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事迹简介

| 徐球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的事迹大家了解有哪些呢?王振义事迹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关于“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事迹简介【精选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事迹简介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事迹简介【篇1】

王振义第一次感受到“为病人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时,是1953年。

那年王振义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他作为东北军区内科巡回医疗组主治医师,到黑龙江省勃利县后方医院参加会诊时,发现60多名志愿军战士集体出现咯血、头痛等症状。最开始同行的其他医生初步诊断病因为结核性脑膜炎,但是王振义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王振义提出:结核脑膜炎不是传染病,如果是这种病那怎么会有60多人同时患病?而且根据战士们的病状来看,他怀疑这种病是他在医学书里曾经看到过的一种肺吸虫病。

在王振义提出有可能是一种肺吸虫病时,当地的医生听得一头雾水,因为这是他们第一次听说这种病。他们将信将疑地把战士咳出的血液放到显微镜下观察,果不其然,虫卵就在里面。

原来是由于食物短缺,战士们到山间小溪捞一种小虾吃,这种小虾身上携有大量肺吸虫,如果没有把虾完全煮熟,肺吸虫就容易寄生在人肺部,引发咯血、头痛等症状。

找到病因后,王振义顺利治疗好了战士们,他还因此被授予二等功,当时他才29岁。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事迹简介【篇2】

除了问诊、查房,他就泡在图书馆、档案室翻阅资料。面对试验一次次失败,他只轻描淡写地说:“失败了就再继续。”

经历数年苦心探索,王振义终于迎来突破: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在体外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

1986年的一天,一名身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小女孩生命垂危。王振义通过仔细研判,建议她服用尚处于试验阶段的全反式维甲酸。面对他人的劝阻,王振义说:“我相信科学,我有信心!”7天后,奇迹发生了,女孩的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完全缓解。

王振义的心结解开了。那一年,他陆续采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的23例患者病情完全缓解。他将相关成果写成论文发表,立即在世界范围引起轰动。

王振义的求索并未就此止步。他和学生陈竺、陈赛娟等一起,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方法,让这种最凶险的白血病五年生存率从10%提高到97%以上,成为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事迹简介【篇3】

王振义的书桌上,珍藏着一份“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生的宣誓词”,一张普通A4纸上,有两句话被他手动加黑:“余于病者当悉心诊治,不因贫富而歧视,并当尽瘁科学,随其进化而深造,以期造福于人群”“余于正当诊金之外,绝不接受不义之财”。

王振义的医者大爱也不仅局限于病人,多年来,他善行的步履从不停歇。

托学生捐款给汶川大地震伤员、每年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定期捐款、取出积蓄设立青年医师奖励基金……2020年,王振义将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的百万元奖金全数捐赠给瑞金医院“广聚善爱”(慈善)基金项目,至今已有65位受助者的病情得到缓解或治愈。

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于利无求,于名,王振义也甘为人梯。

他学术成果卓著,但总是将成果归功于团队,把合作者特别是年轻人推向前台。

1994年,王振义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仅一年后,他就主动将时任所长的位置让给年轻人。他说,因其心之所系,非个人得失,“让位给有能力的年轻人,我们的事业才能始终向上”。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事迹简介【篇4】

为了拯救更多患者,王振义在研发出“救命药”之后,放弃了专利申请,从而让这种“救命药”现在的售价仅为290元/盒(当时13元),还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这与其他肿瘤类疾病动辄数万元的治疗费用形成了天壤之别。

“首先要解决病人的问题,我不想赚钱或提高名誉,我只想病人能好。”这是王振义朴实又纯粹的愿望。“我们受到的教育——学校里的教育、社会上的教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教育,都是医生要将病人放在第一位,不能额外地要钱。”

“当然,如今科学研究、发明创造都需要钱,因此我不鼓励这个时代的科研人员放弃专利。但医生不能总想着发财,救死扶伤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事迹简介【篇5】

上世纪80年代,电视剧《血疑》风靡全国,大家也因此记住了一个新的医学名词:白血病。这种致死率极高的疾病让大家闻风丧胆,许多人因此又称白血病为“血癌”。

王振义攻克的,就是白血病中最凶险的一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之所以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最凶险的一种,是因为它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极快,往往不超过一个星期甚至两三天就会丧命。

其实王振义1959年就开始向白血病发起进攻,可惜当时对白血病的基础原因了解不够,没能取得有效进展,只得暂时搁置。王振义说:“作为一名医生,最痛苦的就是看到病人被病痛折磨却没有办法。”

直到1978年,王振义从一篇文献中得知,国外有相关专家在小白鼠实验中证明,白血病细胞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逆转,分化成熟为正常细胞,由此提出了对癌细胞“诱导分化”的设想。

王振义了解后大受鼓舞,他立即向医院申请了一间四五平米的房间,当作培养室、操作室和办公室,带领团队开始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研究。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事迹简介【篇6】

时至今日,王振义已经100岁高龄了,从医多年的他培养出的“得意门生”也不在少数。当年,他发现在医院进修的陈竺,在血液学研究方面有天赋,便将其破格录取为研究生,还送陈竺等一些学生去国外进修,学成归来的陈竺也没有辜负王振义的期望做出了不俗的成绩,他通过努力接替了老师王振义成为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并提出了肿瘤“靶向治疗”的观点,在白血病治疗上有着突出贡献。

除此之外,王振义还带出了陈赛娟、陈国强两位院士,以及21名博士、32名硕士,为国家的医疗事业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但不管这些学生后来走上了什么位置,获得了什么成就,他们对老师王振义的崇敬、钦佩之意丝毫不减。王振义院士曾说过,一个人的学术经历总是由低到高,随着情况的变化也会有所下降,所以要一代一代传承,使得这条抛物线叠加上升,最高点始终是向上的。从医八十载,王振义救死扶伤,坚守医者仁心的品质,用一腔热血和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医学的神圣,虽然他总说觉得时间不够,留下很多遗憾,但他为医学事业、为人民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事迹简介【篇7】

王振义院士的主要成就,是他在白血病治疗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他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确立了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上海方案”,使这种曾被认为最凶险的白血病五年生存率从10%提高到97%以上。他的这一成就,被誉为医学界的奇迹,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王振义院士的精神,是医者仁心的最好诠释。他始终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无私奉献,公开治疗方案,只为使更多患者受益。即使在年逾耄耋之年,他依然奋战在医学救治一线,为青年医生指点迷津,培养出一支血液学精英队伍。

王振义院士的人生故事,是一篇篇生动的申论高分写作素材。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创造出生命的奇迹。他的人生,是对“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最好诠释,是对“平凡因奉献而伟大”的最好证明。

王振义院士的人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史诗,是一部催人奋进的传奇。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____,砥砺前行,为实现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努力。

24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