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故事
2024王振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故事新鲜出炉,王振义事迹大家知道有哪些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王振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故事(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振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故事精选篇1
王振义, 我国著名的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95岁高龄仍在为学科建设运筹帷幄。他坚持每周四上午进行“开卷考试”——由学生们提供疑难病例,王振义用一周的时间搜索全球最新文献,并思考分析制作成PPT与大家一起探讨,寻找线索和治疗方案。
他是白血病患者心目中的“药神”,他和团队千辛万苦研制出有效药物,将无数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他是人们心中的大医,一心救人,对于荣誉淡然处之;他是学生心中的明灯,以身立教倾情传授,只愿为国家和人民多做点儿事。
在本集中,我们将聆听这位载誉前行、____的大医的感人故事,体会他那仁心救病患、大爱济苍生的医者情怀。
王振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故事精选篇2
王振义是上海交大医学院终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凭借在癌症诱导分化治疗领域的突出建树,王振义已经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振义院士先后培养出陈竺院士、陈赛娟院士、陈国强院士,“一门四院士”被传为佳话。
诱导分子治疗癌症是一个全新的,从来没有人用过的方法。早先,王振义在文献中了解到,白血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生逆转,能分化为正常细胞;还有一种13顺式维甲酸的分化诱导剂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受到启发后,王振义教授独辟蹊径,采用逆向思维来攻克这一疾病,并获得成功,论文在国外《血液》杂志发表后,引起国际血液界强烈震动,并由此掀起诱导分化研究的新高潮。
王振义教授比喻说:“关于肿瘤细胞,就像自己的孩子中有一个变坏了,我是打他呢?还是教导他呢?过去的治疗方法就是肿瘤细胞一定要杀掉它。就给它使用有毒的药物,毒死它,这就是一般治疗肿瘤的方法,就是用化学药物的治疗,叫化疗。化学药物有一个缺点,不仅是把肿瘤细胞毒死了,正常细胞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而我们对这个治疗方法的研究,是叫诱导分化,就是劝导他不要做坏人,做好人,弃邪归正。”
王振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故事精选篇3
王振义认为,一个中药,说它有效,那么它的有效成分到底是什么?一定要搞清楚的。现在往往在这个问题上不少人不理解,认为中药就是中药,不应该把它研究分析得那么细。果真是这样吗?很多人知道屠呦呦研究员关于青蒿素的研究。青蒿素就是有效成分,而不是整株草做药。青蒿素的研究过程又是怎样的呢?我查了一下资料。原来,以前在我国一些疟疾多发地区,当地的老百姓染病后会用中药青蒿来治。怎么治呢?他们把青蒿的汁液绞出来喝,发现效果不错。
这就是中医药研究的第一步:首先要确信有效。
这种治疗经验被古代的中医记录下来。屠呦呦研究员关注到相关记载后就对青蒿进行了研究。一开始,她用的是传统中医药常用的水煎的方法,发现好像没有效果。再拿中医书来反复看,发现不对,当时记载老百姓用的是新鲜青蒿挤出来的汁。她就怀疑是高温煎煮的时候把有效成分破坏了,于是改用了乙醚低温提取。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我们国家的医药科技工作者终于研发出了青蒿素,并且弄清楚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这就要注意中医药研究的第二步:寻找到它的有效成分,甚至进一步弄清楚它的作用机制。
我认为,现在我们的中医药研究就应该走这样的路。我们在研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发现,中医的理论中没有“动脉粥样硬化”这个概念。但是中医师通过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辨证,会发现一些中医的证候,比如血瘀等。我们从西医的角度就会思考,像血瘀这类概念,从物质的角度来讲究竟是什么东西?我们要将中医理论中的这些概念具体化。会不会是胆固醇?因为胆固醇摄入过度,会在血管壁上沉积,进而阻塞血管,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中医是怎么治疗这个病呢?就是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这当中常用到一味药,就是生蒲黄。那么,生蒲黄的有效成分又是什么呢?具体起什么作用呢?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人为什么会产生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是饮食中胆固醇含量太高了。我们就开始做动物实验:把兔子分为两组,一组兔子喂食大量的高胆固醇食物蛋黄,另一组不吃蛋黄。对比后发现,吃了蛋黄的兔子跟不吃的兔子就有了区别,前者的血管斑块就很明显,不吃的就没有。这样,我们就在动物身上造成了食饵性动脉粥样硬化。接着,我们进一步研究,生蒲黄能起什么作用?我们就跟药物研究所一起合作研究,发现生蒲黄的所有成分,并从中找到对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有作用的成分。相关研究结论发表在国外学术期刊后,也得到了国外同行的认可。
王振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故事精选篇4
1924年11月30日王振义出生于上海,受外祖母影响,王振义选择了从医,他辛勤苦读,从震旦大学医学院顺利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然后便被分派到广慈医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工作。
从事血液学专业的每一个阶段王振义都潜心钻研,还让学生去国外学习先进的医学知识和理念,将自己和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学编撰成书籍。作为一名医生,他认为应该尽可能汲取广博的知识,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这样才能更好地造福患者。
王振义是中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之中唯一的一位内科医生,被称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1994年,王振义先生获得世界肿瘤研究领域的最高奖项——“凯特林癌症医学奖”,他在1999年写下了《肿瘤的诱导与凋亡疗法》,这本书后来被美国一位权威教授评为全球百年内86篇,最具有影响的代表论著之一。
王振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故事精选篇5
为了拯救更多患者,王振义在研发出“救命药”之后,放弃了专利申请,从而让这种“救命药”现在的售价仅为290元/盒(当时13元),还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这与其他肿瘤类疾病动辄数万元的治疗费用形成了天壤之别。
“首先要解决病人的问题,我不想赚钱或提高名誉,我只想病人能好。”这是王振义朴实又纯粹的愿望。“我们受到的教育——学校里的教育、社会上的教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教育,都是医生要将病人放在第一位,不能额外地要钱。”
“当然,如今科学研究、发明创造都需要钱,因此我不鼓励这个时代的科研人员放弃专利。但医生不能总想着发财,救死扶伤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作为改写人类医疗史的伟大研究者、国际知名的血液专家,王振义一生获奖无数,但大部分奖金都被他捐了。1996年“求是杰出科学家奖”的100万元奖金,王振义拿出40万元给医院、40万元给学校、5万元分发给在一起工作的职工;2011年,他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将500万元奖金中的450万元按规定给了医院,除自己留一部分外,其余则分别赠与参加全反式维A酸研究的团队成员;2020年,他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后,把350万奖金全部捐给了医院作为扶贫基金。王振义每年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定期捐款,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汶川大地震后,他委托弟子陈竺转交给四川残疾伤员10万元捐款。他还在遗嘱上写明,自己去世后,所有的积蓄都要留给有需要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