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赵九章个人生平事迹

| 思恩

事迹是对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进行综合整理所形成的总结性书面材料。既然这样,那么有关赵九章个人生平事迹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赵九章个人生平事迹,供大家参考!

有关赵九章个人生平事迹

有关赵九章个人生平事迹【篇1】

赵九章(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空间物理学家、教育家。

1907年10月生于河南开封,祖籍浙江湖州。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学习,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4年、1947年先后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代所长、所长。

1950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领导全所在地球物理各学科领域进行开拓性的研究,积极推动我国气象、海浪、地震、地球物理探矿等科研工作。1985年追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有关赵九章个人生平事迹【篇2】

1958年,赵九章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同年10月,他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1959年4月16日,赵九章出席召集的第16次最高国务会议。1958年5月17日,中国科学院成立581组,组长钱学森,副组长赵九章、卫一清。581组下设技术组,由赵九章主持。1962年,赵九章先生在科大一次教学座谈会上指出,专业课程要把基本的东西先讲好。1963年5月31日,赵九章建议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内试办研究生班。1965年10月起,在中国科学院领导主持下举行了卫星建造总体方案的进一步论证,会上赵九章提出了重要意见。紧接着,负责实施人造卫星发展计划的651设计院成立,赵九章主持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他对中国卫星系列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订,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

1966年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卫星设计院(代号651设计院),赵九章被任命为院长,他除了抓第一颗卫星的研制工作外,还注意到中国卫星型号发展问题。同年5月,中国科学院召开卫星系列规划设想讨论会,赵九章在会上报告对中国卫星系列规划设想。1968年,春节刚过,赵九章就被押送到北京郊区的红卫大队劳动改造。1968年10月26日,因不堪红卫兵的迫害,自杀身亡。

有关赵九章个人生平事迹【篇3】

1944年,赵九章当上中央研究院气象所所长,这一年他还不满40岁!第二年,他就提出“行星波不稳定概念”。在他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

1948年,国民党命令中央研究院各所迁往台湾。早就不满国民党腐败的赵九章公开表示反对,他不顾个人安危,一纸电文,发给当时的中央研究院院长:“八年抗战,颠沛流离,实不堪再动。”

有关赵九章个人生平事迹【篇4】

20世纪60年代,时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的赵九章,对地球物理研究所如何发展提出了“物理化、工程化、新技术化”的口号。物理化就是大力发展动力学研究,使地球物理学建立在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上;工程化则一方面反映现代化科学研究“大科学”的特点,另一方面反映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需要;新技术化就是用新技术武装地球物理学观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叶笃正研究员回忆说,对于赵九章所长提出的“三化”口号,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甚至在所领导中也有争议。这不只是一个办所方针问题,它实际上关系到整个地球科学的发展方向。是把目光停留在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延续沿着“观测-分析”的描述性学科的轨道缓慢前进,还是迎头赶上国际科技已经出现和即将出现的高速发展的势头,因势利导,推动地球科学加速向现代科学迈进?赵九章所长提出的“三化”口号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卫一清书记的大力支持。

叶笃正说:“其后我国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历程证明,这一决策是非常正确的。在‘三化’方针的指导下,地球物理研究所科学水平大大提高,学科领域迅速扩展。我所在的气象研究室很快发展了大气动力学、高原气象学、卫星气象学、云雾物理学、人工影响天气、边界层大气物理、激光、微波大气探测等多个领域。”

有关赵九章个人生平事迹【篇5】

赵九章花了很大精力亲自讲授海浪和流体动力学等课程,培训科技人员;领导建立实验室,开展海浪观测仪和波谱仪研制;积极筹划并在青岛地区一个小岛上合作建立了海浪观测台,进行海底和海面的波浪观测等。到1958年,已获得八个方面的科研成果,为中国海浪预报研究作出了开创性、奠基性的重要贡献。

20世纪50年代初,赵九章提出,为进一步揭露天气变化的本质,必须广泛积累天气和气候的观测事实,利用现代科学的成就,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各个有关科学间的相互渗透,促进气象科学的发展。当时,计算机的问世为天气预报从定性向定量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赵九章注意到这一发展方向后,在国内没有计算机的条件下,支持鼓励从国外回来的顾震潮应用手算的图解法解微分方程,并做出了24小时和48小时的天气形势预报,从而逐渐使中国的数值天气预报发育成长起来。后经竺可桢教授推荐,赵九章开始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承担起了继竺可桢之后中国现代气象科学奠基的重任。

有关赵九章个人生平事迹【篇6】

1907年10月15日,赵九章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籍贯浙江吴兴。他出身中医世家,幼年就读于私塾,预备从事文学。可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改学科学,立志“科学救国”。

赵九章学习成绩优秀,1933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赴德国深造,攻读气象学专业,并于1938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并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自此成为中国现代气象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赵九章先生在西南联合大学开设理论气象学、大气物理学、高空气象学等课程,他的课不仅仅拘泥于传输已有的知识,他还把自己的理论思想融入课程中,并启发学生与他一起探索气象与基础理科的关系。

有关赵九章个人生平事迹【篇7】

新中国成立初期,技术力量薄弱,赵九章与涂长望携手合作,组建联合天气预报中心和联合资料中心,为新中国气象事业中两个最基本的分支(天气分析预报和气象资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和几个有名的科学家在这两个联合机构中担任业务领导并从事实际工作。

赵九章把科学的发展与国民经济联系起来,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50年代初,赵九章主张在广东等地以种植防风林带方式改变局部小气候,为橡胶移植到亚热带地区创造了条件。50年代中期,国际上开始人工降水研究,在赵九章的积极倡议下,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研究人工降水,使中国的云雾物理研究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暖云降水理论和积云动力学等研究成果。

赵九章十分重视气象学的现代化建设。50年代初,他通过大量的工作和研究,及时提出气象学要数理化、工程化和新技术化,并在工作中贯彻这一指导思想。这对中国气象学的现代化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25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