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季两弹一星院士事迹

| 徐球

2024王希季两弹一星院士事迹是什么样的呢?王希季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故事?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王希季两弹一星院士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希季两弹一星院士事迹

王希季两弹一星院士事迹篇1

王希季之所以留学,其初心是为了学成归来建起一所大电厂为家乡造福,以改变当时昆明电力缺乏的问题,避免因电力缺乏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学习。

1949年12月,他以优异成绩获取了科学硕士学位。正当他准备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时,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两张照片:南京路上好八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变了他的求学计划。

当曾经历过军阀混战、国破家亡的王希季第一次看到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军队时,他为此激动不已。虽然刚刚建立的新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但他决心要报效祖国,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当中。

1950年初春,29岁的王希季拒绝了美国数个电厂待遇优厚的工作邀请,踏上了驶回祖国的邮轮。王希季与同船其他的中国留学生聚集到甲板上,憧憬着未来。当这位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仰望太平洋上空的满天星斗时,他怀揣着“建立大电厂,解决中国工业发展的根本问题”的理想,他或许没有想到十年后,由他主持研制的中国首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将刺破浩瀚苍穹。

王希季两弹一星院士事迹篇2

1960年2月19日,王希季和团队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王希季说,这是他航天事业中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成功。在这之后试验成功的18种探空火箭中,由王希季担任负责人的有12种。

在后续“长征一号”的研制中,王希季创造性地把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制定出我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主持了火箭方案和初样阶段研制,为我国之后首次发射卫星就获成功奠定了基础。

王希季院士是我国卫星返回技术学科的开创者。在主持“长征一号”的总体方案论证和设计工作之后,他又受命投入到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中。经过深入研究讨论,他们确定了充分利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能力,采用弹道式返回方式,由返回舱和仪器舱组成大返回舱的方案。这个方案几十年来一直是我国返回式卫星的基本方案。

在王希季的带领下,我国实现了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发射及回收,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我国先后成功发射8颗返回式卫星,其中有6颗由王希季负责研制。

王希季两弹一星院士事迹篇3

1950年,王希季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土,继续为“工业报国”的理想而奋斗。那时的他,或许未曾预料到,自己将投身于航天事业,与星辰大海结下不解之缘,成为航天强国的坚定践行者。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从此揭开了人类进军太空的序幕,在全世界引起极大轰动。中国国内对发射人造卫星的呼声日益高涨,_______发出了振奋人心的指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58年11月,王希季突然接到通知:到保密单位——上海机电设计院报到。到达后他才得知,这个单位的使命是研制运载火箭,发射人造卫星。

尽管当时的王希季已是热电厂发电领域的权威专家,其科研项目正处在关键阶段,且此前并未涉足卫星火箭领域,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服从国家需要,毅然“转行”。年仅37岁的他被任命为技术负责人,肩负起火箭和卫星的总体设计重任。

然而,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的研制过程充满了艰辛。王希季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仅有21岁、缺乏技术背景的年轻团队,面对经验不足、资料匮乏的困境,几乎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但王希季没有气馁。缺乏技术,他便晚上找资料先自学,白天再传授给团队成员。没有电子计算机,他们就依靠计算尺、手摇计算器,甚至算盘珠子,来计算庞大的数据。

王希季两弹一星院士事迹篇4

在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_______以他宏亮的声音向全国科技工作者发出了进军的号令:“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58年11月,王希季没想到的是,他突然被调到上海机电设计院。具体做什么工作,安排王希季的工作人员只是说“去了就知道了”。去了之后,他才知道是要干一件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大事——研制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来发射中国自己的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我们深知这件事情对国家的分量,这要求我全身心投入,一心只为国家作贡献。”王希季说。

没有人做过运载火箭,他们就决定从探空火箭开始。在上海郊区新建的发射场中,王希季开始了艰苦的设计和研制工作。为了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难,他们想出了许多“土办法”。

来不及新建实验室,就把厕所改装成测试室。没有吊车,就用类似于古老辘轳的绞车把火箭吊上发射架。没有燃料加压设备,就用自行车的打气筒把气压打上去。来不及建通信线路,就用手势或用人传递叫喊的方式进行试验场的联络……很多这样的“土办法”成为王希季解决技术问题的关键。

仅仅几个月时间,1960年2月19日,我国第一枚探空模型火箭“T-7M”一飞冲天。虽然这枚火箭只在天上飞了短短8公里,但王希季说,这是他航天事业中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成功。

“T-7M”火箭是由硝酸和苯胺自燃液体主火箭和固体燃料助推器串联起来的两级无控制火箭。当助推器工作完毕后,主火箭能在空中自动点火,主火箭的箭头、箭体在弹道顶点附近可以自动分离,分离后的箭头、箭体分别用降落伞进行回收。火箭的起飞重量190公斤,总长度为5345毫米,主火箭推力226公斤,飞行高度8-10公里。就是这枚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推进剂火箭,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征程上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王希季两弹一星院士事迹篇5

王希季回国之后,先后在多所高校任教。1958年11月,他突然接到通知:到保密单位——上海机电设计院报到。王希季过去后才知道,这个上海机电设计院是要做运载火箭,发射人造卫星。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把中国第一枚火箭搞上天的人,在受命研制火箭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任何这方面的知识,他只是一位搞热电厂发电的专家。但为了国家需要,王希季毫不犹豫点头答应。

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攻关的过程十分艰难。有时碰到一些连自己都没接触过的新东西,王希季常常是头一天晚上啃书本,第二天就给大家上课传授。在许多基本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王希季他们土法上马,没有电子计算机,他们就用手摇计算器,用双手计算大数据,24小时三班倒,一个月左右,才算出一条弹道来。

条件有多简陋?把稻田当做发射场;没吊车,用辘轳绞车把火箭吊上发射架;没打压泵,就用打气筒打压,给火箭加燃烧剂、助推剂;没有自动的遥测定向天线,就靠几个人用手转动天线来跟踪火箭;没有指挥所,王希季坐在用麻袋堆积而成的“司令部”里;没步话机也没电话,他就扯着嗓子大声喊……

260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