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简介

| 泽慧

8月8日,教育部发布《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启事》,公示了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名单。下面是关于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简介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简介(精选篇1)

涂勇,男,汉族,1966年7月生,中共党员,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他潜心执教约35年,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及技能大赛和实训基地建设,是数控铣削行业发展、人才培养及技能鉴定改革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致力于高素质高技艺技能人才培养,积极参与技术文件制定、解读、培训,科学规范制定标准,连续5届担任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队数控铣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先后带出4个世界技能大赛冠军,刷新了中国在世界技能大赛中数控铣项目的获奖历史纪录。曾获国家级技能大师、河南省技术能手等荣誉。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简介(精选篇2)

黄柳平,女,汉族,1974年3月生,中共党员,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她扎根山区幼教32年,用爱心唤醒自闭孩子,用耐心感化问题儿童,利用废旧材料自制玩教具,解决了山区玩教具缺乏的难题。在担任幼教专干和教研员期间,她走遍全市279所民办园,坚持每学期100天以上时间深入农村园指导,参与规划建设20所乡镇中心园及10所城区公办园,指导多所幼儿园评为市一级幼儿园、省级规范园,培养出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和幼儿园园长,为当地学前教育发展作出贡献。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文明示范标兵等荣誉。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简介(精选篇3)

侯莉敏,女,汉族,1965年11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她带领研究团队长期扎根西部,聚焦区域学前教育质量提升,通过组建“省—县—乡镇”三级教研队伍,建立了集“开发—实验—示范”为一体的实践联动机制,采取“点(试点园)—线(片区幼儿园)—面(全市幼儿园)”的辐射方式,以“调研诊断—行动支持—评估反馈”为工作路径,实现了幼儿园教学研究与指导的机制创新。实践模式在多地幼儿园中推广,促进了200多所乡镇幼儿园的改革发展,带动了千名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惠及数十万幼儿。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简介(精选篇4)

黄建平,男,汉族,1962年11月生,无党派人士,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建立了我国半干旱气候观测系统,构建了半干旱气候变化机制的理论体系,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成果,并引领学科成长为“双一流”建设学科。他坚持科教融合,开创了在西北荒漠锤炼领军人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我国气象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培养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使兰州大学成为气候变化领域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人才高地。他领衔的大气科学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荣誉。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简介(精选篇5)

遇旻,女,汉族,1965年6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教师。她从教37年以来,从一名普通思政教师逐步成长为学校管理带头人,在自治区率先开展“党建领航”工程,研发“赓续红色校史·强国有我”校本思政课程,使学生们的人生底色更加鲜红。在她的带领下,集团校先后直管、代管、托管14所学校,结对帮扶固原、中卫等地40余所小学。作为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她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50余名优秀的小学校长,为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出贡献。曾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宁夏回族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简介(精选篇6)

彭俊姣,女,汉族,1963年1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教师。她从教41年,乐教爱生,以教学艺术启智润心。她针对“套作”顽疾构建了“真写作”课程,在广西29所中学实施,并在5个省进行推广。她担任教研组长22年,倡导“涵养正气、以文化人”的教研组文化,打造名师团队,成为学科标杆。以“真写作路径”模型和“深阅读育人”模式为引领,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科带头人。她带领团队支教,足迹遍及多地边境学校,累计送教下乡102场次,培养骨干教师数以千计。曾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等荣誉。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简介(精选篇7)

张艾平,男,汉族,1983年9月生,中共党员,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师。在藏执教19年间,他探索大思政的高效实施模式,用生活语言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让学生爱上思政课。他组建老西藏精神学习与传承社团,为社会各界人士21万人次讲解3200多场。他创建老西藏精神劳动教育基地,带领学生开荒植树,完成110亩荒山绿化。他常年带领学生调研西藏的红色文化遗址,行程6万多公里,设计22条西藏红色研学线路,保护了西藏的红色文化资源。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荣誉。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简介(精选篇8)

晏梅,女,汉族,1976年1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四实验幼儿园园长、教师。她扎根教育工作31年,创新党建与业务融合的管理机制,为区域提供了以党建促进幼儿园管理的经验。她指导易地扶贫搬迁点幼儿园质量提升,用心推进县域内幼儿园普及普惠创建工作,指导区域内9所幼儿园顺利通过省级示范园评估。她作为区域学前教研责任区负责人,深入20多个乡镇80多所幼儿园现场指导,与黔东南州锦屏县创建指导结对,带动该县64所幼儿园质量提升。曾获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优秀教师等荣誉。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简介(精选篇9)

王书奇,男,汉族,1975年5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实验小学教师。他扎根沂蒙山区教育27年,立足山区教育特点,坚持以体育人、以体铸魂、以体增智,坚持倡导“让每一个山区孩子成为阳光少年”。他爱生如子,用无私的爱呵护孩子茁壮成长,引领8000名山区孩子走出大山,实现成才梦想。他坚持为特殊孩子“圆梦”,成立“振华爱之家”,资助300名孩子成长。他见义勇为,紧急救治心搏骤停学生,英勇抢救车祸伤员,培训1万余名社会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护,展现了教师的初心担当,诠释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尚风格。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简介(精选篇10)

程素芳,女,汉族,1972年11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教师。她扎根基础教育34年,倡导推进“自学导学五步教学”模式和“四段五环”教学法,教育教学成绩斐然。她以“博爱做人、博雅行事、博学成才、博思创新”为育人目标,构建“四博”课程体系,为县域高中高质量发展探寻新思路新途径;积极践行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探索K15城乡一体化办学新模式。她担任市、区两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培训教师4000余人,送教下乡32次。曾获全国师德标兵、重庆市先进工作者、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简介(精选篇11)

__,巩义市子美小学英语教师,从教二十余载。她潜心钻研教法,苦练基本功,将每一节课都上成精品是她为自己定下的目标。

在子美工作期间,只要学校安排她上公开课,她总是欣然接受,从不推诿。一次次的磨练,让她不再惧怕上公开课,反而从课堂中找到了自信和快乐。20__年开启“新基础教育”实践研究,学校安排她上“新基础教育”的市级节点课,她一上就是三年。三年,十多节公开课,每一节公开课都需要不少于5次的磨课,而每一次磨课的背后,付出不止是时间和精力,更是一次次难以承受的压力。她,一次都未曾缺席!这该需要多大的勇气,多强的学习力!为了让每一次节点课都有所提升,她要做的不仅仅是备好节点课,而是要上好日常的每一节课。白天时间根本不够用,和教材人物对话成了她每天晚上的必修课。经历了无数次的磨课、上课之后,她的课堂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她的人生价值在一点点实现。

课堂上,她用严格要求去爱着他们,让他们明白课堂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她会关注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有均等的`机会参与课堂练习;她会分层布置学习任务和课外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会牵动她的心,她会毫不吝啬地表扬赞许,还会经常给他们带来惊喜:在作业本上画上一个大拇指,写上一句鼓励的话送给他们;自己制作一些小书签,写上激励的话语奖励给他们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和她的心走越走越近,学生也会用积极的表现和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她。

在她的心里,子美是一个温暖的地方,老师乐教,学生乐学。她会继续潜心钻研教学,坚持读书,不断从内打破自己。自觉成长,偕子向美,遇见更好的自己。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简介(精选篇12)

曾几何时,特殊教育学校被认为是暂纳残障孩子的“收容所”,在教育中难有一席之地。这让周美琴思考:特教的价值是什么?

在她看来,特殊教育学校不是“收容所”,而是“加油站”。要帮助残障孩子正常社会化,打开封闭的心灵、获得自主技能,支撑起他们生命的尊严与生活的希望。文化知识是正常人谋生的手段,对残障孩子来说,第一位的却是康复。

周美琴所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康复训练”与“文化学习”并重成为学校开展特教的理念。为此,周美琴为集听障、智障、脑瘫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型特殊教育学校勾画宏伟蓝图——走“医教结合”道路,构建以脑瘫教育为特色,适合三类残障孩子发展的教育体系。

周美琴从专业康复理疗学院引进了十几位专职治疗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训练。学校还配备了全国一流的'康复条件:多感官训练室里,有测试学生嗅觉、触觉,味觉等,提高他们感知觉灵感度的训练项目;沙疗室里,每天都能见到孩子们赤脚忙碌,光脚在沙滩上行走,有按摩穴位作用;通过手腕劳动,可以改善僵硬的肌肉……孩子们在老师和康复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应自己的康复项目。

而在学科教育的课堂上,针对残障儿童的特点,周美琴大胆改进教学模式,提出生活与学习相结合的目标,设置了2位教师同时作为教学主体的授课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特殊教育不断发展。20多年来,浦东特殊教育师资不断晋级——原本只有中师毕业生,如今学校吸引多名华师大硕士生加盟。为开阔教师工作视野,她鼓励教师赴美国、荷兰等参加国际研讨会交流发言。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历时10年探索的《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实证研究》课题捧回了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开创了国内基础教育之先河。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简介(精选篇13)

小马,华龙区区委党校副校长,他在工作和生活中秉持“三勤”好家风,在平凡平淡中过着充实而愉快的时光,得到了同事和邻里的交口称赞。勤劳动、多干事。在党校工作十几年来,小马每日都把工作和休息时间安排得井然有序,五十岁完成了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并成为濮阳市委党校主体班讲师,在县区委党校中开了先例,为区委党校教师带了个好头,同时开展微型党课教学创新工作,推动华龙区委党校教学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得到全区广大干部的好评。

勤励志、多向上。小马信奉事业是人的第二生命,他致力于追求但绝不苛求并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父母的勤励志、多向上,往往潜移默化为孩子奋斗的动力。小马的'女儿也凭借着奋斗精神和进取毅力,在报考了国家公考后,一路过关斩将,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岗位,开启了自己的人生征程。勤向善、多奉献。小马主动参与所住小区的义务管理工作,解决各种难题。几年前,所在家属楼无人管理,大家怨声载道,小马组织业主与物业公司探讨家属区管理问题,找到了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现在小区还沿用至今。小马还积极化解邻里矛盾,让家属区的大家庭充满欢乐的笑声。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简介(精选篇14)

1993年,从师范学校毕业的郑丹娜被分配到垂杨柳中心小学当老师,教美术和历史。第二年,她成为班主任,教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

初为人师,郑丹娜理解的“教育”很简单,把学生盯紧了、看住了,把成绩搞上去,拿到流动红旗。面对四十几个学生,郑丹娜觉得“顾此失彼,每天能说一车话”。教室在一层,办公室在三层,她连回办公室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为了显得有威严,二十岁出头的`郑丹娜装出不苟言笑的样子,绷着脸,把学生“管得严严的”。学校要求靠右行走,郑丹娜就告诉学生哪怕两个人去上厕所也要站成纵列;学校要求保持纪律,郑丹娜就每个课间到教室里监督。学生们怕她,甚至有小女孩猜测郑丹娜有60岁,理由是“我爷爷就60岁,特别严肃,不爱笑”。

如今回忆起来,郑丹娜觉得那时不懂教育也缺少方法。她曾经准备了一个剪报本,把从报纸上看到的管理和教学方法剪下来贴到本子上,并经常跑去听老教师的课,模仿和借鉴,努力让课堂变得有趣。

1998年,郑丹娜进入语文中心组,开始专门教语文。

一开始郑丹娜讲课只站在讲桌前,局促、放不开。市里的老教师来她的班上听课,直言不讳地指出:“情感性不够,缺少感染力,让人感觉游离在语文教学之外。”老教师告诉她,要想把学生吸引住,先要把自己吸引住。

郑丹娜决定拿自己的儿子“练手”。那一年儿子不满一岁,咿呀学语,郑丹娜每天给他讲故事,“关上门,家人也看不见。我就连蹦带跳,手舞足蹈,特别夸张。”儿子被逗得咯咯笑。

慢慢地,郑丹娜“放得开了”,感情更充沛,和学生的交流也在增加,上课不再藏在讲桌背后,而是敢于站在学生中间,有了沟通和互动。

成为“小豆包们”的“自己人”,郑丹娜花了几年的时间。现在,课余时间,经常有一群学生围着她聊天;小男孩有了“心里喜欢的人”,会偷偷说给她听;小女孩因为自己个子矮发愁,也会找到她倾诉……

郑丹娜说,在《伊索寓言》中,有一个南风和北风的故事:南风和北风比谁更有力量。有人穿大衣走过,北风施展威力,冷风劲吹,那个人把大衣越裹越紧;南风上阵,送来轻微的暖风,那个人最终敞开了胸怀,脱掉了大衣。

她希望,成为像南风一样的老师。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简介(精选篇15)

彭玉生,男,汉族,1976年12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丹江口市龙山镇彭家沟小学教学点校长、教师。他坚守南水北调库区教学点28年,坚持在田间地头开展课程改革,探索“无边界课程”和“不唯分数唯成长”的评价方式。他以“自制玩具研究”“乡村创客教育”等特色课程,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他利用互联网技术引入智慧美育优质课程资源,建设云教室和智能刷脸阅读区。他坚持走访每一户学生家庭,常常撑船家访孤岛上的学生,行程达3万多公里,资助40多名学生,成功劝返面临失学学生50多人,努力不让一个学生辍学。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等荣誉。

236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