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自良材料科学家个人事迹
吴自良材料科学家个人事迹是什么样的呢?吴自良事迹大家了解过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吴自良材料科学家个人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吴自良材料科学家个人事迹(篇1)
吴自良,1917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36年,他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并获得博士学位。1951年,吴自良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毅然回到新中国,投身于国家建设。
吴自良在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尤其是在高温合金、超导材料、复合材料等方面。他主持研制的高温合金材料,为我国的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高端装备提供了重要支持。
除了科研,吴自良还非常重视教育事业。他曾任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系主任,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材料科学人才。他提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至今仍在学术界广泛传承。
吴自良的科研成果和精神风貌对中国的材料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不仅在学术界享有盛誉,更在工业应用方面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等关键领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吴自良材料科学家个人事迹(篇2)
吴自良(1917年12月25日-2008年5月24日),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系物理冶金学家、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9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今天津大学),1948年获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1980年吴自良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吴自良长期从事国防和经济建设领域关键性材料研制,以及材料物理科学领域基础性研究工作,在国防军工、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工艺、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等诸多领域颇有建树。20世纪50年代,吴自良领衔研制的苏制合金钢替代钢,对建立中国合金钢系统具有开创作用。20世纪60年代,吴自良领导团队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核心原件——甲种分离膜,为中国成功爆炸原子弹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作有重要贡献。
其科研成果曾先后荣膺[yīng]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吴自良材料科学家个人事迹(篇3)
1939年,大学毕业的吴自良经学校推荐,进入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制造厂工作,担任设计科设计员,负责从事装配战斗机和教练机的工作。1942年起,受日军轰炸影响,吴自良随工厂撤退至昆明,继而转入中央机器厂工作,并开始担任副工程师,后因拒绝加入国民党而受到裁撤。
1943年底,吴自良经由时任中央机器厂厂长推荐,自费前往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今卡内基·梅隆大学)留学,师从X射线晶体学家、物理冶金学家巴瑞特(C.S.Barett)和物理学家斯莫落柯夫斯基(R.Smoluchowski)攻读冶金学专业。1948年,吴自良摘得美国理学博士学位,毕业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第二年起,应聘至美国锡腊丘斯大学,担任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师,负责主持美国国防部资助的重要科研项目——“软钢的阻尼和疲劳”研究。1950年春,吴自良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
1950年冬,吴自良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突破美方重重阻力回到中国。次年初,吴自良出任北方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冶金系教授;同年9月,调任中国科学院冶金所(今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主持物理冶金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先后担任物理冶金室主任、副所长和所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等职。1952年,吴自良接受原机械工业部委派,领导团队利用国内富产的锰、钼[mù]元素,开展苏联汽车钢40X的代用品研究,历时2年成功开发出兼具低成本、高性能、耐疲劳等特性的中碳锰钼钢。1954年,他又奉中央军委紧急命令,领衔主持了抗美援朝前线急需的特种电阻丝研制项目,全程历时不足半月即宣告成功。
吴自良材料科学家个人事迹(篇4)
吴自良在晚年的回忆录《“链条”人日记》中,自称“链条人”,在他看来,自己就是祖国的一根链条。日记中回忆道:“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欢腾,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总算完成了‘链条’人光荣的使命。”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欢腾。可是哪有什么横空出世,不过都是一群抱着“竖着进去横着出来”决心的国防人在负重前行。吴自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代国防人的使命。
1917年,吴自良出生在浦江县前吴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前清秀才。受书香门第良好家风的影响,吴自良自幼爱好读书。他9岁进入浦江县立浦阳小学学习,一日上课在诵读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时,他瞬间被这股强劲的气势所折服,便将“天助自助者”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1929年,他考入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成绩依旧十分突出。在中学时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他以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学时他便开始思考“中国为什么贫穷落后”“中国为什么总是受到列强欺辱”等问题,科学救国的种子就这样在他心中渐渐埋下。
1935年高中毕业后,吴自良考入国立北洋工学院的矿冶系,恰逢当时航空事业蓬勃发展,在“航空救国”的热潮中,吴自良凭借优异的成绩转入新成立的航空机械系学习。吴自良后来回忆道:“当时校舍比较差,但教师教课非常好,学生学习很用功。”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他读完了大学。1939年大学毕业后,吴自良经学校推荐,前往垒允飞机制造厂工作,在设计科任设计员。因为当时工厂里的许多工程师是美国人,所以吴自良在学习专业飞机制造知识的同时,还有机会练习英语口语,为日后赴美留学打下语言基础。1942年,该中央飞机制造厂惨遭日机轰炸,吴自良随工厂撤到昆明,但当时有关方面在组织工厂的重建工作时却告知他:只有加入国民党才可以再续他的航空救国大业。亲眼目睹国民党种种恶行的吴自良掷地有声地回复:“宁死也不加入国民党!”
吴自良材料科学家个人事迹(篇5)
吴自良1917年12月25日生于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 家有兄姐七人,他排行最小,祖父是晚清秀才。不幸的是父亲幼年失怙,家道中落,为了减轻家庭负担,祖母不得已将最小的女儿送人当童养媳。
父亲八岁开始为家里放牛。水牛需要每天放养喂食,一年到头无例外,过年过节亦如此。清晨放牛之后,父亲才能去前吴村开办在祠堂里的私塾读书,学费为每年一担谷。下午水牛干完活后,他还得牵牛去山脚下或者池塘边喂食,等水牛吃饱了才能回家吃晚饭。
父亲天资聪颖,悟性极高。私塾先生要求背诵的课文,他总是能够倒背如流,为此私塾先生数次登门造访,向祖母推荐父亲直接去浦江县城的高等小学深造。祖母却希望父亲能够早日为家里分担经济负担。因小儿麻痹症略有残疾,父亲无法在农田干重活,就在刚满十岁之际,祖母替他请了师傅,还行了拜师大礼,准备去当学徒做裁缝。适逢年长父亲22岁的大哥在上海找到工作回家省亲,他说服祖母,送父亲去浦江县高等小学上五年级,并且承诺日后会资助家庭。
两年后父亲从浦江县高小毕业。此时年长父亲12岁的三哥从浙江省立医学专科学校(浙江医学院前身)毕业后,在杭高当校医并兼任生理卫生老师。他写信鼓励小弟考杭高的初中部省立第一中学,因为省一中学费、书杂费、伙食费、住宿费、医疗等费用一概全免,学生只需自备被褥和基本生活用品即可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