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季“两弹一星”元勋事迹

| 徐球

王希季“两弹一星”元勋事迹新鲜出炉,王希季对待事业工作不辞辛劳,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王希季“两弹一星”元勋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希季“两弹一星”元勋事迹

王希季“两弹一星”元勋事迹(精选篇1)

就在王希季准备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时,国内传来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次年3月,王希季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继续读博,他答:“从我出生时起,国家就一直在混乱中,支离破碎。我出去读书时国内还没统一,回来时已经统一了,这对我来说很重要。”

就这样,他毅然放弃了国外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一批中国留学生一起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 轮船回到了祖国。

1958年5月17日,_______发出了伟大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于是,王希季接到了去上海机电设计院报到的通知,承担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的研制任务。

那年,王希季只有37岁,被任命为设计院的技术负责人。当时设计院的研制条件十分简陋,既没经验,又没资料,也没专家,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勇于挑战的王希季二话没说,带领着“娃娃队伍”,开始了边学边干的艰苦探索。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由王希季主持研制的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T-7M”就奇迹般地诞生了。

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郊区一个用稻田改建成的简易发射场上,“T-7M”成功发射了!

王希季“两弹一星”元勋事迹(精选篇2)

王希季带领年轻科研人员组建队伍,边学习边设计,自己制作仪器设备,利用现有条件开展科研试验。1960 年 2 月 19 日,在上海郊区一个由农田改建的简易发射场,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虽然飞行高度仅有 8 公里,但却标志着中国探索太空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也为研制卫星运载火箭打下了良好基础。此后,王希季又提出一系列关键改进措施,开始第二代、第三代探空火箭的研制。

1965 年,上海机电设计院迁至北京,改名为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八设计院,王希季被任命为院总工程师。作为“长征一号”总体方案的设计者,他提出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的设计思路和总体方案。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研制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1975 年 11 月 26 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王希季作为总设计师,功不可没。他将可行性与经济性有机结合,采用弹道式返回,由返回舱和仪器舱组成大返回舱的方案,这个方案也成为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基本方案。为了增强卫星功能,延长使用寿命,王希季主导技术创新活动,使中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从 1988 年开始,王希季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他注重总结经验并付诸理论,使火箭技术和返回式遥感卫星从工程研制实践向学科体系化转变。他所著的《论空间资源》一文,在国内首次提出“将空间天然环境与航天器进入空间自然产生的环境当作人类资源看待”的观点。

王希季“两弹一星”元勋事迹(精选篇3)

1931 年,一场罕见的大洪水让希季的父亲设在武汉的货仓全部泡汤,加上世界性经济大萧条,主营外贸的父亲遭遇了灭顶之灾。王家的大房子被贴上封条,全家租住在偏僻的矮房靠典当度日,吃饭都成了问题,父亲为躲债主常常不敢回家。

家境的大逆转,让小希季一下子懂事起来。他不再像以前那样课余时间可以尽情踢球、游泳、看课外书籍,而是开始认真学习,功课掌握得越来越扎实,成绩提高得很快。在小学毕业会考时,他取得了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但这个好消息带给父母的却是忧愁,家里一贫如洗,连借钱都借不到了,根本没钱供希季读书。好在昆华工校的大表哥建议他去考有奖学金的昆华工校附中,校长也惜才爱才,答应让希季先入学。从此,希季知道自己必须拿到奖学金来还学校的债,才有可能继续上学,这也让他学会了全力以赴。

在昆华工校附中,希季从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开始,就因成绩优异而连年获得全额奖学金。用奖学金交完自己的学费后,他开始感受到“知识有用”。在完成功课后,他把剩余精力投入到自己的爱好中,看小说、踢足球、游泳,生活丰富多彩。

三年时间,他差不多将学校图书馆的小说看了个遍,常常在小说构建的世界里流连忘返,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某个角色。在学校足球队“长虹队”里,他是当仁不让的前锋,在简陋的球场上尽情驰骋。

王希季“两弹一星”元勋事迹(精选篇4)

1940年,日本侵略军占领越南后,频繁轰炸昆明。炮火连天,尸横遍野,哀嚎震天。同胞的鲜血点燃了王希季的怒火,然而,那时的他却只有欲哭无泪的悲叹:国弱万民哀。

一幕幕惨绝人寰的场景,是他今生不曾抹去的痛。年轻的王希季怀揣“多学知识、振兴民族工业,以此救国”的决心,在20世纪40年代末,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就读于动力与燃料专业。

王希季之所以留学,其初心是为了学成归来建起一所大电厂为家乡造福,以改变当时昆明电力缺乏的问题,避免因电力缺乏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学习。

1949年12月,他以优异成绩获取了科学硕士学位。正当他准备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时,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两张照片:南京路上好八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变了他的求学计划。

当曾经历过军阀混战、国破家亡的王希季第一次看到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军队时,他为此激动不已。虽然刚刚建立的新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但他决心要报效祖国,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当中。

1950年初春,29岁的王希季拒绝了美国数个电厂待遇优厚的工作邀请,踏上了驶回祖国的邮轮。王希季与同船其他的中国留学生聚集到甲板上,憧憬着未来。当这位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仰望太平洋上空的满天星斗时,他怀揣着“建立大电厂,解决中国工业发展的根本问题”的理想,他或许没有想到十年后,由他主持研制的中国首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将刺破浩瀚苍穹。

王希季“两弹一星”元勋事迹(精选篇5)

“我们深知这件事情对国家的分量,这要求我全身心投入,一心只为国家作贡献。”王希季说。

没有人做过运载火箭,他们就决定从探空火箭开始。在上海郊区新建的发射场中,王希季开始了艰苦的设计和研制工作。为了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难,他们想出了许多“土办法”。

来不及新建实验室,就把厕所改装成测试室。没有吊车,就用类似于古老辘轳的绞车把火箭吊上发射架。没有燃料加压设备,就用自行车的打气筒把气压打上去。来不及建通信线路,就用手势或用人传递叫喊的方式进行试验场的联络……很多这样的“土办法”成为王希季解决技术问题的关键。

仅仅几个月时间,1960年2月19日,我国第一枚探空模型火箭“T-7M”一飞冲天。虽然这枚火箭只在天上飞了短短8公里,但王希季说,这是他航天事业中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成功。

“T-7M”火箭是由硝酸和苯胺自燃液体主火箭和固体燃料助推器串联起来的两级无控制火箭。当助推器工作完毕后,主火箭能在空中自动点火,主火箭的箭头、箭体在弹道顶点附近可以自动分离,分离后的箭头、箭体分别用降落伞进行回收。火箭的起飞重量190公斤,总长度为5345毫米,主火箭推力226公斤,飞行高度8-10公里。就是这枚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推进剂火箭,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征程上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263939