应坚持与时俱进,拓展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在教育创新发展、教育强国建设和教育对外开放的时代要求之下,教师要寻找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的全新增长点。可着眼教育领域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吸纳最新的教育教学技术、教育理论为我所用;可基于自身条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支援教育欠发达地区走向教育振兴,成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分子,同时丰富职业经历、人生阅历,突破自身发展极限,发掘职业潜能;也可在投身教育对外开放的实践中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通过关注国际前沿,参加国际会议,参加访学、交换活动,申请公派留学或自费留学等多种手段,成为肩负“引进来”和“走出去”双重使命的国际化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教师一方面要主动学习借鉴国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要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将中国优秀经验推向国际。教师的国际化将为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作出贡献,为中国教育事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有助于教师自身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培养,在融会贯通中弘扬教育家精神。
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当大先生心得体会【篇3】
教师应坚持终身学习,以寻求持续性文化滋养积聚前行的强大动力。应将大量、深入阅读的习惯贯穿职业生涯,广泛学习国内外思想文化经典,通过寻求文化滋养、借鉴前人智慧来获取关于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原则性思想启迪与指导,将先哲、先贤的智慧与情操内化为思维习惯、行为准则和人生信条。教师也可着眼于更长的时间尺度为自己的学习、进修和教书育人制定分步骤、分阶段的计划,通过参与教学项目、研究课题、名师工作坊等具有长期性的活动来锻炼自己坚持长期投入的能力。教师还可在条件允许时以脱产或在职的方式安排深造,持续提升自身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核心竞争力。
教师应坚持陶冶身心,在情感滋养中形成超越理性的追求与热爱。教育是以爱育人、以情化人的事业,教师之情感因素在从教实践中不可或缺。教育家精神是理性的认知与非理性的情感、意志等因素的辩证统一。在非理性层面,教育家精神是美与爱的统一:它描绘了教师美德的至高境界,其所包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是不同方面、不同类型崇高师德师风的具象化表达;贯穿其中的是教师对青少年学生的大爱、对教师职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博爱。培育教育家精神离不开积极情感体验的创造。教师可以通过展现教育家高风亮节的优秀艺术作品,通过音乐、绘画、影视、诗歌等艺术熏陶获取积极情感体验,强化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并在潜意识层面形成对教育家理想境界的向往。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教师在自我调适中确保工作和学习效率,养成优良的作风与行为习惯,彰显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美与爱的情感滋养,教师将更好地培养创造美与爱的能力,以崇高师德形成强大的引领力和感召力,在领悟、认同、实践教育家精神的奋斗中向人民教育家看齐,成为师德崇高、业务精湛、成就斐然的教育家型教师。
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当大先生心得体会【篇4】
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实质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六个方面相互依存,彼此联系。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好老师的思想基础,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好老师的品质修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好老师的良方妙法,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好老师的立身之本,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好老师的职业风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好老师的事业情怀。必须坚持六个方面辩证统一,才能将教育家精神理解好落实好。
教育工作者践行教育家精神,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第一,努力实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要鼓励广大教师潜心研究,努力掌握所讲授的“经”,同时必须利用好课堂,“守好自己的责任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航向引领者”。第二,努力实现“言传”与“身教”的统一。鼓励广大教师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先“正其身”再“正其人”,做到言行一致,做到守正如一,做到身体力行,守好为师底线,不断升华人生境界,真正成为塑造学生灵魂的传道示范者。第三,努力实现“良师”与“益友”的统一。鼓励广大教师不断提升育人智慧与本领,走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关爱他们、倾听他们、成就他们,与他们交谈交心,既要成为他们的良师,也要成为他们的益友,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终身守护者”。
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当大先生心得体会【篇5】
何为教育家精神?从马克思对“精神”的定义(精神是社会的产物,是人在客观世界通过具体劳动实践而获得的生命体悟)来推究,我们可以将“教育家精神”理解为:是教育家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结合教育本质和精神本体,集中体现出的教育文化。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六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之核心要义进行了具体阐述。这一论述既源于历代师者躬耕教坛的传统赓续,又立足于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时代拓新,具有丰富的内涵与价值意义。
为何要弘扬教育家精神?因为,兴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已经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而要建设强师队伍,只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明确自我定位,找准行动方向,形成干事创业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书记对于教育家精神的深刻阐释,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如何弘扬教育家精神?这需我们探析其根源,理解其要义,践行其内核。聚焦书记对新时代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六个方面阐述,不难发现,“教育家精神”是从客观世界到主观精神、从教育本质到精神本体、从职业素养到事业形态的阐发。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作为教育强国第一资源的教师队伍,当以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为精神引领,以育人智慧与躬耕态度为行动保障,以仁爱之心与弘道追求为事业发展之不竭动力。
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当大先生心得体会【篇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国之本,在育才造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让教育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更坚定地化为一种主体自觉——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将教育与个人前途、家国命运相结合起来,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准则,示范教育人格的高尚纯粹,立于艰苦环境而不失坚守,安于清贫生活而不失追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守正道、求真理,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最终达成向善的教育目标。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者的“立德树人”,需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为精神引领,坚持言传身教,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把服务党、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作为最高追求,让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有一颗中国心,心里装着一个中国梦;以热爱国家、民族和社会为根本大德;以关爱集体、家庭和他人为基本道德;以遵纪守法、维护公共秩序和环境、有原则、有担当、有责任感为德之具象表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当大先生心得体会【篇7】
孔子曰:“仁者爱人”,师爱的最高境界即是仁爱。教育者当用大爱浇开生命之花,用大爱书写教育人生。正如陶行知以“爱满天下、学做真人”诠释大爱情怀,于漪用生命“红烛”为教育播撒光亮一般,爱生方能乐教,乐教方能坚定信仰,继而创造出丰硕的教育成果。
教师是职业,教育是事业,从个人的职业素养到整体教育事业形态的发展,需以“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与“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为不竭动力。《周易》有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本质是人文,“化”之所指是过程、方法。教师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就是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过程,就是一个生命以“大我”情怀和“人文”方法去感化另一个生命、并在生命的交流与触动中弘扬正道的过程。倘若将职业提质到事业的高度,孜孜以求,则有事业发展之不竭动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传承发扬,以胸怀天下的开阔视野和天下大同的理想格局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弘扬教育家精神,不仅需要理念上的共识,更需要实践中的深耕。唯有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方能不辜负“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唯有努力做“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能达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教育使命。
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当大先生心得体会【篇8】
将教育家精神阐释为六个方面。我们要深入理解其深刻内涵和内在逻辑。
第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好老师的人格基础是理想信念,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从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到新时代教师要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对教师理想信念的要求更加具体与明确,不仅指明了方向、提升了高度,而且为新时代教师赋予了更加崇高的使命。好老师只有率先垂范,时刻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把“个人梦”与“国家梦”“民族梦”有机融合,才能做好新时代学生的引路人。
第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树人必须先立德。道德情操是好老师人格魅力的生动诠释,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南朝刘义庆所编《世说新语》最早使用“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指的是,言语要成为读书人的准则,行为要成为世间的规范。“大先生”之大在于格局之大、情怀之大,这对教师提升道德品质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教育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好老师是学生的人生航标灯,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强调教育是“点燃”而非“灌输”,教师对学生的教导不应仅是学识方面的,更应该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其针对性的指导,这进一步明确了教师有效育人的方法。
第四,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教师要真正做好“传道授业解惑”,就必须要有扎实的学识,学高为范,“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敢于在三尺讲台上“燃烧”自己。
第五,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有别于父母亲人的、超越血缘关系的、不求回报的人间大爱。教师只有真正投入教育、乐于教育、献身教育,才能让学生感到温暖、产生愉悦、激发兴趣,教育也才能真正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第六,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胸怀天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展示出“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远大胸襟。教师要讲学,更要传道,就必须深入学习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时代同行,才能更好地以文化人。
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当大先生心得体会【篇9】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也是一个家庭幸福美满、万事兴旺,社会稳定和谐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良好的家风是祖祖辈辈、子子孙孙一代又一代人的勤勤恳恳、恪守组训传承下来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小小”家风,作用巨大,言传身教、树立良好家风是党员干部应当担负起的责任和义务。
做好“领头羊”,以身作则,当好表率者。“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党员干部既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领头羊”,也是推进社会和谐风气的“领头雁”,应当自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以良好家风作为作风表率。坚定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头脑清醒,坚定立场;牢记初心使命,在大风大浪中不断拼搏,奋勇向前;奋勇担当责任,在困难挫折面前敢于冲锋在前,守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广大党员干部要从自身做起,修身律己,内外一致,主动为子女、家人树立起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爱国奉献、自食其力的良好家风习气,立起一面优良家风的旗帜,从一面小小“家风旗”做起,到巍巍的“国风谱”形成,让良好家风在中华大地蓬勃生长。
做好“持规者”,严立家规,当好建设者。“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社会稳定、国家富有、人民幸福的国家一定离不开完善的.法治、优良的国风,一个家道兴盛、和顺美满的家庭也离不开良好的家风、严格的家规。党员干部作为优良家风建设的“持规者”,应重视家教,加强对家人的责任教育,重视家人道德观念、家庭美德,更要重视家人的权力观、利益观。要严立家规,制定有利于促进家庭和谐、弘扬社会传统美德以及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家规家训,约束家人和自己的行为举止、言谈,为建设良好的家风国风贡献力量。要严以持家,加强子女教育、培养子女良好品质,及时纠正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不好的行为习惯,时时耳提面命,从严治家,只有做好一个小家家风的“持规者”,才能当好一个大国国风的建设者。
做好“传经人”,继承创新,当好传承者。薪旺万代家业隆,火留子孙沐春风。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在家风建设上,党员干部不仅要做“领头羊”“持规者”,更要做“传经人”“传薪者”。在家风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优良家风、优秀家训的继承与创新,积极借鉴吸取优秀文化、社会传统家风中营养元素。将《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优良的家风、旧训融入家风建设中,将党的优良作风,老一辈革命家奋力拼搏、迎难而上、敢于牺牲的精神传承下来,将共产党人甘于奉献、大公无私的精神传承下来,让古人旧训、爱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家风既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每一个小家庭做好优良家风的传承者,社会就能充盈着慢慢的“正能量”。
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当大先生心得体会【篇10】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从古至今,《诫子书》、《勉谕儿辈》、《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好的家风会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
作为一个寻常百姓家,我的家风就是“踏实做事、真诚待人。”生活中,言出必行,做好每一件事,不做有损他人的事。即:做好事,当好人。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家人,先管好小家才能影响大家。
家风建设的关键在家长。家长首先要成为家风建设的有心人,才能有意识地创立自己的好家风、延续自己的好家风,使整个家庭与子女受益。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家风家规是代代相传的精神滋养。对人的成长而言,家风、学风、社会风气的影响,有一个不断进阶的过程。家风主要是对人生的启蒙,学风是对人生的充电,社会风气则是对人生的淬炼。
从当前来看,家风与学风的衔接,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只有二者互为补充,个人才有强大的精神积淀去阅读社会。日前,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工会在北京四中举办了以“黼国黻家,栉风沐雨”为主题的家风大家谈活动,教育专家与学校师生一道,畅谈家庭教育心得,共论家风建设路径。现摘编几篇,与读者分享。
别失去欣赏孩子的能力。《朱子治家格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家庭教育的前提,是有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否则,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无法实施。然而,许多父母随着孩子的成长,慢慢地失去了欣赏孩子的能力,这让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失去了依存。
父母不欣赏孩子的原因,一是现实与期望的差距,二是面子。有人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久而久之,觉得孩子一无是处。经常有家长说这样的话:你看你,都考成这样了,还天天美!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马拉松比赛的话,小学或初中阶段相当于前5公里。42公里的比赛,前5公里跑第一名或最后一名,重要吗?
作为过来人,教育者和家长其实都清楚,一个人未来的发展,与小学或中学时代的考试分数不能画等号。可是做家长的,怎么就在孩子的分数面前失去理智,让愤怒扭曲了人性,让自己失去了欣赏孩子进步与成长的能力呢?
以胸中格局行不言之教。在优秀的家长身上,能发现共同的特点:比如夫妻恩爱和谐,带给孩子阳光心态和安全感,孩子也会对他人更信赖与亲近。比如家长有长远的眼光和格局,更重视孩子心灵的'成长,不是光看眼前的成绩,也不只是关心孩子的物质需求。家长自己或工作中有追求,或生活中有情趣,能行不言之教。再有,就是尊重孩子,给孩子充分的信任,支持孩子的尝试,与孩子沟通顺畅。
家庭和学校应该是携手的关系,方向是一致的: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在家庭教育层面,学校可以做一些积极的引导,帮助孩子了解家庭,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一直以来,我觉得最朴实也最动人的一句宣传语是: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我们每天都会走出去,然后又归来,起点和终点都是家。让家成为一个最好的归宿,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家对每一个成员的期许,首先就是平安,是快乐。我想和家长共勉的是:不要太早放弃自己,从丰富自己开始创造生活,为孩子树立榜样。
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当大先生心得体会【篇11】
我们告别了安逸享乐的寒假生活,开始了暂新的校园生活,迎来了“新起点,新希望”。开学的第一天,我们一如既往地观看了《开学第一课》。
这次课以“传承家风家训,践行核心价值”为主题,通过介绍赵一曼家书蕴含的爱国情怀、杨启发家庭培育的敬业家风、李元成全家恪守的诚信家道、罗必炎一家践行的友善家训,让我们深刻地了解到什么是家风、家训?如何把优良传统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说的是孝顺父母是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重要和占据第一位的品德,也是每个家庭都应该首先传承的家风。罗必炎秉承孝老爱亲、多行善事的家风家训。他任劳任怨地悉心赡养亲、继、养父母8位老人,用大孝情怀教育子女,四世同堂的家庭重德重孝、相亲和睦。他的'事迹让我感到深深的震撼。小时候我经常在爸爸、妈妈地怀里撒娇,总是不停地许诺:我长大了以后一定要让你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平日里,每当我吃过饭后,经常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爸爸、妈妈却在忙碌地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他们总是先让我品尝,我却习以为常地拿起来就吃;我一旦生病,爸爸、妈妈便忙前忙后,百般照顾,而他们身体不适,我只能问候一下,也没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家风”,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和鞭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开学第一课》的观看,使我们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诚实、孝道、勤俭、诚恳”等优秀家风熏陶。今后,我会用好的家风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从而成就自己的一生一世。
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当大先生心得体会【篇12】
“诚朴、向上,尊老爱幼;勤劳、调和,家和万事兴”——走进马鞍山乡民张龙兴的家,案角这块特别的“家训牌”很是有目共睹。这些年,杨王村乡民鼓起的“践行好家训”、“培育好家风”的做法,已在奉贤蔚成风气。
跟着媒体的宣扬和报导,家风这个词不经意间闯入了大家的视野。尽管大家对家风并不生疏,可是终究啥是家风?恐怕不一样的人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有人说家风即是诚信做人,也有人说家风即是尊老爱幼;有人说家风即是勤劳仁慈,也有人说家风即是节省文明。尽管家风有着文字上的界说,可是在每自己的心里,家风其实有着不一样的内在。
从前史渊源看,家风起源于农耕社会的古代文明,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家风仍是一个家庭或宗族重要的精力内核,是一切家庭成员都必须遵从的行为原则和品德规范。古人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齐家”在这里即是治家的意思,而治家就必须得有好家风,家风的重要性便显而易见。
年代在开展,家风的'内在也在不断改写,变得愈加丰厚,多了些现代元素,少了些封建颜色,这也是前史的前进。可是咱们也大概看到,在产品经济年代,大家的价值观日趋多样化,再加上因为遭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人无视品德,不讲诚信,或为了一己私益逼上梁山,或为了自己意图不择手段。尽管这些仅仅法令或品德层面的表象,但就实质而言却是家风损坏、家教缺失的成果。
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当大先生心得体会【篇13】
20__年8月31日,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组织70余人前往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加了“中国煤炭科工青年骨干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培训班的活动。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我们踏着8月份的尾巴,走上了井冈山,去追寻那逝去的峥嵘岁月,去探访英烈们的不朽忠魂,去传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伟大精神。短短一周的学习生活,却给我的人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久久不能释怀。
八月三十一日下午,中国煤炭科工一行人乘坐火车前往了美丽的江西井冈山,火车上大家对此次行程充满了期待,提前讨论了此次井冈山的行程安排。我也碰巧遇到了刘光典烈士之子,刘玉平老先生。老先生已是花甲之年,皓首白发,但是提到父亲,刘光典烈士的时候,老先生眼睛里流漏出了复杂的情绪。刘光典烈士,于1949年6月从北平出发,赴台湾执行任务、1959年被枪杀于台北。“父亲是共和国的特务,但是我出生后,父亲就从我们生活中销声匿迹,几十年来生死不明”,老先生时不时看看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一排排倒退的树影划过他的镜片,在花白的鬓角处又消失不见,“我一直以来总是心有不甘,总想把他的行踪事迹搞清楚……我总对人说,现在是60多岁的儿子,天天寻找着20多岁的父亲”。一个几十年秘而不宣的名字,在老先生的讲述下,呈现给我一个忠贞、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形象。
月一日下午,我们便顺利达到了井冈山,一番修整之后,晚上便进行了学习革命歌曲的课程,听着一句句朴实的歌词和激昂的旋律,感受到革命者当年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九月二日,系统学习了三湾改编的历史,三湾改编,在党在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在毛委员的带领下,创造性地确立的“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下午先来到了茨坪革命旧址,学习彭德怀顾全大局,勇于牺牲的精神。之后便坐着大巴,来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
如火如荼的井冈山斗争时期曾有48000多名烈士长眠在这里,除15744人留下姓名外,还有30000多名烈士连姓名也没留下。肃穆的烈士陵园为我们诉说着这段悲壮的历史。这天的井冈山秋雨淅沥,陵园依山而建,笼罩在烟雨中,革命先烈为了信仰,倒在了这片土地上,也被世人永远铭记,也让我们更加明白,现在幸福安定的生活,是用革命先烈的牺牲换来的。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先后参观了井冈山实景教学演出,小井医院,八角楼,黄洋界等革命遗址,学习编草鞋活动,体验红军的'一天等活动。每天都带着问题出发,带着收获而归。一次次的参观和体验,加深了我对信仰和初心的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这场革命,获得了民心,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二十八年如一日,一位位中国共产党人带着信仰,为新中国而抛头颅洒热血。
九月五日,我们学习到王学坤书记对党的精神解读。对新时代的解读,也彻底解开了谜题,什么才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下午再次与两位革命先烈后代对话,听他们描述先烈们为革命奉献的悲壮历史。
此次井冈之行,让我明白是什么是信仰,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和对理想的追求,如果没有信仰和对信仰的虔诚,就算心再跳也不过是一块麻木的肉,就算血再流也不过是一腔红水,信仰是生命的粮食,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感谢集团公司和安标中心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我定会在日后的工作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当大先生心得体会【篇14】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家庭中的家风好,这个人才会茁壮成长,如果家风不好,这个孩子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父母早已有名有望,然而由于不重视家教,最终致使子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样的教训是沉痛的。这也从反面证实了家教的重要性。是呀,难怪在同一间教室里,在同一个老师的教育下,学生会有优劣之分!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早在战国时期,便有了《孟母三迁》和《曾子杀彘》的优秀家教故事,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注重家教的父亲,他在《诫子书》中这样教育他的孩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告诫那八岁的儿子: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于是像孟子、岳飞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伟人便在这样的家教中应运而生。
家教,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下,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棍棒底下出孝子”、“传男不传女”,已被岁月的流冲走,而那些脍炙人口的家训,已经是“家家之训”,形成了“家家之风”。中华民族文明的脚步正在新时代的家风中稳步向前!
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当大先生心得体会【篇15】
5月24日的《面对面》栏目报道了一条新闻,一个母亲因9岁女儿不愿读书,将其捆绑至床头达130个小时,不提供水和食物,最终导致孩子惨死。看完报道,我突然想起去年我参加的“家风家教大家谈”座谈会上一个主任的讲话,他讲到,从对教育的理解和对孩子的管理强度来看,家长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就是既懂教育,又对孩子很用心的人。第二种是不懂教育,但是对孩子很用心的人。第三种,是虽然不懂教育,但也不去乱管孩子的人。这三种家长里面,第二种破坏力是最大的。
一个家长,可以不懂教育,但是如果减少对孩子的胡乱的干涉,把很多的自由交给孩子的话,孩子多半会成长得非常好。我们现在很多是70后、80后的家长,这些家长不妨回想一下,自己成长的`年代,自己的父母也没有文化,但也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人才,是不是?很多的家长恰恰契合了第三种,自己不懂教育,但我不粗暴的对待孩子,我的孩子也会成长的非常好。第一类家长是最好的,我懂教育,我的每一个管理都是合乎教育规律的,这样一般会培养出非常出色的孩子。现在我们社会上充满了第二类家长,本身对教育的理解不是很深刻,但是对孩子又管理的太多,对孩子的教育的确很着急,但方式不当或过当,导致许多社会悲剧。这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危险的,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是家风、家教,更不懂其重要现实意义。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家庭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输的首要载体,家风家教是培育道德、培养人格的重要途径。父母品行正直端良,儿女上行下效;父母行为不端,儿女必受其害。家风家教可以说是联接个人、家庭、国家的纽带。家是最小国,国是万千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强调了个人、家庭、国家的有机统一,缺失任何一个环节,社会都不会安定和谐。社会发展至今,我们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族减少,小家庭增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家风淡化,家教缺位,家规失威,社会上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的不良现象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乘虚而入,有的侵蚀家庭甚至危害社会,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去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联播一档采访节目《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播出后,从没离开但已久违的“家风”引起了社会热烈反响。在今年2月18日召开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提出要将家风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刘奇葆说,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孩子的心灵。其实,许多家风家教的内涵正是我们如今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遗忘的传统文化,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相吻合,可谓是传统精华,影响深远。抓家风家教教育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达到教育和谐的途径,我们要积极引导广大家长树立良好家风、学会正确家教,注重自身修养、注意行为举止、传承家庭美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这才是实实在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体、家庭身上的完美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