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谟人民科学家称号事迹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称号事迹大家知道有哪些吗?王小谟事迹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王小谟人民科学家称号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称号事迹精选篇1
主持研制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等多部世界先进的雷达,引领中国预警机事业实现跨越式、系列化发展……他坚信“中国人一定能行”,终其一生为祖国国防事业打造“千里眼”。
他是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
王小谟说,雷达事业的重大意义,就是要为国家站岗放哨。
1961年,从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专业毕业的王小谟,被分配到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今中国电科14所),从事雷达研究。
雷达被称为国防“千里眼”。上世纪60年代起,三坐标雷达成为当时国际雷达研究的前沿领域。此前,14所已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开始三坐标雷达的研制。1960年,随着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专家,只留下一摞资料。
当时,我国电子工业水平整体不高,迫切需要研制出自己的雷达装备部队。面对严峻的形势,王小谟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世界一流的雷达,为国争光!”
一番苦心研究后,王小谟创造性地提出了在当时世界领先的脉内扫频方法,为日后的雷达研制打下基础。一年后,英国才提出同样的技术方案。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称号事迹精选篇2
主持研制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等多部世界先进的雷达,引领中国预警机事业实现跨越式、系列化发展……他坚信“中国人一定能行”,终其一生为祖国国防事业打造“千里眼”。
1961年,从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专业毕业的王小谟,被分配到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今中国电科14所),从事雷达研究。
雷达被称为国防“千里眼”。上世纪60年代起,三坐标雷达成为当时国际雷达研究的前沿领域。此前,14所已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开始三坐标雷达的研制。1960年,随着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专家,只留下一摞资料。
当时,我国电子工业水平整体不高,迫切需要研制出自己的雷达装备部队。面对严峻的形势,王小谟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世界一流的雷达,为国争光!”
一番苦心研究后,王小谟创造性地提出了在当时世界领先的脉内扫频方法,为日后的雷达研制打下基础。一年后,英国才提出同样的技术方案。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称号事迹精选篇3
1938年11月12日,王小谟出生于上海金山一个爱国军官家庭。抗日战争期间,尚在幼年的王小谟跟随父亲辗转后方,坚持抗日。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小谟随家人返回上海,就读于上海虹口小学。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王小谟同家人奔赴解放区,移居北京。1956年,王小谟考入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61年,王小谟以八木天线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毕业设计获北京工业学院毕业设计一等奖;同年,他被分配到位于南京的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现中国电科14所)。
在14所期间,王小谟在总体室工作,参加了408雷达的研制,并担任了583三坐标雷达专业组副组长,参与了国内研制583雷达可行性方案研究和初步工程设计。“____”期间,王小谟受到冲击,583三坐标雷达研制工作被迫中断,王小谟调离原技术岗位,被安排到14所计算机房当机房管理员。
王小谟没有因此自怨自艾,而是把握管理计算机的机会,深入研究和掌握了计算机的原理与运用,这使得王小谟成为我国较早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专家,并为日后他在主持研制383雷达时率先采用自动化技术打下了坚实基础。1969年,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按照14所“成建制分迁”方式新建雷达研究基地的部署,王小谟深入黔西南大山,投身到第38研究所(现中国电科38所)的创建工作中,住在四面透风的油毡茅棚里,不仅食物匮乏,甚至连吃水都有困难,以王小谟为代表的一批科研人员就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开启了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创业时代。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称号事迹精选篇4
2024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王小谟被追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青年时期的王小谟,是个标准的文艺青年。他喜欢读《水浒传》《三国演义》,也偏爱金庸笔下的侠义江湖与快意恩仇,“入坑”之作是《射雕英雄传》,最喜欢《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因为他性格随和,能坚持不懈,懂得“点到即止”和“无即是有”。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学乾坤大挪移,学到最后一层不行了,他就不学了,他要再学的话就要走火入魔了。”
让王小谟津津乐道的,还有书中的另一个场景。赵敏上武当山挑衅,张三丰现场传授张无忌太极剑法后——
忘记具体招式,摆脱形式束缚,灵活应变,看似无招,处处是招。
“全忘了,你就学成了。”在王小谟看来,这种“无即是有”的武学境界与科学家精神有着很大的共通之处。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称号事迹精选篇5
从1980年代开始,王小谟着手策划预警机的研制,并组织规划和实施了机载预警雷达的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了一定突破。1992年,他调任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军工局局长,正式踏上预警机装备的论证与研制之路,开始推动我国国土防空网从地面向空中的飞跃。当时,国内出现不同声音,有人建议整机购买,有人主张合作研制。王小谟认为,我国研制条件确实差一些,但只要努力还是有把握的。他在原国防科工委组织的分析会上坚定地表示:“我国研制预警机的条件已经具备!”
1992年,我国正式启动与先进国家研制预警机的合作,项目被命名为“圆环工程”,王小谟任中方负责人。研制过程中,王小谟创造性提出背负式、大圆盘、三面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新型预警机方案,并坚持同步安排国内配套研制,使我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相控阵雷达收发组件、大型天线罩和系统软件等重大关键技术,从而将预警机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2000年7月,由于西方大国阻挠施压,外方单方面中止了项目。但王小谟带领科研团队继续攻关,不到一年时间就成功拿出了样机,让“圆环工程”起死回生,令外国专家瞠目结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