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张富清主要事迹

| 李金

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学习张富清主要事迹【10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学习张富清主要事迹

学习张富清主要事迹(篇1)

“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张富清的英雄事迹彰显了一名党员对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忠诚担当,不仅是部队官兵的学习榜样,更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榜样。

每个人的儿时都会有一个梦—“军人梦”,每个青年干部都想成为一种人—“焦裕禄”,作为青年干部,我也有过军人梦,现在焦裕禄也是我的追求,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地成为我们的榜样,甚至让自己成为其他干部的榜样,从张富清同志的身上可以找到答案。

一是忠诚于国家。张福清同志在部队保家卫国,为了国家和人民浴血奋战、视死如归,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巨大力量,他英勇无畏、衷心为国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永不磨灭。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我们要有张富清的忠诚,坚持政治站位,坚定“四个自信”,不做政治上的摇摆人、“两面人”,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和人民,听从党和国家的号召,危险时刻不畏惧、不退缩,英勇向前,时刻准备为国家和人民牺牲一切。

二是忠诚于人民。到地方,张富清同志把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兢兢业业为人民造福,他是另一个真实的焦裕禄,是另一个真实的孔繁森,是人民的好公仆,国家的好干部,是我们广大干部学习的榜样。作为新时代的干部,我们要坚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培育“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不慕名利,一心为民,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时刻把人民需要放在心头,落在工作,切实担负起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责任,做好新时代的张富清。

作为党员干部,网红不是我们的榜样,物质财富不是我们的追求,我们有自己该有的学习榜样,那就是焦裕禄、张富清等人,做为新时代的干部,做人就要做张富清。

学习张富清主要事迹(篇2)

20日23时15分,战斗英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因病医治无效,在湖北武汉去世,享年97岁。

张富清1924年12月出生于陕西洋县,1948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1月他转业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先后在城关粮油所、县粮食局、县纺织公司、三胡区、卯洞公社、县外贸局、县建设银行工作,1984年12月离休。

在西北解放战争中,张富清出生入死,荣立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并被授予军“战斗英雄”称号、师“战斗英雄”称号和“人民功臣”奖章。

转业时,张富清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奔赴湖北最偏远的来凤县。扎根山区的60多年里,他刻意尘封功绩,闭口不提战功,以至连儿女都不知情。2018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张富清的感人事迹被发现,这段英雄往事重现在人们面前。用共产党员的如磐初心感动中国的张富清,先后获得“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共和国勋章”等崇高荣誉。

学习张富清主要事迹(篇3)

“共产党处处都是为人民办事的,为国家昌盛办事的。只有跟着共产党,进一步受党的教育,使自己为党、为人民做点工作。”今年95岁的老革命、老党员、老干部张富清,这样讲述着自己的入党初心。近日在新闻上,看见张富清老人的先进事迹,张富清老人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5年,在看不见硝烟的建设和改革年代,张富清老人公忠体国,响应组织号召,脱下军装,收起奖章,直奔当时湖北最艰苦、最边远的恩施来凤,一干就是三十年。60年来张富清老人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都不知道,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作为同样一名退役军人,我为他感到自豪骄傲,这是一名军人的本色,这是一名老兵的担当。

从老人身上我不仅看到了赫赫战功,更看到的是老一代革命的牺牲奉献,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这样的精神,实为我辈追寻之楷模。作为一名退役士兵,使我更加坚定了扎根基层的信念,我们是青年一代,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我们都是追梦人,从一名刚刚从部队转业回来的退役士兵,来到基层,为群众办事,学到了很多,我们这代人有属于我们的使命和担当,不忘初心,服务人民,老一辈用青春血汗创造的环境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他们为人民不懈奋斗,崇高的精神,我们要继承和发扬。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张富清老人的伟岸,不止在少年从戎时屡立战功,也在中年转业后恪尽职守,还在晚年离休间奋进不息。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要积极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接续奋斗,奋勇向前,书写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篇章。

学习张富清主要事迹(篇4)

近一段时间内,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湖北省来凤县95岁战斗英雄的故事,老人退休前是一名银行的干部,只是对老伴儿提起过自己的军旅事迹,连子女都不知道父亲是个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在此次退役军人事务局进行信息采集时,才发现这名普通的老人竟然是意味有着卓越功勋的战斗英雄。这位名叫张富清的退役老兵用六十年的坚守为广大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而又深刻的“党课”,他诠释了如何在成就伟绩后保持低调品行,他注释了如何在获得骄人功绩后保持不骄不躁,他刻画了如何在转业他岗后保持奉献精神,值得所有公职人员学习和靠拢。

谦逊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和人格,它一般与文化程度、能力及地位没有必然联系。只是地位越高,谦逊品质的社会正能量效应越大,反之亦然。谦逊风范体现在社会公众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是我们和谐人文环境的重要基础。谦逊的人生活看似低调,但内涵丰富有情趣,浑身充满正能量,并能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我们常说,保持自身快乐也许不难,但是要让你周围朋友快乐就不是一件容易事情。谦逊首先为自己,然后才是为别人;谦逊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利益”。著名的“颠覆性创新大师-克里斯”认为,谦逊是一个人的重要人格。

我国传统文化一般认为谦逊主要针对那些“学问高深”的“大家”。这些“大家”的行为举止能给社会公众以“行为世范”作用。谦逊风格在学术界往往表现为:少说务实;宁静致远;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善于倾听;善待委屈;能团结人,包括上辈、平辈和晚辈。谦逊品质既有先天遗传因素,更有后天修炼。例如我长期以来诚心诚意地向学生和同事中的谦逊楷模学习,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谦逊的人,为我的晚辈做出榜样。然而,我们似乎不应该将“谦逊”风格与“窝囊”现象混为一谈。我们一般认为“窝囊”首先属于“不思进取”,“思想守旧”,“能力不强”,看似“与世无争”,实则没有底气。而拥有谦逊风范的人坚守社会道德“底线”,“内敛”,“功夫在内”,“藏而不露”,身教重于言教是拥有谦逊品质的人向社会公众展现的正能量。当然,人无完人,我们不该将具有谦逊风格的人看成“高大上”,“不食人间烟火”,他们只是我们一生中众多学习榜样中的一个而已。

战斗英雄张富清用一生的实际行动传达出谦逊的可贵,从这两个字所散发出的芬芳值得所有领导干部用坚定的党性去体会和感悟。

学习张富清主要事迹(篇5)

在2018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张富清的事迹被发现,其英雄往事重现在人们面前。张富清老党员在祖国需要时冲锋陷阵、九死一生,但在和平时期他淡泊名利、默默奉献。英雄无言深藏功名,张富清靠的是共产党员的信仰、为的是不负入党的誓言。他保家卫国、为民造福、朴实纯粹、淡泊名利的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

这位老英雄曾双眼湿润地说过:“和我一起并肩作战的很多战友,都为党为人民献出了自己宝贵生命,他们为党为人民的功劳都比我高,我有什么资格来标榜自己,我有什么资格再到处炫耀自己。”朴实的话语,却掷地有声,唯有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才能在荣誉面前如此云淡风轻。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一名老兵最朴素的内心独白,也道出了一名共产党员最纯粹的理想信念。老英雄张富清忘记了功与名,但却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书写了无私奉献的人生,彰显了榜样的伟大力量。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要学习张富清同志的这种奉献精神。伟大却平凡、赫赫战功却质朴寻常,在老党员张富清同志身上形成强烈反差,却融合得如此自然。离开战功的30年,变化的是他的工作岗位,不变的是他面对困难的不屈不挠、对职责使命的坚守。就像他亲手在阳台上种下的仙人掌,虽然普通,却有顽强的生命力,终有一天可以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学习张富清主要事迹(篇6)

张富清对于奉献选择了高调,对于功名选择了低调,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彰显了一名老英雄的英姿,锤炼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党性,不禁让人们肃然起敬。让人们敬佩的,不仅是因为他有着赫赫战功,以及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的劲头;更是因为他面对荣誉选择的“深藏”,以及不为利益所扰继续前进的境界。

充分发挥榜样力量,努力在党员干部中形成争先创优、甘愿奉献的浓厚氛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多年来,他从来不向组织要求什么。因为采访时他说,与已牺牲的战友相比,他的功劳与他们相比不算什么,可他还活着,还享受那么多好的待遇,他已经很知足了。在张富清老人眼中,他谦虚说自己不算什么,因为他当时周围的优秀共产党英勇事迹深深影响着他,就应该这样。在我们眼中,他的先进事迹令我们敬佩,我们不仅要努力宣传优秀共产党员榜样,也要争当榜样,影响更多的'人成为榜样。

功名源于担当和奋斗,“深藏”更显初心之炽烈。正如张富清的日记中所写“勋章箱底压,子女犹未白。整天一脸笑,只知是老兵。”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因为他一直都认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没什么特别,所以,从来没有居功自傲,从来都不会给组织添麻烦。“功名”记录其担当之勇毅、奋斗之艰辛,“深藏”更凸显其精神之伟大、境界之高远。

敢担当冲锋在前,践初心一以贯之。“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行胜于言,张富清一次次挺身而出的行动,践行了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的初心。不因为战场上的烽火四起而选择丝毫退缩,不因为工作条件的艰苦而挑肥拣瘦,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冲锋陷阵中,在砥砺奋斗中,在勇毅笃行中,不断擦拭初心,不断锤炼党性,树起了精神标杆。

回归本色最动人。深藏功与名60载,不仅以一名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也近乎“苛刻”的要求自己家人,如在精简退职时,首先动员自己妻子离职;在大儿子遇到去恩施市工作机会是,却让其放弃机会,下乡当知青。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我们都应该向张富清精袖学习,学习他中诚干党、失志奉献的政治品格,不畏艰险、勇干牺牲的战斗精神,淡泊名利深藏功名的高尚情操。

学习张富清主要事迹(篇7)

1981年,张富清调任县建行副行长。当时县建行只有5个人,借用其他单位的一间土瓦房办公,人少事多,条件十分艰苦。但张富清和这些建行元老一心改变现状。那时正逢建行“拨改贷”改革,国营的田坝小煤矿是当时最大的贷款户。为保证把放出去的贷款安全收回来,张富清干脆打起背包,在厂里支张床,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帮助企业抓生产促销售。当年,建行放出去的贷款,没有一笔呆账。行里的经营也很快实现了良性循环。到1984年张富清离休时,建行盖起了崭新的办公楼和职工宿舍,职工人数也从当初的5个人增加到10个人。说起这些,同事们都很佩服这些创业元老。

任职没多久,我第一次去老行长家里探望,就深深地被他的淡泊与质朴所感动。他似乎把生活需求压缩到了极限。离休30多年了,他仍居住在当年建行宿舍的二楼。两室一厅的家里,水磨地面磨得发亮,木质窗户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斑驳的油漆墙面有的地方呈粉片状,好像随时都会掉落。吃饭用的小竹椅、小木桌至少都用了30年以上;沙发边的木质茶几,桌面坑坑洼洼,上面印的“离休纪念——县建行赠”字样依稀可辨。老行长的家里虽然简陋,但是整洁得像个军营,床铺、被褥、箱子、书籍都摆放得整整齐齐,好像随时准备出发。

聊天时,他的儿子告诉我们,馒头、白粥、清水面,是老行长最常吃的食物;他们子女几个凑钱买了几年的空调,几乎都没开过。有一次他陪父亲去医院打针时,衣袖顺着老行长抬起的右手裂开一条很长的缝,布满青筋的手臂全露了出来,那一瞬间烂衣服暴露在别人面前,儿子感到很不好意思,但老行长却不以为然。其实子女们给他买了很多新衣服,但他却把新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箱子里,一直舍不得穿。他的理由是穿旧衣服对皮肤好。

听身边的同事介绍,老行长有一句名言:“工作上离休了,政治上、思想上绝不能离休。”所以,他一直保持着读书学习的习惯。老人家说,他每天六点起床,七点就开始翻阅新闻。即使年事已高,视力大大下降,也从来没有间断过。老人家还说,他最爱读的是《人民日报》《求是》和《半月谈》,每晚必看《新闻联播》,特别关注的是国际新闻和“海峡两岸”。

我们在他的书桌上看到了一本《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因为经常翻阅,原本的黄色封皮,四周早已泛白。书里面很多地方用红色的小点做出了标记,看得出老行长是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在学习。读本的旁边有一个笔记本和几叠信纸,密密麻麻地记载着老人家的摘抄心得和学习收获。我拿起那个笔记本,一下子被他这样的笔记所吸引:“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勇于担当。”老行长对我们说:“不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怎么能说‘听党话、跟党走’?我虽然离休了,但永远都是党的人。”

坚守初心的人,公和私分得是很明的。老行长家有一条铁的纪律:任何人都不能吃老爷子的药。大儿子张建国和父亲一样患有高血压。有一次,张建国去父亲家里,忘了带降压药,想找老爷子要几粒降压药救急,却遭到了拒绝。老行长的理由很充分:“我是离休人员,我的药费是公家报销的。只能我用,其他人不能占公家的便宜。”为了管好自己的药,老行长甚至找把锁,把装药的抽屉给锁住了。

不仅不占国家的便宜,老行长还处处想着为国家节约。因为年岁已高,他截肢后残肢有些萎缩,和用旧了的假肢不匹配,可他却一直不愿换新的,而是自己塞上皮子垫了又垫,生生把早已愈合的伤口给磨出了血。

每一次和老行长的交流,都能从他身上看到朴实纯粹的闪光点,每一次都是触及心灵的思想教育。在他的心里,总是先想着党、想着国家、想着人民,而一定是把自己摆在最后的位置。这就是老英雄张富清一生不变的精神境界,更是我身边一名老共产党员坚持了一辈子的初心。

学习张富清主要事迹(篇8)

近日,湖北来凤县95岁老党员、战斗英雄张富清,入党71年来,不忘初心,对党绝对忠诚,在艰苦山区奉献了毕生精力的故事广为人知,感动了无数人。张富清轰轰烈烈战斗,平平淡淡生活,尽显淡泊名利、无我无私的英雄境界。

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战争年代,他英勇无畏,枪林弹雨中立下赫赫战功;建设时期,他主动扎根偏远山区一心为民;离休之后,他从不居功,不向组织提任何条件……他把老百姓对党和国家的期望,都化作默默洒下的汗水。为党分忧、为国奉献、为民服务,是张富清始终如一的坚守。他用扎根山乡的选择和兢兢业业的付出,交出了一名老兵、一名党员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赤诚答卷。

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立起了共产党人的精神标杆。张富清的一生,从没有一刻躺在功劳簿上。在部队,张富清保家卫国;到地方,张富清为民造福。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外贸局、建设银行……从转业到离休,数十年如一日,张富清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认为,做这些,只是共产党员的本分,根本不值得夸耀和“显摆”。军功章,他压进了箱底,就连对至亲好友都不曾提及。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的选择,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名利观、荣誉观与责任观。

“无私,然后能至公;至公,然后以天下为心矣。”为党分忧、为国奉献、为民服务,是张富清始终如一的坚守。英雄无言,他的光辉经历却掷地有声。张富清平凡而伟大、普通又崇高的人生故事,一辈子初心不改、本色不变的感人事迹,犹如一座朴实巍峨的精神丰碑,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学习张富清主要事迹(篇9)

1953年初,原本准备参加抗美援朝的张富清,被安排到解放军防空部队文化速成中学学习,从此他化剑为犁,开始了以知识和汗水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征程。

1954年年底,张富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作为战斗英雄和部队学校的优秀学员,张富清面临着不同的道路选择:一是留在大城市工作,海阔天空,发展空间更大;二是回到陕西老家,与未婚妻孙玉兰组成温馨的小家庭,颐养望眼欲穿的老妈妈;三是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基层最艰苦的地方去。他毅然选择了那个最艰苦的地方——湖北省来凤县。

1955年1月,张富清即将转业。他用一块红布,包好用生命换来的军功章和报功书,塞进这只箱子的最底层,从此,封存了那段戎马岁月,也深藏了非凡的功与名。就连他的妻子和四个子女都“只知道他当过兵”,不知道这箱子里竟深藏着一段可歌可泣的烽火记忆,这一藏,就是60多年。

从转业那天起,张富清和新婚的妻子孙玉兰从武汉,经巴东,历经一个星期的艰难跋涉,才抵达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这里是湖北最西南的偏远角落,当时县城里只有三街九巷5000多人,经济落后,民生困难,干部紧缺,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党叫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这儿是苦,这儿是累,可是共产党员不来,哪个来?”张富清夫妻正是奔着这份艰苦来的。这一来,就是一辈子。

张富清在来凤县的第一个岗位,是城关粮管所主任。组织考察评价他:“能够带头干,群众反映极好”。后来被提拔为粮食局副局长,不久又担任纺织品公司党支部书记。1959年,刚刚上完党校,他就被派往更远、更需要他的地方——来凤县的“穷窝子”三胡区担任副区长。

那时区里粮食十分短缺。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生产搞上去。他直接住进了最艰苦的村。可村里的社员并不欢迎他,认为这个说陕西话的外乡干部干不了农活,是来添乱的。张富清就用实际行动来打消社员的疑虑。白天,他和大家一起栽红薯、种苞谷;晚上,他组织研究生产计划,宣传党的政策;空暇时间,他帮社员挑水、打扫院子。那会儿他“手上的血泡从没断过”张富清对当时的艰苦仍记忆犹新。他说:“说实话,下乡驻村的时候,比带突击组打仗都难”,但不管多苦、多累,张富清一天到晚总是笑呵呵的。

春风终化雨,人心换人心。社员们对张富清,从冷漠抵触到情同手足,当年就顺利完成了供粮储粮的任务。随后他又搬到另一个困难村去。过个一两年,他就要转移一次“阵地”。究竟住过多少村,张富清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从原来三胡区到后来卯洞公社的20年里,自己像突击队员一样,从一座山,搬到另一座山,攻坚战一场接着一场。他牵头建立护林员制度,带领群众开荒把四五千亩的山坡变成梯田,他办起桐油和茶叶基地、林场、畜牧场,每个小队年收入都增加了两三千元以上,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卯洞公社在全县出了名,连外省都来人参观了。

1975年,年过半百的张富清又把联系点选在最困难的高洞管理区。那里与湖南、重庆交界,与世隔绝的村寨都在四面悬崖、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看到身背满篓子烟叶、艰难攀爬在羊肠小道上的村民时,张富清想,再艰难也要把这条路修出去。

在施工最难啃地段上,张富清说:“党员干部光当指挥官不行,更要当好战斗员,应该带头啃硬骨头。”天刚蒙蒙亮,他就带领大家上工地,一直干到满天星光。没有专业工具,就用挖锄开山刨石,没有机械设备,就靠人力肩挑背驮。实在凿不动,才舍得用贷款买的炸药,一点点炸开。在最难最险的鸡爪山,瘦弱的张富清腰系绳索,像蜘蛛一样趴在岩壁上,握钢钎、抡大锤、打炮眼。一百二十多个日日夜夜,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张富清他们又完成了一次突击任务,硬是靠一双手从悬崖绝壁上凿出了一条生命之路!两年之后,道路全线贯通,2000多名土家族、苗族儿女走出大山的世代梦想终于实现啦!而此时,张富清最幸福的事,就是终于可以回到家中,吃上一碗妻子做的热腾腾的陕西菜疙瘩,拉着四个孩子围着油灯,说一夜的家常。

1979年夏天,张富清要调回县城了。消息传开,一时间,许多群众翻山越岭要来送别。尽管公社提前通知了各村只选派一两名代表送别就可以了,可是回城那天早上,张富清一开门,自发等了半宿的乡亲们纷纷捧着土鸡蛋、米粑粑、腌干菜涌上前来。这时张富清和他们,如土地和庄稼已经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来凤,传说是凤凰飞来的美丽地方。从张富清踏入来凤,60多年已经过去了。如今,原来卯洞公社所辖的二三十个村,已全部脱贫出列;高洞管理区的悬崖山路,已拓宽硬化,变成康庄大道……张富清几十年的奉献和付出,不都是为了今天吗?读懂这些,也就读懂了这位深藏功名、为民造福的老人之心、之志、之情、之义!从浴血奋战的战场到建设家园的战场,年代在变,岗位在变,张富清老人忠诚于党和人民的这一颗初心,滚烫依旧,感召日月。莫道无名,人心是名。在他的心中,人民幸福就是最大的功名。

学习张富清主要事迹(篇10)

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

部队军营,战功赫赫。1948年,24岁的张富清离开陕西汉中洋县的家,光荣入伍,成为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二营六连的一名战士。先后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子战场冒着枪林弹雨,不顾自身安危保家卫国,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他正是时代最可爱的人,可歌可泣,可爱可敬。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代需要凝心聚力,需要奋勇当前的开拓者们,今天的美好生活离不开老革命们的流血牺牲,现在是我们这代人奋斗的时刻,每个人都应,,传承红色基因,做时代弄潮儿。

退役转业,低调奉献。1955年,张富清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他克己为国,国家开展精简退职工作,张富清首先动员的,竟是自己的妻子;

他辗转多个岗位,一直默默地做着一颗螺丝钉;

他年逾八旬截肢,自己锻炼用义肢走路,没给国家添过一份负担。

他正是时代最需要的人,克己奉公,兢兢业业。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全体党员干部要奋勇朝前,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将政策做细、做小、做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开局之年,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我们呼唤更多的改革先锋、汇聚更多改革力量,接棒继续跑好伟大复兴的接力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学习张富清事迹心得体会,张富清事迹学习感悟。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他是时代最可爱的人,谦逊,务实。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向老英雄张富清学习,立足当下,充满斗争精神,永怀爱国情怀,为国家披肝沥胆,奉献一切。

20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