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优秀个人事迹

| 泽慧

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7月29日在北京召开。会议表彰了397名全国模范退役军人、100个全国退役军人模范单位、80名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个人。下面是关于退役军人优秀个人事迹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退役军人优秀个人事迹

退役军人优秀个人事迹(篇1)

王明礼,男,1964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贵州省思南县东升森林种养家庭农场场长。

1981年入伍,1984年4月30日参加边境作战,勇打头阵,被炮弹炸断双腿,成为四级伤残军人,受到中央军委通令嘉奖。1985年退役回到家乡贵州省思南县,在县总工会工作,期间先后被选派到思南县孙家坝镇石门坎村、大坝场镇花坪村等村开展帮扶工作。他以“党支部+退伍军人+企业+基地+农民”的模式,创建思南县退伍军人创业就业示范基地,成立了贵州省思南县鼎盛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下辖思南县晨曦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思南县森林种养家庭农场等企业,成为农村退伍军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的大舞台;通过实施“党建+基地+民兵组织建设”模式,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如今,基地带动872户3288人致富,特别是336户贫困户脱贫走上致富路。在安置退伍军人就业方面,王明礼注重凝聚拥军情,根据退伍军人的意愿,尽力把企业所在村的退伍军人安排到基地就业。王明礼退伍三十多年始终与大山为伴,以退伍军人创业就业基地为家,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践行着富国强军的使命担当,在退役人生的二次起航中留下了一道精彩的航线。

退役军人优秀个人事迹(篇2)

虎维东,男,汉族,1970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甘肃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主任。

该同志28载坚守呼吸临床医疗一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以不懈的技术钻研赢得了同行的尊敬,以无私的爱心奉献换来病人的爱戴,用实际行动履行了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得到了领导、同行的赞誉、患者的认可和社会大众好评,他的先进事迹多次被央视和省上媒体宣传报道。

勤奋好学,爱岗敬业。医疗工作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行业,技术靠勤奋才能精湛。在临床工作中,虎维东刻苦钻研专业技术,经常利用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各种学术会议及新技术学习班,着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术及业务水平,掌握了本学科的新进展、新知识、新技术。正是这种永不止步的精神,让他在呼吸临床疾病诊治、介入治疗中颇有建树。勇于开拓创新,他们十分重视学科及专业建设和新技术、新业务研究拓展,本着“内科外科化”的理念,着力推动学科建设,尤其以呼吸介入、呼吸重症及呼吸康复为突破点,打造优势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连续3年获得甘肃省人民医院先进科室。高度重视青年医师的教育培养工作,他带领的甘肃省人民医院呼吸介入团队目前能够熟练开展绝大部分呼吸介入三、四级手术,包括经支气管镜治疗及CT和超声引导下的多项呼吸介入诊疗技术,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退役军人优秀个人事迹(篇3)

赵家清1999年12月入伍,2001年12月退出现役,现任腾冲市清水镇党委委员、副镇长、三家村党总支书记。两年的军旅生涯,不仅练就了他强健的体魄,更培养了他雷厉风行、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赵家清2010年3月担任三家村党总支书记以来,积极带领群众抓实基础建设、发展特色农业,用5年时间实现整村脱贫,把一个贫困村、落后村变成远近闻名的脱贫攻坚“标杆村”、人居环境“样板村”和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村”。赵家清先后被评为云南省“百名好支书”、云南省扶贫好“村官”、云南好人、云岭楷模、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保山市最美退役军人、云南省最美退役军人等。

退役军人优秀个人事迹(篇4)

蒋添祥,男,中山市东凤镇和泰村村民,1976年12月入伍,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7月退役,现任东凤镇和泰村第八小区村民代表,2021年获“东凤镇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从年少戎装到银丝满头,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坚守和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敢于牺牲、对党忠诚”,这是一位革命战士的入党初心。1976年12月,蒋添祥应征入伍,经过严格的体检和政审,光荣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边境战斗中,他不幸被炮弹碎片击中右眼、颈部、喉咙,导致鼻梁骨折、两耳耳膜穿孔。虽然身负重伤,但蒋添祥仍然奋不顾身、英勇顽强,和战友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为捍卫民族尊严、保卫祖国疆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并荣获战时二等功。

退役返乡后,蒋添祥积极参加组织生活,严格遵守党的各项规章制度,准时参加党支部开展的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加强自身理论水平。他经常言传身教,多次作为国防教育主题宣讲活动讲师,向年轻党员和少年儿童分享自己的战斗经历与入党初心。蒋添祥总是和年轻党员说:“在战争年代,入党只为冲在一线,面临的是死亡与责任,与利益毫不沾边,要明白自己为什么入党,要时刻牢记使命,听党话、跟党走,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退役军人优秀个人事迹(篇5)

张保华,男,汉族,1963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甘肃讯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庆阳市爱国拥军促进会党支部书记、会长。

张保华理想信念坚定,身残志坚,艰苦创业,打拼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热心公益活动,积极回馈社会,兑现了一名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铮铮誓言。点亮心灯,照亮他人前行之路。1979年10月年仅16岁的他参军入伍,成为兰州军区守备二师炮团的一名士兵,他工作积极、能吃苦,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汽车兵。在一次外训野营拉练中,他因不放心装备,和衣躺在草丛里过夜,导致高烧41度。但为了集体荣誉,他硬是坚持完成了6天演练任务,由于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造成视神经烧伤萎缩,当时视力下降到0.02,他的军旅生涯也戛然而止。

1983年12月,他被安置到庆阳市邮电局担任乡邮员。后来,邮电局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又给他安排了锅炉工、门卫、通讯员等工作。无论在哪个岗位上,视力残疾都让他面临巨大困难,但是他始终一声不吭,用别人十倍、百倍的努力去适应新岗位,努力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不给组织添一点麻烦。1996年,他从一则报道中得知庆阳有的山区孩子们上不起学、买不起学习用品,这让他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毅然将积攒了13年的6000元抚恤金取出来交给单位,捐给了山区孩子。这笔抚恤金对当时收入微薄的张保华无疑是一笔“巨款”,家人们纷纷反对,可是却没有拗过张保华,他说:“抚恤金捐了政府每月还发,但是孩子们上不了学,就一辈子也走不出大山。”

退役军人优秀个人事迹(篇6)

__×,男,中共党员,本科学历,______公司职员。__×年__×月参军,__×年__×月退役,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__×,现转业安置在______工作。服役期间,个人荣立__×等功__×次、记嘉奖__×次,被评为“__×标兵”、“__×先进个人”。__×年__×月__×日参加公司工作以来,勤于学习,肯于吃苦,勇于付出,甘于奉献,能力素质不断提高,被__×上级机关评为“优秀共产党员”、“__×先进个人”、“__×岗位尖兵”’。

一是综合素质过硬。该同志始终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公司政策,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在大型任务中锤炼作风标准,练就了一身过硬业务本领。该同志具备较强的大局意识、纪律意识、服务意识,能够把握政策、坚持原则、服从安排,始终让各级领导放心满意;做事踏实本分,爱岗敬业、履职尽责、主动作为,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追求细致、精致、极致,作风严谨务实,完成领导赋予的任务能够把握重点、抓住要点、领会悟透。

二是工作思路清晰。该同志作为__×公司第一党支部副书记,善于把方向、抓大局,与书记一道,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推动工作,不断发挥党支部的组织功能,使党员先进性建设和能力建设不断加强,支部建设水平稳步提升。该同志在岗认真好学,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业务能力和协调能力,能够主动沟通汇报工作进展,确保各项工作数据真实、分析到位、监测精准;为人谦虚谨慎,与同事相处融洽,善于综合协调,敢于创新进取,勇于破解难题,精于保质保量。

三是责任意识较强。该同志对待工作和生活始终保持着高昂的热情,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踏实本分,以实际行动有效履职尽责。在家庭生活中,孝老爱亲、传承家风,深知自己在家庭角色中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以身作则、倾其所爱,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与妻子携手为孩子绘制出一幅幅关于爱、责任与梦想的画卷。在公司工作中,具备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能够及时高效完成各项工作和任务,以实际行动赢得了__×公司各级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

退役军人优秀个人事迹(篇7)

鲁俊义,男,中共党员,1995年出生 ,2013年12月至2018年9月在武警黑龙江总队黑河支队服役。现任德城区二屯镇李庄村党支部书记。

2013年12月,年满十八岁的鲁俊义应征入伍到武警黑龙江总队黑河支队服役。当穿上军装的那一刻,鲁俊义就立志做一名合格的军人。部队生活磨砺了他的意志,也锻炼了他的能力,服役期间他始终坚定信念、不畏艰苦、勇于担当,先后5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士官)”;所带班级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班级;2016—2017连续两届担任新训新兵连班长,参加新训工作,被评为“优秀带班士官”;2016—2017参加五大连池市运动会,黑河市运动会开幕式国旗护卫队,任临时教官。多次在军事训练比武竞赛中获得第一名。荣誉背后是努力、拼搏和永不言弃,他用实际行动展现着新时代的军人的风采。

退役后,鲁俊义继续发挥一名军人的优良传统,他深知农村发展的重要性,满怀赤子之心回到养育他的热土,以自己的“乡愁”情怀扎根农村,用自己的韧劲、冲劲、闯劲、钻劲、拼劲、干劲服务农村,拿出年轻人的激情和汗水建功农村,他工作兢兢业业,经常说,要对得起共产党员的称号,要对得起群众,干一行爱一行,干一天事,尽一天职。他经常反思自己,不断吸取在工作期间的失误,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得到上级的一致肯定。他高标准,严要求,有条不紊地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在各方面中起到表率作用。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断钻研业务知识,勤勤恳恳、尽职尽责、踏踏实实完成本职工作。

退役军人优秀个人事迹(篇8)

王贵武,男,1959年3月出生,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天津市银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1978年入伍,1980年底复员回乡,1997年成立天津银座集团有限公司。20年前,他尊认了10位“98抗洪”烈士的母亲为自己的母亲,2008年,又尊认了在汶川地震抢险救灾中牺牲的6位烈士母亲,代替烈士为母亲尽孝,他不仅从生活上扶持帮助烈士家庭,而且从情感上给予烈士母亲安慰和精神力量,与母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母子情,这超越血缘、地域、时空的亲情和孝心,已经延续了20年。在照顾烈士母亲的同时,他还积极关心支持部队建设,先后将大量资金投入双拥工作。1999年,他捐献100万元,在家乡建起了一座1600平方米的银座学校。王贵武先后荣获“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文明市民标兵”“天津市双拥模范”“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全国国防教育先进个人”“全国爱心献功臣行动先进个人”等称号,并荣获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十大孝亲敬老楷模”,作为优秀退役军人代表参加了建国50周年、60周年国庆观礼活动。

退役军人优秀个人事迹(篇9)

戴环,1991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一名从军队走向地方、依然保持着军人风采的优秀退役军人。自2011年12月踏入军营的那一刻起,她就以坚定的信念和高度的自律,谱写了军旅生涯的华章,并在退役后继续发光发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军营的日子里,她始终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起初,她被分配到电话班,这个岗位对于一个新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她需要熟记上千个电话号码,还要能够第一时间辨别每个人的声音特点。然而,她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她开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熟记电话号码。她将这些号码分门别类,制作成小卡片,随身携带,一有空就拿出来复习。同时,她还注重培养自己的听力,尝试从声音中分辨出每个人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记忆电话号码和声音特点,她自创了一套电话记忆方法。她将电话号码与特定的图像或故事联系起来,使记忆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同时,她还用心记录每个人的声音特点,如音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等,以便在接听电话时能够迅速识别出对方。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她终于成为了电话班同批第一个出代号,独立承担值班的话务员。

刚在话务班干出成绩因工作需要被安排到医疗所,回归到老本行,但为了给大家更好的服务,她努力加强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专业知识书籍,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在日常工作中,她更是严格要求自己,用输液器当做血管进行扎针训练,反复练习,以提高自己的扎针技巧。她的努力和付出很快得到了回报,她的扎针技术越来越精湛,几乎每次都能做到一针见血,赢得了患者和同事们的肯定。她的精湛技艺和用心服务,让她成为了大家口中的“戴一针”。这个称号不仅是对她技术的肯定,更是对她工作的认可和赞赏。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名优秀医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退役军人优秀个人事迹(篇10)

靳玉国,男,汉族,1962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平凉市静宁县陇原红果品经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靳玉国同志于1985年10月退役返乡后,先后担任静宁县城川乡靳寺村党支部书记、城川乡党委副书记。当他看到全村群众居住在城郊却完全依赖种粮艰苦维持生计,便萌生了“坐地生金”的主意:靳寺村地处城郊,区位优势明显且劳动力富裕,而城区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对建筑材料、装潢材料需求量大。于是,他多处筹措资金,带头办起了木材经销站、地毯厂、砖瓦厂,实现了城乡供需对接,结束了该村没有企业的历史,全村300多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领工资”,乡镇企业产值由起步的5万元发展到近300万元,集体收入由3500元上升到3万元,村级集体固定资产300多万元。20世纪90年代初期,基本解决了全乡的贫困问题,他担任村支书的靳寺村成为全市“10面红旗村”之一。

1986年,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做出了把果品产业作为当地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的决定,全县开始大面积栽植红富士苹果树。1993年,全县面积达5万亩,起初栽植的果树已经挂果,但本县销售市场饱和,外地市场未打开,干部群众为销果难而发愁。靳玉国主动自费外出考察,学习果品储藏技术,修建了城川、八里、治平3处23孔果窖,引进我县第一座自然式通风库。与此同时,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今后苹果产业的发展趋势,创建了果品公司,一方面指导果农生产高品质苹果,一方面有效对接果商和市场,静宁苹果迅速占领我国广东等南部、川渝等中西部市场,一时间供不应求,身价倍增,一大批群众依靠苹果产业稳定实现了脱贫致富,开创了静宁苹果经销业。这一先进示范效应强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各乡镇苹果产业迅速扩张,截至2022年底,全县苹果种植面积突破百万亩大关,果品产量98.6万吨,实现产值60亿元,农民人均从果品中获得收益750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235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