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两弹一星”人物事迹范文

| 徐球

钱学森“两弹一星”人物事迹大家看过了吗?钱学森是家喻户晓的科学家,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钱学森“两弹一星”人物事迹范文(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钱学森“两弹一星”人物事迹范文

钱学森“两弹一星”人物事迹范文(精选篇1)

在浩瀚的科学星空中,有这样一位璀璨的明星,他用智慧和汗水为中国航天事业铺就了一条光辉的道路。他,就是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钱学森的科学世界,感受他那份对祖国的深情与执着。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他自幼聪明好学,对科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1929年,钱学森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开启了他的科学探索之旅。然而,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航空力量的薄弱深深触动了他,于是他毅然决定改学航空工程,立志用科技的力量保卫祖国。

1935年,钱学森远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随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师从世界著名力学家冯·卡门教授。在美国,他不仅勤奋学习,更在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年仅28岁便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然而,钱学森的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他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国效力。但这条回国之路异常坎坷,钱学森被美国当局强行拘留,遭受了长达五年的监视和限制。然而,他归心似箭,始终没有放弃回国的信念。

在中国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1955年,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

钱学森“两弹一星”人物事迹范文(精选篇2)

在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征程中,有这样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如雷贯耳,他的事迹感天动地。他就是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科学巨人的世界,感受那份对祖国深沉的爱与不变的信仰。

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才华。青年时期,他远赴美国深造,凭借过人的天赋和勤奋,迅速在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领域崭露头角。然而,身处异国他乡的他,心中始终牵挂着遥远的祖国。

1950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如同春雷般震撼了钱学森的心。他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的怀抱。面对美方的无理阻挠,钱学森坚定地说:“外国人能搞,我们中国人就能搞。”这句话,不仅彰显了他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更透露出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回国后,钱学森立即投身于新中国建设的热潮中。他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并亲自担任首任院长。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钱学森始终站在科技前沿,引领着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他提出的《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钱学森“两弹一星”人物事迹范文(精选篇3)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科学家。生于上海,籍贯浙江杭州。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3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博士学位。1957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和全国____副主席。在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等多领域取得出色研究成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在美国旅居20年期间,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担任教授,由优秀学生成长为杰出技术科学家。1955年10月回国以后,钱学森的角色发生显著变化,被国家推向创建现代科技事业的第一线,逐渐成为中国科技事业的战略科学家。

1956年,制订《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期间,在飞机和导弹、有线电与无线电等重大技术方向的选择上,“优先发展导弹,还是优先发展飞机?”是规划制订过程中一个出现激烈争论的热点。当时,航空界的一些专家主张把飞机研制作为航空工业的主要任务,在飞机的基础上再发展导弹。但钱学森主张迎头赶上,认为优先发展导弹更适合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和中国国情。他认为,飞机与导弹各有优点,“但导弹的优点是速度快、杀伤力大、作用距离远,无论是从攻击或防御的角度看,都是一个重要的战术技术性能”。钱学森还从技术上指出,导弹虽然是一种新型武器,但攻克导弹与火箭技术并不见得比飞机更难,因为导弹是无人驾驶的一次性武器,而飞机则是有人驾驶的,而且要求多次重复使用,这在发动机、结构、材料和飞行安全等方面都有许多特殊的要求。

钱学森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导弹的制导技术、发动机技术等,在短期内是能够突破的。这些意见得到很多专家的认同。此时,中共中央已决定发展导弹事业,并由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聂荣臻负责筹建此事。聂荣臻十分赞同钱学森的意见,在《关于12年内我国科学对国防需要的研究项目的初步意见》中明确将导弹作为航空工业的主要任务。

钱学森“两弹一星”人物事迹范文(精选篇4)

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

1936年9月,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冯·卡门(Theodore von Kármán)的学生,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学森”公式,在28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

1943年,任加州理工学院助理教授。

1945年,任加州理工学院副教授。

1947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1947年,在上海与蒋英结婚。

1949年,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3年,钱学森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

1954年,《工程控制论》英文版出版,该书俄文版、德文版、中文版分别于1956年、1957年、1958年出版。

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1956年,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钱学森“两弹一星”人物事迹范文(精选篇5)

钱学森的一生,可谓是历经风雨。他出生于中国内忧外患、被人宰割的 时代。他是中国著名军事学家蒋百里先生的爱婿。钱学森为了挽救危亡中的 祖国,他先是赴美留学’求取知识,等到归国的时候,却被美国强行扣留。兜兜转转数年,他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于祖国建设,在二战中立下赫赫 功勋,也为中国导弹、航空科学的发展立下不小的功劳。

晚清的中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最为黑暗的时代,当时列强瓜分中国, 中国迈上了屈辱的路程。特别是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期,庚子之难就在这个时候爆发,这场战役让那些不平等条约再次落在中国人民的肩上,加重了 中国人的负担,使中国完全的陷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在武昌发动了灭亡清政府的武装起义,从此拉开了中国民族革命的序幕,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钱学森就在武昌起义的两个月后出生,出生地是在上海。

彼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中。中国大地烽火四起,列强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内部军阀混战,百姓困苦,民不聊生。钱学森在 这样的背景下过完了他的童年。幼年时期的钱学森就意识到中国积贫积弱的 现象,他立下壮志要改变中国的现状,走出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星光大道。

1923年9月,钱学森12岁,他进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书,六年 后考取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钱学森取得清华大学第二届赴 美公费留学生的资格。1935年8月,钱学森乘坐上海一艘美国邮政船,离开 了动荡不安的祖国,望着白浪翻滚的黄浦江面,钱学森思绪如潮,他在心中 默默地对自己说道:“再见了,我亲爱的祖国,你现在是豺狼当道,我要到大 洋的彼岸,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让你早日在东方复兴!”

259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