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大国工匠秦世俊事迹

| 李金

秦世俊,大学本科学历,现任航空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数控铣工,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身边的大国工匠秦世俊事迹(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身边的大国工匠秦世俊事迹

身边的大国工匠秦世俊事迹(精选篇1)

技艺精湛了,秦世俊也成为了师傅。他不相信“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传言,工作中把自己多年摸索出的加工经验传授给徒弟们,反复演示,力争让徒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要领。他先后带徒11名,如今有2名已经晋升技师,1名徒弟迈进了高级技师大门。

2014年初,公司在小秦所在“现场攻关组”的基础上,吸收部分劳模、骨干和相关主管工艺、编程及检验人员,创建了以秦世俊领衔的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围绕飞机起落架和旋翼零部件生产,展开技术创新、技术攻关和技能传授等工作。

提起某型机加强角盒锻铸件,很多加工经验丰富的老工人都会“打怵”,因为材料特殊,加工中极易产生变形。小秦和工作室成员决定拔掉这颗“钉子”。他们尝试着增加两个压板做支撑、增加连结筋和改变切削走刀等方式,不仅解决了表面振纹问题,提高了表面光洁度,确保尺寸精度,而且提高生产效率近3倍。

机加工段在加工某一批零件时曾反复出现零件变形、尺寸超差的问题,一时又找不到原因。劳模工作室成员耿连昌、闫明贺和技师宋广全3人来到机加工段,对工艺路线、设备使用、夹具使用、加工等情况逐一排查记录,并与其他成员一起进行“会诊”,最终查明是加工路线不合理导致零件变形、夹具磨损导致定位精度不准确。原因找到了,他们赶制新夹具、改变加工路线后,首件试制符合图纸要求且一次通过检验,最终该批次零件一次交检合格率由原来的10%提高到了99.9%以上。工作室团队攻关能力得到领导和职工的认可。

截止到2014年底,劳模创新工作室16名成员用他们敏锐的思考和勤劳的双手,解决了《自制随型定位压紧装置,保证某机型变距摇臂尺寸》等攻关课题15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项,其中1项已发授权号,实现小改小革30多项,创经济效益67.75万元,用实际行动践行“创航空精品、树哈飞品牌”的创建宗旨。

2014年8至9月份,秦世俊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被黑龙江省总工会和中航工业集团公司工会命名为黑龙江省和中航工业“劳模创新工作室”,11月份,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

一名劳模,一面旗帜。创建一个劳模工作室,带出一个创新团队。如今,在中航工业哈飞,以 “秦世俊”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受到一线职工的广泛关注,他们以“攻难关、喜发明、爱创造”而著称,成为职工公认的难题攻关基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

小秦说:“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整合技术资源,形成合力,把公司建设的更好,让一架架直升机凌空而飞”。

行者无言自成蹊,作为一名飞机零件的普通加工者,秦世俊怀着青春的激情,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实现着中航工业“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宏志大愿,用辛勤的耕耘昭示着“80后”的担当,同时享受着收获成功的快乐。

身边的大国工匠秦世俊事迹(精选篇2)

从一名初级工到高级技师,秦世俊完成了技能上的大提升;从一名普通工人到“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职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秦世俊完成了人生的大跨越。但他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只有技能工人的队伍真正强大了,“航空梦”“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

2014年,在秦世俊所在的“现场攻关组”的基础上,哈飞成立了“秦世俊劳模创新工作室”,他成为这个工作室的负责人。此后,他更是以身作则主动与年轻人分享经验、分享妙招、分享心得,带领着大家朝着高素质、高技能的方向成长。他像一面旗帜,不仅用高超的技术帮带团队成员,更用人格魅力影响着团队中的每一个人。

数控铣工杨凤宇刚进工作室时,在高精度零件的加工中常常出现问题,一度有些灰心。秦世俊听说后主动与他沟通,把自己编写的数控加工资料送给他,通过面对面地交流、手把手地示范、肩并肩地指导帮他迈过了眼前这道坎儿,也令他对数控加工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渐渐地,很多进入工作室的年轻人都在交流分享、共同攻坚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提升,成长为哈飞科研生产的骨干,秦世俊也多次被评为哈尔滨市名师带高徒活动“模范名师”。现在,劳模创新工作室已经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加速器,而创新团队也成为远近闻名的“钢铁团队”。秦世俊劳模工作室赢得了全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航工业总工会、中航工业哈飞5个级别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

秦世俊说:“我们年轻人有实力和能力担当更多的责任!我也希望我国制造业在世界的舞台上可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身边的大国工匠秦世俊事迹(精选篇3)

每天下班后,秦世俊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钻研数控技术,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他发现一个就消灭一个。所有的节假日、全部的业余时间都被他用来学习,专业书籍啃了十几本,学习笔记堆起半米多高。为了自学制图和编程,他报考了东北农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课程,并顺利毕业。

2004年,在全国同工种技能比武中,秦世俊一路过关斩将,取得哈尔滨市第一名和黑龙江省第四名的好成绩,破格晋升为高级技师,拿到通往全国赛场的“入场券”。大赛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可公司的生产任务却进入攻坚阶段,权衡过后他毅然放弃比赛,回到了自己的岗位。

对于这样的选择,秦世俊毫不后悔:“大赛给了我历练和成长,但我肩负的责任更重要。也许在别人眼里,哈飞就是一个企业,但在我眼中,这里是我的根、我的魂、我的家,我的本事和成绩是哈飞给我的,在它需要我的时候我必须坚守岗位。”

在加工某型机关键件时,由于法国专家对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高,且加工周期短,秦世俊主动请缨,与法国专家交流,反复思考、试验,最终确定了加工方法。法国专家两人倒班跟踪生产,而他却是一人“全天候”作业,当一件件零件完美出炉时,挑剔的法国专家也不由地竖起了大拇指。

无数个攻坚克难的夜晚,秦世俊不眠不休。扭轴是某型机的关键件,由于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时间节点紧,这个零件成了“烫手的山芋”,车间里一时没人敢接招。秦世俊是远近闻名的攻坚克难“专业户”,这一次他依然迎难而上。

为了不耽误正常生产,他把试验安排在夜里12点以后,经常一干一个通宵。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巨大的挫折感和压力笼罩在他的心头。终于,经过3天近20多次的改进,这套工装终于在轴体的中间位置形成了有效支撑,保证了加工精度,并将生产效率提高了4倍。

多年来,创新早已成为秦世俊的思维习惯,《逆向思维、反向采点加工腹板法》《为两台不同型号的车铣中心机床制作转换夹具》《某型机主浆旋翼泡沫提效》等一个个大型技术攻关项目成为他创新精神的最好写照。正如秦世俊所说,精品与废品的距离只有0.01毫米,成功与失败的差别仅在于能否全情投入。

身边的大国工匠秦世俊事迹(精选篇4)

哈飞是中国直升机和轻型多用途飞机研发制造基地,同时也是空客等国际知名航空企业的零部件供应商,相继研制出直9、直15、运12系列等多个型号。秦世俊于1982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郊一个以工业著称的老城区,父亲就是哈飞的职工,每当飞机呼啸而过时,父亲总是自豪地指着天空告诉秦世俊,那是爸爸亲手制造的飞机,而他也最喜欢听爸爸讲哈飞的故事。

“小时候,我就知道父亲是位劳模,他胸戴红花的巨幅照片就挂在哈市工人文化宫的侧面。我常对同学说,看,那就是我的父亲,他是劳模,我心里非常骄傲和自豪。”1998年,在父亲的影响下,秦世俊报考了哈飞技校,为成为一名优秀的航空人做准备。

毕业后,年仅19岁的秦世俊如愿进入哈飞,成为一名航空人。但是,作为一名技校毕业生,他的起点并不高。初进哈飞,学习钳工专业的他因工作需要被安排到数控工段。数控是个新兴专业,毫无基础的他只能帮师傅打下手,扫地、擦地、擦机床、装卸零件,给师傅端茶倒水,总之就是干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

“说实在的,我当时心里是有落差的。因为当时流行这么一句话,叫‘车工王八铣工龟,钳工大爷坐着推’,因为钳工的工作环境是坐着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在技术上的社会地位。”于是,秦世俊有点动摇了,“数控加工根本就不是我的专业,我现在完全没有用武之地,我来哈飞是为了造飞机,不是干这些体力活”。

他的抱怨传到了同在一个车间当工长的父亲那里,父亲对他说:“不要怕改专业,眼前的困难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待工作的态度,不会就要学。数控技术是新领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新时期产业工人必须掌握的本事。”父亲的话语很严厉,但却点醒了迷茫的秦世俊。

他在心里暗暗发誓:“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出个样来。”他先从普通铣床练起,在实践中细心体会铣削加工的要领。熟练后,他转战数控机床,从零件装夹、机床操作等基础知识开始学起。直升机是高科技产品,它的每一个零件都应该是精品。

为了尽快练好自己的技能,他总是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继续留在单位,向夜班师傅学习。日复一日的苦学是对身心的双重挑战,知难不言退、受挫不服输的性格让秦世俊度过了那段苦乐相伴的日子。慢慢地,他喜欢上了数控加工,迷上了这项奇妙强大的技术,机床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

入职不满一年,在哈尔滨市数控工人技术比武中,他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晋升为高级工。这个在技术钻研之路上意气风发的小伙子,朝着自己心中的航空梦策马扬鞭。

身边的大国工匠秦世俊事迹(精选篇5)

在别的同龄人下班去休闲娱乐时,秦世俊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钻研数控技术,专业书籍啃了十几本,学习笔记堆起半米多高。在自学中,他发现自己的理论积淀还远远不够,于是从夜大到专科,后又报考了东北农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课程,学习制图和编程。

随着秦世俊的不断学习,他成为了厂里“攻坚克难专业户”,说起这个外号,秦世俊告诉记者,还要从一个扭轴说起。“那是某型机的关键件,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时间要求紧,没人敢接手,我就接手了。”当时在车铣复合中心的秦世俊,为了不耽误正常生产,将加工试验安排在了半夜12点以后,终于在试验了4个通宵后,该扭轴加工成功。“当时领导是觉得这个零件应该先车后铣,但是我注意到刀具的尖高于刀心,加工后零件的表面上会形成鼓包,如果把我们的刀具改良一下,就能实现刀具和零件同时旋转,出现铣车联动的模式,直接制作出来。”有了想法后,秦世俊大胆尝试,最终获得了成功,“那几天可以说是白天晚上地琢磨,就想着如何能攻克这个难题。”这次攻坚,只是秦世俊无数次拼搏和奋斗的沧海一粟。

身边的大国工匠秦世俊事迹(精选篇6)

2001年9月,年仅19岁的秦世俊从哈飞技校磨具钳工专业毕业,进入航空工业哈飞后起初每天只能帮师傅们打打下手,干些装卸零件的体力活,秦世俊坦诚当时心里是有落差的。当时,同为航空工业哈飞劳模的父亲鼓励秦世俊,数控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刚上班不久,秦世俊发现磨削镗刀的技术含量特别高,有很多年轻师傅都不会做,车间里只有老师傅才能做。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让师傅对自己另眼相看。从那天起,秦世俊每天在粉尘呛人的砂轮间里一呆就是几个小时,近一周后终于磨出了一把刀具,得到了老师傅的认可。秦世俊的勤奋、好学一下子得到了另一位老师傅的赏识,有位姓宋的师傅正式将秦世俊“招致麾下”,秦世俊就这样“半路出家”在数控加工当了学徒,跟着师傅从普通铣床抄方开始,在实践中慢慢地体会铣床加工的每一个细节。

当时,秦世俊每天都要干的一个零件,因为数模和锻造的外形有很大的差异不能用编程加工,多年来只能采取手动加工,秦世俊心想这个活儿需要耗费的体力很大而且质量还不稳定,他决定自己琢磨编程方法。

从那以后,秦世俊每天都会用几个小时的时间去钻研,夜里12点下班以后,别人都走了,秦世俊再慢慢地去采集点位,汇编程序,再加工试验。一个多星期后,秦世俊终于完成了这套加工方案,加工效率提高了8倍,零件的一次交检合格率达到了100%,秦世俊说,“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个创造,喜欢上了攻坚克难。”

秦世俊刚入职的头两年,光学习笔记就记了40多本,每天晚上10点以后才下班回家,很少休息过一个完整的休息日,还自学了电脑制图和程序编辑。秦世俊发现自己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个专业,当他把经验、智慧都融入到产品中,产品对他而言就不再是产品,而是倾注了自己心血的作品。

身边的大国工匠秦世俊事迹(精选篇7)

秦世俊,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数控加工中心数控铣工高级技师。在数控车间,秦世俊主要负责起落架和旋翼零部件的加工,这些也直接关系到产品性能和驾驶员的安全,误差超过0.01毫米零件就要报废。“精品与废品的距离只有0.01毫米,成功与失败的差别仅在于能否全情投入。”这句话也成为了秦世俊的座右铭。

在一次任务中,某机型零件关键件,起落架系统配合面表面精度要求高,需保证表面粗糙度在Ra0.4(表面粗糙度)以上。多年来,该类精度面加工方式,基本采用镗削后,再进行钳工研磨才能达到精度,费时费力且质量稳定性较差。一旦遭遇危险,飞机会出现断裂的情况。秦世俊结合历史数据分析机床精度、加工参数、刀具,寻找最优工艺方案。一个月的时间,秦世俊经历了一千多次的失败。最终,他实现了镗削加工精度面粗糙度达到Ra0.13(表面粗糙度)至Ra0.18(表面粗糙度)的镜面级,彻底解决了困扰行业多年的难题,创造了机械加工领域的奇迹,超越了理论极限值,实现了零件一次交检合格率百分之百,加工效率提高近三倍。2022年,获评“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208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