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允中国“北斗之父”事迹
陈芳允中国“北斗之父”事迹是什么样的呢?陈芳允做出过什么样的事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陈芳允中国“北斗之父”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陈芳允中国“北斗之父”事迹(篇1)
1955年,陈芳允晋升为研究员。1956年,陈芳允参加国家12年长期科学规划制定工作,并参加了新电子所的筹备工作。
1957年,原苏联发射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陈芳允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
1958年4月19日,日环食带经过海南岛南端,是最好的观测太阳射电辐射的机会,当时中苏组成联合观测队,陈芳允作为中方领队和天文学家王绶琯及原苏联科技人员共赴海南得到完美的观测结果。回京后,陈芳允协助王绶琯创立了射电天文研究工作。
1958年,他开始从事脉冲技术研究工作。提出并完成纳秒级窄脉冲采样示波器的研制,把采样示波器做成可以携带使用的仪器,在国际上是首创。
1960年,参加论证并提出了原子弹试验用的多道脉冲鉴别器的试制方案,三年后,与同事研制了出原子弹爆炸测试用的多道脉冲分析器,交原子弹试验场使用。
1963年研制出国际领先的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
1964年,他和研究室的技术人员为空军研制出机载抗干扰雷达,由电子部工厂制造,装备了大量的歼击机。这是中国第一次在飞机上使用单脉冲体制的雷达。
陈芳允中国“北斗之父”事迹(篇2)
1916 年,陈芳允出生在浙江台州黄岩的一个小地主兼工商业者家庭。黄岩,这个江南水乡之地,为陈芳允的成长提供了独特的环境。这里山清水秀,人文荟萃,浓厚的文化氛围如同肥沃的土壤,孕育着陈芳允心中科学的种子。
陈芳允的父亲陈立新,毕业于保定军校,对儿子的教育有着自己的想法。他曾几次对陈芳允说:“将来不要想做大官,而要做大事。”这句话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陈芳允的人生道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陈芳允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品质。
5 岁时,陈芳允进入私塾开蒙,在古老的文字和经典的诵读声中,他开始了对知识的探索。次年,生母许氏去世,这对年幼的陈芳允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也让他更加坚强和独立。
1928 年,陈芳允进入黄岩县立中学读初中。在学校里,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对自然科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当时正值国家动荡不安的时期,“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让陈芳允深刻地感受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毅然参加了到南京的请愿和抵制日货等活动,心中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愈发强烈。
毕业后,陈芳允考到上海浦东中学读高中。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更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思想,如同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1934 年,陈芳允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一年后转入物理系,师从吴有训、叶企孙等教授。在清华园里,他沉浸在科学的海洋中,不断汲取着知识的养分。1935 年 12 月 9 日,他参加了“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更加坚定了科学救国、振兴民族的理想抱负。
陈芳允中国“北斗之父”事迹(篇3)
抗日战争胜利后,已经从清华大学毕业并在成都无线电厂工作的陈芳允,得到了公派赴英国留学的机会,于是他抱着科技救国的决心,赴英国留学。
留学期间,他参与了英国第一套海洋雷达的研制。埋头苦干一年多,致力于显示器的改进。研制成功后,周围的英国人都对陈芳允刮目相看。
虽身处英国,陈芳允却一刻不曾忘记祖国。1948年,陈芳允拒绝了国外的挽留,带着世界第一流的电子工程技术回了国。
回国后,陈芳允到国民党航空委员会报到,因为不愿与国民党的航空委员会一同迁至台湾,他带着家人回到了老家湖州。
陈芳允问从医的岳父,有什么办法能马上生一场大病?岳父听完后,斟酌再三,最后狠了狠心,拔掉了他左脚大脚趾的指甲。就这样,陈芳允住进了医院,也躲过了南京政府的调令。
在他看来,只要能不为国民党做事,他宁愿忍受皮肉之苦。
“养病”的同时,陈芳允还密切关注着局势。新中国成立后,陈芳允一直致力于无线电电子学及电子和空间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科研成果丰硕,为中国国防和科技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1965年,我国开始研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陈芳允担任卫星测量总体技术负责人,承担地面测量控制设备的研制、台站和中心建设以及轨道计算等方面的艰巨任务。
陈芳允中国“北斗之父”事迹(篇4)
陈芳允(1916—2000),浙江省台州市人。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后转入物理系,1938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并留校任教。1944年赴英国留学。1948年回国。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和物理所、国防科委等工作,曾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等。
陈芳允是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曾研制出国际领先的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作为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参与领导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准确测量、预报工作。他还参加了我国回收型遥感卫星测控系统方案的设计和制定,为我国十几颗遥感卫星成功回收作出重大贡献。他提出和设计了发射我国通信卫星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新方案,在同步通信卫星发射和运行中发挥了很高的效用。
陈芳允曾写过两首小诗:“四十京兆一技人,爱研求实不爱名,一称专家已过誉,惭愧国人赶超心。”“人生路必曲,仍需立我志,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这正是他的人生写照。
陈芳允中国“北斗之父”事迹(篇5)
1958年,____提出,我国也要搞人造卫星。发射人造卫星不仅仅是要研究卫星和运载火箭如何研制制造,同时要建造复杂庞大的对卫星跟踪观测的地面系统,这样才能使卫星正常运行,才能对卫星作出正确的轨道预报。
关于这一点,当时我国还没有基础,虽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对国外的卫星可以作出轨道计算和轨道预报,但是使用的是光学跟踪设备。显然,光学跟踪设备用于跟踪我国第一颗卫星是不够的,因为光学设备受天气的影响很大,卫星受天光和地影的影响,遇到这种情况,就没办法跟踪测量卫星轨道,卫星轨道预报误差会很大。所以,必须研究我国卫星观测系统到底要采取什么技术、什么办法,研制什么设备。
一种方案是研制单脉冲雷达,另一种方案是当时陈芳允通过对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基于我国研制技术水平的实际情况,提出运用多普勒测速设备对卫星进行跟踪测量。陈芳允所提方案的好处是,在卫星上安装的信标设备非常简单,而且地面上设备也非常简单,一个设备就可以了。当时关于采取哪一种方案,进行了很多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以雷达为主,多普勒测速为辅。
1968年,我国研制出了四代计算机和多普勒的测速设备,利用这个设备对美国的“探险者”22号、27号和29号3颗卫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跟踪测试以后,发现最管用的是多普勒测速设备。这套系统特点之一是设备很简单又非常可靠,而且测量的角度范围非常大,达到60度。当卫星从地平面上刚一冒出来,它马上就能观测到。所以,逐步确定将多普勒设备作为我国第一颗卫星的主要测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